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7|回复: 0

AI医疗全场景解决方案:全栈技术体系与规模化应用洞察|上海卫健委算力调度平台,支持全市医院AI模型训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8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引言




作为国内AI医疗全场景解决方案的新兴科技企业,并且是中国电子旗下的重要一员,我们专注于将医疗数据智能与临床场景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成功构建了一套覆盖“数据 - 算法 - 应用 - 服务”的全栈技术体系,以自主可控的AI医疗大脑为强大驱动力,积极推动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以下是对公司各核心科研项目及标杆项目的详细介绍:




AI医疗数据标注平台产品介绍

——专注医疗场景的高效、精准、合规标注解决方案

w3.jpg

w4.jpg

一、产品定位与核心价值

作为国内唯一支持医疗本地化部署的AI标注平台,我们专为医疗行业打造了一站式、全模态数据标注工具,深度贴合医院、科研机构及卫健委的AI模型训练需求。平台以“高精度、高效率、强合规”为核心,集成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半自动标注工具链及全流程可视化管控,助力医疗数据从原始采集到标准化标注的全链路升级,是医疗AI落地的“数据基石”。
二、核心功能模块详解

1. 多模态数据兼容:覆盖医疗全场景数据类型

操作入口:平台主界面顶部导航栏“数据类型选择”模块(图标:多图标组合,包含文本、影像、视频等)。
功能亮点

支持文本(病历/文献)、影像(CT/MRI/X光)、时序(生命体征监测数据)、语音(患者主诉录音)、3D(器官模型)、视频(手术录像)、图片(舌诊/皮疹照片)、问答(医患对话)8大类医疗数据的一站式标注,满足从基础诊断到复杂科研的全场景需求。

操作逻辑:用户通过操作面板的“文件导入”按钮(界面左上角蓝色“+”图标)上传本地医疗数据文件(支持DICOM、JPEG、MP4等主流格式),系统自动识别数据类型并匹配对应的标注模板(如影像数据默认加载像素级标注工具,文本数据加载语义标注工具)。
2. 本地化部署与安全合规:医疗数据的“安全堡垒”

操作入口:系统设置-部署模式(操作面板右侧齿轮图标→“部署配置”)。
功能亮点

全国唯一医疗本地化部署方案:支持医院/机构在自有服务器部署,数据全程“不出院”,符合《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及上海卫健委等监管要求(当前为上海卫健委指定标注工具)。

操作验证:用户在部署时需通过操作面板的“权限管理”模块(界面右下角“安全中心”)设置数据访问权限(如医生/技师/管理员分级权限),并开启本地加密存储(AES-256)与传输通道(HTTPS+VPN)。
3. 半自动标注工具链:效率提升300%的核心引擎

操作入口:标注界面左侧工具栏(图标:智能画笔、自动勾选框等)。
功能亮点

病灶区域智能勾画(影像标注):针对CT/MRI等影像数据,集成深度学习模型(如U-Net、Mask R-CNN),用户只需在操作面板点击“智能辅助”按钮,系统自动识别疑似病灶区域并生成初步勾画框(如肿瘤边界、梗死灶),标注人员仅需微调(误差<1像素),效率较纯手动标注提升5倍以上。

时序数据异常标记(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对于心电图、血压等时序数据,操作面板提供“异常检测”工具(图标:波动曲线+警示图标),系统基于规则引擎与统计模型自动标记异常值(如心率>120次/分、血氧<90%),用户确认后一键生成标注标签。

多工具协同:支持同时开启多个标注工具(如影像+文本关联标注),操作面板通过标签页(Tab)切换不同数据类型的标注任务,确保复杂场景(如“影像诊断+病历文本”联合标注)的高效协同。
4. 全流程可视化与进度管控:透明化标注管理

操作入口:主界面中央“任务看板”(操作面板核心区域,分“待标注”“进行中”“已完成”三栏)。
功能亮点

实时进度追踪:每个标注任务以卡片形式展示(包含任务名称、数据量、完成率、负责人、截止时间),操作面板右侧“进度条”实时更新当前标注进度(如“肺部影像标注:已完成800/1000例,准确率92%”)。

质量控制可视化:支持标注质量抽检(操作面板“质检”按钮),管理员可在界面右侧查看抽检结果(如“误标率<3%”),并对不合格标注退回修改(操作面板“驳回”按钮附带批注说明)。

团队协作:支持多人并行标注同一数据集(操作面板“分配任务”功能),系统自动同步标注结果并冲突检测(如两人对同一病灶边界标注不一致时弹出提示),确保数据一致性。
5. 标准化输出与行业适配:直连AI训练的“最后一公里”

操作入口:标注完成界面-“导出”按钮(操作面板底部红色按钮)。
功能亮点

多格式兼容:支持导出DICOM-SR(影像标注)、BRAT(文本标注)、COCO(图像目标检测)、自定义JSON/CSV(通用格式)等医疗AI模型训练所需的标准化格式,与卫宁健康HIS等主流医疗AI系统无缝对接(已服务上海卫健委完成120万份数据标准化)。

标注元数据保留:导出的数据包包含完整的标注日志(如标注人、时间、修改记录)、质量评估报告(准确率/召回率)及原始数据关联信息,满足科研追溯与合规审计需求。
三、标杆应用场景与客户价值

1.医院AI模型训练医院使用本平台标注影像数据,通过半自动勾画工具将标注效率提升300%,模型训练周期缩短80%影像标注准确率大幅度提升

2.区域医疗数据标准化上海卫健委依托本平台完成全省120万份病历/影像数据的统一标注,支撑全AI辅助诊断系统落地

3.科研机构数据治理:与甘肃中医药大学合作标注30万例中医舌诊/典籍数据,结合半自动文本解析工具,高效构建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大模型(准确率91.2%),相关成果亮相中草药博览会。
四、为什么选择我们?

