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758|回复: 2

[神州大地] 西北回乱(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送交者: Harry3772 2018年02月01日18:04:18 于 [史地人物] [url=]发送悄悄话[/url]

西北回乱:一根竹竿引起的血案?(一)
作者:罗马主义  2018-02-01

前段时间,央视的一带一路节目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一个年轻的央视记者,采访了一个住在吉尔吉斯坦的东干族老人,“你说你老家以前在陕西,那请问你知不知道,你们祖上是怎么来的这里的吗(吉尔吉斯坦)?”


那个东干老者听到这个问题,脸上露出了诧异的神情,但是看到那个年轻的央视记者一脸的天真烂漫,似乎并无恶意。于是沉吟了片刻,用一口地道的陕西话说道:“太久了,饿都记不清了”。

我们不能怪那个年轻的央视记者无知,我相信就是在这一刻,绝大多数的读者也不知道东干人究竟是什么人!

吉尔吉斯坦的东干族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说,他们是清朝的ISIS的后代,被左宗棠带领的湘军,从陕西一路打到甘肃,再到宁夏,新疆,最后翻越雪山,逃到了这里的。从陕西出发的时候有20多万人,最后翻过雪山的只剩下几千人,这些人留在了俄国境内,繁衍生息,成为了东干人。

那个年轻的央视记者问了东干人一个最不该问的问题,这是一个充满了多少仇恨和血泪的伤心往事,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却似乎已无人知晓。

1860年的清帝国,怎么看都像2014年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摇摇欲坠,似乎马上就要倒了,好多人都想再上去踹他最后一脚。

南方的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几乎侵扰了长江以南半壁江山,北方的捻军纵横驰骋,经常从北京城下一晃而过,让满朝文武惊骇不已。

而英法联军又火上浇油,攻入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躲到了热河,在绝望和病痛中丢下了自己的帝国,让孤儿寡母的两宫皇太后,带着年龄幼小的同治,去独力支撑这快要垮下来了的天。


“是时候了,我们要建立一个伊斯兰帝国。”阿訇们议论着,秘密的串联着:“整个西北要一起动,新教老教要齐心。”

“要汲取云南的经验,别留一个汉人满人,把这些异教徒都杀光。”阿訇们在清真寺里向信徒们宣讲着:“清朝就要灭亡了,我们要趁机建立一个纯粹的,只有穆斯林的国家,按照古兰经教导我们的方式进行生活。”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很惊讶:“我怎么没有听说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搞清楚这一切, 我们必须从回族的来源说起。

回回这个称呼,最早指的是花剌子模,看过射雕英雄传的读者,应该能记得起来,郭靖空降占领的那个城。


在成吉思汗西征的过程中,很多中亚的人,归降了蒙古部落,这些人被编入了一个叫赤马探军的部队,专门替蒙古人打头阵,当炮灰,蒙古人把他们统称回回。


后来忽必烈为了征服南宋,使用了几十万中亚民族的人,战后这些人就留在了中原地区,这些人就是今天回族的主要祖先。


伊斯兰教是人类文明之花中的一朵,早在唐宋时期就进入了中国,但是在元朝以前数量很少,影响力基本忽略不计。


从元以后,来自中亚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才对中国社会,开始真正有了影响。回族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说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就是一个回族人,伊斯兰教的信仰者。


但是就整个伊斯兰教来说,在融入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却不是一帆风顺,反而历经坎坷。


早期回族和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坚定的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所有人的一生中,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甚至怎么搞个人卫生,几乎都有指导,细到了这个程度,反而导致它缺少回旋余地,容易和其他文明发生冲突,也不容易被其他文化吸收。


首先,大部分东亚文明圈的人,很难理解穆斯林的价值观。根据《史集》汉译本第二卷记载,基督徒向忽必烈告密说,回回人的《古兰经》中,有无差别的把一切多神教徒全部杀光的说法。


忽必烈半信半疑,就把回回教中的一些有学问的人叫来,然后问其中一个名叫别哈丁.别海的最有学问的人:“你们听从《古兰经》的教导吗?”


别哈丁.别海回答:“是的”。


“那么,《古兰经》里头是不是说要杀死所有多神教的信徒?”忽必烈继续问道。


别哈丁.别海回答道:“是的”。


听到这里,忽必烈有点儿生气了:“那你们为什么现在不来杀这些异教徒?”


别哈丁.别海的回答是:“时候未到。”


于是忽必烈大怒,把这些人杀了个精光。


又比如清初广西巡抚朱椿,在第一次看到《古兰经》时,大惊失色。特别是看到,可以杀死其他不信教的人这一条以后,由于不能理解其中的价值观,觉得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立刻就发动了一场牵连甚广的文字狱,这就是清初著名的《海富润案》。


好在乾隆皇帝比较有大局观,只是说回教比较愚蠢而已,不要大惊小怪。然后就把所有的犯人都放了,避免了一场冤案。


虽然从他的举动上看起来比较大度,但是从他对回教的评价上来看,依然是有偏见的。


回族在融入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不仅仅思想方式上有冲突,在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冲突。


草原民族的一个习惯是,如果缺什么东西,先想到的是去抢,如果抢不到再去做生意。这种文化跟信什么教没有关系,它是草原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想想匈奴人蒙古人,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不同的另外一个地方是,他们更喜欢用武力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是像汉族一样,有事儿没事儿去告官。


而最早从中亚地区迁过来的回族,难免会保持了一些草原生活的习惯,这让以农耕生活为主的汉人,根本无法理解,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官员,他们还是以农耕文明的价值观作为道德取向。


所以林则徐说:“回民则无处不有,且良善少,而梗顽多。既如永平所辖之曲桐回庄,无非聚而为盗。”


陕西巡抚鄂弼:“西安各属回民,素相联络,每恃心齐力众,欺凌汉民,强横无礼,盗窃公行,闾阎实受其害。偶有发觉,不过照常完结,甚且庸懦有司,遇回民相殴,未致伤命,遂不通报,以致养成凶横”。


这些都还比较好听的话,太难听的我们就不发上来了。清廷有很多官员在上奏时,故意在“回”字边上加上一个“犭”,以示蔑视。而且还在大清律以外,专门又制定了13个条款,惩治回族的暴力犯罪问题。


可见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存在许多偏见和冲突。这种情况,从回族一进入中原的元朝就开始有,甚至由于他们的一些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其他游牧民族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比如他们杀羊必须采用断喉的方式,这让蒙古人很不高兴,至元十六年,元朝皇帝下诏说,必须按蒙古人的方式杀羊,不准用穆斯林的方式杀羊,否则的话,就用同样的方式杀了他,并把他的妻子儿女和家财,奖励给告密的人。


又比如关于喝酒的问题,回教信徒也和蒙古人搞不好。蒙古的一个大臣也速该就曾经说,每次宴会的时候,回回们都不喝酒,是不是他们心中藏着不轨的想法,害怕喝醉了以后说出来?!


这种生活习惯上和其他民族太多的不同,导致双方很难融合,从而容易诱发矛盾。


实际上除了这些问题以外, 伊斯兰教在融入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它的文化独特性,让它无法轻易的从属于儒家文化之下,而这一点导致中国的精英集团,对它抱有很深的成见。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伊斯兰教本身就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法律体系, 在元代,《古兰经》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回回法》。



它有一种天然的倾向,要挑战世俗的管理权,它很容易让信徒产生一种,按照教法建立国家,并按照教法进行生活的期望。


而这种期望在任何一个当权者看来,都是大逆不道,另外,伊斯兰教还有一种强烈的传教情绪,这也会引起本土主流价值观的强烈反弹,特别是它崇拜的是遥远的异国,而不是本土的祖先。更重要的是,这个异国不像佛教中那样,是虚无缥缈的存在。麦加是现实的土地,这会让统治阶级觉得,这些人都不可靠。


再加上信奉伊斯兰教的知识分子,会不自觉的去学习阿拉伯语,更由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是有一天去麦加朝觐,这必然导致他们用在四书五经上的时间不够多,因此他们进入仕途的也少,和儒家知识分子接触的更少,所以双方之间,形成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明代的著名知识分子顾心武就曾经说过:“唯回回自守其国俗,终不肯变,结为党伙,为暴闾阎,以累朝之德化,而不能驯其顽犷之习”。由此可见,偏见之深。


明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曾经想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不禁止回教信仰,但是禁止回族人自己互相通婚,并且必须和汉族通婚,否则将严惩,同时禁止使用阿拉伯语布道,禁止使用阿拉伯的姓名,一律改为汉姓。


这样,通过将近200年的互相混血以后,在中原地区,回教信仰就变得非常的小众,大部分回族人,都融入了中华民族,所以那些棕发碧眼的人,你在中原几乎看不见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在中原地区,回族人既有信回教的,也有不信回教的,但在边远地区,回族人和回教信徒基本上是一回事,我们后面提到的回民,主要指后一种人,这点请大家注意。


但是,这个政策对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口结构,特别是西北和云南的一些地区,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那里在明代地处边疆,同时汉人的数量也没有占绝对优势,所以这个政策就没有被严格执行,到了清初的时候,这些地方就出现了大片的回民聚居区,而这些地区,政府并不能有效的管理。


从明末清初开始,这些地方出现了一些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权力,回族门阀贵族。这些人通过世袭的办法,变成了宗教特权阶级。


这种二元结构,导致回民的负担远大于汉族群众,他们一方面要给清朝政府纳税,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向这些门阀宗教贵族们交天课,而西北地区本来就贫瘠,这样稍有一个荒年灾年,就会出现很多生活无着落的贫苦回民,而为了生存,不可避免的,就会去打汉人的主意,这样就加剧了民族矛盾。


而在回族内部,很多人对这种门阀宗教贵族高高在上的方式,也非常的不满。于是就爆发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但凡是宗教改革,那一定是杀人如麻。比如欧洲新教和天主教的斗争,就曾经杀死了欧洲上千万的人。


发生在清末的这场回教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最终由于清廷的插手,以及一系列的意外事件,导致最后演变成一场规模浩大的汉回冲突,互相残杀的种族大灭绝行动。


根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这场种族大屠杀,造成了将近1500万人的死亡,很多地区是一会儿回民把汉人杀光,一会儿又是汉人打了回来,同样进行残酷的报复。而那些侥幸跑掉了的回民叛军或者起义者,最后在俄罗斯境内,变成了东干族。


那么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究竟是怎么开始的呢?



题外话: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尽量客观公正,不惹麻烦,我又重新读了半天各种各样的回族史,再反复专研了半天的《古兰经》,《冥沙》,《卯路经》,《果园十条》。忽发奇想,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而且不喝酒,不抽烟,每天做五次瑜伽的穆斯林信徒,寿命是不是会比我们长一点儿呢?于是火速再查资料,结论令人大跌眼镜,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980多万穆斯林信众,男性比其他民族平均少活两岁,女性比其他民族少活5岁。


我又查了下沙特人均寿命,男性低于我国一岁,女性低于两岁,这样就可以排除经济和医疗条件的原因了。你可以把这看成一场科学实验,而且样本数量非常大,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流行病统计方法。


结论是,抽烟喝酒和长寿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可能有促进作用 :)




西北回乱究竟是怎么开始的?清廷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862年春,白彦虎,东干人的始祖,现在的回民团练头子,新教阿訇,手擎着一面用阿拉伯语写着:“除了安拉,别无真神”的绿旗,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他要对所有的回教信徒们,宣讲今天的规矩。


白彦虎


白彦虎不喜欢别人叫他白彦虎个名字,他更喜欢别人叫他穆罕默德.阿尤布。


和站在他前面的这些大字不识的穷苦回民不同,白彦虎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并不是因为科举或者有什么功绩当的官,而是依照大清帝国的民族政策,为了拉拢少数民族上层而封的一个闲官,类似于现在的政协委员之类。


同样他哥哥白彦龙,也是依据民族政策,照顾考上的武举人,而他自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安排在北京当了一个教区主管,类似于一个在今天宗教事务管理局上班的公务员。


按理说清政府对他们一家很够意思,他们应该感恩戴德,帮助清政府维护地方秩序,但是世事弄人。


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白彦虎后来回到家乡以后,从一个旧教的阿訇,变成了新教的信徒。


清朝的时候,回教在中国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是旧教,一派是新教,两者的差别往简单里说就是,旧教回民群众捐的钱,都由阿訇支配。而新教则通过阿訇,把这些捐款分给最急需的贫苦回民。


虽然只是一点小小的差别,但是这就导致旧教不可避免的腐败堕落,让阿訇和教徒不是一条心,而且旧教关心的是苦修和与世隔绝,这样对大清来说,自然也就变得人畜无害。


而新教却恰恰相反,它更关心如何解决现世的问题,特别是对穷苦回民的救助,让大家感恩戴德。它的阿訇,往往是一呼百应。而这个一呼百应,让旧教的阿訇嫉妒的不得了,就跑到清廷去告新教的黑状,指责新教企图挑战大清的世俗权威。


而清廷用脚趾头一想,都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从康熙帝开始,坚决取缔新教,认为这是邪教,极力维护旧教。为此新教多次起义,但都被清朝政府残酷镇压。但是,这一来也让回教内部的矛盾,变成了与清廷之间矛盾。


从此新教和清廷接下了血仇。虽然明里不让整,但是暗地里却一直在发展。新教的领导者们知道,只要在大清的统治下,他们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所以他们不断的给教徒宣传,要推翻大清统治,在西北大地上,建立一个伊斯兰国。


到了清朝末年,吏治腐败,动乱四起。朝廷对新教的管制,也渐渐松懈,这时候新教里面出了一个名叫马化龙的厉害人物,公开露面,还花钱捐了一个清朝官职。


在他的积极传播下,新教的信奉者,翻倍的增加,而白彦虎这个旧教的阿訇,也变成了一个新教的狂热信徒。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廷的虚弱,全都暴露在大家的眼前。新教的首领们觉得是时候了,他们开始不断的串联,甚至主动放弃前嫌,去联合旧教。但是旧教依然犹犹豫豫,比如像河池地区的旧教阿訇马占鳌,虽然迫于回众压力,不敢反对,但至少也没那么积极。


而历次回民起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的不团结,关键时刻总是旧教膝盖偏软。


绝不能让旧教的阿訇再拖后腿。面对天赐良机,为了毕其功于一役,建立伊斯兰国,全体阿訇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约定,不论新教旧教,全体回民,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得交一个投名状,不留退路,否则格杀勿论。


白彦虎举起绿旗,对着队伍大声的宣布:“今天以安拉之名,我们起事,建立伊斯兰国,消灭清妖。大家必须同心同德,绝不后退。今天我们出征以后,每一个人都必须带一个异教徒的人头回来,凡是没有带人头的,杀其全家,绝不宽恕。人头带回来越多的,安拉自会奖励他,他就会离天堂更近。满人和汉人的子女财物,谁抢到归谁。”


队伍中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欢呼声,然后白彦虎开始带领大家一边摇着头,一边大声的念起了经文,为战斗祈福,场面基本上和传销大会差不多。(和新教相反,旧教是坐得规规矩矩,小声的念经。)


写到这里,有人会经不住问了:“哎,你不是说是一根竹竿引起的血案吗?竹竿在哪里呢?”


