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09|回复: 0

被AI支配的24小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7 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昨天本想写一个儿童故事,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一样东西,那就是小布助手,真的是下意识的。那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怎么现在写个小故事都要用上AI了?

        AI现在发展还是相随比较火热。AI可以做图片,做PPT,还能出视频写文章。我实在不知道,AI除了不能帮人做吃喝拉撒的事,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 写文章,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头绪,问DeepSeek。

       ▶ 作图没有头绪,找剪映、找豆包、找即梦AI。

       ▶ 不知道怎么写配图文案或者写的文案不够优美,再用DeepSeek修饰下。

       ▶ PPT不知道怎么做,作业不知道答案,上夸克AI。

       有了这些新型科技加码,很多时候不需要启动自己脑子里的知识储备就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作品。

       偶尔用用还好,可是如果太依赖AI,长期下来,脑子不用,是否会变迟钝呢?或者脑子里的知识储备会不会慢慢退化,变得不再去接收甚至没有能力没有精力去接收新的知识呢?

        答案是,会。

w1.jpg

        过度依赖AI,会让认知与思维能力的系统性退化。比如大脑功能的生理性衰退。长期依赖AI会导致无法进行有效决策、注意力分散、复杂思维活动退化、逻辑推理能力弱化,甚至出现“离开AI无法独立完成工作”的症状。

        其次思维深度与创造力的萎缩。

       当AI代劳写作、解题等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时,人会逐渐丧失构思与创新能力。这种现象在青少年群体尤为严重。

        不少学生现在都是大量使用电子产品,做作业不懂的时候,直接用夸克拍照答案秒出,写作文时可能直接套用AI生成文章框架,直接不用自主思考就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这也是我比较担心的一点。宝宝虽然还小,可是长大也是会接触这些科技产品,我不能一刀切,可是怎样才能让他正确看待正确使用AI呢?真的需要认真地去引导。

       还有一个影响挺重要的,那就是人们职业生态与生存能力受到威胁。

       AI自动化加速传统岗位替代,从业者正在面临技能过时的风险。更严峻的是,AI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人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困境”,加剧职业不安全感。

       另外,过度依赖AI辅助决策会削弱人们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例如医生若完全依赖AI诊断系统,可能丧失临床经验实战积累;教师依赖AI批改作业,则难以洞察学生个性化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使用AI也会影响到人际交往能力。

        虚拟社交工具和AI伴侣的普及导致现实互动频率下降,形成“孤独的自由”现象。部分人因习惯AI的无条件情感支持而逃避真实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磨合,出现“与AI聊天时长超过伴侣沟通时间”的极端案例,甚至导致一部分人情感认知的扭曲。网上不乏有用AI复刻逝者声音获得慰藉却逃避现实创伤,或通过AI聊天机器人满足情感需求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的一些案例。

        网上不是还出现一个热梗吗?就是你敢不敢让你的伴侣看你手机上的DeepSeek?

        由此看来,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已经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被AI控制了。人的大脑思维甚至已经对AI出现依赖性。

w2.jpg

        如何正确使用AI呢?

       我们需要在利用其高效、智能优势的同时,保持我们的主动性和批判性。

       首先要分清主次,明确使用AI的目的,把AI作为辅助工具用于提升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味地替代自身能力。

       其次是保持批判性思维,对AI生成的答案要进行自我大脑解析,交叉验证,警惕盲目信任带来的后果。

       运用AI的同时,一定要主动学习,避免技能退化,确保基础能力不丢失,且能有新知识储备输入。另外,要有意识地不去使用AI,促使自身技能提升。

       经常使用AI的人可以不定期复盘下三个问题:

    ▶ 离开AI后,能否独立完成工作?

    ▶ AI的错误是否可能让我陷入风险?

    ▶ 使用AI后,核心能力增强还是减弱?

       伙伴们,我们作为有自主意识的“人”,要始终将自己定位为AI的“管理者”而不是“依赖者”,要杜绝被AI支配的24小时。

        快快复盘下自己下意识地习惯,是不是被AI支配啦?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9 18:39 , Processed in 0.11795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