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38|回复: 0

AI时代如何守护未成年人的心理自我构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3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AI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闯入青少年的成长世界。作为父母、教师或心理工作者,我们既期待技术助力成长,又担忧它干扰孩子的正常发育。从心理学中“自我构建”的视角来看,AI时代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关键在于让技术服务于“真实的自我发展”,而非替代或扭曲这个过程。

w1.jpg

首先,在现实生活互动中,孩子触碰树叶的纹理、闻到饭菜的香气、被同伴的笑声感染,这些多感官体验会激活大脑的多个区域,形成复杂而稳固的神经连接。而当前AI应用过程中,刺激的维度偏少,往往以视听为主,尚难以替代现实世界的互动。所以,一旦未成年人对AI相关数字产品依赖较高,容易导致多方面“刺激-反应”不够,长期如此,心理功能必受影响,尤其是情绪功能最容易体现。这是因为人机互动过程中心理过程往往不通顺或不完整,导致涉及认知、情绪、行为整合管理的神经系统难以充分运行。由此提醒养育者或教育者,培育人的初衷与目标不可随意改变,儿童的心理培育更重要来自人与社会自然互动,过程中需要使用AI工具时才用之,切勿反客为主。

然后呢,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自我同一性”视角来看,心理功能的整合过程中,青少年的心理自我构建,非常重要的来自于自我经历与自我体验,由此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而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探索与试错。无论是绘画、乐器还是体育训练,各种尝试过程中的失误错误不准确等,实则都是心理功能的发展过程。

但AI应用,有没有可能悄悄改变这个过程。当孩子们习惯了使用AI,完成家长老师的各种作业训练,更高效更准确时,他们会不会逐渐依赖这种“被算法优化的自我”?作文里的观点不是自己的思考,社交中的形象经过滤镜修饰,游戏里的胜利靠外挂加持。将来用AI开展学业的孩子们,在面对面真实社交时,会不会更容易回避“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怕说不好,不如AI讲的有道理”?

这种非真实的掌控感对心理自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是虚假自我的构建吗?是塑造求完美人格吗?是因真伪差距诱发焦虑或抑郁吗?

w2.jpg

我们务必警惕!AI仅仅是工具而已!这是一个重要的应用AI的伦理必修课,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人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而实现人的意志的过程中,各种探索是必要的,各种试错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必须而宝贵的!要为孩子创造“允许不完美的空间”。养育者与教育者务必设置没有AI参与的多种环节,以培育人的思想与意志,当一个想法在头脑中形成,当愿望愿景有了方向以及明确的目标,过程中需要应用工具,这时候才可以考虑是否使用AI。目前AI确实能自动生成一些材料,比如图片、视频、音乐、文章等,但如果没有人的意志去统领,前述AI自动生成的不过是无意义材料而已。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人的高级心理功能比如合作、共情、规则意识等,都是在社会互动中,通过各种交互逐渐内化形成心理内部功能的。童年时期的各种伙伴游戏、师生对话、家庭聚会等,都是这些技能的“练习场”。在这些过程中,意志的实施过程有顺有堵,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也随时出现协商与妥协,接纳与郁闷等,伴随而产生各种刺激与适应,以及应对技巧与策略。

而AI的一键功能,会不会影响上述心理功能?当孩子习惯了“说指令,AI就执行”,在真实社交中就可能难以接受“被拒绝”,当不同AI的设置数据产生矛盾时,出现忽左忽右的表达(实则是不同来源数据呈现),是否会让儿童学习到分裂式的言语风格? 当习惯了AI的稳定服从性,会不会不习惯人与人之间的多元个性?

如此看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AI作为未来的成长要素,还真得随时为孩子们提供相关的专门教育,这么一想,当家长当老师的必将面临新的挑战!

w3.jpg

好了,下面说点可操作的。

我经常讲到的观点,父母能否带领家庭开展真正充实的现实生活,至关重要!一个家庭随时处于有规划有预期忙碌充实的状态,一个家庭以及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愿景与规划,且相互协调,情感关系稳定,那么AI就一定处于工具的地位!

反之,如果一个家庭及个人,本来内心就空洞,AI大概率与过去的手机一样,乘虚而入,出现反客为主的现象。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随着AI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显然需要设定“断电时刻”,比如锻炼的时候,比如晚餐的时候,比如两口子聊天的时候。各位观察自己的生活,一定有很多时刻,是可以轻AI或无AI的,还请把曾经的生活随意时刻设置为将来的怀旧复古时刻,让这个时段人的程度尽量高一些。

第三,务必在AI使用过程中,时刻省视与批判。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AI作品拆解”示范,带领学生分析AI的作品,哪里是数据堆砌,哪些是按提示词精准生成,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哪些纯纯是垃圾。再比如,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使用AI时先思考,如果没有AI我能自己完成吗?AI这个工具帮了我什么?我如何在AI的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意志与想法?

结尾处再强调一下, AI是工具,是不断延伸的技术性能,而人的心理自我构建,永远需要真实体验、不完美互动、自主探索等。

父母与老师,面对AI时代,我们的任务不是阻止孩子接触AI,而是帮助孩子们反复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明确AI是服务人服务生活的现代化工具。工具为人所用,警惕人被工具异化,技术服务于人,而非定义人。

w4.jpg

w5.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6 03:02 , Processed in 0.12255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