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上面我给你讲的是清朝政府对“西北回乱”的官方定性,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邪教叛乱,是一场民族分裂活动。


但是建国以后,这个说法被认为是地主阶级的谎言。那么现在的国内学术界,认定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经过50年代一些著名的历史学者,特别是一位白先生和马先生的研究,通过以辩证唯物法来分析史料,并且走访了当年的当事人,然后他们发现:“哇噻!西北民族大起义,居然是一根竹竿引起的血案。”


他们说故事是这样的,1862年,太平军逼近陕南,腐朽的满清王朝,命令各地的团练前往战场报道。当时的团练是按民族分编的,回民都在回勇营里,但是由于回民同志的觉悟高,不想替满清王朝当炮灰,于是就决定回家。


路过渭南的时候,在路边砍了几根竹子,结果没有想到这个竹子是地主家的,于是地主就派人打死了两个回民。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双方就散了。


没想到这个地主占了便宜还不干,于是他晚上又纠集一帮汉人,跑到回民的村子里,把回民的房子都烧了。结果回民们愤怒了,觉醒了,于是就起义了。


他们第二天就去找进攻这个地主,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地主的农民起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整个西北大地。


当然,这个说法还有好多个版本,故事大同小异,都是强调,这是因为满汉地主阶级,封建官僚,故意挑起民族矛盾,结果无意中点起了革命的火花。西北民族大起义只是一场偶发事件,绝不是什么预谋已久的民族分裂运动。


这个说法变成了历史学界对西北回乱的标准解释,几乎所有的中外著作都会引用,包括我在内都曾经深信不疑。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学术不端分子,故意把清朝一个叫李启纳的人,写的一本叫做《忧愤疾书》的野史杂闻,这本收录在民国21年刊行的《华阴县志.艺文志》里的书,放出来恶心白先生和马先生。


结果大家一看,原来这些著名的历史学家,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放弃了那些“虚假”的清史档案,采用了一个清朝网络写手的说法。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这本书里描写的,和历史课本又有一点不一样。在这本书里,是这样记载的,说是汉人和回民因为一根竹竿打了架以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捻匪攻入了陕西,然后陕西各地的团练就去攻打捻匪,然后捻匪就跑了。


这个时候团练忽然想了起来,前段时间他们和秦家村的回民,因为竹子的事情打过架,于是就诬陷秦家村的回民通匪,把他们杀的一干二净。


然后这帮人做完了又后怕,于是他们就到处发小传单,一个被称作“洗回帖”的东西,谎称回民造反。于是陕西十几万汉族团练全被动员了起来,满世界的杀回民,而且还上报给朝廷,然后朝廷又派军队继续来杀回民,直到把回民杀的一个不剩。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写法,让很多人怀疑这个作者的身份,因为照这个说法,汉人团练都能杀的了回民,那么清军第一任钦差大臣胜保因为战败被赐死,第二任钦差大臣多隆阿战死疆场,直到第三任钦差大臣左宗棠很花了点时间才搞定陕西,就显得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了。


多隆阿


所以呢,50年代的历史学家们,就对它做了一个小小的修改,改成上面那个故事,以及一些翻版故事。


不管是那种说法,只要它能解释下面这些问题,它就最接近真相。


1,为什么判乱或者起义刚开始,就有大批的宁夏和甘肃的回民志愿军就已经和陕西回民并肩战斗了?!


那个时候的交通极端落后,从宁夏甘肃走到陕西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没有一两个月办不到,而且西北非常的荒凉,有大片的无人地带,必须自带粮草,成群结队而行,听到起义的消息,至少是一二个月后的事,再出发前往,赶到至少是三四个月以后的事儿了,怎么会一开始就有大量的宁回甘回参加反抗清军的战斗?


2,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里头,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所有的回民几乎同时都发动了起义或者叛乱,为什么会这么巧?


3,为什么不早不晚?云南蓝大顺的回族叛军,恰好在这个时候到了陕西?


4,为什么所有的回族团练,不论是从陕西各个地区出发的,全部同时趁汉族团练奔向战场的时候,一起半路折回,立刻就发动了叛乱或者起义呢?


5,为什么和以往的回民起义或者叛乱不同,这次的回民起义军,见人就杀,不留活口呢?以前他们起义并没有这么残忍。


西北回乱,到底是清政府认定的有组织,有预谋的邪教叛乱,是一场民族分裂活动,还是现在学界普遍认为的汉回冲突,官逼民反的偶然事件引起的农民起义?我把两种说法都展现给大家,一切全凭大家自己判断。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在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是没有回族这个民族的。因为在当时的国民政府看来,信教不是划分民族的标准,不然就会有释族,老庄祖,基督族,甚至巫蛊族,这样登记户口也太麻烦了吧?而且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关于民族分类的规矩,难免会被外国人嘲笑。


而且回民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是信仰回教的民众,分属于各个民族,比如西北回民,就有来自于汉族,藏族,羌族和撒拉族等等的。所有的历史学者,无论是国内国外,汉族回民,都认为只有研究中国回教历史一说,而从来没有听说过研究中国回族历史的。


1936年5月25日,部队长征到了延安以后,为了打通到苏联的交通线,决定西征。为了获得沿途民众的支持,开国太祖发了一份战书,《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第一次把信仰回教的民众叫做回族。


结果没想到此文一出,引起了中外汉回,各类反动知识分子的一片嘲笑之声。于是革命党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这些人:“你们到底笑什么笑?”


这帮人说:“天底下只听说过有回教,没有听说过有回族,你们发这文章,显然是不学无术”。于是革命党也愤怒了,说道:“当初辛亥革命的时候就说过了,要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显然是有回族的”。


没想到这帮人说:“所谓五族共和,是指的四族一教,那一教指的是所有信回教的民族,而不是说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叫回族,不懂了吧?!从古到今,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哪个朝代,设过一个回族的,所以你们没文化。”


听了此言,革命党大怒:“这历史不是你们想咋说就咋说的,从今天起,我们就要把信回教的民众都叫做回族,不服?大家就比划比划!”


于是在西安事变后,革命党稍微缓了口气,安定下来以后,太祖就立刻开始安排人研究,为什么回民应该是一个民族。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反驳反动知识分子的嘲笑,证明革命党很有文化。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当时回教地区紧靠延安,而且西路军的战败对部队震撼很大,所以革命党也想搞清楚,这些信回教的人到底有什么特点,如何在这些地区开展群众工作。


于是在1940年左右,就有了从罗霄写的《抗战建国中的回回民族问题》,李维汉写的《长期被压迫与长期奋斗的回回民族》,《回回问题研究》,民族研究会编的《回回民族问题》。


特别是这些刚经历完两万里长征的部队将士,在研究回教问题时,知道有一帮回民跟他们一样,也是被反动的湘军将领左宗棠一路追剿,也跑了几万里路,从最初的20多万人,跑到了只剩几千人,最后好不容易跑到了革命的发源地苏联,才安定下来的故事,难免会一种亲切感。


这种非常类似的经历,难免让大家有了一种惺惺相惜,同病相怜的感觉。于是所有研究者一致同意,信回教的人,应该是一个专门的少数民族,叫做回族,来自中亚地区。回族反抗清朝压迫的同治回乱,是一场回族人民的革命行动,并开始到处宣传这些结论。


可以想象,当时的汉回反动知识分子,对这两个结论是笑掉了大牙的。


首先西北的马鸿逵,马步芳等回教军阀,就不同意同治回乱是一场革命行动,他们认为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暴乱。



马鸿逵



马步芳


他们的祖先都是在这场战争中发家的,河池地区的旧教阿訇马占鳌,在非常合适的时机投降了湘军将领左宗棠,然后立刻成为了清廷平叛的急先锋,向其他回民举起了屠刀,为左宗棠平定西北,收复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子孙,就成为了后来控制西北地区多年的诸位马姓军阀。


而且进入民国以后,他们都以爱国回教人士自居,政治上拥护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表面上拥护三民主义,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以一种非常进步的形象出现的。


而革命党的这个研究,说西北回乱是正义的,是一场革命运动,那么他们的祖先显然就是一群叛徒,反革命了?那么他们就是叛徒反革命之后了!这在当时的语境下,是非常不讨人喜欢的。


其次,对于当时的广大回教信徒来说,他们是有民族的,可能是汉,藏,羌,撒拉等等中的一个,把他们不加差别的划为一个特定的少数民族,有矮化他们的嫌疑。


在他们看来,你不能因为我信回教就说我是蛮子,就好像你不能说因为我信佛教,就说我是阿三一样。因为你这个逻辑有问题,万一我祖上是一个有功名的人呢?再说了,有那么多信道教的人,也没有人说,他们都是仙人板板!


所以这个研究出来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革命党用来自娱自乐而已。但是没想到,革命党后来发达了,打败了国民党建国了,这样就没有人再敢和革命党,在有没有回族的问题上较劲了。于是从1949年起,中国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叫做“回族”!


有人说,你说这些啥意思呢,是不是就想黑革命党一把。你不是说要写怎么杀人的吗,你咋老是东绕西绕的不开始写呢?!


因为我写着写着发现,不给你讲清楚这一层,你就无法理解后面会发生的事。


这就好像如果我要给大家说清楚,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怎么回事,但是如果大家都以为黄巾贼是一个当时的少数民族,就好像匈奴一样的,那么我肯定这个故事,我越说大家越糊涂,牛头对不上马嘴。


有人会问了,你最前面一篇,交代回民背景的文章,也用了回族这个概念。这是因为现在确实有一部分相信回教的人,被官方称为回族了,所以我也只能跟着用这个概念,来介绍了一般意义上的他们。


但是经过明代200多年的混血,和伊斯兰教的再传播,一些老的回回被绝对汉化了,而与此同时,一些不是来自中亚地区的民众,也可能变成了回教的皈依者,所以,信仰回教的人是来自于多个民族,而不再是简单的全部来自于中亚地区了。


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儿绕,一点儿都不奇怪,因为人为的加入了回族这个概念以后,所有有关这方面的历史都变得很绕。其实到现在为止,国家也没有讲清楚,回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如果信回教就是回族的话,那么我皈依伊斯兰教,按照穆斯林的方式进行生活,是不是可以改改身份证上的民族属性,这样考大学的时候,分是不是可以低很多呢?显然我要是这么做,去每个派出所都会被人轰出来,不留神说不定还会被送到精神病院去。


如果信回教不是回族的标准的话,而是祖上有来自中亚的血统的话,现在有好多被划成回族的,他们的祖上并不是来自回回,而好多没有被划成回族的,其实祖上都来自于中亚,如果我拿着我的血样DNA,证明我有中亚人的血统,去找派出所,估计结果也比前面一个好不了多少。没人知道,到底回族的标准是什么?因为你无法按标准的国际民族分类法,进行这个分类。


所以我先把这件事儿给大家说一下,让大家知道,在同治年是没有回族的,只有信回教的民众,叫做回民,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所信的回教也不完全相同,所以他们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的利益,然后你才能理解,后面各方发生了那些事是为什么!




建国以后,历史学界兴起了一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重新检查历史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前的历史书中,存在有大量的谎言,特别是关于农民起义的。


比如他们发现清朝的历史学者,污蔑张献忠对四川人民进行了大屠杀,而那些实际上是清军干的。


又比如,他们发现在清末的回民起义中,外国侵略者和清朝政府,联合污蔑回民起义,说他们投降外国政府,建立伊斯兰国等等,他们认为所有的证据都是故意伪造的。直到今天,你上百度依然可以找到大量的官方资料,对这些说法进行抨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856年云南汉回两族,为了争夺矿产开发权,爆发了大规模的汉回冲突,由于当地官府处理不当,导致事态失控,回教阿訇借此机会,煽动全省穆斯林起义,并击败了当地的驻防军,建立以大理为中心的政权。


到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无非是一场由民族冲突引发的民族起义而已。但是一些英法的殖民者很讨厌,他们记载道,他们在其他省份的一些穆斯林社区里,发现了一些传单,上面的写着起义的领导人杜文秀,自称自己是苏莱曼苏丹,呼吁所有穆斯林一起加入他的伊斯兰国,为伊斯兰而战,而且他们观察到,有大量的陕西和甘肃的年轻穆斯林,自愿跑去云南加入圣战,就像今天的一些西欧的年轻穆斯林,去加入ISIS一样。



不仅仅如此,这个自称是苏莱曼苏丹的杜文秀,还派了一个有169个人的使团到英国去,给英国皇帝送了四箱中国的石头,表示愿意把中国四方的土地都奉献给英国,只要他们支持他的伊斯兰国。


虽然杜文秀的提议被英国政府拒绝,但这件事被英国政府详细的记载了。但是建国后的回族历史学者,不同意这个使团的人,是回民起义领导人杜文秀派的,他们认为是其他人冒充的。


杜文秀


不管怎样,这些事还是让后来的无产阶级历史学家们感到很尴尬,比如范文澜和郭沫若,就认为这是真的。


而这让一场反对清王朝的回民起义,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场革命运动,而更像是一场分裂国家的阴谋,抹黑了回民这个群体。


所以在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对死了500万人,打了十几年,甚至把英国政府都卷了进来的云南回民大起义,这么大一件事儿,基本上回避不提。


因为这些事,不仅让云南的回民起义闻起来味道很怪,而且用这个来解释西北回乱,一下子也就变的脉络清晰了。


就像今天的参加过ISIS的年轻人,回到欧洲后去搞恐怖活动一样,云南的回族叛乱,吸引了大量来自甘肃和陕西的回民宗教狂热分子,他们前往云南参加了圣战,并学习了大量的军事知识,在看到的云南所取得的“良好成果”以后,于是他们决定回到家乡,去干一番事业。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们是直接受大理的伊斯兰国委托,前往西北地区煽动叛乱的,这种说法主要是来自于西方旅行者的记载。


他们回到家乡以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活动,到处散发前面那些被外国人所发现的传单,这些举动受到新教阿訇的积极支持,双方一拍即合。


很多地区立刻被他们煽动起来了,可是有些地区还是犹犹豫豫。毕竟造反这事儿,不是闹着玩儿的。


恰好这个时候,太平军逼近了陕西,于是回民队伍中这些去过云南的圣战分子们和新教的阿訇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他们趁汉族团练前往战场,陕西内部空虚的时候,发动了叛乱。


叛乱几乎是在陕西全省所有的回民聚居区同时开展的,为了裹胁所有的回民都加入叛乱,他们毫不留情的杀死周围异教徒,不管他是汉族,满族,蒙族。


然后他们把人头挂到那些没反的回庄外面,同时对外宣称他们是这些回庄的人,这样所有的回民都被他们拉下了水,而这个行为,也造成了这次叛乱异常的残酷和充满了种族仇杀。


由于这是极端回教狂热分子密谋已久的行动,而且时机把握的恰到好处,正好是政府军和团练前往战场迎敌的时候,以至于屠杀开始以后,官府几乎毫无作为,由于缺乏兵力,只能困守孤城。


所以在叛乱开始后的头几个月,回教的叛军轻松的杀光了关中一带,城市外农村里几乎所有的汉人,最保守的估计也在200万左右,也有估计是四五百万的。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现在的历史书要么不提这个过程,要么说这是双方互相仇杀的结果。


但是他们都拒绝解释,为什么占陕西人口只有十分之一的回民,从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叛乱,到六月初,短短的一个月里,如果是双方都有准备,相互仇杀,他们是怎么打得过十倍于自己的汉人,并把所有没有城墙防御的乡村集镇全部付之一炬,不分男女老幼,屠戮殆尽,堆尸成山,并开始围攻西安周围所有的县城,而侥幸存活下来的满汉群众,只能逃进县城,困守孤城!


同时他们也无法解释,在6月初回民围攻西安的时候,如果是汉回互相残杀,为什么西安城里有两万多回民,清政府为什么并没有派人去屠杀他们,反而在全城民众群情激奋的情况下,却派兵去保护了这些人的安全,让这些人得以生存到战争结束?!


为什么在一些较小的县城,即使发生了对城内回民的屠杀,也都是在周围乡村遭到回民大规模的屠杀,大量逃难的难民涌入城市,而且这些城市被回民包围以后发生的?!


所以,显然是西北地区的极端宗教狂热分子,为了建立一个伊斯兰国,胁迫所有的回民参加反叛,对满汉群众进行了单方面的屠杀!这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叛乱,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乎逻辑。


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因为建国以前所有的历史书都是这么写的,你随便读一下就知道了,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研究。


如果想得到前面提到的,外国人有关记述的详细资料的,去查“潘泰叛乱”,“大理苏丹”,找对应的英文资料。


关于出使英国,把中国土地献给英国皇帝,大家可以查刘道衡(阿拉伯名叫做哈桑或者艾山),出使英国和土耳其的过程,最好看英文资料。


当然,建国以后的历史学家,对这些说法都进行了驳斥,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基本不参考任何清朝的档案,以及任何同时代的西方文献,改成自己去民间搜集资料,听劳动人民讲事实的真相,写出了像《回族革命斗争史》,《歌唱英雄白彦虎》等等一系列新的历史书籍。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汉族学者基本上退出了这方面的研究,一是因为他们是带有种族偏见的,二也是为了避祸。现在你能看到的所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述,除了清史稿和各种清廷档案,欧洲人的记述以外,几乎全部都是由回族知识分子写的。


又有人会问,你写这段是不是想挑起民族矛盾?当然不是,我只是觉得我们在历史问题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向德国人学习,而不是向日本人学习。


今天没有任何人,会因为德国人正视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而低看他们,恰恰相反,我们对他们非常的尊重。


同样,发生在清末的这场民族大屠杀,我们也应该正视,特别是回族,更应该加入到这场思考之中来。


因为最后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更加的惨痛,除了留在西安的两万多回民以外,外加几千逃到了苏联的东干族,少量投降清军的以外,陕西境内其他地方,从此再也没有回民了!