唯一性:全国唯一支持医疗本地化部署的标注平台,适配医院严格的数据安全要求(上海卫健委认证)。

前沿性:集成AI半自动工具链,标注效率行业领先(300%提升),覆盖多模态医疗全场景数据类型。

实用性:全流程可视化操作+标准化输出格式,直连临床与科研需求,已服务多地卫健委及头部医院。

合规性:深度贴合医疗数据监管要求,确保数据安全、可追溯、可审计。




AI医疗训练可视化平台产品介绍

——专为医疗AI训练打造的“透明化、可追溯、本地可控”智能管理中枢

w6.jpg



一、产品定位与核心价值

作为国内首个医学专用、支持本地化部署AI训练可视化平台,我们聚焦医疗AI模型训练全流程的“效率瓶颈”与“管理黑箱”问题,为医院、科研机构及卫健委提供“数据-训练-监控-管理”一体化可视解决方案。平台以本地可控、过程透明、操作极简”为核心,支持医院在自有服务器部署训练环境,通过可视化界面实时追踪训练进度、动态调整参数、精准定位问题,让复杂的AI训练过程像“医疗影像阅片”一样直观易懂,是医疗AI从“实验室研发”到“临床落地”的关键加速器。
二、为什么医疗行业需要专用训练可视化平台?

传统AI训练工具多为通用型(如TensorFlow原生界面),存在三大医疗场景痛点:

数据敏感难开放:医疗数据(如患者影像、病历)涉及隐私,无法上传至云端训练,但本地训练缺乏可视化监控,工程师难以实时掌握进度;

训练过程不透明:医疗AI模型(如肺结节检测、病理切片分类)训练周期长(通常数小时至数天),传统工具仅输出最终日志,工程师无法中途观察损失函数变化、数据批次处理状态等关键指标;

操作门槛高:医疗从业者(如放射科医生、科研人员)非AI专业出身,传统命令行/代码调试模式学习成本高,急需“零代码”可视化操作界面。

我们的平台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专为医疗数据特性设计,支持本地部署保障安全,通过可视化界面降低操作门槛,让医疗AI训练“看得见、管得住、用得好”
三、核心功能模块详解

1. 本地化部署:医疗数据“不出院”的安全训练底座


功能亮点


唯一医疗级本地部署方案:支持医院/机构在自有GPU服务器(如国产昇腾系列)或私有云部署训练环境,数据全程存储于院内服务器,符合《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及上海卫健委等监管要求(与AI标注平台同属“医疗数据安全可控”体系)。

灵活资源配置:通过操作面板“算力调度”模块(界面左侧“资源管理”标签页),用户可自主分配CPU/GPU算力(如指定某训练任务使用4块GPU、8核CPU),并设置优先级(如急诊AI模型训练优先于科研模型)。

操作验证:部署时需在“权限管理”中设置分级权限(如管理员可配置硬件资源,医生仅查看训练进度),所有数据传输通过院内局域网加密(HTTPS+私有协议),杜绝外泄风险。
2. 数据集自主导入:医疗场景专属数据兼容

功能亮点

多类型医疗数据支持:兼容影像(DICOM格式CT/MRI)、文本(结构化病历/非结构化医生笔记)、时序(心电/血压监测数据)、多模态联合数据集(如“影像+病历”配对数据),并自动解析医疗数据标签(如DICOM文件中的患者ID、检查部位)。

智能预处理提示:导入数据时,操作面板实时检测数据质量问题(如影像分辨率过低、文本缺失关键字段),并弹出“预处理建议”(如“建议对低分辨率影像进行超分预处理”“文本字段‘诊断结果’缺失率>10%,需补充”),降低后续训练偏差风险。

操作示例:用户点击“导入数据集”按钮后,可选择本地文件夹或连接院内PACS系统(影像归档系统),系统自动识别数据类型并生成预览(如影像数据展示缩略图,文本数据展示前10行内容)。
3. 训练可视化监控:实时追踪的“训练驾驶舱”

功能亮点

核心指标动态可视化:实时展示训练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如图1),包括:

损失函数(Loss)曲线:以折线图动态显示每轮训练的损失值变化(医疗模型通常需观察Loss稳定下降趋势,如肺结节检测模型Loss应随迭代逐渐降低至0.1以下);

准确率/召回率(Accuracy/Recall):针对分类任务(如疾病诊断),展示训练集/验证集的准确率(如“肺炎分类准确率当前89%”)和召回率(如“罕见病召回率需>90%”);

数据批次处理进度:显示当前训练批次(Batch)处理进度(如“第240/300批次,剩余时间约25分钟”),并标注批次数据来源(如“影像批次来自‘胸部CT-肺癌筛查’数据集”);

硬件资源占用:实时监控GPU显存使用率(如“GPU 0显存占用85%”)、CPU负载及温度,避免资源过载导致训练中断。

医疗场景适配指标:针对不同医疗任务类型(如影像分割、文本分类、时序预测),提供预设指标模板(操作面板“指标配置”按钮)——例如,影像分割任务默认显示Dice系数(衡量分割区域重叠度)、文本分类任务默认显示F1-score(平衡精确率与召回率)。
4. 进度追踪与历史管理:全链路可追溯的“训练档案馆”

任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展示所有历史/进行中的训练任务(包括任务名称、数据集、模型架构、启动时间、当前状态),支持按“状态(进行中/已完成/失败)”“时间范围”“模型类型”筛选。

详细日志与问题定位:点击任意任务可查看完整训练日志(操作面板右侧“日志详情”标签页),包括:

关键节点记录(如“第10轮开始微调学习率”“数据加载完成,共10万张影像”);

异常报警信息(如“第50轮GPU显存不足,已自动暂停”),并关联解决方案建议(如“建议减少批次大小或清理缓存”);

模型版本记录(每次保存的模型参数版本号,支持回滚到任意历史版本)。

操作便捷性:支持对失败任务一键“重试”(自动继承上次参数),或“暂停/恢复”长时间训练任务(如夜间暂停,白天继续)。
5. 零代码参数调整:医疗从业者的“友好操作台”

预设医疗模型模板:提供常见医疗任务的预配置参数模板(如肺部CT影像分类、心电图时序预测、病历文本实体识别),用户无需编写代码,直接选择模板并微调(如修改学习率、批次大小)。

关键参数可视化调节:通过滑块、下拉菜单等控件调整核心参数(如图2),包括:

学习率(0.0001~0.1,默认根据模型类型推荐初始值);

批次大小(根据GPU显存自动计算最大值,支持手动调整);

训练轮次(Epoch,默认建议值+医疗经验值参考);

优化器类型(Adam/SGD等,医疗场景推荐AdamW以平衡收敛速度与稳定性)。

实时生效验证:参数修改后,系统自动模拟计算资源需求(如“当前配置需占用3块GPU,显存剩余量充足”),并提示潜在风险(如“学习率过高可能导致训练震荡”)。
、为什么选择我们的训练可视化平台?

