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49|回复: 0

[关税] 从美国总统为何可以肆意挥舞关税大棒说开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3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美国总统可以肆意挥舞关税大棒,主要是因为美国法律赋予总统较大贸易权力,政治体制对总统权力制衡有限,同时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强势地位也为其提供了一定条件,具体如下:

- 法律赋予总统贸易权力: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拥有征税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但1934年之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律将大量国际经济权力 delegated to the executive branch(委托给行政部门)。例如1977年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该法赋予总统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可应对来自美国境外的对国家安全、外交政策或经济的“不寻常和非凡”威胁,总统可据此实施贸易限制措施。
- 政治体制制衡不足:虽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理论上国会和法院可对总统权力进行制衡,但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国会党派分歧严重,难以形成统一力量制约总统,且部分议员可能因受利益集团影响,对总统关税政策持支持态度或不作为。法院对总统基于国家安全等理由实施的关税政策,审查力度往往有限,难以有效阻止。
- 美国经济强势地位支撑: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内市场庞大,对全球商品需求大。这使得其他国家在贸易上对美国有一定依赖,美国可凭借其市场吸引力和经济影响力,以加征关税为手段,迫使其他国家在贸易谈判中做出让步,而不用担心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制对本国经济造成致命打击。
- 政治利益驱动:美国总统可通过推行关税政策迎合部分选民和利益集团。一些国内产业集团出于保护自身利益,希望政府通过关税手段限制进口,增加自身竞争力,总统为获取这些集团的支持和选票,会采取关税措施。同时,关税政策还可作为总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示强硬姿态的手段,用于争取国内鹰派势力支持,或在国际事务中提升美国“影响力”。

w1.jpg

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真实目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经济利益、政治考量和战略布局等,具体如下:

- 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政策,试图通过提高关税,增加外国商品进入美国的成本,降低美国企业境外投资收益,促使制造业企业回流美国,推动美国再工业化,以兑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竞选承诺。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关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特朗普希望通过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获取更多财政资金,缓解美国长期存在的财政赤字压力。
- 获取经贸谈判主动权:中美贸易规模庞大且结构互补,特朗普试图通过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以极限施压的方式,迫使中国在经贸谈判中就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关键议题上做出让步,从而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 争取政治支持:美国国内部分产业集团出于保护自身利益,希望政府限制进口。特朗普通过发动关税战,迎合这些利益集团,可获得他们的政治支持和资金捐助。同时,关税战也可作为其展示强硬姿态的手段,争取国内鹰派势力及底层蓝领工人选民的支持。
- 遏制中国崛起: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严重地缘政治挑战”,特朗普政府企图通过关税战扼杀中国的出口市场,进而遏制中国先进科技和高端产业发展,将中国封锁在世界前沿技术之外,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 胁迫他国在非经济领域让步:美国还会打着国家安全等旗号,以关税为杠杆工具,逼迫加拿大、墨西哥等其他国家在解决芬太尼问题、管理非法移民等非经济领域接受美方要求。

w2.jpg

从中国立场来看,美国的关税战难以达成其预期目标。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战扭转贸易逆差、重振制造业,但加征关税会增加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成本,美方部分高关税措施已将中国产品采购价格抬高约18%-23%,远超其国内可承受范围,且未能成功“挤出”中国商品,反而迫使美企重组供应链、提高管理成本。同时,中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近年来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对美出口下降不会对整体经济造成颠覆性影响,美国无法凭借关税战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面对美国关税战,中国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 进行“结构性对冲”:不应拘泥于对等反击,要抑制对方不合理行为,稳定中国在全球价值链有优势产品的主导地位,同时通过扩大同拥有替代技术国家的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 构筑制度韧性:主动提出规则修订与制度协同议题,拓展话语权空间,推动国内外经贸规则的同步优化,包括关税法案透明度、企业服务机制与政策反馈机制等。

- 强化多边机制合作:强化“WTO+”路径下的制度议价力,在关键经济体间探索灵活规则联盟,构建产业定制型谈判框架,实现从“全面对抗”向“差异化谈判”的过渡。

美国关税战对中国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如下:

