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既包含采矿活动对植被、土壤的破坏,也包含其他人为或自然干扰,如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废弃物外溢及景观退化等。这些影响通常会随时间的推移持续放大,最终导致矿区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目前,采矿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分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2个方面,其中微观尺度研究一般为实地采样分析。例如:毕银丽等利用野外调查研究发现,煤炭开采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壤养分产生较大影响,采矿活动显著降低了矿区周边植物的多样性、群落相似性及土壤养分,使得矿区周边土壤具有明显的退化趋势。王金满等研究发现采矿活动造成的土壤压实问题不仅降低了土壤孔隙间的连接度和持水保肥能力,加剧水土流失风险,还对植被生长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从而诱发矿区生态失衡。王双明等研究发现,采动裂缝会造成覆岩破坏与地表损坏,降低土壤黏粒和有机质含量,加大周边土壤可蚀性,土壤理化改变会干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功能稳定性。此外,采煤沉陷导致的大量裂缝会造成植物根系拉伤,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矿区小气候,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宏观尺度研究多采用遥感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监测地表形变或生态参数变化。例如,LATIFOVIC等利用Landsat和AVHRR卫星数据量化矿区土地覆被的变化情况,发现矿区植被退化严重,并随着地表温度的变化呈持续升高趋势。SONTER等统计了全球62 381个采矿区,发现采矿活动大约影响着地球表面5 000万km2的土地,一些矿区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及荒野区重叠,凸显采矿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具有全球性与普遍性。采矿活动通常会对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这些损害不只局限于矿点,还会沿着生态走廊,呈线性、面状及网络发展趋势,形成更为严重的局域性甚至全域性生态问题。研究表明,全球11.5%的陆地面积受到采矿活动的影响,全球71.0%的直接森林砍伐与煤炭和黄金开采有关。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10 a”行动计划将矿山生态恢复与修复列为重要领域,通过科学的种植植被、土壤管理及针对性生态恢复措施,减缓生态退化问题,并显著提升退化矿区的生态功能。从现有研究来看,受损矿区生态系统研究多聚集于修复技术及小尺度生态损害监测与评价,而对大尺度矿区生态损害缺乏监测,有关修复潜力评估研究则更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一些矿业企业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缺少科学理念和评价标准,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造成负面影响,也为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等带来巨大压力。因此,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矿活动的生态影响及修复潜力,对提升矿区生态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陈浮,夏依,邹铭,等.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矿区生态修复碳汇潜力评估[J]. 煤炭学报,2025,50(6):2789−2801.
CHEN Fu,XIA Yi,ZOU Ming,et al. Assess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ing areas in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25,50(6):2789−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