他们在后来一样遭到了残酷的报复,有170万陕西回民死在了这场动乱之中,活下来的只有零头。


所以回族人民更应该思考,他们为什么总是会被这些极少数宗教极端狂热分子裹挟,去挑战整个华夏民族?实际上他们中间很多人并不想参加这场叛乱,他们一有机会就想投降清廷,但是,他们最终总是被极端宗教狂热分子裹挟,走向了不归路。


在这场叛乱中,有很多次机会,陕西回民都可以摆脱最终被消灭的命运,比如在动乱发生十多天以后,当地政府派团练大臣张芾前来劝降,当时回族的叛乱者内部发生了动摇,很多人都愿意投降。


但是从云南回来的极端宗教狂热分子任五,为了阻止这些人,在第二天早晨,残忍的把前来谈判的团练大臣张芾切成了碎块。这个行为遭到了其他想投降的回民的怨恨,结果,他又做出了一个更狠的举动,把他的老婆和儿子也一起杀掉,以表示他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个反人类的举动,曾经备受无产阶级历史学家好评。


这导致所有的陕西回民,从此都彻底走上了不归路,最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妻子儿女,绝大部分也都死于非命。


建国以后,出于意识形态和民族团结的需要,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歪曲和掩盖。而且一些少数民族历史学者,不愿意正视这场悲剧的真正原因,反而故意进行歪曲。


但是不知道这些人是否真正的想过,你不告诉回族人民真相,他们就不会意识到极端宗教狂热思想,会对自己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也不会意识到,挑战一个体量比自己大几十倍的国家,不论他当时看起来多虚弱,多么的摇摇欲坠,不论你机会选的多么好,也不论你最初如何得手,有没有外国人帮忙,最后,你都会像一只蚂蚁一样的被踩死。任何这样的想法,都是会带来灭族之祸的!


清末的回民人数,最高峰的时候接近两千万,但是在经过连续十多年云南和西北叛乱之后,人数降到了300多万,直到2000年以后,才再次接近1000万,这个过程,难道不值得进行反思吗?


所以,只有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而不是特立独行,才是唯一的出路,告诉大家真相,是在种福,隐瞒和欺骗,实际上是在种祸!


西北回乱,是一小撮宗教极端狂热分子,为了建立一个幻想中的伊斯兰国,单方面挑起了战端,把整个西北地区全体回民都绑上了战车,最终造成了七百多万汉民,八百多万回民的死亡,然后一无所得的故事。


我们将继续讲这段历史,中间有太多太多被掩盖了的真相,特别是后来曾经被大肆吹捧的起义英雄“白彦虎”。





西安省,白彦虎,是好汉,

口里长矛打得欢,

一打打了十三年,

死的汉人真不少,

回回也死了几十万。

左宫保,是屠夫,

带上马安良军队把他追,

一追追在嘉峪关,

婆娘娃娃全跳黄河水……


《歌唱英雄白彦虎》据说是在回族群众中,流传最早的叙事长诗之一。它先是流传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回族群众中,由汉族学者、海内外著名的西域史专家、新疆大学历史系已故教授苏北海先生整理,最早刊载于《近代史资料》1955年第2期,不过近来有很多学者,质疑这首诗的真实性。


早在1940年,著名历史学家李维汉,就以“罗迈”为笔名,在延安写了一篇论文,夸赞白彦虎是“一位百折不挠的真正回民英雄”,这基本上为以后有关西北回民起义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近年来,对白彦虎的生平研究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特别是因为他拥有中亚东干人之父这个头衔。


由于白彦虎是一位从一开始就参加了起义或者叛乱,一直战斗到最后的回民领导人,所以搞清他的一生,也就搞清了西北叛乱的真相。


关于白彦虎的出生,建国后有一种倾向,想把他说成一个贫苦农民。东干族后裔出生的历史学家,王斯万诺娃也认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比如伊马佐夫编撰的《东干族百科全书》里,就采用了他的这个说法。


不过根据清廷的记录,以及早期对东干族的研究里,特别是俄国人波雅尔科夫写的《东干起义后记》里,都认为白彦虎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上层回教家庭里头,而且被朝廷任命成一个教区的阿訇。当然,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在以前的价值观看来,这会消弱白彦虎的革命属性。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白彦虎随全家逃难回到了陕西。根据很多研究资料的说法,就是在这一年,白彦虎看透了清朝政府的反动和虚弱,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1861年,回到家乡的白彦虎,为了找到更多的同志,主动加入了清军,由于他身为阿訇,所以直接进入了回族团练的领导层。


1862年初,趁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孤儿寡母,刚刚继位,立足未稳之机,白彦虎带领几十名亲兵回到了陕西,秘密谋划叛乱。


他对外公开的说法是,要组织“秦军”,参加反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但实际上是秘密的开始串联,联络各地的回民首领,并开始秘密侦查各个州县的城防,兵力部署等等。


进入4月以后,利用太平军进入陕西,清朝政府后防空虚的时机,白彦虎和其他回民同志,同心协力,振臂一挥,号召全体回民发动了反清起义。


70年代以前的历史书,基本上都这么写白彦虎是如何密谋起义的,因为在当时的价值观看来,他主动联络群众,密谋反叛清廷,积极发动起义,是一种有革命觉悟的表现。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有一些人觉得这样写似乎有点儿不妥,因为这个时候的官方价值观,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样写白彦虎,似乎他有分裂国家的嫌疑,所以大家又开始疯狂的想把这个说法纠正回来,把他说成是无意中卷进起义的。


如果你看过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你会觉得很好笑,每一个时代的官方学者,都在努力的给前一个时代的同僚擦屁股。


起义开始的时候,白彦虎并不突出,因为最初的18寨领袖,主要是参加过云南圣战的回教狂热分子,比如任五,郝明堂之类,没有参加过圣战的,只有几个人,白彦虎是其中之一,他被排在最尾巴上。


有人说他最初表现出军事才能,是在攻陷他的老家泾阳县的战斗中,在此之前,指挥回民军的主要是任五等参加过云南圣战的人,但是这些人在军事能力上,表现的实在不怎么样。


他们虽然在乡下杀汉族农民时显得很神勇,把渭河两岸密集的农庄,全部变成了一堆堆的废墟,让后来前来增援的清军,发现即使走了上几十里地,除了看见一堆堆已经快要腐烂的尸体,却怎么也见不到一个活人。


但是这些人在围攻城市的时候,却表现很差。叛乱发生后不久,他们在扫荡完农村以后,开始围攻今天的陕西大荔县,当时叫做同州,同州几乎没有守军,只有一些民兵,但是他们在围攻了九个昼夜以后,却没有能攻下。


随后他们又去围攻西安,进攻西安城外汉族团练防守的金胜寺,满人军队驻守的六村堡这两个有壕沟和栅栏防守的村镇,在对方完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十多万回民攻了很久,死亡了上万人,才勉强攻下。


事后为了泄愤,他们把这两座村镇里一万五千多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光,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并用长枪挑着人头在西安城外游行。


相比于这些人的无能,白彦武却成功的用突袭战术,攻下了自己的老家泾阳城,根据《重修泾阳县志》记载,“十二月初四日,风霾四塞,赤黄修目。五更时,闻喊杀声,贼已由城东北角麻虎巷攀城而登。绅民男妇死者七万余人。初十日,焚衙署屋舍,光彻数里。贼昼来夜去,城中空无一人。”


从这段记载来看,白彦虎利用一个沙尘暴的天气,攻入自己的老家泾阳县,把城里7万多男女老幼,中间应该有很多是他的熟人,全部杀了个精光,然后再放一把火,把老家烧成了一片废墟。


不过在后来有关他的大部分传记中,都只提了他是如何攻下县城的,没有提他是如何杀人的。在叛乱的头一年,除了他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回民首领攻下过有城墙环绕的城市。


不过总的来说,他在当时还是一个配角。叛乱头一年的主战场,一个是西安的围攻战,另一个是从云南来的回族叛军北上的战斗,他们应该是来接应西北回民叛乱的。


这年5月,就在叛乱刚刚爆发了十来天以后,蓝大顺带领的云南回族叛军,千里迢迢的越过了四川,准时的出现在了陕西南部,一路攻城拔寨,向关中方向挺进,这当然不是巧合,他们是前来里应外合的,在那个通讯和交通都非常落后的年代,这至少是大家在几个月前就商量好的,实际上,这也是大理伊斯兰国介入西北回乱的明证。


而另一方面,来自关中各地的回民叛军,开始向省城西安集中,他们把它团团围住,并打算攻下首府。


去过西安的人,都应该对它保留至今的城墙印象深刻,又高又厚,现在是非常好的旅游景点,在当时,却是几十万人性命的保障。


西安古城墙


大量关中的难民,全都涌入了西安城内,谢天谢地,全靠这个城墙,把叛军挡在外面,让他们无计可施,如果有机会再去西安,我一定会用一种充满敬意的心情,再去看看这个城墙。


到了8月,清朝的援军终于出现在了陕西境内,他们分成了两路,直隶提督成明率军两千,想去解同州之围,结果刚入陕西,就被大批的陕西回民军团团围住,被迫退守在一个叫朝邑的小县城。


另一路由兵部侍郎,钦差大臣胜保带领,昼夜兼程,进入了西安城。


陕西人民一时觉得有救了,但是没有想到这个胜保其实是一个活宝,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他对待敌人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招降,而且他招降了的敌人,总是又不断的重新反叛,然后他又重新招降,所以曾国藩特别看不起他,认为他把敌人越养越多。


果然,他进入陕西以后,他部队中被他招降的捻军宋景诗部,立刻反叛,杀回老家去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曾经有一部电影,专门描写这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宋景诗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看看。


然后他剩下的军队,和回民交战,8战8败,于是和他一起,都躲进了西安城里,不敢出来了。但是他却给朝廷奏报,说他8战8捷,而且他还要求朝廷,允许他调动一个反复无常的叛军将领苗沛霖前来陕西,帮助他平叛。


这个叛军将领苗沛霖,一会儿投降清廷,一会儿又举兵起义,来来回回都搞了好几回了,每次被曾国藩李鸿章打急了,就立刻向胜保投降,搞得胜保成了他的避风港。


以前咸丰皇帝在的时候,因为胜保是旗人,所以对他特别相信。但是现在变成了慈禧太后掌权了,她的脑子可比她死去的老公清晰得多,她立刻明白,胜保肯定是兵败如山倒才出此下策,要不他就是个傻瓜,让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到如此危险的地方,搞不好他会和回民叛军搅到一起去,那样形势将无法挽救,于是她断然拒绝。


果然不久,陕西士绅联名状告胜保,说他诲败为胜,而且大敌当前,他居然在西安城内养妓做乐,夜夜笙歌,坐看回民叛军,屠戮城外的汉人。


于是她果断的撤掉了胜保,不久又把他赐死,然后催促另外一名,在曾国藩手下效力的满族将领多隆阿(也有说是达斡尔族),为钦差大臣,火速西进,解决陕西问题(撤掉胜保的决定早就作出,但是在多隆阿到达陕西以后才宣布执行,慈禧怕他叛变)。


多隆阿


这个时候已经接近年底,云南来的回族叛军,先锋已经攻到了长安县,离西安已经很近了。而西安,凤翔,三原,临潼,朝邑等城市已经被围了半年多,渭河两岸,几乎所有还没有被回民叛军攻破的汉族村堡,都快撑不下去了。


而且由于春天就开始叛乱,今年颗粒无收,所有的人都靠去年的余粮撑到现在,再不打破叛军的围困,所有的人都要饿死了,形势万分危急。


盼星星盼月亮,11月底,钦差大臣多隆阿的不到1万人的军队,终于踏入了潼关,他要面对的,是聚集在渭河弯到苏家沟一带,号称18寨的30多万回教叛军主力,这些叛军绝大多数都是骑兵。


还有大量散布在陕西各地,几千到数万人一股,正在各地包围大小县城,以及汉族村镇的的回教叛军,加上正在北上的几万名云南回民叛军。


面对这么多敌人,钦差大臣多隆阿只有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加上胜保留下来的军队,勉强凑够两万,这点人要救那么多的城市村镇,而且必须和时间赛跑,他能做得到吗?白彦虎后来又怎么从一个配角,变成了主角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dayolanda 于 2018-2-5 14:24 编辑

西北回乱:一根竹竿引起的血案?(二)
作者:罗马主义

多隆阿的军队人数虽少,但却是一只武器先进的军队,陕西的官员第一次看到这只来自南方的军队时,发现他们全部装备的洋枪洋炮,没有冷兵器。

和胜保的旧式军队不同,这只由南方人组成的军队纪律森严,行军的时候队列整齐,没人说话,进退全部听洋鼓和军号指挥。

多隆阿和胜保不同,他是货真价实的名将,由曾国藩统领。不久前,他刚刚击败了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但是没有想到陈玉成在溃败后,被素来就和太平天国有勾结,反复无常的练军将领苗沛霖骗去赴宴,借机抓住献给了胜保,让胜保没有费吹灰之力,就抢了这个足以名垂青史的大功。

进入陕西以后,多隆阿发现回民叛军把家眷和抢来的物资全部集中在同州附近的羌白镇一带,而且在据点附近,挖有一丈多宽的深壕,周围插满了鹿角拒马,修筑了很多堡垒,安装了大量的土炮,并安排重兵防守,号称有30多万。

多隆阿考虑自己兵少,分兵四处解围风险太大,于是决定直击对方老巢,来个围魏救赵之策,同时也给正在耻高气扬的回民叛军来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厉害。

1863年2月1日,多隆阿打响了在陕西的第一仗,陕西叛乱的回民,包括白彦虎在内,第一次见识了西方火器的威力。

多隆阿

清军的西洋火炮在羌白镇和王村阁的回民堡垒外一华里一字排开,英制阿姆斯特朗12磅滑膛炮配合开花弹,开始狂轰回民的村堡,开花弹炸跨了一座座堡垒,引起了火灾,由于距离太远,回民的土炮根本无法进行还击。

回民的马队试图出寨迎敌,立刻遭到了恩菲尔德一八五三式前膛来复步枪的密集射击,还没有展开队形,就被纷纷射落下马,赶紧又龟缩回去。

这是一场武器差距悬殊的战斗,回民既无法守,也无法攻,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逃跑。这样的战斗又在其他地方重复了几次,结果都是一样,特别是在陕西回民的另外一个根据地,苏家沟的战斗中,多隆阿的军队几乎以零伤亡,击毙了17000多名回民骑兵。

于是关中大地,第二轮种族大屠杀,又掀起了序幕。这次和半年前反了过来,跟随多隆阿部队一起前进的陕西当地团练,开始对回民进行了疯狂屠杀。后来有很多资料记载:“南勇抢掠,陕勇杀人。”

南勇指的是多隆阿的部队士兵,他们把前一年,陕西回民从汉人那里抢来的钱和粮食又抢了回来,据说仅在羌白镇一地,就曾缴获了30万两白银。

陕勇指的是陕西当地的各种团练武装,他们被回民围困在各个城市和村堡里,多隆阿的军队在击溃了回民叛军的主力以后,开始分兵到各地营救这些被围的城镇,而这些当地团练被解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出城镇,去杀每一个还没有来得及逃跑的回民,血洗周围的每一个回庄。

一年前,关中大地上,回民的骑兵到处追杀那些拖家带口,无助而又绝望的逃向城镇和村堡的汉族农民,烧毁他们的房屋,抢劫他们的财物,奸淫他们的妻子,杀死他们的儿女。

一年后,陕西当地的满汉军民,也开始了疯狂的复仇,他们一样的骑着马,举着刀,追杀着那些同样无助和绝望的拖家带口向甘肃逃跑的回民,同样毫不留情的烧毁他们的房屋,抢劫他们的财物,奸淫他们的妻子,杀死他们的儿女。

惨不忍睹,惨绝人寰,人间地狱……这些形容词的份量都太轻,根本不足以描述同治年间,发生在陕西关中大地上在这场悲剧,渭河两岸,长达几百公里的关中平原,曾经是西北最繁华的地区,到了1863年底的时候,好多地方,几乎都变成了无人区。

如果你以为这就已经到了地狱了,不,地狱的门只是刚刚打开而已,更惨的还在后面。

到了1863年底,在多隆阿的强力军事进剿下,关中平原已经没有了回民叛军,白彦虎跟着其他18寨的叛军一起,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陕西,这段时间,历史上对他没有什么记载,他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于是多隆阿率军南下,去进攻蓝大顺的回民起义军。说到这里,我要解释一个争议,在前面的一篇文章里,我们提到过,杜文秀在云南大理建立了一个回教伊斯兰国,我们采信这个说法,是因为这是英国人说的,而且有他们访英时,向英国人介绍他们的组织结构,发展规模等等的详细记载,细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