医疗专属设计:深度适配医疗数据类型(影像/文本/时序)与任务类型(分类/分割/预测),提供预设指标模板与参数模板,降低医疗从业者使用门槛;

本地安全可控:唯一支持医疗本地化部署的训练可视化工具,数据全程不出院,符合监管要求,解决医疗AI训练的“安全焦虑”;

过程透明可追溯:实时可视化核心指标+完整训练日志,让工程师与医生共同参与模型优化,避免“黑箱训练”导致的临床不可信;

操作极简高效:零代码参数调整+智能预处理提示,即使非AI专业人员也能快速上手,将模型训练周期从“数天无监控”缩短为“实时可控优化”。



中医四诊辅助诊断大模型产品介绍




——中西医结合的“数字中医大脑”,让传统辨证论治更智能、更精准

w8.jpg



一、产品定位与核心价值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我们联合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与理论研究高地),基于超30万例高质量医疗数据(涵盖中医典籍、真实世界病例、舌诊影像及中西医联合知识库),研发了国内首个“中西医结合、可落地临床”的中医四诊辅助诊断大模型。该产品以辨证精准化、诊断智能化、应用场景化”为核心,通过AI技术还原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诊疗逻辑,为基层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生及中医科研机构提供“数据驱动的辨证决策支持”,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数字引擎”。
二、为什么需要中医四诊辅助诊断大模型?

中医诊断依赖医师的经验积累(如舌象辨寒热、脉象判虚实),但当前面临三大挑战:

经验传承断层:资深中医师的辨证思维(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难以通过文字完全传递,年轻医师学习周期长(通常需跟师3-5年才能独立辨证);

标准化程度低:传统四诊信息(如舌诊的“淡红舌”“齿痕舌”、脉象的“弦细脉”)依赖主观描述,不同医师判断差异大,影响诊断一致性;

基层能力不足:基层中医机构医师资源有限(部分地区每万人仅0.5名中医师),复杂病症(如慢性胃炎、失眠)的辨证准确性待提升。

我们的模型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通过超大规模医疗数据训练,将中医专家的辨证逻辑转化为可计算的AI模型,让年轻医师“有据可依”,让基层诊疗“有质可保”,让中西医结合“有桥可通”
三、核心技术突破与数据基础

1. 数据根基:超30万例高质量医疗数据的“中医知识宝库”

模型训练数据源自中医典籍数字化(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经典条文)、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病例(覆盖30+省份中医院)、舌诊/面诊影像库(含10万+标注舌象照片)、中西医联合知识库(整合现代医学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关联)四大维度,具体包括:

文本数据:10万+条中医古籍条文(经中医专家校验语义)、20万+条现代中医病历(包含主诉、四诊信息、辨证结论、处方用药);

影像数据:5万+张高清舌诊照片(覆盖淡白舌、红舌、瘀斑舌等20+舌象类型)、1万+张面诊/手诊影像(如面色潮红、掌纹特征);

中西医结合关联数据:5万+条“现代医学检验指标+中医证型”映射(如“血糖>7mmol/L+口干多饮→阴虚燥热证”)。
2. 模型架构:中西医结合的“双引擎”设计

区别于传统中医AI的单一文本分析,本模型采用“中医辨证逻辑层+西医辅助验证层”双架构

中医辨证逻辑层:基于Transformer架构,重点学习中医古籍中的辨证规律(如“舌红苔黄→里热证”“脉细弱→气血虚”)及现代中医临床的辨证经验(如“慢性胃炎患者主诉胃脘隐痛+舌淡苔白→脾胃虚寒证”);

西医辅助验证层:融合患者年龄、性别、检验指标(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客观数据,对中医辨证结果进行逻辑校验(例如:若辨证为“阳虚证”但患者血红蛋白正常、无畏寒表现,则模型会降低该结论权重)。
3. 核心性能:91.2%准确率的临床级可靠性

经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机构双盲测试验证,模型对常见中医证型(如气虚证、血瘀证、肝郁脾虚证)的辨证准确率达91.2%(高于基层医师平均水平约15%-20%),对舌象、脉象等关键四诊信息的识别灵敏度超89%,特异性超93%。
四、产品功能与应用场景

1. 智能辨证推导:还原“中医问诊”全流程

维度信息采集:支持用户通过结构化表单输入患者四诊信息(如图1),包括:

望诊:上传舌象照片(自动调用AI图像分割算法提取舌质颜色、舌苔厚度、瘀斑分布等特征)、面诊描述(如面色萎黄、眼眶发黑);

闻诊:录入患者声音特征(如声音低微、咳嗽有痰音)、气味(如口气酸腐);

问诊:通过勾选/填空收集主诉(如“反复胃痛3年”)、伴随症状(如“胃脘冷痛喜按”“大便稀溏”)、既往病史(如“胃炎病史”);

切诊:录入脉象描述(如“弦细脉”“滑数脉”)或直接上传脉象仪检测数据(如脉率、脉搏波形)。

智能辨证推导:输入完成后,模型基于多模态数据(文本+影像)综合分析,在3秒内输出“核心证型”(“脾胃虚寒证”)“兼夹证型”(如“兼肝气郁结”)及辨证依据(如“舌淡苔白+胃脘冷痛喜按+脉弦细→符合《伤寒论》‘太阴病’辨证要点”)。
2. 个性化处方建议:中西医结合的用药指导

经典方剂推荐:根据辨证证型,模型优先推荐中医经典方剂(如脾胃虚寒证→理中汤、小建中汤),并标注出处(如“《伤寒论》‘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症见腹痛喜温喜按”);

现代临床优化: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及检验指标(如脾胃虚寒证伴幽门螺杆菌阳性),模型自动调整方剂组成(如加黄连抗菌、配伍蒲公英护胃),并提供“君臣佐使”配伍解析(如“党参为君补气,干姜为臣温中,白术为佐健脾,炙甘草为使调和”);

中西药协同提示:若患者同时服用西药(如降压药),模型会标注潜在相互作用(如“含甘草方剂可能升高血压,需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3. 舌象/面诊智能分析:影像驱动的客观辨证

舌象自动分割与特征提取:集成自主研发的图像分割算法(准确率>95%),可精准识别舌体区域,提取舌质颜色(RGB值量化)、舌苔厚度(像素级测量)、瘀斑/齿痕分布(区域占比)等10+特征参数;

