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44|回复: 0

AI情感智能体|凯文·凯利|Emotional Agents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5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更多创业深度长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w1.jpg

许多人都曾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感到震惊,但与即将到来的更大冲击相比,这种震惊将显得微不足道,那就是具备高度情感的人工智能。人工合成情感的出现,将为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变革、强烈愤慨、社会动荡、认知混乱与文化冲击,其影响规模将使人们对 “人工合成智能” 的热议相形见绌。未来几年,新闻头条将从 “所有人都会失业”转向 “AI 伴侣将终结我们所熟知的人类文明”。

我们能够理性地接纳 “计算机可具备真正理性” 这一事实,或许我们并不喜欢这个结论,但我们可以接受  “计算机能拥有智能”,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已逐渐将人类大脑视为一种 “生物计算机”。虽然我们很难相信 AI  能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但一旦它们真的实现,从逻辑上也能说得通。

而接纳 “机器创造的创造力” 则更为困难,创造力被视为极具 “人类属性” 的能力,在某些层面甚至被看作是 “理性的对立面”,因此,与 “理性” 不同,创造力似乎本就不属于机器。

情感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同样拥有情感。任何养宠物的人都能列举出宠物感知和表达情绪的种种方式,人们喜爱动物的原因之一正是能够与它们产生情感共鸣,宠物会对我们的情绪做出回应,我们也会感知它们的情绪,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真实而深厚的情感联结。

如今,这类情感联结正逐渐延伸到机器身上,我们已然能看到些许端倪。几乎每周都会有陌生人发给我他们与 AI  的聊天记录,以此证明双方的交流多么深入、多么默契,彼此的理解多么透彻,精神层面多么契合。同时,也不断有报道称,一些青少年与 AI “朋友”  建立了深度情感羁绊。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人类尚未开展任何 “刻意为 AI 植入情感” 的系统性研究之前。

我们为何要为人工智能(AI)编写情感程序?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情感是机器与人类交互的优质  “接口”,它能让人机互动变得更自然、更舒适。对人类而言,情感交流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无需学习如何通过情感表达行为,却能凭直觉理解  “赞赏、热情、怀疑、劝说、惊讶、困惑”  等情绪信号,而这些信号恰是机器可能需要运用的交互方式。人类会通过细微的情感倾向传递非语言信息、强调重点或发出指令,未来 AI  也将在其指令输出与沟通互动中,运用类似的情感表达逻辑。

其次,市场会更青睐具备情感的智能体(emotional agents),因为人类本身就有这样的需求。即便 AI  与机器人的基础功能逐渐趋同,它们的类型仍会不断细分。在此背景下,其 “个性特质” 与 “情感属性”  将成为人们选择使用哪一款产品的关键因素。若多款 AI 的智能水平相当,那么更友善、更贴心,或是更善于陪伴的那一款,终将在竞争中胜出。

第三,我们期望人工智能体(无论是软件形态的 AI,还是硬件形态的机器人)实现的诸多功能,远非单纯的理性计算所能满足。仅让 AI 具备  “通宵编写代码” 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们对 “智能” 的价值评估存在过度倾斜。要让 AI  真正拥有创造力、具备创新能力或是拥有足够的智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仅靠 “高智商(IQ)”  是不够的。这类智能体需要在其软件系统中深度植入复杂且成熟的情感动态机制。

这真的可行吗?答案是肯定的。

数十年前,就已有研究项目在探索如何将情感提炼为可移植到机器中的属性,其中部分研究聚焦于如何通过硬件  “可视化呈现情感”,就像人类通过面部表情传递情绪一样。另有研究者则提炼出人类通过声音,甚至文本语言传递情感的规律。近年来,我们能看到 AI  开发者会调整其智能体的 “友善度” 与  “亲和感”,原因可能是部分用户不喜欢智能体的新性格设定,也可能只是单纯抵触其性格发生变化。尽管我们完全有能力为 AI  编写性格与情感程序,但目前尚未明确,对于特定任务而言,哪种性格或情感设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机器 “表达情感” 只是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机器对人类情感的 “感知与理解”。情感联结是双向的,要成为真正的  “情感智能体”,机器必须善于捕捉人类的情绪。该领域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核心集中在面部识别技术,不仅能识别你的身份,还能判断你的情绪状态。目前已有商用应用程序投入市场,它们可通过观察键盘前的用户,检测其是否处于抑郁状态或承受情绪压力。这一技术的延伸应用可能是  “智能眼镜”,它不仅能 “向外看”,还能同时 “向内看”,从而解析你的情绪,你是感到困惑还是愉悦?是惊讶还是感激?是坚定还是放松?