另外还有一些英国和法国的传教士和旅行者,在各个省份发现的他的传单,以及观察到大量的回教狂热分子,去他那里参加圣战等等,我认为这些人没有任何动机造谣,所以我选择相信他们的说法。

依据这些介绍我们知道,发生在云南昭通的回民起义,是由参加过云南圣战的李永和同蓝大顺组织的,后来在四川境内发展壮大。

而陕西回民起义的初期领袖,任五,郝明堂等人,也是参加过云南圣战的人,他们从云南经四川回到陕西,是由李蓝起义军护送的,所以蓝大顺带领起义军在陕西发生叛乱时,相差不到十天,进入陕西绝不是巧合。

我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像基地组织和ISIS,索马里青年党之间的关系一样,虽然有密切的合作,但又不是互相隶属,而且斗争的方式各不相同。

当然如果你要搬出建国后的研究来反驳我,我也无话可说。因为关于蓝大顺到底有没有这个人?是在哪里被杀的?其实是学界一直都有争议。

因为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来自四川总督骆秉章的一份奏章中,而那里他并不叫蓝大顺,用的名字是蓝潮鼎,而且骆秉章说他在丹棱被杀。剩下就是来自陕西巡抚刘蓉的报告,说的是同治三年才击毙他,和骆秉章的报告是互相矛盾的。

因为建国以后的这些研究,都努力的把李蓝起义和太平天国拉到一起去,以彰显他们的革命性。故意回避他们和哥老会以及回教新教圣战分子之间的关系,在很多事情上逻辑并不合理,而且也拿不出更多的资料,大部分说法都来自于所谓的民间传说。

所以,如果两种说法差别太大,我们只能选择信一种,我选择信英国人说的,我认为他们不会因为什么意识形态去干扰历史研究,因为这事和他们没什么关系,而且依照这个逻辑,解释蓝大顺的回民起义军,为什么非常准时的出现在陕西,似乎比巧合更合理一些。

好了,言归正传,多隆阿在平定了关中以后,率军前往汉中一带狙击蓝大顺的回民叛军,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头部,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关中一带的官绅百姓,为了纪念多隆阿的救命之恩,把回民遗留下来的清真寺,改建成了多公祠,也有叫多隆阿将军庙的,遍布关中地区各个县和乡村,一度香火可以和关公庙相比肩,建国以后,大部分都被当作四旧拆毁,有资料说,今天的临潼附近还有一座,但不知道详细下落。

在这场血腥的种族屠杀中,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农历五月十七日。这一天西安回民坊中的清真寺,老教的阿訇,都会恭诵《古兰经》,宣讲“卧尔兹”。

因为在这一天,西安被回民叛军包围,守城军队中的一些将领,要求杀光城内的回民,以防里应外合,巡抚瑛棨阻止了这些要求,要求对所有城内民众一视同仁,不可滥杀无辜。为了防止乱民杀害他们,还特别派兵保护了回坊。

这些人,最终成了陕西省在同治回乱期间,唯一幸存下来的回民群体,这让这场惨剧中,多少绽放了一点人性的光芒。

那么白彦虎什么时候变成了主角?陕西的劫难过去了吗?甘肃和新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甘肃和陕西的人口组成不同,宁夏就差别更大,当时宁夏属于甘肃管辖,是甘肃的一部分。在清代,1862年同治回乱爆发之前,甘肃大概有1540万人口,根据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估计,人口组成的比例大概是回七汉三。(2015年,甘肃人口2590万,包括回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约219万。宁夏人口668万,回族人口240万。)
       由于回民在人口中占多数,所以他们的心态,和在陕西人口中占少数的陕西回民的心态不太相同,没有那种强烈的被迫害妄想。
       甘肃回民最初主要矛盾不是汉回之间,而是回民内部的新教和老教之间的斗争,后来演变成了新教和清廷之间的势不两立。
       说起新教和老教,我们要把时间推回到清朝初年,当时甘肃有一个回民富裕商人的家庭,刚生了一个小孩,家里就发生了大火,把主要财富烧了个精光,家道由此中落,这家的男主人感慨万千,就给这个小孩取了个名字,叫马来迟,意思是你生的迟了一点点,所以好日子就过不上了。
       但是没想到这个小孩是个奇才,很年轻就学富五车,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阿拉伯商人,然后跟着这个人一起去了广州,在那里坐船前往麦加朝圣,然后又跑到奥斯曼土耳其去转了一圈,学了很多知识,最后背着一大堆穆斯林的经书回到了故乡。
       回来后,他就变成了穆斯林中的唐僧,开始翻译这些经书,并加入一些本土化的东西,以及他自己的一些发挥,其中有一本,据说文字写得非常优美,叫做《毛录德》,可能是《贸路》的汉译本,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使用。
       接着他就在甘肃和青海汉藏交界的地区进行传教,有几十个藏族部落皈依了他,还有一些其他的回教徒,比如撒拉族人,也放弃了原来的教派,接受了他的信仰。
       马来迟就变成了老教的奠基者,这个教的特点是,皈依他的那些部落首领,摇身一变,成了宗教世袭贵族,旧有的体制被很完美的传承了下来,没有给社会带来动荡,所以清朝政府很快就接受了他,宣布他的教合法。
       马来迟死后十多年,又有一个叫马明心的人,也跑到沙特阿拉伯去转了一圈(当时不叫这个名字,属于奥斯曼帝国),又带回了一大堆书,然后他也要做唐僧,又写了一大堆书,也去传教,这个教就是新教。
       和旧教不同的是,新教挑战回民内部的阶级秩序,他反对旧教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并积极救助回教贫民,而且新教阿訇都非常的清廉,绝不奢侈享受,和旧教的那些世袭宗教贵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起来比较先进,有点像穆斯林中的共产党)
       毫无疑问,新教深受回民欢迎,并迅速开始扩大,威胁到了旧教的宗教贵族,双方逐渐势同水火,矛盾日益激化,然后就开始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不断找清政府评理。
       而清朝的地方官员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本能,对挑起事端的新教,非常的讨厌,难免在这些诉讼中,偏向老教,他们甚至为了图省事,把不是本地人的新教徒都赶到外地去了,这造成了新教在很多地方开始传播,按照马明心的说法:“这是安拉让玫瑰从野草中分开”。
       当时的新老教冲突地区,大部分都是原来的藏族部落和撒拉人部落,在清朝的法律中,他们属于番种。对于番种,清朝的司法制度是沿用当地的习惯法。而当时撒拉人和藏人如果自相仇杀,按照他们的习惯法,并不需要抵命,只需要赔价值一条命的财产。
       在当地的一次新老教冲突中,有一个新教徒,先被打伤,然后回家以后,过一段时间死亡了。一位新来的县官,觉得当时冲突时只是打伤,后来才死的,所以只能赔半个命价。
       没想到新教徒们对此反应强烈,他们拒绝接受半个命价,同时开始疯狂的报复,杀死了多名重要的老教阿訇,并用切断灌溉水源作为经济要挟,强迫普通老教信徒,皈依新教。
       而这个新任的县官立刻感觉到,这已经超过了普通的刑事犯罪范畴,上升到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步了。于是他就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上级派了一名叫新柱的满族官员下来调查这个问题,这个官员在对新教徒训话的时候,威胁他们如果不停止传播新教,继续惹麻烦的话,就会从省城派兵来剿灭他们。
       这话本来也就是一句随便吓唬人的话,但是没想到引起了新教徒非常极端的反应,他们当天晚上就反了,杀死了朝廷的官员。然后开始聚众围攻当地的县城。这就是第一次新教起义,是由一个叫苏四十三的阿訇领导的。
       这次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随后清朝政府正式宣布新教为邪教,禁止传播。但是新教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非常有吸引力。它主张教民经济平等,而且对教中的贫苦信徒进行救助,再加上它的传教手法,非常的执着,特别善于使用经济手段吸引新人,所以它实际上一直在秘密传播,而且信众越来越多。
       到了1862年,同治元年的时候,甘肃的老教主要分布在河州一带,就是汉藏交界的那一片,马来迟最初传教的地方,首领是马占鳌,他们在回教群体中的影响相对较弱。
       而甘肃的其他地方,则是表面旧教,实际新教,从兰州一直到敦煌,以及陕西宁夏的全部地区,都  实际上已经被新教掌控,这些人有一个共主,就是宁夏的马化龙。
马化龙
       他表面上掌管着今天宁夏吴忠市的金积镇一带,当时叫金积堡,但实际上所有的新教信徒都向他效忠,不论是甘肃还是陕西的,这一点被一本回族人写的书,叫做《穆生华阿訇抗清记》里面详细记载。
       当时的情况是旧教怕新教,新教怕清廷,而最想改变现状的,就是新教。
       1856年,云南发生了回民起义,并建立了大理伊斯兰政权,这让西北的新教信徒激动不已,他们大量的前往云南,参加圣战。
       当时清朝南有太平天国起义,北有捻军造反,又被英法联军暴揍了一顿,根本没有精力去管云南。所以那里的回民起义一度搞得有声有色,这深深的刺激了西北一带的穆斯林新教徒,让他们产生了造反的念头。
       但是这些新教徒的目标并不是一致的,比如马化龙想的就是,利用清廷陷入四面楚歌的机会,通过造反获得谈判筹码,让新教合法化。
       但是另外一些极端派的新教徒,则是想建立伊斯兰国,特别是陕西的新教徒,他们是以在云南参加过圣战的极端分子为主,而且积极和太平军以及捻军联系,他们的目标就是推翻清王朝。
       而旧教的信徒,特别是他们的统治阶层,面临着来自新教的强烈竞争,特别是圣战分子到处串联,让他们面临极大的压力。如果他们不在这个时候做点什么,他们可能会失去所有信徒的支持。
       所以,陕西的回民最极端,因此他们最先发动叛乱,而新教的首领马化龙,非常想让新教合法化,所以他在1862年之前,就在金积堡秘密的开始制造武器,训练精兵数千,编为标兵13个营。
       1862年,同治元年,在陕西回民发动叛乱后不久,马化龙立刻叫他手下的穆生华占领固原,然后又派人攻下了灵州,1863年又连续攻下了平凉,银川等城市,特别是占领了宁夏首府银川以后,他接受了甘肃宁夏一带新教阿訇的推举,做了他们的领袖。
       所以从反叛的时间上可以看得出来,在1862年动手的,都是处心积虑,预谋已久的。而不想反的,比如像河州的旧教阿訇马占鳌,面对陕西回民和新教首领马化龙不断的传帖,催促他反叛,却东推西推,在1862年这一年,一直没有动手。
       知道了这个背景,大家就能了解,他们将来会做的一些事情。而且以后再去看有关这方面的历史书,你才能看得懂,不然你会越看越糊涂。
       因为几乎所有建国后的历史学家,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故意把后发生的事先写,先发生的事后写,这样里面的人的举动都狠奇怪,你很难理清头绪。
       而且你还会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是因为清朝政府莫名其妙的对回民残酷屠杀,才导致回民起义的,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因为只有这样写,才符合阶级斗争的学说。
       在1862年,陕西发生大屠杀的时候,甘肃和宁夏虽然发生了新教反叛,也杀害了一些清朝官吏,部分地区也发生了对汉民的抢劫和杀戮,但大部分都被马化龙及时制止。因为马化龙只是把反叛当成一个条件,让他有机会和清廷谈判,让新教合法化,他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
       而甘肃的其他地方,老教控制的地区,他们根本就不想反,所以还没有发生叛乱,自然也没有什么屠杀发生。
       但是到了1863年,被多隆阿击败的陕西回族叛军进入甘肃以后,立刻把腥风血雨带入了甘肃宁夏,因为他们是整个同治回乱中,最极端的一帮人,按照以前的历史书说法:“他们才是最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精神的起义者,其他的都是投降派”。而白彦虎也开始从这个时候,走上了历史舞台。
       在我给你讲陕西回民叛军,怎么改变了甘肃宁夏局势之前,我先要倒回去讲另外一件事,这件事通常被历史学家忽略,但实际上,这件事才决定了后来所有一切的历史走向。