证型关联推荐:根据舌象特征匹配中医理论(如“舌红少苔→阴虚证”“舌淡胖有齿痕→脾虚湿盛证”),并展示相似病例的辨证结论(如“历史10例舌象相似患者中,8例辨证为‘肝肾阴虚’”);

操作便捷性:用户仅需上传2张照片(舌正面照+舌下络脉照),即可在2分钟内获得高精准度的辨证初筛意见(准确率>88%),大幅降低基层医师的舌诊学习门槛。
4. 学习与辅助决策:医生的“智能中医导师”

辨证逻辑溯源:模型输出结果附带“推理链条”,展示从四诊信息到证型的推导过程(如“患者主诉乏力+舌淡+脉细→气血不足证;结合长期月经量多→兼肝血虚”),帮助医师理解中医辨证思维;

相似病例库:提供与当前患者症状相似的历史病例(脱敏后),包括辨证结论、处方用药及疗效反馈,供医师参考借鉴;

在线专家复核:支持将疑难病例提交至平台合作的中医专家团队(如省级名中医)进行人工复核,形成“AI初筛+专家把关”的双重保障。
、产品优势总结

权威性:联合甘肃中医药大学研发,数据经中医专家校验,模型准确率91.2%(临床级可靠);

实用性:支持舌象照片上传+结构化问诊输入,基层医师“零基础”即可使用,2分钟内获得辨证建议;

创新性:中西医结合双引擎设计,既保留中医辨证思维,又融合现代医学客观指标验证;

前沿性:集成自研图像分割算法(舌象分析准确率>95%),让传统“望诊”走向数字化、标准化。




AI中医健康评估系统产品介绍

——2张照片解锁“健康密码”,让中医养生从“经验判断”走向“精准科学”

w10.jpg



一、产品定位与核心价值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背景下,我们深度融合AI图像识别技术、中医体质理论与大数据分析,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无接触、高精准、个性化”AI中医健康评估系统。该系统以“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日常影像快速获取专业中医健康指导”为目标,仅需用户上传2张照片(舌象+面部),即可通过自研图像分割算法与大模型分析,精准识别体质状态、潜在健康风险,并提供“可执行”的养生建议,是连接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健康桥梁”。

核心亮点
极简操作:无需专业设备,手机拍摄2张照片(舌象+面部)即可完成评估;
精准识别:自研图像分割算法+大模型双驱动,健康评估准确率行业领先;
前沿科技:融合中医体质理论、AI视觉分析与千万级健康数据训练;
实用落地:佛慈大药房超600万采购订单验证,直接赋能大健康产业。
二、为什么需要AI中医健康评估系统?

传统中医健康评估依赖中医师的“望闻问切”(尤其是舌诊、面诊),但存在三大痛点:

门槛高:普通人难以自行判断舌象(如“舌淡有齿痕”代表脾虚)或面诊特征(如“面色萎黄”提示气血不足);

主观性强:不同医师对同一舌象/面色的解读差异大(如“淡红舌”可能被不同医师判断为正常或轻微血虚);

缺乏即时性:线下问诊需预约排队,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快速健康自查”的需求。

我们的系统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通过AI技术将中医“望诊”标准化、数字化,让用户在家就能获得专业级健康评估,真正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的健康管理目标
三、核心技术突破:自研算法+大模型的“双核引擎”

1. 自研图像分割算法:精准提取“健康密码”

系统核心搭载自主研发的AI图像分割模型(已申请专利),针对中医舌诊/面诊的特殊需求优化,可精准识别以下关键特征:

舌象分析:自动分割舌体区域(排除牙齿、嘴唇干扰),提取舌质颜色(RGB值量化)舌苔厚度/分布(像素级测量)瘀斑/齿痕位置与面积(区域占比)10+核心参数(如图1);

例如:舌质淡白+舌苔白腻→提示“阳虚湿盛”;舌尖红点+舌苔薄黄→提示“心火旺盛”。

面部分析:识别面色(如红润/萎黄/苍白)面部光泽度眼眶颜色(黑眼圈深浅)唇色(淡白/暗红)等特征,关联气血状态、睡眠质量与脏腑功能。
2. 中医大模型:千万级数据训练的“辨证大脑”

系统基于30万例中医临床病例(含舌象/面诊标注数据)+中医体质理论(九种体质分类)+现代健康指标(如睡眠、疲劳度关联数据),训练出专精于健康评估的大模型,具备以下能力:

多模态关联分析:结合舌象、面部特征与用户填写的简短问卷(如“近一周是否易疲劳?”“是否经常腹泻?”),综合判断体质类型(如“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及潜在健康风险(如“脾胃虚弱”“肝郁气滞”);

动态权重调整:针对不同人群(如老年人侧重肾虚评估,职场女性侧重肝郁评估)自动优化判断逻辑,提升评估针对性;

通俗化解读:将专业中医术语(如“脾虚湿蕴”)转化为用户易懂的健康建议(如“少吃生冷食物,睡前按摩足三里”)。
四、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

1. 极简操作:2张照片+3步完成评估

用户只需通过手机端操作(操作面板如图2),3分钟内即可获得完整健康评估报告:

Step 1:拍摄照片
点击“开始评估”→ 按指引拍摄舌象照片(自然光下,伸舌平展,避免用力)与面部照片(正面清晰,无遮挡),系统自动检测光线条件并提示调整(如“光线过暗,建议到窗边拍摄”)。

Step 2:补充信息(可选)
填写简短问卷(如年龄、性别、近期是否失眠/便秘/疲劳),帮助模型更精准判断(非必填,无信息也可生成基础评估)。

Step 3:查看报告
3秒内生成“健康评估报告”,包含:

体质类型(如“气虚质”“湿热质”)及匹配的中医理论依据;

关键健康风险(如“脾胃功能较弱”“肝火偏旺”),关联舌象/面部特征说明(如“舌边齿痕明显→脾虚湿盛”“面色潮红→阴虚内热”);

个性化养生建议(可执行方案):包括饮食(如“多吃山药、红枣补气”)、作息(如“晚上11点前入睡养肝”)、运动(如“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穴位按摩(如“足三里穴每日按压3分钟”)。
2. 专业级精准度:自研算法支撑高可靠性

舌象分析准确率>95%:通过千万级舌象数据训练,系统对舌质颜色、舌苔厚度的识别误差<3%(优于人工肉眼判断的平均误差10%-15%);

