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3-9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贾母成就了宝黛的相知相识,也是贾母最终毁灭了宝黛爱情! 而最后摧毁了这一纯洁美丽的爱情,偏偏不是那个使一切感到窒息的封建统治暴君─贾政,却仍然是这个曾经如此为贾宝玉祈求幸福,并且又是对林黛玉如此“口头心头,一刻不忘”的贾母;曾经把他们的生活连接在一起的贾母。
当林黛玉死后,贾母也“眼泪交流”地说:“是我弄坏了她了!”这一句话好像也透露出一点悔悟,但是,我们的这种感觉,还来不及在心里安放下来就立刻消失了。因为紧接着,贾母还有这样的一句话:“但只是这个丫头也忒傻气!”这就是说,一切责任、一切罪过还是归于林黛玉自己。这在那时,持有这种看法的又岂只贾母一人?又岂只荣国府里的统治者?
是的,这个少女的死亡,没有谁为她的忠贞同情侧目,更没有使昏沉愚昧的生活与智慧人性的生活之间得到任何的“和解”。几乎不用甚么证明,我们就可以完全确信,生活中的一切仍是按照固有的秩序在大地上进行。
这难道是命运吗?也许贾母到死也难解开这个结,就像一百零八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 死缠绵潇湘闻鬼哭”中,贾母让鸳鸯掷骰子凑乐,鸳鸯依命便掷了两个二、一个五,还有一个骰子在盆中打转,鸳鸯大叫“不要五!”,但是那骰子偏偏转出个五来。
看来贾母最终也没有从自身的“地狱”中跳出来,她自认为一生“福也享尽了”,就是对宝玉还很担心,殊不知她对宝玉一世的疼爱,恰恰注定了宝玉终身的痛苦和悔恨。就此来说,贾母一直挣扎在儿子和孙子之间,也就是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个人的性情爱好之间,对于生活实行着双重标准。一方面她渴望幸福,这与她几十年来忍受的苦难和经历的危机有关,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是极爱寻快乐的”,所以她并不十分喜欢不死不活的道学气;另一方面,她又明白家庭赋于她的责任,脱不开对人对事世俗的价值标准,在人生婚姻大事上,她又特别低估了性情相投的重要性。
这也暴露了当时社会性情相残的文化气氛。因为在专制的文化气氛中,讲性情和不讲性情并非是个人意愿,而是与权力息息相关。一个人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表现自己性情的空间。处于生活底层,没有权力的人,自然只能唯唯诺诺,用牺牲自己本性的方式来获取生存空间。当然,也有不顾权力压制而坚持和表现自己性情,但是这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人生甚至生命的代价。这也就造就了性情之间相互残杀的悲剧,有权力的人不仅能活得潇洒,随心所欲,而且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以压抑和剥夺他人性情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生命快乐。 贾母的悲剧就是这么产生的。她的权力在大观园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人能违背她的意思,唯此,她施于宝玉的爱带有强制性,最终伤害了宝玉的性情,酿成了大观园里一连串的人生悲剧。
所以贾家越是接近灭亡,就越是不能容忍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就越迫切地需要成就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姻”。贾宝玉是贾家子孙中唯一有希望可以中兴家业的继承人,家长们要把他引上正路,就不能不摧毁他和林黛玉的爱情,就不能不聘娶维护封建主义的薛宝钗。陷于困境的贾家不仅渴望薛家金钱的支持,而且急需能干的薛宝钗来治理家庭。贾家男性腐朽不堪,早已是“女性当家”。贾母处在贾家的最高权力地位上,她是家庭中辈份最高的长者,更重要的她是贾家的精神领袖。在她的面前,贾政连教训儿子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一个大家庭中出现这种反常现象,便是衰朽的征兆。封建社会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贾氏家族的旺盛发达恰恰经历了五世,这时,它的子孙虽多,却都只知安富尊荣,尽情享乐,竟没有一个运筹策划的人。这个家全靠王熙凤支撑着。王熙凤下台,探春理家失败,后继者就只能是薛宝钗。王夫人请薛宝钗帮助探春理家,已经表现了对薛宝钗的急迫期望。“金玉良姻”体现着贾薛两家的根本利益。封建势力制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然而它所强制缔结的“金玉良姻”也没有如愿以偿。贾宝玉的逃遁使得这个婚姻成了千古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