       在我们继续给大家讲,清末西北回乱的故事之前,我们先回过头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新颖的历史研究方法,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观察西北回乱。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喜欢把一件事的成败,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归纳到几个当事人的个人品德上。
       而现在呢,大家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就是所谓的阶级分析法。把研究的目标,更多的聚焦于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上。
       当然,这些研究方法,你不能说他对,也不能说他不对,因为关键是,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评定标准。所以大家经常说,历史就是个婊子,随便你怎么搞,只要你想搞。
       为了摆脱这种情况,现代西方的一些的学者,就在想,能不能让历史研究变成一门科学,进行定量定性的精确分析,并产生一种所有人都认可的评判标准呢?
       于是,他们发明了好多新的研究方法。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从经济角度,定量定性的分析历史进程,我们试着也用这个视角,来讲讲西北回乱。
       陕西在地理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越之处,内有关中平原,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外有潼关,黄河和秦岭的保护,是典型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从秦朝开始,一直到唐朝,有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最后一个想在这里建都的皇帝,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但是由于他弟弟宋太宗反对,最后没能实现这个梦想。
       从此以后的历朝历代,再也没有人考虑过,在陕西建都。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陕西由于过早的被开发,从宋代后期开始,它的环境被严重破坏。
       到了明代,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让陕西从一个富地方,变成了一个穷地方,而它那些引以为豪的天险,这时候也变成了负担,导致向陕西运粮非常困难。
       到了明代末年,由于遇到了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陕西连年歉收,再加上交通困难,赈灾滞后,导致它成了明朝末年流民的发源地,最终造成了明朝的灭亡。
       到了清代,陕西和甘肃,是中央直辖的最穷的两个省,财政靠中央补贴。但是这两个省又非常的重要,一旦青海和新疆有事,这两个地方就是前线。
       但是一旦大军云集,即使是在全国助饷的情况下,这两个地方也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军粮,必须从四川山西河南湖北运入,但是代价和成本极高。
甘肃凉州破败不堪
       而在和平时期,甘肃驻兵的上限,取决于陕西关中平原能够提供的余粮数量。因为陕甘地区,只有这里有余粮,而且从这里运到西北其他地方的运费,是可以承受的。
       实际上除了关中平原以外,西北其他地区,都没有余粮,这些地方,只要能把自己喂饱,不向中央伸手就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从这一点着手,我们再来看看清末发生的所有的事,就一下变得条理清晰了。
       比如同治元年,为什么太平军扶王陈德才的部队,攻入陕西,连破数城,而且得到了回民起义的响应以后,却主动离开了呢?
       现在历史学家普遍的说法,他们撤退是为了回去救同伴陈玉成,但是从陕西到安徽那么遥远,而且当时陈玉成已经被抓了,等他们赶到,黄花菜都凉了,所以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
       显然更合理的解释是,陕西太穷,他们的大军人数太多,抢不到足够的粮食,所以只能撤离,太平军都是来自南方的人,站在南方人的角度来看,最富庶的关中平原也穷得一塌糊涂。
       而且你再看陕西回民叛军之后做的所有事,一下也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
       很多这个时代的资料,比如《平回志》,《征西记略》,《平定关陇纪略》,以及一些地方志,都会有这样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1863年,陕西回民叛军,被多隆阿击败以后,逃入甘肃的一个典型故事。
       这类故事通常是这样记载的,甘肃当地的阿訇,本着天下回回是一家的态度,设宴款待前来投奔的陕西叛军首领,而且会请几个当地有名望的人前来作陪,这中间很可能就会有当地的汉人乡绅。
       双方一见面,本地的阿訇就开始介绍陪客,当听到宴席上有汉人的时候,陕西叛军的阿訇,也就是白彦虎这类人,通常会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高呼:“回不留汉,势不两立,请杀之。”
       这通常会把主人弄得很尴尬,因为他既然能把汉人乡绅请来,说明双方的关系肯定还不错,而你们这些不过是落难的草寇,我好心招待你们,你们却突然在席间喊打喊杀的,叫我如何下台?
       但是这个时候,通常会发生这一幕,陕西回民阿訇会大呼:“你到底是要做回回,还是要做回奸?”然后其他的陕回,通常会一拥而入,不由分说,乱刀将汉人全部砍死。
       然后这个时候,陕回又会挟持着主人,要他带领陕西回民叛军,去剿灭汉庄,一方面威胁,如果不从就把他一起杀了,一方面又以利相诱,告诉当地的回民,如果你们不好意思去杀,我们来杀,杀完了土地房屋和女人归你们,粮食和金钱归我们。
       于是,当地的回民就被陕回裹挟着,莫名其妙的卷入了叛乱。
       如果按照以前的历史分析法,我们要么给他们点个赞,说明他们的革命斗争意志坚决。要么痛骂他们,说这帮家伙,全是一群反人类的人渣。
       但是如果你用我刚才跟你说的方法去研究,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一切是必然会发生的,和他们是什么人没有关系。
       因为几十万陕西回民叛军,涌入了甘肃以后,他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
       首先当地根本就养不活这么多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甘肃本地人,如果能把自己喂饱,不靠中央救助,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也许有很多人不相信,让我给你一组数据,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甘肃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研究》,根据1851年清政府的统计,兰州府平均每平方公里可耕地有63人,平凉府每平方公里可耕地有97人,宁夏府每平方公里可耕地有49人,这些地方的年降雨量均小于400毫米。
       按照联合国标准,这属于半干旱土地。这种土地最大能养活的人口的数量,是每平方公里20人,当然是按照现代生活标准。
       这是啥意思呢?就意味着今天你吃的每一顿饭,要分给当时2.5个到3个甘肃人去吃,你觉得他们的生活过得咋样?当然,想减肥的除外啊。
       因此当陕西回民涌入甘肃,这里突然增加了几十万张嘴,该到哪里吃饭?既然不能动回民,那就只能抢汉人,既然要抢,就不如把事做绝,杀光抢光。
       而且由于甘肃太穷,汉人比例只占了不到30%,一个地区就是把汉人杀光,抢来的粮食依然满足不了这些人生存多久,因为在战争时期,粮食消耗的要比和平时期快的多,所以要让这四五十万人活,就必须要有一两百万人死。
       因此,从1863年到1864年,陕西回民叛军进入甘肃以后,迅速的四处分散,到处开始抢掠杀害汉人,煽动裹挟当地的回民叛乱,其实一切的原因都很简单,为了吃饱肚子。
       而且因为穷,所以总也不能在一个地方,抢到足够多的粮食,因此陕西的回民叛军,需要不断的挪窝,很快,他们就来到了河州地区,老教马占鳌的地盘。
       据宁夏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宁夏回族》这本书记载,数千名头戴白帽的陕西回民,来到了河州地区,开始围攻县城,但是他们攻不下来,于是他们就来找马占鳌,让他出面帮忙。
       但是马占鳌显然不想反,他东说西说,百般推脱,就是不愿意参加。因为站在他的立场,我们很容易可以想到,老教全靠清廷维护才能生存下来,如果放开竞争,根本就不是新教的对手,所以参加这场起义他得不到任何好处。
马占鳌
       但是在当时的局势下,你怎么想并不重要。陕西回民还是拿出了他们屡试不爽的那一招,当着众人的面要马占鳌表态:“到底是当回回还是当回奸”?
       这下他就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反了。但是他毕竟和新教徒们的利益不一致,所以,虽然反了,但是他还想把事情做得留有余地,他要求众人要严格服从他的命令,给汉人一个机会,如果愿意皈依伊斯兰教的,一律不准杀。
       于是他跑到河州城下,喊了几嗓子,结果城门就开了,原来守城的都是他的熟人。河州城内的汉人,都皈依了伊斯兰教。
       看起来皆大欢喜,但其实不是。都成了穆斯林,没人抢了,外来的陕西回民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而马占鳌和以前的那些回族人,显然不愿意去养这些陕回,他们也没有能力去养活这么多人。你想想,河州地区,就是今天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区,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到了现在都穷的叮当响,也就是几年前才解决了温饱问题。
       所以马占鳌只能把这个球又踢给刚刚皈依了穆斯林的汉人,让他们去养陕西回民,而这些人如果不想让自己饿死,能拿出来的粮食,根本就不足以喂饱陕西回民。
       所以,矛盾再次爆发,很快双方就发生了冲突,结果是刚皈依的汉人,其中有3万多人,又被陕回杀害。因为粮食只够一部分人吃,所以总得有人去死。
       你看,换一个视角,好多以前的历史书,随便怎么写也写不明白的事,现在很轻松的大家都能理解了。
       当然,我只是介绍了一个皮毛,这种新的研究方法以数学为基础,可以定量定性的进行分析,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再后面发生的所有事情,其实你都可以进行预测了。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讲,要提出数据模型,而如果预测的结果和历史相符合,证明这种观点就是正确的,如果不符合,就证明观点是错误的,这样就为历史学从文科变成了理科,从哲学范畴变为科学范畴,奠下了基础,当然,这个研究只是刚刚开始而已,现在还不是主流。
       好了,废话少说,言归正传!从这个时候开始,甘肃的经济已经彻底崩溃,陕西回民每到一处,就会煽动和裹胁当地的回民叛乱,屠杀当地的汉人,当地的局势立刻进入动荡,生产陷入停顿或者遭到严重破坏,到了1864年,整个甘肃的社会秩序已经彻底崩溃。
肃州官府的差役
       在甘肃的经济崩溃了的同时,陕西的经济也彻底崩溃了。由于陕西一带,主要的粮食都来自于关中一带,而1862年和1863年反复发生的战争和大屠杀,导致关中一带连续两年没有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而西北一带,主要的非农业人口,全靠关中的粮食养活,由于连续两年没有粮食生产,所有的余粮自然都会被吃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饥荒,即将爆发。
       由于多隆阿的意外阵亡,清廷决定另外派人来主持战局,经过反复考虑,他们决定选择曾国藩手下的水军将领杨岳斌担任甘陕总督,这是这个职位第一次由汉人担当。
       杨岳斌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在对太平天国的战斗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号称常胜将军。
       1864年6月,当他带领着5000名湘军,两千名脚夫来到兰州城的时候,他直接就崩溃了!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1864年5月,杨岳斌收到了朝廷的命令,任命他为甘陕总督,这让他激动的不得了,因为在清代,这个职务非常的重要,历来在这个职位上干得好的大臣,很快就会入阁,比如清朝前期的李侍尧,岳钟琪等等。这就和今天当上了上海或者北京的市委书记,下一就步就离进七常委不远了一样。
       这个职务是曾国藩推荐他的,但是曾国荃却不想让他走,因为对南京的包围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而杨岳斌的水师基本上是百战百胜,对最后击败太平天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杨岳斌
       所以左右为难之下,他只有给清廷写了一篇奏章请辞。但是曾国藩了解他的心思,于是亲自带着他,到南京城下和曾国荃沟通,安排好了水军的交接事项,终于让曾国荃愿意放人了。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865年。
       于是曾国藩的再次上奏极力保荐,朝廷又下圣旨,要杨岳斌不准推辞,立刻前往甘肃赴任。
       杨岳斌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展翅高飞了。他留意了一下廷报,心中一阵暗喜,陕西巡抚刘蓉上奏说,他们已经击败了蓝大顺的叛军,并且击毙了蓝大顺,陕西境内已经没有了叛匪。
       宁夏办事大臣玉通说,回教首领马化龙已经被招降,宁夏府已经安宁。多隆阿军的将领穆图善,曹克忠,雷正绾,已经分别率军进入了甘肃宁夏追剿叛军,形势一片大好。
       杨岳斌心里乐开了花,他可以直接去摘桃子了。于是他赶紧跑去感谢了老师曾国藩,恭恭敬敬的听完了他满口仁义道德的党性教育,然后立刻又给祖上烧了高香,接着大宴了亲朋好友,同僚部下,再安抚好三妻四妾,儿女情长一番以后,终于踌躇满志,誓师出发了。
       走到了河南,他忽然想起来,一旦到了甘肃,就很难再吃到大米了,所以先得适应下北方口味。于是他就找了一个兰州人开的拉面馆,要了一碗牛肉拉面,十元钱吃的饱饱的,价格公道,于是他想,这北方的生活还是蛮好适应的吗。
       走到了潼关,他太高兴了,这下终于进入自己的地盘了,在豪情满怀,赋诗数首之后,忽然觉得肚子有点饿,于是就决定入乡随俗,再吃一碗兰州拉面。
       于是找了一个兰州拉面馆,然后稀里哗啦,狼吞虎咽的一碗下去以后,感觉味道好像和河南的差不多,吃完了一抹嘴,喊老板买单,老板伸出了两个指头,20元。
       这杨岳斌有点不高兴了,自己地盘上的家伙怎么人品这么差,居然敲你们父母官的竹杠啊!但是想想自己不久就要入七常委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算了算了,不跟他们计较了。
       于是继续向前进军,来到了西安。他想,这可是省城啊,为了体验一下当地特色,他决定再来一碗兰州拉面。
       不过这次他可长了个心眼,先问了一下价,只见老板摊开一个手掌,五十元一碗,这把他吓了一跳,西北的物价真贵。
       继续往前走,到了宝鸡再一问,拉面要一百块钱一碗了,这让杨岳斌的心噔的一下提了上来,他开始有点紧张了。
       过了陕西,进入甘肃。拉面要500块钱一碗了。走到天水就要一千块钱一碗了,到了兰州要两千块钱一碗,而且还限量供应,这时杨岳斌感到浑身开始冒冷汗了。
       诸位,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也不是在旅游景点被敲了竹杠,有一个地方的拉面卖到了两千块钱一碗,这意味着什么?
       1865年夏,杨岳斌进入兰州的时候,发现这里一石米需要200两银子,而在南方,最多只需要一两银子,即使在北方的其他地方,最贵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二两银子。
       当时买个丫鬟最多也就几十两银子,给自己弄个小妾,如果不是什么头牌名妓,唱戏的花旦,不会超过一百两银子。而兰州城内,一斤米的价格,居然比一斤人肉都贵了好几倍,吃人都比吃大米便宜。
       特别是当杨岳斌和他的湘军,在穿过兰州城,进入总督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觉得这里的气氛很诡异,有点瘆人,开始不停的起鸡皮疙瘩。
       因为他们发现甘肃人都在死勾勾的盯着他们,一副色眯眯的样子,而且还在不停的吞口水。他们忽然发现,他们是兰州城里,唯一一群有肥肉的家伙。
杨岳斌
       杨岳斌立刻就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他看到甘肃官僚的第一句话就是:“赶快开仓赈济呀,不然就要出大乱子了”。
       但是所有的官僚都无动于衷,好像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于是他马上亲自跑去甘肃的国库看看,一打开国库的门,他立刻惊讶的下巴都脱臼了。国库里还剩下一千两银子,六两火药,然后空空荡荡,居然连老鼠都没看见一个!偌大的一个甘肃省,西北重镇,还不如他们湖南的一个小地主家有钱!
       在来之前,他是打听过这里的情况的,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么糟。甘肃最好的时候,每年的税收能达到四十万两银子,缺口是210万两银子,由其他各省支援,今年支援的银子已经到位了,怎么才6月份就花完了?而且这里是边防重镇,库存了大量的军火物资,怎么也就不翼而飞了呢?
       于是,他让所有的甘肃省官僚,到他面前来背书,但是这帮人进来的时候,走路都扶着墙,瘦的好像风都能把他们吹跑一样,看来不像是贪官的样子。
       “大人,这各省的援助款,是按照正常年景,二两一石的粮食价格划拨的,可是今年的粮食价格,是二百两一石。所以不到一个月就用完了。”听到了甘肃官员的说法,杨岳斌无奈的知道这是事实,但他忍不住又问:“那么物资呢?怎么也都不见了呢?”
       “大人,都卖了呀,换吃的去了,不然我们怎么能撑到现在呀?!”听到这个回答,杨岳斌感到脑袋一阵阵的眩晕,他忍不住又问:“我看廷报上说,各地都在给你们调粮的呀,粮去哪里了呢?”
       “被陕西给扣了,偶尔有很少的一点,能到我们这里来,都是因为我们出高价才运过来的。”听到这个说法,杨岳斌大怒,立刻招来手下,说道:“你马上快马去西安,给陕西巡抚刘蓉说,不准扣这里的粮,这里快要饿死人了。”
       过了一个月,他手下的将官回来了,但是只带来几车粮。于是杨岳斌不解的问手下:“怎么才带回来这点粮?”
       手下没好气儿的说:“关中一带有上百万人,都快断粮了。现在只要有粮队过,立刻就会被人抢。”
       “谁抢就杀谁的头,看他们还敢不敢抢。”杨岳斌生气的说道。
       “我们也是给陕西巡抚刘大人这么说的。”手下的一脸无奈:“但是巡抚刘大人说,这些人马上就要饿死了,已经没人在乎杀不杀头了!如果敢去拦他们,立刻就会造反,我们去看了一下,确实是这样,有些地方已经在人吃人了。”
       “不过刘大人说,再扛一个月,他们那里就要麦收了,到时候他们就设法来救济我们。”听到这话,杨岳斌多少算有点安慰。
       但是甘肃的官员,听了这话却直摇头。杨岳斌问他们是为什么?他们回答说:“关中的农民都快被杀完了,剩下的人能种多少地?下个月的麦收,他们自己能吃饱就不错了,哪有多的给我们?!”
       接着他们又进言道:“大人,我看到你的部队好像带了一年的军粮,要不先分一半救救城里的人?”
       听到这话,湘军从将领到士兵的脸全都黑了,而且拉的很长,大家心想,明明只不过是三个月的军粮而已,你们却说是一年的,那我们从此以后,岂不是顿顿只能喝稀粥?
       于是从上到下,所有跟着杨岳斌来的湘军,都变得越来越不开心,他们彼此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啥时候回老家啊?”
       杨岳斌开始疯狂的一封一封的给朝廷写告急文书,要钱要粮,可是远水不解近渴。于是他想,看看内部能不能挖掘一下潜力。
       他火速召集全省各级官员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哪里有粮?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面面相觑。
       最后终于有一个人忍不住,嘟囔道:“宁夏可能有粮。”
       杨岳斌一拍脑袋猛的想了起来,对呀,银川,当时叫宁夏府,不是号称塞上江南的吗?
       于是他马上命令人,给宁夏办事大臣玉通写信,让他火速向兰州运粮。
       但是大家又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了半响。最后终于还是有人忍不住说道:“宁夏早已陷落!”
       “什么?我来之前才看到廷报上说,玉通已经招降了当地的叛匪马化龙,什么时候又陷落了?我怎么不知道呢?你们怎么没有向我汇报呢?”杨岳斌大惑不解的问道。
       “不是最近陷落的,是从1862年底就陷落了,已经被叛匪掌握了三年了。”有一个资格老点的大臣, 痲起胆子给杨岳斌解释道:“当年马化龙就派人攻下了宁夏府,抓住了玉通,然后强迫他招降他们,所以现在宁夏的事,实际上是马化龙说了算,玉通只是在旁边负责盖章。”
       “一个城市陷落了三年,你们居然都不向朝廷汇报?”杨岳斌感觉脑子里头眩晕眩晕的,自从到了甘肃以后,他的这个毛病就越来越严重:“快说,还有什么事你们瞒着朝廷的?”
       这些人才开始像挤牙膏一样的,一点一点的告诉杨岳斌真相,原来甘肃除了兰州城附近以外,其他的所有地方都已经沦陷了,有的是官员直接被杀,城已失陷,但是没有及时奏报。另外的则是城池早已被攻下,官员已被叛军挟持,却没有人点破。
       “深呼吸,深呼吸,不生气,不生气。”杨岳斌感觉到自己快疯了,他努力的稳住自己,这里的局势之严重,远远不是廷报上所说的那样轻松,清廷根本就不知道真相,他简直无法理解,这里的官员都是一群什么人!他感到有点后悔,这可不是来摘果子的,而是在垫背。
       现在的情况是,陕西叛军分成南北两部,南部由崔伟,铁正国率领,勾结本地回民阿訇穆生华的叛军,沿甘肃清水的张家川秦安一带,四处劫掠,攻陷了清水,秦安,平凉,固原。
       北路由白彦虎,余得彦等带领,一方面和河州的马占鳌搅到了一起,攻克了河州一带,另一方面又和马化龙联合起来,控制着灵州到金积堡一线,家眷大部分留在了董志塬。
       其他小规模的叛乱回民,就不计其数了,也没有人搞得清楚,因为甘肃的整个官僚体系,其实早就瘫痪了,只是没人说而已。
       当了解了真相以后,杨岳斌感觉很无力,几乎要崩溃了,没粮,没钱,没有外援,除了兰州,全省到处都是叛军,这可如何是好?关键是以前没人给清廷汇报过,如果他现在汇报,就好像都是他整烂的一样,别说入常委了,估计弹劾他的奏章会像雪片一样,一世英名,眼看就要毁在这里了。
       不过杨岳斌,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什么样的大风大浪,他都见过,虽然局势非常的困难,但是他还是想做最后一搏。
       他冷静下来以后,仔细的分析了形势,立刻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和后来左宗棠的结论一模一样,马化龙是整个西北叛乱的核心,所有人的精神领袖,要解决西北问题,必须立刻攻下金积堡。
       于是他命令陕西提督雷正绾,河州总兵曹克忠,率领多隆阿留下来的部队,立刻进攻马化龙,不要再管陕西回民叛军,也不要管其他的本地回民叛军,集中兵力,直捣西北叛乱的核心金积堡,一旦攻下金积堡,回民叛乱必然崩溃,同时也可以获得宁夏的粮食,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暂时缓解粮荒。
       曾国藩是以擅长识人用人而著称的,既然他推荐杨岳斌来当甘陕总督,那么这个人肯定就不是一个庸才,他做的所有决策,和后来左宗棠做的,完全一模一样。
       但是命运弄人,杨岳斌每一步都想对了,每一步都做对了,但是他却失败了,而且以一种他绝对没有想到的方式。
       就在他到任的短短一年里,一场清廷以为马上就要平定了的叛乱,却突然升级了,而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那么到底又发生了什么呢?