健康风险评估贴合度>89%:经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验证,系统评估的体质类型与医师人工判断一致率达89%,潜在健康风险提示的临床相关性超85%;

动态学习优化:系统持续收集用户反馈(如“评估结果与实际症状相符”),通过大模型迭代升级,不断提升分析精度。
3. 实用落地:从评估到行动的健康闭环

报告可分享:用户可将评估报告一键分享给家人或中医师,辅助线下诊疗参考;

健康档案管理:支持历史评估记录存储(如每月1次评估),对比体质变化趋势(如“夏季湿热质加重,秋季转为燥热质”),指导季节性养生;

商业场景赋能:已与佛慈大药房(采购订单超600万)合作,嵌入药房健康服务流程——顾客购买保健品/中药时,可通过系统免费评估体质,药师根据评估结果推荐适配产品(如气虚质推荐黄芪口服液,阴虚质推荐西洋参含片),提升顾客粘性与转化率。
、产品优势总结

技术前沿:自研图像分割算法(舌象分析准确率>95%)+中医大模型(千万级数据训练),精准度行业领先;

体验极简:仅需2张照片+3步操作,3分钟内获得专业报告,无专业门槛;

实用落地:提供“可执行”的养生建议(饮食/作息/运动),直接指导健康改善;

商业价值:已获头部药企认可(佛慈大药房600万订单),赋能大健康产业服务升级。



东盟语言会议同传系统产品介绍




——打破语言壁垒的“智能沟通桥梁”,让中国-东盟交流“零障碍”

w12.jpg

w13.jpg



一、产品定位与核心价值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与中国-东盟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2025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万亿美元,跨境会议/商务/文化交流频次激增),我们自主研发了“多语种、高精准、实时化”的东盟语言会议同传系统。该系统聚焦中国与东盟10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缅甸、文莱)的语言互通需求,基于200万条自主采集的双语语料训练,支持中文与东盟10国语言的实时双向互译,翻译准确率达90%以上,并可通过会议二维码扫码在手机端实时查看译文,是跨国会议、商务洽谈、文化交流场景下“高效沟通”的终极解决方案。

核心亮点
语种全覆盖:支持中文与东盟10国官方语言实时互译(共11种语言组合),满足中国-东盟全场景交流需求;
90%高准确率:基于超200万条自主采集的双语语料训练,翻译结果贴近专业人工水平;
实时性强:会议发言实时转写翻译,延迟<1秒,确保交流流畅不卡顿;
便捷操作:扫码即看译文,手机端同步接收,无需复杂设备调试;
场景适配广:覆盖政府会谈、商务谈判、学术论坛、文化交流等多类型会议。
二、为什么需要东盟语言会议同传系统?

随着中国-东盟在经贸、基建、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深化(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项目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电商爆发),跨国会议需求呈现“高频次、多语种、高时效”三大特征,但传统翻译方式面临显著痛点:

人工同传成本高且资源稀缺:专业东盟语言同传译员培养周期长(通常需5-8年),且会议高峰期供需失衡(如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译员缺口达40%),单日费用高达数万元;

技术工具适配性差:通用翻译软件(如谷歌翻译、百度翻译)对东盟小语种(如老挝语、柬埔寨语)的支持有限,且缺乏会议场景的专业术语库(如“RCEP协定条款”“跨境支付结算”),翻译准确率仅60%-70%;

实时性不足:传统设备依赖有线连接或复杂调试(如红外同传接收器),会议现场部署耗时,且无法满足移动端参会者的即时需求。

我们的系统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通过自主语料训练与AI算法优化,提供“低成本、高精准、即开即用”的智能同传服务,让跨国交流像“母语对话”一样自然流畅
三、核心技术突破:200万语料库+自研翻译引擎的“双轮驱动”

1. 超200万条自主采集双语语料:精准翻译的“数据基石”

系统翻译能力的核心在于“数据质量”——我们针对中国-东盟合作的高频场景(如经贸谈判、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推广),自主采集并标注了超200万条双语平行语料,覆盖:

官方文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CAFTA)、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政策文本;

商务场景:跨境电商术语(如“Lazada平台运营”“Shopee物流规则”)、投资协议条款(如“股权比例”“税务减免”);

生活文化:东盟国家民俗表达(如泰国“合十礼”习俗、印尼“开斋节”祝福语)、旅游常用语(如“景点门票”“特色美食”);

专业领域:医疗(如“疫苗接种”“中医诊疗”)、教育(如“留学生交换”“课程认证”)、法律(如“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纠纷”)。

这些语料经过人工校验与语义对齐(确保中-东盟语对的精准对应),为翻译模型提供了“语境化”的学习样本,解决了通用翻译工具“字面直译、脱离场景”的问题。
2. 自研多语种神经网络翻译引擎:低延迟高精准的“算法中枢”

系统搭载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自研多语种翻译模型,针对东盟语言的语法特性(如越南语的“修饰语后置”、泰语的“声调区分词义”、马来语的“黏着语结构”)优化训练,具备以下能力:

上下文理解:自动识别会议主题(如“新能源汽车合作” vs “传统医药交流”),动态调整术语翻译(如“电池续航”在商务场景译为“pin dung lượng”,在医疗场景可能译为“thời gian sử dụng pin”);

实时纠错:通过注意力机制捕捉发言中的逻辑关联(如“这个项目的预算比去年增加了20%”→自动关联前文“去年预算金额”),减少漏译、错译;

低延迟处理:采用流式语音识别与增量翻译技术,发言内容边说边译,延迟控制在1秒以内(接近人工同传的“即时性”)。
3. 会议场景专属优化:从“听得懂”到“用得上”

专业术语库:内置中国-东盟合作高频术语对照表(如“跨境人民币结算”“东盟智慧城市网络”),优先调用确保关键信息准确;

口音适配:针对东盟各国方言口音(如泰国北部方言、越南南部口音)进行语音识别训练,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通用工具仅85%);

多模态输出:除语音播报外,支持实时文字显示(会议大屏同步投屏译文)与手机端扫码查看(参会者通过微信/支付宝扫描会议二维码,即可在手机浏览器查看完整译文记录)。
四、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极简部署+高效沟通)

1. 一键部署:会议现场的“即开即用”

设备轻量化:仅需1台笔记本电脑+1个麦克风(或接入会议现有音响系统),10分钟内完成系统初始化(无需复杂布线或专业调试);

