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直播间,央视主播李梓萌正热情推荐 “深海鱼油”,说能根治头晕手麻,北京一位退休大爷看得心动,花 8800 元买了三盒,拆开一看,居然只是普通水果糖。
这可不是个例。2025 年下半年,这起 AI 虚假代言案闹得沸沸扬扬,不法分子扒了公众人物的影像资料,用 AI 合成虚拟形象带货,全国报案的受害者就超 2000 人。你以为只有主播被 “克隆”?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声音被拿去卖土鸡蛋,4.7 万件卖出去了家人才知道;演员靳东的磁性嗓音被做成 24 小时语音直播,专挑中老年粉丝忽悠,有人把一辈子积蓄都打赏光了。更过分的是乔任梁、李玟这些已故艺人,AI 复活的形象被塞进美妆、餐饮广告里,家属哭着反对,也拦不住商家赚黑心钱。
为啥这些人敢这么肆无忌惮?还不是 AI 生成技术太 “廉价”。做一条虚假名人带货视频,几百块就能搞定,利润却能翻几十倍。重庆网信办查过一个叫 “灵象智问 AI” 的平台,连安全测评都没做,就敢公然提供生成服务,简直是给诈骗犯递刀。技术门槛一低,“无中生有” 的造假就从科幻片走进了现实,普通人的肖像权、钱包,都成了被收割的对象。
如果说名人 AI 诈骗是明着来的刀子,直播里的 AI 陷阱就是暗箭伤人。你刷到的 “有机种植基地”,主播说得天花乱坠,镜头扫过的田园风光可能是 AI 合成的;那些 “万人抢购” 的火爆场面,一半以上的弹幕都是算法编的。还有平台搞的 “AI 陪聊打赏”,虚拟美女主播一口一个 “哥哥”,温柔话术哄得人晕头转向,一天就能赚几十万打赏。
深圳有个中年大哥,被 AI 主播 “小柔” 迷得不行,三个月打赏 17 万,想见面的时候才发现,对方根本不是真人,就是一串代码。还有农村主播,用 AI 把普通农田 P 成 “有机农场”,上千消费者买了假货,维权都找不到门路。这些 AI 造出来的 “数字幻境”,把欺骗包装得严丝合缝,最后坑的都是普通人的真金白银。更让人无奈的是,好好做内容的创作者越来越难,那些靠 AI 造假、刷数据的人却赚得盆满钵满,这不是逼着大家一起变坏吗?
面对这些乱象,监管也不是没动作。2023 年就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25 年 9 月又规定 AI 生成的视频要标清楚、音频要嵌水印,但执行起来漏洞太多。就说李梓萌那个 AI 代言案,涉事视频没标任何 AI 标识,在多个平台传了好几个月才被发现。上海网信办排查时也发现,三成 AI 直播平台都在耍小聪明,用技术手段隐藏标注信息。就算被查到了,处罚也没力度 —— 有平台靠 AI 虚假宣传赚了上千万,最后才罚了 50 万,这点钱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回事。
地方上也在试着解决问题,浙江出台了直播规范,禁止 AI 伪造别人的声音肖像,但 “合理使用” 和 “恶意伪造” 怎么分,大家说法不一;北京把 AI 虚假宣传归到《广告法》管,可跨平台取证、查技术源头这些事,做起来太难了。最头疼的是,AI 技术更新太快,监管政策刚出台,新的滥用方式又冒出来了,永远追着乱象跑。
其实 AI 本身没什么错。它能让历史名人 “复活” 传承文化,能帮偏远地区改善教育医疗,也能让商业传播更高效。但当技术被用来诈骗、侵权、虚假宣传,所谓的 “创新”,不过是作恶的遮羞布。有些企业嘴上喊着 “技术中立”,却对平台上的违规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创作者为了流量,心甘情愿用 AI 造假,把行业伦理抛到脑后;再加上监管滞后、法律有空子可钻,AI 滥用才越来越猖獗。
我一直觉得,技术进步不该以牺牲普通人的权益为代价。当算法能随便克隆别人的声音形象,当虚假内容混在真实信息里真假难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我们不是要否定 AI,而是要问一句:这样的 “进步”,真的有意义吗?
从 AI 克隆名人带货,到已故艺人形象被滥用,从直播诈骗到数据造假,这些乱象正在一点点摧毁社会的信任。监管要更给力,平台要负起责任,我们普通人也要提高警惕。但更重要的是,技术发展得有底线 —— 不能作恶,这应该是所有创新的前提。
只有让侵权的成本远高于收益,让每一条 AI 生成的内容都清清楚楚标明来源,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而不是在数字幻境里被人当韭菜割。技术的底线,从来不该由受害者来定义,守护这份底线,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持清醒,守住原则。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