       1865年夏。甘肃提督陶茂林的心情很不好,他刚从省城催粮回来,一进营门,就被一大群哨官团团围住,让他很不舒服。
       作为多隆阿部下的一员副将,这两年,他的升迁可真是够快的,因为去年在陕西作战勇猛,表现优异,他被擢升为甘肃提督,从副师级干部,直接变成了正军级领导。
       按理来说他应该高兴才是,但是现在,他却秋风黑脸。一年前,在陕西的时候,他确实是春风得意,不仅仅是因为升了官,而且也因为发了财。
       在陕西的时候,每一次攻下回寨,他都缴获丰厚,特别是刚入陕的头几仗,一次抢个几万到十几万两银子是常有的事,因为那些都是回民刚从汉人手里抢来的钱,还没有来得及藏好。
清朝时期的甘肃
       可是自从进入了甘肃以后,他发现好运似乎到头了。这里鸟不生蛋,树都看不到几颗。一望无际的,都是黄土高坡。他的军队经常为了找口水喝,都要跑几十里地。
       虽然每仗必胜,可是几乎全部等于白打,这里的回民都骑着马,他们一来就四散跑的不见了,一个也抓不住,而留下的所谓的村庄,根本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这样让士兵对打仗越来越没兴趣。
       更可怕的是,这里的物价贵的吓死人,湘军士兵的饷银,以内地的标准来看,是非常的高,人均每月有三两多银子,比绿营的待遇好得多。可是在这里,却只够买两三斤大米的。
       在陕西的时候,后方有没有军粮供应,其实他们不太在意,因为战斗缴获丰厚,所以可以以战养战,而且还有盈余,这让各级官兵斗志饱满,求战心切。
       可是进入甘肃以后,陆陆续续打了十几仗,却一无所得,什么缴获都没有。而且生活条件困苦,又经常缺粮,所以渐渐的兵无斗志,思乡心切。
       再加上湘军军纪严明,每天都要背诵圣贤语录,唱爱民歌,所以也不好意思鱼肉百姓,和老百姓做生意都是公平自愿的。
       可是物价这么贵,让大家好不容易在陕西攒的一点钱,现在却越用越少,搞的人人都是一肚子火,像吃了炸药一样,动不动就为了点小事大打出手,让陶茂林头痛不已。
       这次在省城的经历也让他非常不爽,软磨硬泡,才给了十天军粮,结果拿到手一看,只够三天吃的,气的他抓住管后勤的官员去总督那里评理。
       当着总督的面,管后勤的官员居然说,如果一天只吃两顿,一顿稀一顿干,肯定能管10天。总督居然点头表示同意。当时差点把他肺都气炸了,他强忍着怒火争辩道:
       “大人,你也是带兵出身的,你应该知道,从定西走到金积堡,一路需要翻山越岭,让大家吃一顿干一顿稀,谁走的了那么远?”
       总督居然也只是尴尬的笑了笑,安慰他说:“现在省城里只有处以上领导,才能吃一顿干一顿稀,守城的标兵都只能吃两顿稀,他们后勤这已经是对你特别照顾了,告诉部队,只要打下金积堡,你们就有粮了,可以放开肚子吃了。”
       陶茂林心想,你这是忽悠3岁小孩吗?我们俩好歹在湘军也认识几年了,你怎么突然变这德性了?于是他忍不住大声的说道:“这活我干不了,谁有本事你找谁去干!”
       于是他转身就走,正准备摔门而出的时候,总督居然追了过来,拉住了他,搂住他的肩,语重心长的给他说:“兄弟,咱们都是老乡,又都是曾国藩曾大人的门下,我实话给你说了,这是最后一点粮了,如果不立刻攻下金积堡,甘肃危亦,这样,我个人自掏腰包,再赠你一万两银子,作为犒赏!兄弟,拜托了!”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面子也给足了,这陶茂林能说什么,只有感激涕零,发誓赌咒,保证完成任务。
       话虽这么说了,可是回来的路上,他却越来越心虚,这粮食的缺口到底怎么补,他也拿不定主意。
清朝时期甘肃老照片
       他还没有进营,就有外出巡逻的哨兵,注意到了他带回来的粮车最多只够三天吃的,于是提前就把消息传回了军营,一传十,十传百,军营立刻就炸开了锅,部队明天就要断粮了,提督大人跑了趟省城,只带回了三天的粮,所有的人都想看看这是咋回事。
       所以陶茂林一进营门,就被各营的哨官团团围住,还有大群的士兵,在稍远的地方挤的密密麻麻的围观。
       这要是放在其他时候,立刻就要揪出是谁挑的事,扰乱行营秩序,随意行走,传谣惑众,擅自啸聚可是大罪,军队里最忌讳的事,轻则处以20军棍,严重的是可以杀头的。
       但是今天陶茂林也没有底气,他只是让各营军官跟他进账说话,命令亲兵驱散了围观的士兵,让他们各回各营。
      “诸位,总督大人命我们暂时不要管其他的回匪,集中兵力进攻金积堡,我们准备一下,后日出发。”陶茂林宣布完总督的命令,按照常理,各营的军官这个时候应该行军礼,然后各自散去。
       但是今天却没有人动,大家都是死勾勾的盯着他,等他继续说点什么。陶茂林心里暗暗的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些人一个个都贼精贼精的,已经看破了军粮的事。他今天必须给大家一个交代。
       “总督大人为了此次行动成功,还特意发了一笔赏银……”说到这里,陶茂林犹豫了一下,他本来想给大家说是7000两银子的,但是他感觉今天这气氛……算了,实话实说吧:“1万两银子,今天晚上就发下去,犒赏三军。”
       可是大家还是没有动,现在陶茂林的手下有11个营,5000多人。这要是往常,除去军官的克扣,每人能分一两多银子,全军早就欢声雷动,山呼万岁了。
       同治年间,内地一两白银可以买一石大米,相当于现在56斤,够一个人吃两个月了。如果拿来吃喝嫖赌,至少够普通士兵快活一个星期的。正常情况下,大家早就一哄而散,各自快活去了,也没有谁会去关心提督带了多少粮食回来,有钱还怕买不到吃的?!笑话。
       可是在甘肃这个穷山恶水的鬼地方,这还真是一个问题。大家心里一盘算,这一两多银子能干嘛?于是所有的人还是都没有动,继续站在那里。
       陶茂林有点儿生气了,于是呵斥道:“还不散了,该干嘛干嘛去,想站着等死?!”但是还是没有人动。
       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同乡,资格最老的副将,忍不住干咳了一声,站出来说了几句话,打破这个尴尬的局面:
     “军门大人,我们去金积堡的话,恐怕要十来天的时间,兄弟们想知道,大人这次带回来了多少粮食,请大人给个明示,这样大家也好安心。”
     “五天的粮食。”陶茂林忍不住还是撒了一个小谎,但是马上就感到自己有点脸红,因为大家都是内行,谁也蒙不了谁。他接着又说道:“不是给你们发了银子吗?明天去买,买够了,后天出发。”
     “可是大人,这点银子,根本买不到多少粮食,而且也未必有地方能买!”有人小声嘀咕道。
       陶茂林再也忍不住怒火,生气的呵斥道:“那你们腰上栓的是什么”
       众人低头一看,是裤腰带呀,难道不成还要让我们去出卖色相吗?
       陶茂林一把从一个哨官的腰上拔下了腰刀,然后举到众人面前,“买不到,买不够,就拿这个给他们看,懂了吗?”
       第二天一早,所有的官兵全都上街,去“买”东西,开始还有人给钱,后来大家发现,其实亮亮这个东西,是可以不用给钱的,跟着又有人发现,亮亮这个东西,不但可以不花钱买东西,如果看上了哪个姑娘,睡一下也是可以不要钱的。
清朝时期甘肃百姓的院子
       于是这一天,整个定西县城和周围的村庄,鸡飞狗跳,鬼哭狼嚎,到了晚上收队的时候,各营军官一看,好像基本上凑够了粮草,于是陶茂林终于松了口气,下令明天一早出发。
       第二天一早,全军列队整齐,按照湘军的规矩,先唱三遍曾国藩亲自作词作曲的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
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开始的时候大家唱的声音还挺大,可是唱着唱着,声音就越来越小,好多人就不好意思再唱下去了。于是有人就开始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
       “你说我们现在算是啥?”
       “当然是兵了!”回答的人先是斩钉截铁的说,又接着很快就有点犹豫了:“可能算是匪吧?!你觉得的呢?”
        然后又有人问:“我们现在要去干嘛?”
       “当然是去剿匪了!”
       “可是如果我们自己都是匪,我们还去剿什么匪呢?”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开始沉默了。
       “要不我们回家吧,不在这个鬼地方混了!”于是众人立刻一起响应:“好啊,好啊,收拾东西回家,大家要走一起走!”
        哨官一看,怎么歌都没有唱完大家就到处乱串,一问,大家居然说要回家了,于是他大喝一声:“你们想造反啊……等等我,大家一起走!”
       陶茂林正在帐中考虑誓师大会的发言,如何动员全军齐心协力,坚持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突然亲兵慌慌张张进来报告,有六个营的湘军已经决定回老家了,现在已经打好包袱,走在前往陕西的路上了。
       “什么?赶快备马,我去拦住他们!”刚一出营门,有几个同村的将官立刻抱住了他:“大人,使不得,你去拦他们,肯定会送命的。”
       “死就死,有什么了不起!我陶茂林本是一介村夫,全靠圣上眷顾,才能倒今天这个位置,今天我若拦不住他们,就让我血溅黄土,为国尽忠。放开我。”陶茂林一边挣扎着,一边义正言辞的说道。
       可是诸人那肯放手,有人劝到:“要去也让剩下的五营兄弟陪你一起去,免得吃亏!”
       于是陶茂林就喊到:“那就立刻出发,一起去拦住他们。”
       于是立刻就听见有人喊:“军门让我们剩下的五营兄弟也去陕西了!”军中马上欢声雷动,大家争先恐后的往陕西跑。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是这个意思……”陶茂林努力的争辩道,气愤的嚎啕大哭,但是没人理他,他被众军裹挟着奔向陕西……
        远处,白彦虎正在观察清军的举动,自从马化龙收到了兰州来的内线情报,说陶茂林,雷正绾,曹克忠三支大军要齐攻金积堡,这让马化龙忧虑不已,他听到陕西回民说过,多隆阿的军队有多么的厉害,炮火有多么的凶猛,这让他十分的焦虑。于是他让白彦虎带领陕西回民叛军,设法在路上寻机袭扰这三支军队。
       但是白彦虎和其他陕西人都知道,那洋枪洋炮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他们只是一路上远远地跟着陶茂林的军队,根本不敢靠近。
       今天在陶茂林军中发生的一幕幕奇怪的景象,看的他们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一直等到陶茂林的军队走远了,他们才敢靠近营地,但是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居然捡到了十几门大炮,2000多支洋枪,上千发炮弹,几万发子弹。
       白彦虎看着这些洋枪,摸着这些大炮,激动的泪流满面,他心里暗暗的想:“清妖们,下次再见面,到底谁强谁弱,那可就不一定了。”
       杨岳斌铁青着脸,咬着牙,听完了关于甘肃提督陶茂林部全军哗变的过程,然后深深的呼吸了几口,一个人默默的走入了书房,关上了门。
       接着,就听见书房里头兵兵乓乓的一阵乱响,大厅里的官员,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口。过了好一阵子,只见总督大人从书房里走了出来,脸上表情狰狞,几乎都可以拧出水来。
       他下令到:“把现在所有能找到的粮食,立刻分出一半来,给雷正绾部和曹克忠部运去,我明天也将带兵离开省城,亲自前往前线!”
       话刚说完,立刻就有官员质疑道:“大人,省城里的标兵现在每天只能喝两碗稀粥,如果再减去一半,这……”
       不等他说完,杨岳斌立刻打断他们:“诸位,务必再请坚持一个月,我一旦攻下了金积堡,粮荒立刻就可以缓解。诸位,一切都是为了我大清,拜托了!”于是他向所有在场的官员,深深的一拜。
       那么他能兑现得了承诺吗?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北回乱:一根竹竿引起的血案?(三)
作者:罗马主义

有人说,我这个文章会不会触动维稳?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从古到今,历来中国的统治者,只要神志正常的,都会把宗教视为洪水猛兽,我党也不会例外。

有人说不对吧?!到处都有庙子佛塔清真寺,没看见政府去禁止,你不是在瞎胡说吗?!

这种政府准你信的教,其实都没啥吸引力,最多有事的时候,能让你想起了要去烧烧香,至于平时,和尚来找你化个缘,都会让你心烦半天。

所以合法的宗教,在正常情况下,实在是没有什么威胁,但是问题是,传着传着,它总会出现癌变。

一旦有和尚尼姑,忽然灵光一闪,觉得有必要重新解释一下经书,发明了点儿新东西,让自己变成了一个网红,再加上圈粉无数,为了庆祝一下,就会杀个几千万人,让大家高兴高兴。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老子发明了道教以后,几百年来都不温不火,直到出现了一个叫张角的网红,创新了教旨,红得发紫,粉丝瞬间过了百万。于是在东汉末年,他发动了起义,顺便杀了上千万人,作为纪念。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也是起起伏伏了很多次,基本上是人畜无害,直到宋朝有一个叫方腊的家伙,搞了一把互联网创业,结果成功的发明了食菜事魔的白莲宗,火了!