多终端适配:支持Windows/macOS系统,兼容Zoom、Teams、腾讯会议等主流视频会议平台(通过API接口接入),线下实体会议与线上跨国研讨均可使用。
2. 实时互译:中-东盟10国语言双向互通

语种组合:支持中文(普通话)与东盟10国官方语言的实时双向互译(共11种语言组合:中文↔越南语、中文↔泰语、中文↔马来语、中文↔印尼语、中文↔菲律宾语、中文↔柬埔寨语、中文↔老挝语、中文↔缅甸语、中文↔文莱马来语、中文↔新加坡英语(适配双语场景));

发言模式:支持“发言人连续发言”(如10分钟演讲)与“多轮对话”(如商务谈判问答),系统自动分段翻译并标注发言人身份(如“中方代表:……→泰语译文:……”)。
3. 多渠道接收:参会者的“无障碍获取”

会议大屏同步:翻译结果实时投屏至会议室大屏幕(文字+语音播报),确保未携带手机的参会者清晰获取信息;

手机扫码查看:会议组织方在开场前生成专属二维码(张贴于会场入口或投影展示),参会者通过微信/支付宝扫描后,即可在手机浏览器查看实时译文+历史记录(支持回看前10分钟内容),离线状态下仍可缓存译文;

语音播报提醒:重要信息(如会议结论、关键数据)可设置语音二次播报(如“刚才提到的合作金额是5000万元人民币”),避免遗漏。
4. 会后沉淀:可追溯的“沟通档案”

完整记录导出:会议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双语对照的会议纪要(包含原文发言、翻译结果、时间戳),支持PDF/Word格式导出,便于存档或后续跟进;

数据分析支持:统计高频翻译词汇(如“供应链”“投资回报”)、各语种使用占比(如泰语译文请求量最高),为后续会议筹备提供参考。
、产品优势总结

语种全面:唯一覆盖中国与东盟10国全语种(11种组合)的实时同传系统,满足“一带一路”沿线深度交流需求;

技术领先:超200万条自主语料训练+自研翻译引擎,准确率90%以上(超越通用工具20%-30%),低延迟接近人工同传;

场景适配:轻量化部署+多终端支持,适配实体会议、线上研讨、文化活动等多类型场景;

实用便捷:扫码即看译文+会议纪要导出,让跨国沟通“无门槛、可追溯”。



影像识别辅助诊断系统产品介绍




——让医学影像诊断更精准、更高效,赋能基层与专科医疗的“AI影像医生”

w15.jpg

w16.jpg



一、产品定位与核心价值

在医疗影像数据爆发式增长(全球每年新增超100亿张医学影像)与基层影像诊断能力不足的背景下,我们自主研发了“多病种、高精度、全场景覆盖”的影像识别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聚焦肺部、眼底、牙齿三大高发疾病领域(占影像科日常诊断量的60%以上),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与超百万例医疗影像数据训练,为医生提供“秒级病灶定位+精准辅助诊断”支持,是提升诊断效率、降低漏诊误诊率、赋能基层医疗的“智能影像伙伴”。

核心亮点
多病种覆盖:专注肺部、眼底、牙齿三大核心领域,精准识别常见及疑难病症;
高精度诊断:肺部疾病诊断准确率超95%,眼底病变识别灵敏度超92%,牙齿病灶定位误差<0.1mm;
基层赋能: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影像诊断能力,降低对上级医院转诊的依赖;
临床落地:已与卫宁健康HIS系统深度对接,直接嵌入医院工作流,即开即用。
二、为什么需要影像识别辅助诊断系统?

医学影像诊断是疾病筛查、诊断与治疗的关键环节,但当前面临三大挑战:

基层能力薄弱:基层医院(如县级医院、社区诊所)影像科医师数量不足(每万人仅0.3名放射科医师),且经验有限,对早期肺癌(如磨玻璃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复杂病症的漏诊率高达20%-30%;

诊断效率瓶颈:三甲医院影像科日均接诊量超200例(如肺部CT约150例/日),医师需在短时间内分析数百张影像,疲劳导致误诊风险上升;

疑难病症难判断:部分疾病(如早期肺癌的微小结节、眼底黄斑区的细微病变)特征隐匿,依赖医师经验积累,年轻医师学习周期长(通常需5-10年)。

我们的系统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通过AI技术模拟资深医师的影像诊断逻辑,提供“病灶定位+疾病分类+风险分级”的全流程辅助,让诊断更精准、更高效,尤其赋能基层医疗实现“大病早筛、小病就近”。
三、核心技术突破:多模态算法+超百万数据训练的“双核支撑”

1. 多病种专项模型:精准适配不同影像特征

系统针对肺部、眼底、牙齿三大领域的影像特性,分别训练了专属深度学习模型,精准捕捉各类疾病的独特特征:

肺部影像疾病辅助诊断平台

核心功能:识别肺部CT中的结节(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炎症(肺炎、肺结核)、肿瘤(肺癌早期)及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结构性病变;

技术亮点:采用3D卷积神经网络(3D-CNN)分析断层扫描数据,精准定位结节位置(误差<0.2mm)、测量直径与密度(区分良恶性关键指标),并关联患者的吸烟史、年龄等临床信息,输出“恶性概率”评估(如“磨玻璃结节恶性概率15%”)。

准确率:经三甲医院验证,对≥5mm结节的检出率达98%,对早期肺癌(Ⅰ期)的敏感度超95%(高于基层医师平均水平约20%)。

眼底辅助诊断平台

核心功能:识别眼底彩照中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视神经杯盘比异常)、黄斑变性等常见致盲性眼病;

技术亮点:基于语义分割算法精准提取视网膜血管、视盘、黄斑区域,分析微动脉瘤(糖尿病DR早期标志)、出血斑、渗出物等特征,结合患者血糖、血压等检验指标,判断病变分期(如DR轻度/中度/重度)。

准确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识别灵敏度达92%,特异性超95%(与眼科专家判断一致性>90%)。

牙齿影像辅助诊断平台

核心功能:识别口腔X光片中的龋齿(蛀牙)、根尖周炎、牙槽骨吸收(牙周炎)、阻生智齿等常见口腔疾病;

技术亮点:通过二维图像增强算法优化低分辨率牙片的清晰度,精准定位龋坏部位(区分浅龋/中龋/深龋)、测量牙槽骨高度(评估牙周炎严重程度),并提示治疗方案(如“龋齿需充填治疗”“牙槽骨吸收>30%建议牙周手术”)。

