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280|回复: 0

“女国民”和“女神”之间不止相差一百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8 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编者按】如今“女神”满天飞,人人都可以定义自己的“女神”,人人都敢于向“女神”示爱。女权主义者也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大胆、自由地为女性权利振臂高呼。然而,今天看起来比“女神”更加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女国民”,在一百年前的晚清社会却是极为难得的女性身份,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中知识精英推动社会迈开的重要一步。夏晓虹老师的新著《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考索晚清知识精英如何措助各种文本,将“国民常识”播植于女界的实践,透过对中国女性历史的探讨,建立与当代女性意识对话的可能。今日微信与大家分享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认识女国民。

  

  女国民是什么

  在晚清时代,“国民”意识的发生,是建立在国家观念的基础上的。而“国民”这一术语,又完全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在救亡图存、强国保种的社会背景下,男性知识精英和女性先觉者都把引导女性认同“国民”身份作为重要的启蒙任务,遂将“女国民”的概念提升到历史层面,却引起了一场风起云涌且众声喧哗的关于“女国民”身份的辨析。这场辨析不仅见于教科书、报界、文学作品中的讨论,还在社会生活中付诸实践。在二十世纪初期,它不仅是个话题,也是一个社会热点;而在今日看来,它对于近代中国女性解放的意义,更是功不可没。

  然而,“女国民”不是“女神”,从在文化层次上与儿童等值的“妇孺皆知”的地位,到等同于“国家主义的妇人”,决非一蹴而就,与欧美和日本相比,起码这中间有一道一千多年的坚如磐石之墙要冲破。夏晓虹著《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一书,正是在此意义上,展现了被各种政治势力和社会力量建构的“女国民”的多元景观。

  “女国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首先她得不缠足。因为缠足有“废天理”“伤人伦”“削人权”“害家事”“损生命”“败风俗”“戕种族”七大坏处,何况西风东渐,三寸金莲亦失去作为女性美的标志。1903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人类学馆”放一小脚女人代表中国人形象,国人便以为耻。她还得入学堂,或学习断文识字、格致算学,或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以增进女子之智、德、体力”。而女学堂与不缠足同体连枝,几乎所有的女学堂都明文反对缠足,已缠足者入校后须把裹脚布放开,渐渐解放。她也需要锻炼体格(体操课),有音乐修养(音乐课、琴课),更要移风易俗,争取婚姻自由,努力寻求男女平等的天赋人权,甚至参与国家之大事。而在“中国女德,历代崇重”的惯性思维下,“女国民”最重要的标志还是在精神层面。只是这女德不再是“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四德,而是贤母良妻之德(个人的)、国民母之德(民族的)、爱国忧国之德(国家的)。

  

  晚清缠足的女性

  

  晚清画报中的“文明结婚”

        

  《女诫》俚语本(夹有豆芽字母及绘本)

  这样的女性,在中国恐怕是前无古人的。所以,知识精英们见仁见智,纷纷为处在黑暗中的中国女性塑造典范。有人独取外国女杰,如《世界十二女杰》《世界十女杰》《近世欧美豪杰之细君》《外国列女传》;有人独重本国女杰,如《祖国女界伟人传》;有人则中外兼收,如最畅销的《女子新读本》取本国女性典范18人,外国10人。他们通过中外女杰的传记和女报的“传记”栏,援引外国女杰,以弥补中国女性人格理想的缺陷,重建中国的女杰传统。其中突出的典范有:中国第一女豪杰女军人花木兰、中国民族主义女军人梁红玉、女刺客沙鲁土·格儿垤、诗界革命军独罗瑟、国民之母罗兰夫人、英吉利女权运动领袖傅蕚沙德夫人、政治家之妻俾斯麦夫人、世界改良运动领袖扶兰斯德、普救主南丁格尔(护士)、北美教育家美利·莱恩、革命家路易·美世儿。这些古今中外女杰的事迹在晚清精英笔下得到不同程度的删节、改写、增添,以服务于他们改造旧道德、培植新品格的“女国民”精神的建构。“女国民”将是女军人、女文学士、女社会活动家、女慈善家、女政治家、女教育家、女演说家、女权主义者、女革命家……她们成为各种抱负的化身。

  

  晚清翻译日著出版物《世界十女杰》

  这是对晚清时代女性的期望吗?我以为,对一百年后今天女性的期望,亦不过于此。女性解放每迈出一小步,困难重重,取得的胜利,又微乎其微。据作者所言,“启蒙者心目中的‘常识’水准”,是比照“未来的‘新女国民’即女学生而设计制定的”。自1897年中国第一所女学堂创办以来(下图),至1907年为止,清朝学部的调查结果是,全国女学堂428所,女学生15496人。这个数字,无论怎么辐射,绝大多数的女性都被划在女国民之外。然而思想之光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907年北京慕贞女校的毕业生

  如此丰富的“女国民”的内涵,在男性精英和女性先觉者那里,立场自有不同;即使同为女性,对“女国民”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操作也有同中之异。最早提出“国民常识”的梁启超,认为女学的功用仅在母教,而最早提出女性为“国民之母”的金天翮,又将摒除性别差异的天赋人权和明示性别区分的“国民之母”同时作为女国民的最终目标。所以《女报》主编陈撷芬才有弃“男子之女学”与“男子之女权”的反省。同为女报编辑加发行人,且同为女性,《中国女报》的创办者秋瑾对“女国民”的最终期待是,从满清与列强手中拯救中国;《中国新女界杂志》的创办者燕斌将“女国民”的教育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最高目标是获得参政权;《天义报》的编者何震则基于无政府立场,要求男女绝对平等,若勉励女子爱国,“则是导女子于国家奴隶耳”。“汉侠女儿”“女国民”“女虚无党”,女性自身国民身份的建构与疏离简直让人惊叹。

  

  《中国女报》

  

  鉴湖女侠秋瑾

  正像晚清知识精英不殚艰辛地借助女性启蒙读物推广不同的“女国民”一样,“女国民”的种种样态在不同语境下的转化,客观上促成了这一概念在互动中变形、重生。这也是本书最迷人之处。

  本文原载于《文汇报》2016年3月8日“文汇笔会”专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5 06:45 , Processed in 0.051504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