明明是素食昆虫,却扮演了一次动物凶猛,狠咬了北宋一大口,导致北宋国力下降,让徽钦二帝的媳妇们,最后都睡在了东北人的炕上。

拜火教在进入中国以后,据金庸他老爷子的说法,创造了乾坤大挪移这个盖世武功,比波斯的武功还要厉害,所以,掌握了秘笈的张无忌,就顺理成章做了教主。

但是可能他和白富美的赵敏小姐,两个人忙着一起去参加非诚勿扰,所以推翻元朝这样的小事,就交给了教内的兄弟刘福通,韩林儿,朱元璋,陈友谅这些三脚猫去办了,结果一样办的很好。

基督教传入中国以后,洪秀全和杨秀清发明了同上帝之间的即时聊天软件,GODAPP,于是下载者众,就有了太平天国,叛乱了十几年,杀死了中国1亿多人。

前段时间在麦当劳里头传教,把人活活打死的那帮神经病,信的也是基督教的一个新品种,叫做全能神。

中国目前以基督教为名的各个邪教变种,非常的多,有几十种,总人数大概有几百万人,分成多个教派,最初只是为了骗骗钱,现在大部分都被反政府人士控制,唯一的目的都是推翻现政府。

如果你现在听见有个人说,他最近信了基督,但是又和普通的基督徒不同,经常搞点神秘的聚会,每天专门转发一些稀奇古怪的文章,记着,千万别惹他,免的他下次起义的时候,先把你的头拿来祭旗。

有人说,推翻政府好啊,我可不喜欢当下这个政府,但是问题是,墙倒的时候,通常先压到的都是老百姓,就像当年利用基督教造反的太平天国叛乱一样,死的一亿人中,基本上都是老百姓,当官的寥寥无几。

所以回教进入中国以后,不搞死个几千万人,也实在说不过去。

清末西北的宗教世袭贵族马化龙,就是回教中的网红,有点儿像今天的王思聪,但是两个人的风格不太一样。

马化龙把无聊透顶的传经布道,变成一场气功表演,有点儿像当年的气功大师严新那样,挥挥手就能把大兴安岭的火灾灭掉,相隔几千公里,就能改变清华大学的分子实验,而且还有一大堆专家学者帮着背书。

根据当时的记载,马化龙早晨起来看看天,就知道今天会有多少人会来朝拜他,那些地方又发生了些什么新鲜事儿,而且最后全都一一可以验证,绝无错误。

有些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信徒,刚一进门,不用开口,马化龙就可以把他们的身世和来访的目的,说得详详细细,让对方佩服的五体投地。

当时西北各地的回教信徒,都认为马化龙是一个神仙,排在真主安拉和先知穆罕默德之后,所以西北大地上,几乎没有回教信徒敢违背他的旨意。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和真主之间是好友,互相加了微信,所以有事没事,大家就晒晒吃喝,再彼此点个赞之类的,所以双方特别熟悉。

但是如果在今天大医院附近的派出所民警看来,他的办法应该和大医院里专门骗外地人的医托差不多,这些人带你去看的神医,也是无需你开口,立刻就知道你得了什么病,而且药方都给你准备好了的,只等你掏钱。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就自己去医院体会下医托,但是如果真被骗了,可别怪我,只怪你好奇心太重。

所以,他既然是个神仙,在白彦虎他们看到陶茂林的湘军莫名其妙的哗变了以后,还没有回到金积堡,他就已经向信徒们宣布说:“刚才我看到了真主发的朋友圈,他已经用神的力量击溃了一支清军,一会你们就会看见安拉的证明。”

众人于是赶紧跟着他一起点赞,果然没有多久,就看见白彦虎他们拉着大炮,扛着洋枪回来了,于是士气大震,大家觉得必须给马化龙发个红包,全靠他和真主关系这么铁,又灭了一只清军。

但是考虑到红包有上限,所以大家又排着队来亲他的脚,感谢他又救了金积堡,口水多的让他晚上都不用浴足。

如果你以为他只会搞点这样的小把戏,那你就太低估他了,事实上,所有的人,最初的时候都低估他了,包括杨岳斌。

根据《焚天庐丛录》中记载,太平军和捻军到陕西,可不是莫名其妙来的,其实早就和回民两个勾结好了,来配合回民起义的,他们不来,回民的胆儿就不够壮。



《焚天庐丛录》

而马化龙就是这一切的策划人,他对回民的心性比同伴看得更透彻。所以让什么人做什么事,谁先挑头,谁来接应,谁来装傻,怎么样胁迫老教参加等等,都是他亲自策划。

如果你想知道,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那你首先需要想明白?为什么他会是一个神仙!如果你还没有想明白,以后出门,最好找个大人陪同。

一切都是因为,他有一个庞大的情报网,成千上万个托,在西北发生的任何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

有资料记载,在西北,你可能不经意之间走进一间小店,要了一碗羊肉泡馍,然后用你那个黑乎乎的指甲,费力的把那个硬的跟石块一样的面饼,扣成一小块一小块儿。

就在你一边抱怨,是谁发明的这么费事吃法?!一边无意中和同行的人谈起,你们明天押运粮草要经过的那条路上,有几间按摩店,里面的西北小妹,如何如何的时候……

你可能不会想到,柜台后面,那个看起来面孔呆滞,见人就傻笑的老板,其实是马化龙的探子。可以这么说,在西北地区,三教九流之中,到处都是马化龙的眼线,特别是前往金积堡的路上,几乎每一条线,都随时在他的监控之下。

所以,杨岳斌只是凭多年在战场上训练出来的直觉,认定金积堡就是核心,但他并不知道金积堡有多么险恶,他也更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被马化龙掌握的清清楚楚。

就在他决定总攻马化龙的同时,马化龙也决定给他致命的一击。看过前面文章的读者可能会想,是不是他们准备用陶茂林留遗留下来的武器,打一场歼灭战或者伏击战?

还真不是!马化龙毕竟是个阿訇出身,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所以武力不是他的长处。

但是搞点装神弄鬼,欺哄讹诈,拉拢收买,阴谋诡计,这些都是他的本行,所以,他要打一场超限战。

他的第一招比较常见,就是坚壁清野,把从固原,灵州,一直到金积堡一带的粮食牲畜,全部疏散隐蔽,这样让雷正绾和曹克忠的军队,在路上得不到任何补给。

他的第二招是化学战,但是这种方法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就是把靠近金积堡两边的山泉,沿着两侧的岸边,深浅不一的埋下人类排泄物,这样取水的时候,表面看不出异样,但是喝了肯定让你下上吐下泻。

他的第三招是,派白彦虎利用新缴获的武器组成马队,截断兰州城给雷正绾和曹克忠军队运粮的路线,让他们陷入粮荒,这招说起来简单,但是情报工作必须要做的好,而这恰好是马化龙的强项。

他的第四招也有点儿邪,他要等到雷正绾和曹克忠的军队,军粮不济的时候,就会假装要悔过自新,投案自首。

然后再痛哭流涕的派人给雷正绾和曹克忠的军队送粮,请求他们原谅自己,暗中在军粮中参入皮硝,也叫芒硝,效果和巴豆差不多,最后等他们都去跑厕所的时候,进行反攻。

这四招全是玩阴的,充分体现了马化龙的风格,但是这还不是他搞阴谋诡计的巅峰之作,他还有一招更狠的。

早在叛乱发生之前,他就把一些徒弟,暗中安排进了甘肃的绿营,也叫标兵,最初只是帮他宣传神迹,用来拉客户的托,但是开战以后,他就让这帮人一起演起了余则成,搞起了潜伏。

在杨岳斌做出了把城里的余粮,再运一半给前线的军队,并亲自率领自己带来的5000湘军,出击金积堡的决定以后,马化龙让他埋伏在绿营中的信徒,等杨岳斌一出城,就利用粮荒,煽动标兵在兰州城里发动叛乱,来个釜底抽薪。

接下来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按照马化龙预计的方向在走,谁让他是神仙呢?

雷正绾的军队,在攻下固原以后,没有找到一颗粮食。然后在通向金积堡的路上,沿途攻下的寨子全是空的,这让他们的粮食,越吃越少。

而兰州派出的粮队据说已经出发了,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始终见不到踪影,其实他们还不知道,粮草都被白彦虎给劫了。

和陶茂林的军队一样,雷正绾的军队也在陕西发了大财,而且由于雷正绾是分兵单独行动,没有上级监管,所以抢了非常多的钱以后,这只军队居然腐化了。

雷正绾有着四川人小富即安的心态,开始抽起了鸦片,而且弄了七八个小妾随军陪同。这些女人有在陕西买的,也有虏获的回民妇女。

上梁不正下梁歪,其他的湖南军官和士兵,也开始跟着我们四川人学坏,也带着买来或者抢来的女人,一起行军作战,而且居然还生下了一大堆娃儿,搞出了一个家眷营,里面没有事儿,就乒乒乓乓的打麻将。

让人意外的是,谁也想不明白雷正绾这个中江老表,是咋个让这支拖儿带女的部队,居然行军迅速,战无不胜。

抽着大烟泡着妞,这支军队居然没有打过败仗,所以上级觉得雷正绾这个瓜娃子有点凶,也就对他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久走夜路必闯鬼,雷正绾的军队运动到了离金积堡还有十里地的地方,军粮不济,大家只有喝稀饭了。

虽然只吃了一天的糠,结果就是女人闹,孩子哭,雷正绾的弟弟雷恒,和其他的几营官兵,居然被女人孩子搞崩溃了,大脑短路,招呼都不打一个,立刻哗变,被老婆孩子鼓动着往陕西跑。

雷正绾当时正在抽鸦片,玩小妾的享受中,结果队伍跑了他都还不知道,等他潇洒完了,亲兵告诉他,只剩下四营兄弟了,而且金积堡已经派出了马队,正来袭击他。

于是他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带着剩下的四营兵,牵着婆娘娃儿,拼命的去追他弟,好歹终于在固原把他们追上了。

总算比陶茂林的下场好一点,没有全军崩溃,但是事实上,也等于暂时失去了战斗力。

雷正绾亲自撰写--《重修南古寺碑》

而曹克忠所带的这一支军队,军纪倒是不错,但是运气实在是不好。

他们走的那条路,恰好都是马化龙埋了“地雷”的。

所以他们一路都在走狗屎运,喝了被埋了化学武器的泉水,然后又遇到了马化龙派来的人,带着粮食和请降信,表示愿意悔过自新,立刻全体投降。

由于这事儿太出意外,曹克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这么好,所以他的军队就在离金积堡还有几里地的地方,停了下来,写封信把这个消息上报给杨岳斌,让他决断。

结果,他们在这里喝了几天“化学”水,吃了几天“巴豆”粮以后,全军上下都开始拉肚子,跑厕所。

曹克忠立刻反应过来,中招了!于是带着部队一路边拉边跑,心里暗暗的咒骂自己,以前别人说:“回回的饭吃的,话听不得”。他居然就很傻很天真的相信了,其实回回岂止是话听不得,饭更吃不得。

结果马化龙不费一枪一弹,就击退了两支清军主力。

而杨岳斌离开兰州城没有几天,就收到了两支军队溃败的消息,虽然这让他愤怒了好一阵,但是想想野外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砸,而且砸坏了花花草草,被大家看见也不好,环评显然也达不了标。所以他只好忍了,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

但他还是没有放弃,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以前打仗的时候,先被别人劈头盖脸的暴揍,然后自己又咸鱼翻身,也是常有的事儿。

所以他打算到固原去整肃雷正绾的军队,理抹一下这个瓜娃子。不算婆娘娃儿,那里也有六七千人,然后再加上自己亲率的部队,毕竟还有1万多号湘军,掉头回去,重新攻打金积堡,反败为胜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他还没有走到雷正绾那里,又传来一个惊天的噩耗,兰州标兵造反了,政府的主要官员被杀得一个不剩,自己留在那里的湘军也全军覆没,城里的百姓商铺,都被乱军劫掠一空。

这个时候,他忽然觉得天昏地暗,现在他居然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想当初说好了,来这里是摘果子,入常委的,再这样搞下去,恐怕就要被中纪委约谈了。

杨岳斌心想,这是什么套路呀?不带这么玩的好不好!来到了西北,他的整个工作,就是到处要饭,要得到饭,仗就打的下去!要不到饭,他就输得一塌糊涂。这个玩法,他不会呀。

可是,杨岳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实在不算什么,马化龙还要继续教教他,除了怎么要饭,还要怎么样讲政治!

他又出了一个怪招,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直接把大家整蒙!马化龙又做了什么呢?他是怎么样把这个反派大boss,演的生动活泼的呢?


看帖也是个技术活,慈禧刚垂帘听政那会,天下大乱,每天她要看帖,不对,是看奏折十多个小时,而且都是下面这风格的。

         宁夏将军穆图善上书说:“陕甘总督杨岳斌,不讲民族政策,一味的贪功乱杀,在西北地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金积堡良回马化龙,被陕回恐吓,裹挟叛乱,绝非出自本意。
       自从臣到了宁夏以后,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认真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帮扶工作,让他认清了形势,对过去所做所为,痛哭流涕,深刻反悔,已经痛改前非,率众投诚。
       但是陕甘总督杨岳斌,一惯吃拿卡要,贪图金积堡财物,依然派雷正绾和曹克忠去搞强拆。
       雷正绾长期忽略党建学习,三观不正,作风腐败,他贪污军饷,吸食鸦片,包养军妓,导致士兵哗变。
       曹克忠不讲信誉,欺压群众。收了马化龙派人送来的犒军银两和食品,并表达了愿降之意以后,却翻脸不认人,执意进军,意在掳掠。
       幸好当时发生了瘟疫,他才被迫退兵,使党和国家的形象,没有被他破坏。
       事发以后,臣已经派人安抚马化龙,马化龙为了再表忠心,已更名为马朝清,愿意前往宁夏府城,说服回众献城。
       西北之战,一味的清剿,花费巨大,是下下之策。对于回民群体,应该分清良莠,不能一味乱杀。
       臣请保马朝清四品顶戴,立为浪子回头的模范,以招降为主,以清剿为辅,让国家能够尽快的解决西北问题,把精力集中到威胁更大的捻军问题上,请太后明察。”
       陕甘总督杨岳斌上奏说:“臣到西北以后,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发现,西北问题的核心,是以马化龙为首的宗教极端组织组织,妄图推翻大清统治,建立伊斯兰国,分裂祖国。
       对于这些极端势力,一些干部群众,特别是恩麟,穆图善之类,抱有侥幸之心,试图招募他们,这是极端错误的。
       这些人都是狼子野心,和政府势不两立,决不能受他们的蒙骗,必须彻底铲除,没有丝毫回旋余地。
       臣以为,西北战局的核心关键,就是要歼灭马化龙,并将他绳之以法。
       因此臣派雷正绾和曹克忠两军,不避酷暑,昼夜兼程,奔袭金积堡,臣也亲自带兵前往前线增援,为维稳工作,添砖加瓦。
       雷正绾军,开始的时候进军顺利,收复固原,在固原城内,发现被叛回所杀的满汉民众,超过了十几万人,官吏无一幸存。
       曹克忠军,接连攻克了前往金积堡途中的十几座回堡。所过之处,发现所有的汉庄,均被叛回屠戮一空,除了满地的尸骸,空无一人,沿途收敛掩埋的被害民众,不下数十万人。
       这些宗教极端分子的所作所为,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实同禽兽,如果不依法严惩,国家将无制度可依,西北将不再是大清之西北。
       但是,西北地穷,人民生活还很困难,所以在当地无法筹措军粮,而各省承诺发往甘肃的粮食饷银,直到臣上奏的时候,依然没有一丝半毫,运到兰州,兰州的军民,每日只能喝稀粥一碗度日。
       雷正绾军因为粮尽多日,有士卒不满,发生哗变,但雷正绾已经收拾局面,部队目前退至固原休养。
       曹克忠部,遇金积堡诈降之敌,趁曹军粮尽,送来有毒之粮,加之回匪又在附近的溪水中下毒,士卒皆病,无力再战,也被迫退至定西一线。
       马化龙趁臣出击之时,利用兰州粮尽,煽动绿营之中回兵叛乱,杀害官吏,劫掠市民,臣已回兵收复兰州,惩处叛军百余人,兰州已转危为安。
       现在整个兰州已无存粮,市面上的粮价,已经到了两百两一石,兰州城内已经开始了人吃人,再这样下去,军队和民众,全都得饿死。
       希望朝廷务必敦促邻近各省,必须在本月将粮草运到,若是有粮,臣必可以平定西北,若是依然没有粮草运到,则西北危矣。请太后明察。”
       陕西巡抚刘蓉上奏说:“关中和汉中一带,由于连年的征战,现在饥荒严重。
       但是即使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情况下,陕西全体军民,依然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宁肯紧衣缩食,也设法挤出余粮,支援甘肃。
       但是甘肃的各支军队,军官贪污腐化,克扣饷银,造成军队哗变,却把责任推卸到我省支援不及时上,这实在是本末倒置。
       陶茂林名义上有11营军队,可是每营只有300人,吃了两百人的空饷,而且依然贪心不足,还要克扣士兵的口粮钱,让士兵外出抢掠,自己解决口粮问题。引起士兵不满,导致哗变。
       这些士兵涌向了陕西,臣急忙派人去招抚,收拢乱兵3000余人,避免了这些人加入叛军,保证了陕西地区维稳工作的正常开展。以上说法都有士兵的口供为证。
       雷正绾军的哗变,则是由于雷正绾行为不端,作风不好,他私生活糜烂,和其弟为了包养二奶,争风吃醋,导致其弟率兵叛逃,实在是和臣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请太后明察。”
       雷正绾上奏说:“臣奉命攻打金积堡,一路收复了固原县城,攻克了几十座回寨,可是从兰州和陕西应该运来的军粮,却迟迟未到。
       臣军断粮十余日,每日以树皮草根充饥,但是通过深入学习太后的讲话,弄清核心价值观,依然精神百倍,全军上下奋力和回匪作战,而且屡战屡胜。
       当臣军到达金积堡之时,臣因数日未食,一时晕倒,士兵以为臣已经饿死,所以全军溃散,臣弟和部分营官,未能阻止溃兵,实在是失职,臣已令人将其绑送总督府。
       臣醒来以后,发现士兵已溃,于是连忙前去追赶,终于在固原将所有的部队收拢整齐,臣未能完成军令,罪不可恕,请朝廷严惩,臣绝无怨言。若是能给臣一个机会,戴罪立功,臣愿意肝脑涂地,为国尽忠。”
       京畿道监察御史,代理总督林之望上奏说:“陕甘总督杨岳斌,腐败无能,克扣军饷,待人不公。
       他把兰州城内的军粮和军饷,全部发给自己的嫡系湘军部队,而让城内的绿营士兵,每日只能喝粥一碗,在群众中影响极坏。
       在他当政期间,兰州城内,怨声载道,士兵欲找杨岳斌论理,但杨却避之不见,不欲理会。
       面对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杨岳斌以出征为名,回避如何解决问题,实在是懒政惰政,作风不正。
       他走了以后,绿营士兵又和他留下的湘军士兵论理,双方因言语不合,发生械斗,导致多人伤亡。
       而杨回城以后,不分青红皂白,污蔑反映问题的群众,是回匪叛乱,将对他有意见的绿营士兵,斩杀殆尽。这样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实为昏庸之至。
       若让这样的干部继续执掌西北大局,恐怕会耽误国家大事,破坏维稳工作,请太后明察。” ……
       全部是这种狗咬狗,一嘴毛式的奏章,里面真真假假,需要自己慢慢去猜。
       这就是31岁的慈禧,每天的工作,这些官员长得啥样?慈禧太后一个都没有见过。谁忠谁奸,她也不知道!
       但是她必须马上从这样一堆互相矛盾,彼此指责的奏章中,发现事情的关键。
       而且这些全是20天以前的事,等她和大臣们商量好,作出决定,再发过去,又是20天。她必须要考虑这两个月内可能发生的事情,作出的决定,是为了一个月以后的。
       这难度,那些想玩穿越的小女生,你们干得了吗?
       我们先不替慈禧瞎操心,回过头来,再讲讲马华龙的计划。
       马化龙虽然一天到晚装神弄鬼,但他实际上清醒的一塌糊涂,知道当前的局势,全靠硬拼未必能达到目标。他必须在朝廷找一个代理人,必要的时候,可以用他来做挡箭牌。
       就像王林李一一样,大凡神仙当的比较久的,总有一堆达官贵人的朋友。
       甘肃布政使恩麟,就和马化龙关系不错,在他的牵线下,他认识了多隆阿的副将穆图善,现在的宁夏将军。
       而穆图善本来是陕甘总督的候选人,没想到来了一个空降干部杨岳斌,把这个位置给他抢了,这让他心里很不爽。
       更重要的是,虽然穆图善也久居军旅,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文职官员,主要负责帮着多隆阿迎来送往,吃吃喝喝,参加点典礼剪彩之类的,有点像办公室主任这个角色。
       现在突然让他带兵来收复宁夏,他有点心虚。再加上他原来的同僚陶茂林,雷正绾,曹克忠这帮老兵油子全都搞砸了,他对自己就更没把握了,所以他一直按兵不动,不敢贸然进攻。
       结果恩麟介绍马化龙和穆图善两个人认识,由于各有所需,所以一拍即合。双方简直是惺惺相惜,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穆图善保荐马化龙做了四品官,一下变成了一个副部级干部。
       马化龙则投桃送李,让他手下的人把银川献了出来,这让穆图善立了一个大功,一下子就把杨岳斌比下去了。
       有人说这不是挺好的吗?不费一枪一弹,就把问题解决了!
       如果就是这个水平,你肯定当不了陕甘总督,因为慈禧光看看前面的奏章,都知道穆图善水平低,他被马化龙给耍了。
       慈溪根据前面的奏章,很快她得出了三个结论
       1,杨岳斌搞砸了,西北已经没有机动部队了
       2,甘肃粮荒严重,很快回民叛军就会重新回窜陕西就食。
       3,现在西北的官吏,没有一个人担的了大任。西北问题已经非常急迫,她要马上找一个能人来解决。
       诸位看官,你们和她的想法全部一样吗?
       还是根据《梵天庐丛录》里记载,果然不出慈禧所料,回民叛军再次和捻军的首领张宗禹秘密勾结,重新攻击陕西,雪片一样的告急文书,再次飞到了慈禧案头。
       几十万陕西回民叛军,重新攻入陕西,已经连克十余座城市,张宗禹率领十多万捻军,在西安灞桥,大败陕西巡抚刘蓉的一万五千大军……
       形势再次变得万分危急,谁才能力挽狂澜?让我们等待大英雄的出场吧!
       如果有一个推销员来敲你家的门,你没有开,他居然就冒火了,一脚踹开你家门,然后又拿着棒子对你一顿暴揍,吓得你带着老婆孩子全都跑到了门外,躲了起来。