- 购物方面: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后,海淘物流成本增加,迫使消费者转向保税仓或国内平台。不过,由于许多美国品牌产品在中国生产,且中国对进口商品来源进行了多元化调整,大部分日常消费品价格受影响较小。

- 就业方面:依赖美国市场的电子、纺织、家具等传统制造业行业订单减少,企业可能裁员或降薪,东莞、泉州等城市失业率有所攀升,港口物流业也受冲击,部分码头工人面临转岗或降薪。但国产替代领域的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本土企业可能获得更多市场空间,带动相关就业,深圳、苏州等高新产业城市就业率保持增长。

w3.jpg

面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中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来维护利益、稳定生活,具体如下:

生产者的应对策略

- 多元化市场布局:减少对单一海外市场的依赖,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同时深耕国内市场,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消化产能,降低某一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
- 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改进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从“低价竞争”转向“品牌和技术竞争”,增强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 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更灵活的供应链体系,比如分散原材料采购来源,与国内供应商深化合作,避免因国际物流受阻或原材料断供影响生产;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运营成本。
- 关注政策与风险预警:及时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关税变化、汇率波动等信息,利用政府提供的出口信用保险、贸易救济等工具,提前规避贸易壁垒和汇率风险。

消费者的应对策略

- 理性选择商品:不必盲目依赖进口商品,国内许多产业(如家电、服装、电子产品等)的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且性价比更高,可优先选择优质国货,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
- 分散消费风险:若有海淘需求,可关注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避免集中购买单一来源的海外商品,同时利用保税仓、跨境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降低成本,也可通过团购、拼单等方式分摊物流费用。
- 增强财务规划:在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开支,优先保障必要生活支出,减少非必需品消费;同时适当储备应急资金,或通过理财、保险等方式对冲潜在的经济波动风险。
- 关注政策红利:了解政府针对消费者的补贴政策(如家电下乡、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等),以及进口商品关税调整、免税店政策等信息,利用政策优惠降低消费成本。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核心在于通过“主动调整、降低依赖、提升自身韧性”来应对不确定性,同时借助国内市场的稳定性和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减少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w4.jpg

在国际贸易不确定性下,中国消费者理性选择商品的核心是“降低依赖、优化配置、平衡需求与成本”,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客观看待“进口”与“国产”:不必盲目迷信进口商品,如今中国制造业在多个领域(如家电、手机、新能源汽车、部分高端装备等)的技术和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性价比更高。例如,国产家电在耐用性、智能化上不输国际品牌,价格却低10%-30%;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技术、续航能力等方面甚至领先全球。可优先选择经过市场验证的优质国货,减少对单一进口来源的依赖。

- 多元化选择进口商品来源:若有进口商品需求,可避免集中选择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品,而是关注多个来源地。比如,购买母婴用品时,除了传统的欧美品牌,也可考虑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合规产品;选购奢侈品时,可对比不同国家的进口渠道(如跨境电商、免税店、海外直邮等),利用区域贸易政策差异降低成本,同时分散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断供风险。

- 结合自身需求与成本核算:购买前明确商品的“必要性”,避免因促销、跟风等非必要因素消费。例如,进口高端护肤品、奢侈品等非必需品,可评估自身经济状况后再决定;而对于进口药品、特殊食材等必需品,则可提前储备适量库存,同时关注国内替代选项的研发进展(如部分进口药的国产仿制药已上市)。此外,通过比价平台、会员优惠、团购等方式降低购买成本,减少贸易成本波动带来的支出增加。

- 关注政策与市场信息:及时了解国家关税调整、跨境电商政策、进口商品检疫标准等信息,比如利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清单”了解哪些商品可享受税收优惠,避开因政策变动导致的额外成本(如突然加征的关税、物流限制等)。同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商品,保留购物凭证,避免因贸易纠纷或商品质量问题维权无门。

总之,理性选择的关键是不被“进口=优质”“国产=低端”的固有观念束缚,而是基于自身需求、商品实际价值和市场风险,做出更灵活、多元的决策,在保障生活质量的同时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2 22:57 , Processed in 0.11854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