在学校引入 AI 教学时,如果未能有效让家长了解其目的、流程与风险,就容易在“家校”层面形成信任缺口,最终影响政策落地与学生使用体验。
家长群里流传“AI 会泄露孩子隐私”“AI 给出了不当信息”“孩子在家就用 AI 写作业”,担心学校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将学生数据上传平台;有家长认为“孩子只是用 AI 偷懒”、或“老师把批改工作全交给机器”,质疑学校“放任学生依赖技术”“丧失对课堂的掌控”;学校往往把 AI 培训、试点和评估放在教师和教研层面,缺少专门面向家长的说明会或材料,导致家长只能从网络谣言或断章取义的报道中获取信息。
因此,在 AI 试点启动前后,分别举办线上或线下说明会,详细介绍使用场景、数据流向、隐私保护措施与应急预案,直播回放可留存于校务平台,方便家长随时查看;定期安排家长观摩 AI 辅助课堂,让他们亲眼看到学生如何在教师引导下使用 AI;课后开放 Q&A 环节,邀请家长提出疑问并现场答疑;在试点正式启动前,与家长签署协议,明确数据使用范围、存储时限、删除流程,以及出现问题时的责任归属与联络渠道。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可以将“家长缺席”的风险转化为“家长共建”的机遇,让家长不仅是监督者,更成为 AI 教学的支持者与合作者,从而打消“信任赤字”,推动 AI 手段在教学中发挥最大效能。
⚠️ 坑 5:盲信“AI 检测工具”,误伤无辜
随着 AI 辅助写作的普及,各类“AI 检测工具”迅速兴起,声称能百分百辨别学生作品中 AI 生成的部分;然而,这些工具本质上是在“猜测”写作风格的统计特征,并非直接比对“AI文本库”,其准确性和公平性都存在严重局限。
“AI 检测是一个庞大产业,但缺乏坚实的支持证据……在学术不端指控中尤其成问题”。
OpenAI 自身也警告,AI检测“可能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或写作风格高度规范化、简洁的学生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甚至有检测器将莎士比亚作品误判为 AI 生成。
邀请学生详述写作过程:例如,“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组织段落?”、“如果让你当场用纸笔重写,你会怎样展开?”;将可疑作业与该生过去的手写或无 AI 辅助的作品进行词汇使用、句式结构、思维深度等维度的对比。在发现疑点时,可安排小测、课堂即兴写作或口头陈述,让学生现场展示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AI 检测工具可能为“守门员”带来初步警示,但绝不能取代教师的专业判断与与学生的真实对话。唯有将“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既捍卫学术诚信,又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公平与尊严。
爱沙尼亚正为全国高中生配发专属 AI 账号,但他们走的是“政策先行 + 评估并行”的路线。同样,任何学校在上马 AI 前,都该先回答三个问题:
1. 我们要解决的教学痛点是什么?2. 有无证据表明 AI 方案优于现行做法?3. 失败或意外时的“止损”机制是什么?
把这些问清楚,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学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所在学校的 AI 实践故事,和“教育学人”共同避坑、共创更智慧的课堂!
参考:Emily Rankin. Avoiding the Pitfalls of AI Use in Schools. Edutopia, 2025-06-26. https://www.edutopia.org/article/avoiding-pitfalls-ai-use-schools 「AI时代的教育及其后续」是我们基于美国课程重构中心的书《AI时代的教育》设计的专栏,包括这本书的资源、解读、心得以及该单位后续的研究。加入「教育学人 AIED 知识社区」专栏,一站式解锁AI教学干货: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