准确率:对龋齿的检出率达96%,对根尖周炎的诊断符合率超93%。
2. 超百万例医疗数据训练:真实世界的“诊断经验库”

系统训练数据源自全国30+省份三甲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真实影像数据(脱敏处理),总量超100万例,覆盖:

多样化病例:包括常见病(如肺炎、轻度近视)、疑难病(如早期肺癌微小结节、隐匿性青光眼)及罕见病(如肺泡蛋白沉积症、遗传性视网膜病变);

多维度标注:每张影像均由资深医师标注病灶位置、类型、分期及临床结局(如“结节随访1年后恶变”),形成“影像-诊断-预后”的完整知识链;

持续更新:每月新增1万+例最新病例数据,模型通过增量学习持续优化,紧跟临床新发现(如新型肺炎的影像特征)。
3. 多模态融合分析:结合临床信息的“全景诊断”

系统不仅分析单一影像,还支持关联患者的年龄、性别、检验指标(如血糖、肿瘤标志物)及病史,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建议。例如:

肺部CT发现结节的患者,若同时有长期吸烟史(>20包/年)和肿瘤家族史,系统会上调“恶性概率”提示;

糖尿病患者的眼底影像中若出现微动脉瘤,系统会结合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判断视网膜病变进展风险。
四、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即开即用+深度赋能)

1. 无缝对接医院系统:嵌入工作流的“智能助手”

系统集成:已与卫宁健康HIS(医院信息系统)深度对接,医生在开具影像检查后,系统自动接收影像数据并启动分析,诊断结果实时推送至医生工作站(无需额外操作);

操作便捷:支持DICOM(标准医学影像格式)、JPEG等常见格式,兼容CT、MRI、DR、口腔X光机等设备生成的影像,基层医院无需更换现有设备。
2. 秒级诊断输出:辅助医师“快速决策”

病灶定位与标注:系统在影像上直接标记病灶位置(如肺部结节的边界、眼底出血斑的区域),并以不同颜色区分病变类型(如红色=高危恶性结节,黄色=良性钙化灶);

诊断结论与分级:输出“疾病名称+置信度”(如“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恶性概率25%”),并根据指南推荐后续处理建议(如“建议3个月后复查”“转诊胸外科”);

效率提升:单个肺部CT分析时间<10秒(医师人工分析需3-5分钟),眼底彩照分析时间<5秒,显著缩短诊断等待时间。
3. 基层医疗赋能:降低转诊率与漏诊率

早期筛查:在县级医院推广后,对早期肺癌(≤1cm结节)的检出率从40%提升至8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覆盖率从60%提升至90%;

辅助决策:基层医师可根据AI提示的“高风险病例”(如恶性概率>15%的结节)优先转诊,避免延误治疗,同时减少对上级医院的非必要转诊(基层转诊率下降约30%)。
4. 科研与教学支持:医师的“智能学习工具”

病例库管理:系统自动归类典型病例(如“典型磨玻璃结节演变过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案例”),医师可查看历史相似病例的诊断思路与治疗方案;

教学演示:支持标注病灶特征并生成讲解课件,用于规培医生、基层医师的影像诊断培训,缩短学习曲线。
、产品优势总结

精准性:三大核心领域模型准确率行业领先(肺部>95%、眼底>92%、牙齿>96%),贴合临床诊断需求;

实用性:即开即用,无缝对接医院现有系统与设备,无需额外硬件投入;

普惠性:显著提升基层医疗诊断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前沿性:多模态算法+持续学习机制,紧跟临床新进展,诊断能力不断进化。



知识图谱数据清洗系统产品介绍




——医疗数据的“智能质检员”,让知识图谱构建从“源头可控”到“精准可用”

w18.jpg

w19.jpg



一、产品定位与核心价值

在医疗AI从“数据驱动”向“知识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知识图谱作为连接海量医疗数据与临床智能应用的核心载体(如辅助诊断、科研分析、药物研发),其构建质量直接决定了下游应用的可靠性。然而,医疗数据天然具有“多源异构、噪声冗余、关系复杂”的特性——来自电子病历、检验报告、医学文献、影像标注的不同数据源,存在格式不统一(如文本、表格、影像元数据)、表述差异(如“心肌梗死”与“MI”)、错误记录(如患者年龄误填为“300岁”)等问题,导致知识图谱构建时出现“脏数据污染”,严重影响推理准确性。

我们自主研发的知识图谱数据清洗系统,正是针对这一痛点而生。作为医疗知识图谱构建的“前置质检环节”,系统通过“自动化纠错+可视化管控+全流程可追溯”的技术体系,为医疗数据提供从“原始杂乱”到“精准可用”的全链路清洗服务,是构建高质量医疗知识图谱的“必备基础设施”。

核心亮点
精准纠错:自动识别并修正数据中的逻辑错误、表述不一致、格式混乱等问题,错误修正率超95%;
智能关联:基于医疗本体库(如SNOMED CT、ICD编码体系)校验数据关系合理性,确保知识图谱的逻辑一致性;
可视化管控:全程可视化操作界面,支持问题点对点定位与修改,降低人工审核成本;
全流程可追溯:记录每一次数据清洗的操作日志(谁改了什么、为什么改),满足医疗数据合规审计需求。
二、为什么需要知识图谱数据清洗系统?

传统医疗数据处理流程中,数据清洗通常依赖人工规则或简单脚本(如“去除空值”“统一日期格式”),但面对医疗数据的复杂性,这些方法存在显著局限:

错误隐蔽性强:医疗数据中的逻辑错误(如“患者诊断为糖尿病但血糖值正常”“手术时间早于入院时间”)难以通过简单规则发现;

表述差异大:同一概念在不同数据源中的表述多样(如“高血压”可能被记录为“HTN”“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升高”),导致知识图谱中实体关系混乱;

关系冲突多:多源数据对同一患者的记录可能矛盾(如病历A记录“过敏药物:青霉素”,病历B记录“无药物过敏史”),直接影响知识图谱的推理可信度;

人工成本高:医疗数据量庞大(单家三甲医院年诊疗数据超10TB),人工逐条核查效率低且易遗漏关键错误。

我们的系统通过AI算法与医疗知识库的深度融合,“经验驱动”的人工清洗升级为“规则+模型”双驱动的智能清洗,从源头解决医疗知识图谱的“数据污染”问题。
三、核心技术突破:规则引擎+医疗本体库+AI模型的“三位一体”