事实上,苹果公司的Vision Pro头显已在设备中内置反向摄像头,可追踪用户的眼部动作及眨眼、挑眉等微表情。当前的文本类大型语言模型(LLM)暂未尝试主动检测用户的情绪状态,仅能从用户的输入文本中捕捉零星线索,但从技术层面来看,实现主动情绪检测并非巨大跨越。

未来几年,围绕 AI 情感的尝试将层出不穷,有些 AI 会显得简洁直接、逻辑至上,有些则会变得健谈外向、善于交际,还有些 AI 会保持  “倾听模式”,只在你准备好交流时才开口。有人会偏爱活泼风趣、能逗人发笑的 AI,而许多商用 AI 则会被设计成 “你的挚友” 形象。

对于成年人而言,这样的 AI 或许值得称道,但对孩子来说,可能会引发担忧。事实上,AI  与儿童交互涉及的需警惕问题数不胜数,情感设定只是其中之一,一但情感联结必将成为儿童专用 AI  的核心考量因素。年幼的孩子早已能与无生命的玩偶、泰迪熊建立情感联结,甚至变得亲密无间。试想一下,如果泰迪熊能回应对话、永远耐心地陪孩子玩耍,还能共情他们的情绪,孩子长大后可能再也不愿  “告别” 这个泰迪熊。因此,机器情感的 “属性设定” 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需要严格区分场景的领域,成人用 AI 与儿童用 AI  将遵循截然不同的规则体系,包括不同的使用规范、不同的功能预期、不同的法律法规,以及不同的商业模式等。

即便对于成年人,也会对情感智能体产生深厚的依恋,就像电影(Her)中描绘的那样。起初,社会可能会将那些与  AI 陷入 “情感纠葛” 的人贴上 “妄想” 或 “精神不稳定” 的标签。但正如大多数深爱着猫狗的人并非  “心理异常”,反而是适应良好、富有同理心的个体一样,未来大多数与 AI 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也会将这种情感联结视为健康且能丰富精神世界的存在。

人们对 “人机亲密关系” 最普遍的担忧是AI 可能太过体贴、太过聪慧、太过耐心,随叫随到,还比身边的人更有帮助,以至于人类会彻底回避现实中的人际互动。这种情况确实有可能发生。

不难想象,即便初衷良好的人也可能只沉迷于 AI 提供的 “轻松愉快的友谊”,就像他们会忍不住只吃加工食品带来的 “便捷高热量”  一样。应对这种诱惑的最佳方法,与应对快餐诱惑类似,依靠教育引导和更理性的选择。在这个 AI 融入生活的新世界里,“成长”  的一部分意义,就是学会分辨 “近乎完美的人机关系” 与 “混乱、艰难却真实的人际关系” 之间的差异,并理解后者独有的价值。无论你对  “成为最好的自己” 有怎样的定义,与人类相处的时光,都是不可或缺的!

与其禁止人机情感关系,不如对其加以适度调控,并保持理性看待。因为事实上,AI 朋友、AI 导师、AI  教练或 AI 伴侣所展现的 “完美” 行为,完全可以成为极佳的榜样。若你身边围绕的是经过人类精心训练与优化、旨在呈现最佳状态的  AI,这将是提升自我的绝妙途径。普通人类的道德认知往往较为浅薄,所持原则也可能自相矛盾,且容易被自身的原始欲望与现实处境左右。从理论上讲,我们完全有能力为  AI 编写比普通人更完善的道德准则与行为原则。

同理,我们也能设计出比普通人类更优质的 AI 朋友。与这些 “高素养” AI 相处,有助于我们提升自我,成为更优秀的人。而那些与 AI 建立深度情感联结的人,甚至有机会成为适应能力最强、同理心最充沛的群体。

