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理的平淡与神秘% K5 \3 f- r* d) u, {
/ s a9 |, ^. F- l# w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
9 O5 V, I! C$ L# D8 t D5 J 家,刚柔接也。”
8 @' Z. {! s" X 如果卜卦卜到这一爻动,大吉大利,是讨老婆的好卦,不但讨到好老婆,而且生得好儿子,将来大振家声,前途无量,后福无穷,就是这样好,这和上面第一爻刚刚相反。当然这一爻是阳爻,代表男性,前面四个阴爻,有四个女的等他,自然讨到好老婆,就是这么个道理。说《易经》是大学问,其实就像小孩玩耍,但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学问,都是小孩子在玩的。我发现一个道理,任何人的一生,没有离开他幼年幻想的范围,如周岁的小儿,在一堆玩具中,喜欢取刀,长大则为武人,或说这是迷信,但剥开迷信的外衣,其中有高深的学理,这是下意识地表现了他的禀性。总之,最高深的学理,都是小儿玩的,佛学里对于世界上的学问,称为“戏论”——儿戏之论。假使从这个观点看《易经》,也只是“戏论”而已。所以我们研究学问,也并不需要“高推圣境”,对圣人的东西先把他崇拜起来,然后从那崇拜的路上,自己蒙蔽了自己的智慧,硬往那里凑,就划不来。研究这些东西,头脑科学,不崇拜古人,也不轻视古人,如蒙卦的包蒙,这里内卦为坎卦,在后天卦里,离卦是阳性,坎卦是阴性,如以阳卦多阴而论,坎卦又为中男,前面又有许多阴爻在,包蒙就是阳爻被包在阴爻里,所以吉,子克家,因为是中男,《彖辞》是解释“子克家”这句话,因为是刚柔相接,阴阳相合。另一说,交互卦的接法,这一阳爻与上两交接,变为震卦,是长子。
0 ?5 p p8 g& j7 A. |( F
$ h1 S% `! k& X6 r 秋胡戏妻0 d! t% e. n& ` v8 F' j: p* c. w7 H7 E
8 m& l1 B! X2 q* S' o. _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7 d/ W% C; a/ d ?* a" r
不顺也。”4 S7 W) w! Z/ o* h
说到这一爻,想起古人中一位大家了,就是宋代有名的朱熹朱夫子,那是不得了的人物,在专制时代,如果像我这样随便批评朱熹,就早应该杀头了。在明朝以后正式规定考功名要以朱熹的注解为标准。朱熹研究一辈子《易经》,他对这一爻的解释妙得很。他说,如果卜到这个卦,不可以讨太太,至于“见金夫”,他说是秋胡戏妻的那个样子,这个女人的后面有一个情人,就是她的前夫,真不知朱熹这个话从何说起?何以叫作“见金夫”?套用起来,牵强附会的多了。我们知道坎是西方之卦,西方属金,夫是由第一爻是阴性,阴性的后面是阳性这里来的,所以从后面跟了一个男人,这样的太太去娶她干什么?这个男人是西北人,或者是她西边的邻居,像这样的解释还可以勉强上去,一定说拿了黄金做情人,在法律上罪证不足,该是不起诉处分,这种解释是不成为理由的。“不有躬”如果勉强讨这个太太,连命都不能保住,躬者就是身体,命都保不了,无攸利,没有什么好处。
( f" W/ [4 U' _' G, x 这个解释不知说些什么?明明是山下有水叫作蒙卦,却出来那么多的故事,每一爻都不同,每爻来编一个不同的故事,看看蛮有味道。宋朝一个儒家杨万里,也是一个诗人,就用历史的事情来解释《易经》,看来也蛮好玩(杨万里字诚斋,著有《诚斋易传》二十卷)。
4 p& P* B Q1 t( S4 k' s" U 《彖辞》的“勿用取女”这句话,是说这一爻随便怎么走都不顺,坎坷很多……; `* v7 S5 f& A0 L3 T( a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6 ]2 A5 I0 b$ i
为什么是困蒙?时间不同,位置不同,一个程序一个程序来,六爻的变动,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所以到了六四,困蒙,受困了,上下都不好,都是阴气,等于山水之间在起蒙雾了,万事不通,都不好。所以《彖辞》说,困蒙这一爻是不对的,因为阴阳不能调和均衡,上面的老阳够不到,下面的阳爻也隔开了。
! ~: ]7 ], V- w$ }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8 H) {( o# \2 { ?, P 上面看到各爻,先受刑罚,后又娶太太生儿子,在中间还有个女人,还有姘头,还有走不通的路,到这里生出孩子来了。这一卦有利于年轻人,大吉大利。但要注意,老头碰到这一卦,不大对头,因为不童蒙了,要童蒙才吉。《彖辞》的解释,童蒙之吉,是顺利得很,因为这一爻动,阴变阳,上卦就变成龚卦了,所以顺以巽。. y( [ v, @. k9 X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8 v" [: Z" A, T9 \. Z* u
当土匪去抢别人不行,别人当土匪去防御他则有利,如果打仗,主动去攻击不行,只能防御攻击。别人来打击,他必败,去打击别人也会失败。是这样的现象要安静不动,要防御,不能攻击。《彖辞》解释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上下顺,在象上防御的工事都做好了。" [! m. w7 v% Q5 q" m: v8 f, t
现在回转来检查,蒙卦的《彖辞》和《彖辞》有矛盾,并不完全一致,六爻的解释有那么多不同的东西,不成系统地凑拢来,所以我们须知《易经》在最古老的时候,是没有这些词句的,就只是一横为阳爻、两横为阴爻的图案,用来卜卦。上古的人文文化不发达,欲想求知不可知的一面,用这占卜方法,流传久了,宗教迷信就成为人类文化的起源,人类任何文化都是这种宗教迷信——现代称为神秘学为起源。中国到了夏、商、周三代以后,形成了人类文化,把这套东西拿来作如此解释,这是研究学术的一个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