1. 医疗本体库驱动的语义校验:让数据“说同一种语言”

系统内置医疗标准术语库(如SNOMED CT临床术语、ICD-11疾病分类、LOINC检验指标编码、ATC药物分类),并支持医院自定义术语映射规则(如将本院“心内科”科室名称映射为标准术语“心血管内科”)。通过语义比对技术,自动识别并修正以下问题:

概念不一致:将“MI(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统一映射为标准术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关系冲突:若病历记录“患者患有糖尿病”但检验数据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正常范围),系统标记为“疑似矛盾”,需人工复核;

属性缺失:检查关键字段完整性(如患者记录缺少“出生日期”“性别”等必要属性),并提示补充。
2. 智能规则引擎:覆盖全场景的“错误探测器”

系统内置超200条医疗数据清洗规则(可动态扩展),覆盖格式、逻辑、关联性三大类常见问题:

格式类错误:自动修正日期格式(如“2025/01/01”→“2025-01-01”)、数值单位(如“mg”与“g”换算)、文本大小写(如“CHINA”→“China”);

逻辑类错误:检测时间轴矛盾(如“手术时间早于入院时间”“末次月经日期晚于分娩日期”)、数值范围异常(如“体温390℃”→标记为错误)、性别与疾病矛盾(如“男性患者诊断为子宫肌瘤”);

关联性错误:校验患者ID、检查项目、用药记录的关联一致性(如“某患者的CT检查报告未关联对应的检查时间”)。
3. AI模型辅助:复杂问题的“智能推理官”

针对规则引擎难以覆盖的复杂场景(如“患者主诉‘反复头痛’但病历中无相关诊断记录”“检验指标轻微异常但未标注临床意义”),系统通过医疗文本理解模型(基于BERT架构训练)进行语义分析:

隐含信息挖掘:从非结构化文本(如病程记录)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未提及出血倾向”),补充结构化数据的缺失属性;

异常模式识别: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学习正常医疗数据的分布规律(如“正常患者的血压值分布区间”),自动标记偏离正常范围的异常记录(如“收缩压>200mmHg”需重点核查)。
4. 可视化操作与全程追溯:让清洗过程“透明可控”

问题定位与修正:系统以“数据看板”形式展示清洗结果(如图1),按错误类型(格式/逻辑/关联)、严重程度(高/中/低)分类统计,并支持点击具体记录查看原始数据与修正建议(如“原值:‘2025/13/01’→建议修正为:‘2025-01-13’”);

人工干预接口:对于系统标记的“疑似错误”(如“患者年龄90岁但活动能力记录为‘卧床’”),医生或数据管理员可通过界面直接修改或确认,修改记录自动保存至日志;

全流程追溯:记录每一次数据清洗的操作信息(操作人、时间、修改字段、修改前后值、修改原因),支持导出审计报告,满足《医疗数据安全管理规范》等合规要求。
四、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从“脏数据”到“黄金数据”)

1. 一站式清洗流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

数据接入:支持多种医疗数据源接入(如电子病历系统EMR、检验信息系统LIS、影像归档系统PACS、医学文献数据库),自动解析结构化(表格)、半结构化(XML/JSON)与非结构化(文本)数据;

智能清洗:系统自动运行规则引擎与AI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扫描-标记-修正”全流程处理(如图2),用户可通过进度条实时查看清洗状态;

结果验证:清洗完成后,生成“数据质量报告”(包含错误总数、修正率、剩余风险点),并支持抽样复核(随机抽取10%数据验证修正准确性)。
2. 灵活配置:适配不同医疗场景需求

自定义规则:医院可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添加专属规则(如“本院规定糖尿病患者必须记录糖化血红蛋白值,缺失则标记为异常”);

术语库扩展:支持导入医院内部术语表(如本院科室缩写、特色诊疗项目名称),与标准术语库协同校验;

清洗策略调整: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如门诊病历 vs 住院病历)设置差异化清洗强度(如门诊数据侧重格式修正,住院数据侧重逻辑校验)。
3. 与知识图谱构建无缝衔接

清洗后的“干净数据”可直接输入知识图谱构建引擎(如Neo4j、GraphDB),作为高质量三元组(实体-关系-实体)的输入源,显著提升知识图谱的推理准确性与应用价值。例如:

经过清洗的患者病历数据(“患者A-患有-高血压”“患者A-服用-氨氯地平”)可构建精准的药物-疾病关联网络,辅助医生优化用药方案;

修正后的医学文献数据(“某药物-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可完善药物的副作用知识图谱,支持药物警戒系统预警。
、产品优势总结

精准性:医疗本体库+AI模型双驱动,错误修正率超95%,确保知识图谱的底层数据可靠性;

智能性:覆盖格式、逻辑、关联性的全场景规则引擎,+复杂问题推理模型,解决传统清洗工具的局限性;

易用性:可视化操作界面+点对点问题定位,降低人工审核成本,非技术人员也可快速上手;

合规性:全流程操作日志记录,满足医疗数据安全与审计要求,规避法律风险。



标杆项目




1.上海卫健委算力调度平台

算力资源池搭建与弹性调度:公司搭建的医疗AI算力资源池,具备强大的弹性调度能力,能够弹性调度CPU/GPU算力超2000P。这种大规模的算力调度能力,为全市医院的AI模型训练提供了充足的计算资源支持。

响应速度提升与效率优化:该平台支撑全市医院AI模型训练,响应速度提升60%。显著的响应速度提升,提高了医院的AI模型训练效率,为医疗AI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体现了公司在算力资源管理和调度方面的先进技术。
2.洛阳全民健康AI项目

项目规模与区域覆盖:公司落地的4200万级智慧医疗工程——洛阳全民健康AI项目,构建了区域级医疗数据中台,实现了全市42家基层医疗全覆盖。如此大规模的项目和广泛的区域覆盖,展示了公司在智慧医疗建设方面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项目交付与未来展望:该项目预估2027年底交付完成,将为洛阳市的基层医疗带来全面的智能化升级,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需要咨询方案的朋友可扫码:




w22.jpg




#AI医疗

#大模型部署

#卫健委算力调度平台

#AI医疗算力资源池

w23.jpg

点赞在看哦~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1 18:49 , Processed in 0.20015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