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00|回复: 0

AI 编程新玩法:从「写着玩」到「生产级」介绍一个新的 AI IDE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嘿,各位朋友们

我想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对着Cursor、Claude Code一阵“咒语”输出(也就是 Prompt),一个酷炫的应用雏形就跑起来了。那种感觉,又快又爽,简直像在施展魔法,但也会有很多疑问,这玩意能用到正式环境么?

但当你想把这个“玩具产物”真正部署上线时,头疼的事就开始了:

•AI 在构建时做了哪些隐藏的假设?我不知道。•我一路引导它,但那些决策过程完全没有文档记录。•需求本身就有点模糊,我怎么确定这 App 真的满足了要求?•系统的设计是什么样的?它会对我的环境和性能产生什么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停下来,从头梳理一遍,结果发现,如果当初能先“退一步”想清楚,反而会更快,最终得到的应用也更健壮、更易于维护。

前几天,亚马逊发布一个新的 AI IDE——Kiro(可以使用 Claude Sonnet 4) ,它似乎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从原型到生产”的鸿沟而生的。它的核心理念——“规约驱动开发” (Spec-Driven Development),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本着负责任的心态就没有第一时间介绍,但我发现这个编辑器有点像 Cursor 的升级版,我觉得可以试试。

w2.jpg

(目前官网已经无法下载,可能用的人比较多,关注我,回复Kiro 获取下载链接,window、macos、linux 都可以)

好了下面介绍一下这个 IDE 能干啥
不只是“陪聊写代码”,更是“规划师”

我们现在用的很多 AI 编程工具,擅长的是所谓的“Vibe Coding”,凭感觉编码。你给个大概方向,它给你一堆代码,这在探索阶段很棒,但离生产环境还差得很远。

Kiro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引入了两个核心概念:Specs(规约)和 Hooks(钩子)。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架构师,在你动手之前,先帮你把图纸画好,把坑想全。

让我们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看看它是怎么工作的。假设我们想为一个手工艺品电商 App 增加一个“商品评价系统”。

第一步: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到一份明确的需求清单

过去,我可能会直接对 AI 说:“写个评价功能”。然后得到一堆能用但细节欠奉的代码。

在 Kiro 里,我输入同样的需求:“为产品添加一个评价系统”。

Kiro 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写代码,而是把我的这个“一句话需求”解构成了一系列详细的用户故事 (User Stories),比如:查看评论、创建评论、筛选评论、给评论打分等等。

最让我惊喜的是,每个用户故事都附带了用 EARS (Easy Approach to Requirements Syntax) 范式写成的验收标准。这东西直接把各种边缘情况都摆在了台面上,比如“当用户未登录时,创建评论按钮应为灰色”。这等于把 AI 的“内心假设”全部变成了明文,我可以清晰地确认:“没错,这正是我想要的。”

第二步:从需求,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设计

需求确认后,Kiro 会扫描我现有的代码库,结合刚刚确定的需求,生成一份技术设计文档。

这份文档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数据流图(用 Mermaid 语法画的,很直观)、TypeScript 的接口定义(比如 Review 和 User 的 interface)、数据库的 Schema 设计、API 端点规划……

(类似 Kiro 生成的 TypeScript 接口示意)

这个过程,省去了以往开发中最耗时的“需求澄清”来回拉扯。蓝图已经清晰,直接可以准备动工了。

第三步:从设计,到可执行、可追踪的任务列表

有了设计图,Kiro 会自动生成一份详细的任务清单。它不只是简单地把功能拆分,而是像一个资深项目经理一样,考虑到了依赖关系,并为任务排好了序。

每个任务都包含了具体的实现细节,比如:

•编写单元测试•编写集成测试(例如测试商品和评论的交互)•处理加载中的状态 (Loading states)•移动端响应式设计•无障碍(Accessibility)要求

我可以逐一触发这些任务,看着进度条前进,完成后还能直接查看代码的 diff 和 AI 的执行历史。整个过程井井有条,不会到最后才发现缺这少那。

更重要的是,这份 Specs 是“活”的。如果我手动修改了代码,可以让 Kiro 更新 Specs;反之,我更新 Specs,任务列表也会随之刷新。这就解决了“文档与代码脱节”这个老大难问题。
Hooks:一个不知疲倦的“代码审查员”

写完代码,准备提交前,我们脑子里通常会过一遍检查清单:

•我有没有搞坏什么东西?•测试用例更新了吗?•相关文档同步修改了吗?•有没有不小心泄露了密钥?

这些检查虽然必要,但很繁琐,也容易遗漏。

Kiro 的 Hooks 功能就是来自动化这个过程的。它是一种事件驱动的自动化工具。你可以设置一些规则,比如:

•当保存一个 React 组件时,自动更新对应的测试文件。•当修改了 API 接口时,自动刷新 README.md 文档。•准备提交代码时,自动扫描是否存在遗漏的 API Key。

在评价系统例子里,我可以创建一个 Hook 来保证新组件都遵循“单一职责原则”,我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这个规则,Kiro 会生成一个优化的系统级 Prompt,并监控指定的文件夹。一旦团队里有任何人添加了一个“臃肿”的组件,这个 Hook 就会被触发并给出提示。这对于维护团队代码风格和质量的一致性来说,简直是神器。
当然,它首先是个好用的 IDE

说了这么多高级功能,Kiro 的基础体验也很好。它基于 Code OSS(VS Code 的开源核心)构建,所以你原来的 VS Code 设置和大部分插件都能无缝迁移过来,当然 Cursor(同样基于VS Code )的配置应该,学习成本很低。它也支持 agentic chat、多模型协议(MCP)等现代 AI IDE 该有的一切,上手难度不大。
写在最后

Kiro 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想做一个“更快”的代码生成器,而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软件开发中的一些核心难题——比如团队协作中的设计对齐、技术债的消除、代码审查的规范化,甚至是资深工程师离职带来的知识流失。

目前软件开发中人与机器的协作方式还略显混乱和碎片化,而 Kiro 的“规约驱动开发”无疑是朝着更结构化、更可靠的未来迈出的一大步。

它目前还在免费预览阶段,有一些使用限制,不妨去体验一下,反正也可以免费体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3 05:56 , Processed in 0.10684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