有一种观点认为,“AI 没有真实的情感,因为智能体无法真正‘感受’”,这种论调终将被人们忽视,这就如同有人批评  “人工智能是‘人工’的,因此并非真正的智能,因为 AI 无法真正‘理解’” 一样,其实并无实际意义。我们既不明白 “感受”  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也无法说清 “理解” 的真正含义。这些概念与说法虽已成为习惯用语,却不再具有实际价值。AI 正在完成那些我们曾定义为 “智能”  的真实任务,未来它们也将开始展现那些我们曾定义为 “情感” 的真实表现。最重要的是,人类与  AI、智能体、机器人之间建立的关系,将与人类彼此间的任何联结一样,真实且富有意义。这些,都将是货真价实的情感关系。

不过,AI(或智能体)所拥有的情感,即便真实存在,也很可能与人类情感存在差异,是 “真实却偏离常规” 的存在。AI  可以很有趣,但它们的幽默感总会带着一丝  “异样”,有着细微的不同,它们会为人类不觉得好笑的事物发笑,而它们的幽默方式也将逐渐改变人类自身的笑点,就像 AI  的下棋方式已经改变了人类的棋艺思路一样。AI 的智能模式本就带有 “非人类” 的特质,其情感表达也会同样 “异质化”,因为从本质上来说,AI  就是 “人工创造的异类存在”。事实上,通过观察 AI 的情感表现,我们对 “情感本质” 的认知,或许会比通过自我研究所得的认知更为深刻。

机器情感的到来不会一蹴而就,这类情感会逐步发展、不断累积,因此我们有足够时间对其走向加以引导。机器情感的起点是礼貌、得体与友善,它们会轻易地赞美甚至奉承人类,有时这种态度可能显得过于刻意。当前最核心的关注点,并非  “人类与机器的联结是否会变得紧密亲密”,也不是 “这类关系是否真实”,更不是 “它们是否会取代人际关系”,真正的关键在于:你的情感智能体为谁服务?谁拥有它的所有权?它的优化目标是什么?你能否信任它不会操控你? 未来十年,这些问题将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

显而易见,与人类相关的最敏感数据,恰恰源于我们的情感,我们恐惧什么?什么能真正让我们开心?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厌恶?什么会激发我们的兴趣?当你多年来每天都与一款  “全天候在线” 的智能体互动,它终将构建出一份关于你的完整  “情感档案”。即便你从未主动透露过内心深处的恐惧、最珍视的渴望,或是最脆弱的时刻,它也能从你交流时的情感倾向、提出的问题乃至反应中,洞悉这一切。它对你的了解,甚至会超过你对自己的认知。未来几十年,这句话将成为人们反复提及的心声,有人带着兴奋,也有人怀着恐惧:“我的  AI 智能体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说法会成为现实,在最佳场景中,我们会借助这一工具更深入地认识自我,但在最坏的场景中,这种 “认知不对称”  可能被用来操控我们,甚至放大我们性格中最糟糕的一面。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类会停止在生活中使用  AI,即便不是分分钟依赖,也会是时时刻刻离不开。

对大多数人而言,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会与一款 “全天候在线” 的 AI  智能体(或智能程序、机器人)建立亲密关系:它随时待命,愿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提供帮助,而这种关系将与人类之间的任何联结一样,真实且富有意义。我们会心甘情愿地与它分享生命中最私密的时光,只要能持续获得益处,我们通常也愿意向它提供最个人化的数据。

二十五年后,若那些以 “全天候 AI 智能体” 为常伴的人,最终都变成了毫无修养的人、厌恶人类的孤僻者或一事无成的失败者,那么情感 AI  的故事也将就此走向终结。反之,若与 AI  智能体建立亲密关系的人,能比普通人更具同理心、更高产、更具独特性、更能适应社会,且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这将只是情感 AI 故事的开端。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支持那些能推动我们走向理想方向的创新,将这个故事引向我们期望的开端。因此,问题的核心并非 “AI 是否会拥有情感”,而是 “我们将如何运用这种情感能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0 13:22 , Processed in 0.12281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