       就在你吓得瑟瑟发抖的这个时候,他又对你说,回来回来,咱们签个协议,以后我一敲门你就把门打开,允许我进来卖东西就可以了,你赶快回家来好好生活。
       大部分人肯定都觉得,这是遇到神经病了!1860年,大清国就遇到了这样一群疯子,英法联军攻陷了北京以后,仅仅只签了一个协议,要了一点赔款,增开了几个通商口岸,就退了出去,让大清国的人,对洋人大脑的工作方式,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更让大清国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西洋人,不仅仅是脑子有毛病,而且想钱想疯了。只要你肯给钱,不仅可以卖武器给你,而且连怎么打仗也会一起教你,甚至还过来帮你。
      
       1860年,有两个不甘屈居人下的大咖,各自开始了组建军队。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左宗棠,他们各自筹建了一支部队。而这两支军队的运气,也是特别的好。
李鸿章
       英国人对李鸿章说:“喂,拿点钱来,我们教你怎么打仗,你们以前的打法真差劲”。于是就有了华尔和戈登带领的洋枪队,帮助李鸿章打仗。
       法国人则对左宗棠说:“刚成立的军队,不会玩儿吧?我们法国人可以教你怎么打仗,只要钱给够。”和李鸿章不同,左宗棠说:“教我可以,但咱们得签一个协议,哪些事归我说了算,哪些事归你说了算”。
       你可别小看这一点,左宗棠其实比李鸿章更了解外国人。因为这帮家伙看起来很横,但是挺遵守规矩的,李鸿章由于没有跟外国人签协议,所以后来磕磕绊绊,闹出来的事儿挺多。
       而左宗棠由于跟法国人签了一个协议,所以双方合作的挺好,左宗棠的中法联军,一直操作到收复新疆,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部分的历史书,也不好意思写。
       你知道谁是勒伯勒乐吗?左军中的法籍指挥官,1862年阵亡在上虞。塔夫提.德.麦德乐,左军中的第二任法籍指挥官,战死在杭州。保尔.德科倍,第三任法籍指挥官,在中国娶了三妻四妾,一直混到退休。
       所以左军从来就不是一支传统的中国军队,它是一只彻头彻尾的西式军队,除了上面我说的这些人,还有三百多名法军军官和士兵,长期为左宗棠效忠。
       而左宗棠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一个勉强考上了地方性的名牌大学,比如像电子科技大这样的二流重点,然后读书又门门挂科,最后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的家伙。
左宗棠
       他最先没有考上举人,但是他那届恰好扩招,而他又恰好被候补上了,总算是有了一个功名。
       既然有了这样的好运,那你就好好读书,争取考上进士吧?!不,他却去专研什么地理,学着画地图,还写了一本地理论述,在当时的人看来,简直是不务正业。
       而且他还特喜欢研究什么军事,没事就看看航空知识,兵器杂志。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他甚至还写了一篇论文,讨论如何击败英国人的方法,想托人送给道光皇帝,让其他人觉得他神经有毛病。
       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都混到快50岁了,终于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帐下,做了一个幕僚。
       这个骆秉章后来做了四川总督,人还是不错,但是就是有个缺点,喜欢晚上泡泡夜店,抱着妈咪一起狂唱:“我悄悄地蒙上了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
       由于熬夜比较多,难免早上起不了床,所以就把公事交给了左宗棠来处理,结果,比骆秉章自己做的好的多。
       官场里头,喜欢话只说只七分,剩下三分让你自己去领会的,这样就可以让自己进退有据,不落把柄。
       但是左宗棠这人特讨厌,非要你把话百分之百的说明白,如果不说清楚,他就冲着你大吵大闹,一直纠缠到底。
       不仅仅话要说明白,事儿也要办明白,官场里头本来有很多潜规则,很多事,面子上过得去就可以了,但是左宗棠不行,非要里子上也要过得去。
       这样让很多人觉得,左宗棠这个人修养不好,品行差,所以控制不住脾气,见谁都火冒三丈,得罪了一大堆人。
       得罪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人不高兴了,于是就秘密的给皇帝打小报告说,湖南巡抚骆秉章现在成了傀儡,左宗棠以一介布衣操纵政府,是非常危险的举动。
骆秉章
       但是不知道咸丰皇帝是不是耳朵不好,还是理解能力有问题,他认为左宗棠把湖南搞得这么好,看来非常值得重用,怎么还能让他当布衣呢?从此左宗棠终于有了出头的机会。
       1860年,左宗棠终于有了自己的军队。在六年多针对太平天国的战争里,他收复了浙江,福建,江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功劳仅次于曾国藩曾国荃,和李鸿章并驾齐驱。
       而且大清国之所以没有改朝换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全亏了左宗棠。
       曾国荃攻下天京以后,说是抓住了洪秀全的幼子,但是左宗棠非常的较真儿,非说那个人是冒充的。
       于是曾国藩决定为他弟弟做一个辩护,写了一篇奏疏,强调那个人就是洪秀全的儿子,可以做DNA鉴定。
       但是左宗棠写了一篇更长的文章,非说曾国藩的那个DNA被污染了,必须重新取样,在公正的前提下做实验。后来他在江西抓住了洪秀全的真儿子,才让这事儿告了一个段落。
       据野史记载,打下天京以后,曾国荃曾经对曾国藩说:“大哥,你说这九鼎有多重啊?”曾国藩一听,吓得是一身冷汗,连忙示意他莫说。
       在封建时代,九鼎代表皇权,你问鼎有多重,意思就是要造反。所以,有句成语叫做问鼎中原,就是这个意思。
       曾国荃见大哥这么紧张,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于是他说:“天下能打的军队都在我们手中,问问鼎有多重,值得那么慌张吗?”
       曾国藩回答说:“九弟你仔细想想,天下的军队并非都在我们手上,而是分为三处,我们只据其一,李鸿章深藏不露,但是多半不会反对我们。而左宗棠为了一个洪秀全的儿子,都和我们吵的你死我活,替别人做一个幕僚,居然都能反客为主。像他这么狂的人,你觉得他会屈居我们之下吗?”
       所以西北之乱,益发严重的时候,慈禧太后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左宗棠,为什么呢?
       因为曾国藩和李鸿章,在当时的人看来,完全穿的就是一条裤子,他们灭了太平天国,而且现在又是剿灭捻军的主力,功劳已经大的不可以再大了,如果他们再平定了西北之乱,请问,慈禧太后拿什么来赏他们?
       封建时代,如果有一个大臣的功劳,大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那就只有把他杀了,或者被他杀了。
       所以,聪明的皇帝,或者皇帝他妈,必须给曾李树立的一个对手,而这个最佳人选,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

       但是慈禧和左宗棠一见面,就差点让慈禧晕倒,她终于体会了,左宗棠为什么人缘不好。
       在北京的紫禁城里,慈禧隆重的接见了左宗棠,允许他骑马通过紫禁城。
       对这位剿灭太平天国的英雄之一,给予了丰厚的奖赏,在赐给了皇马褂,封为伯爵之后,慈禧太后问左宗棠:
      “西北动荡,让哀家夜不能寐,请问左大人,两年可否能平定得了西北之乱?”
       左宗棠看着慈禧,没有回答,周围的大臣都觉得慈禧对左宗棠太宽松了,当年多隆阿,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差点把西北给平定了,只是运气不好,居然被一颗流弹击中了,不然哪有后面那么多事。
       可是左宗棠却闭着嘴不回答。看着左宗棠没有说话,慈禧觉的有点尴尬,于是清了清嗓子说道:“两年若是短了,三年可行?”
       左宗棠断然回答道:“最快五年,这是打了折的底线了。”
       慈禧顿时感觉到好失望好失望,周围的大臣们,也是鼻子中发出了哼哼声,对左宗棠感到不齿。
       没想到左宗棠跟着又加了一句话:“只有我才能在五年内搞定西北,换做其他人,十年都搞不定!”
       这就是典型的左式风格,让大家尴尬的要死,根本无法愉快的聊天。出人意料的是,慈禧居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从此以后,坚定的支持他。
       那么,西北的事,他能说到做到吗?他又是怎么样开始做的呢?

我第一次知道捻军这个概念,是小时候看一部电影《宋景诗》的时候。

当时所谓的电影院,就是一块巨大的空坝子,中间竖着两个桩子,要放电影的时候,在中间绑一块幕布,观众需要自己从家里抬着板凳去看,当然,看完了也得自己抬回家,如果住的离电影院远的话,那可真是一个重体力活动。

当时能看的古装电影很少,所以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特别是里头的人骑着马打仗,让学生们第二天都争相模仿。

不知道谁想出来一个坏主意,把扫操场的大扫把解了开来,然后一时间,操场上的每一个学生,都两腿之间夹一个竹条,手上拿着个竹条,模仿着骑马打仗,争着当大帅。

然后老师总是像格格巫一样,突然的出现了,把一个个刚才都还自以为是英雄的学生们,全都抓到了一起,规规矩矩的低头排成一排,罚站一节课,面壁思过。

当然,被老师揪几下耳朵,打几下手板心,甚至抽两个耳光,在当时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家长绝对不会有怨言,反而觉得老师是尽心尽力。如果是放在现在,大概会惊动整个社会。

再后来就是上了高中,历史课本里大概是写了那么一两句,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在赖文光的领导下,捻军又坚持反清斗争了很多年,坚贞不屈,直到最后全部英勇就义。于是我对捻军又多了一层了解,知道他们都是一群好人。

再后来,就是姚雪垠写的《李自成》,在社会上火了,因此有好多人,也开始写捻军的故事,都是农民起义,总有相似的可以歌颂的地方。

在这些书中,捻军被描述成一群仗剑走天涯的人,他们纵马而行,居无定所,劫富济贫,行侠仗义。

捻军

一个个义气深厚,看淡生死,总是一起大碗的喝酒,大块地吃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走到哪里,总能打动少女的芳心,所以总是恩恩怨怨,情意缠绵。

这种快意恩仇的生活,让十来岁的我,简直是向往之极,对捻军这个神秘的团体,更是憧憬和膜拜,梦想着有一天能穿越回去,和他们一样,像个侠客一样的生活。

但是,不论怎样美丽的肥皂泡,也总有一天,要么被人戳破,要么自己裂开。在我有机会读了很多清朝史料以后,我才知道,真相总是那么的残酷和丑陋,捻军只是一堆人渣而已。

直到今天,日本人在当年侵略战争中的暴行,一直是亚洲人民心头,难以挥去的一块阴影。所以中韩两国,对于日本人修改教科书的问题,极为敏感,就是为了防止他们掩盖南京大屠杀,推卸慰安妇问题,逃避战争责任。

但是,最邪恶的日本鬼子能做出的坏事,对捻军来说,也不过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捻军这个词,是在某一个特定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以前大家都管它们叫捻匪。

捻匪是一帮什么人呢?和太平天国不同,他们没有任何的政治主张,也不打算建立什么政权,是一群只管自己“爽”的人!至于别人爽不爽,或者明天还能不能继续“爽”,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

为了“爽”到极致,他们决定以别人的家为自己的家,把别人的钱当作自己的钱,把别人的老婆当做自己的老婆,所以他们只需要自己有一匹马,一把刀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从此浪迹天涯,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

显而易见,好多人不愿意和他们一起过共产主义生活,没关系,如果你不愿意被共产,而且态度不好,他们会挖掉你一只眼,这叫做灭天灯,让你知道有眼要识泰山。

如果你把东西藏了起来,或者他们觉得你把东西藏了起来,就会把你绑起来用棍子打,打到你把所有的东西都交出来为止,这叫打闷棍。

晚上他们要睡觉前,就要让你媳妇脱光了在里面等着,不是一个人,而是十几个人去糟蹋,这叫暖被窝。

如果这个时候你东说西说,影响他们操作的话,他们就会拿把刀来,把你的气管割断,这叫抹脖子。

那么他们什么时候会走呢?一种是把你家的粮全都吃光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清军追上来了。

如果他们觉得你家粮食剩的还多,他们又拿不完,害怕被追上来的清军利用,那就放把火把你家烧了。

至于你媳妇,如果他们觉得还没有玩够,那就带着一起走了,如果要是觉得玩腻了,或者长得丑,也许会给你留下。

如果他们来的时候,你硬是把门锁着,不让他们进来,让他们敲的手痛,踹的脚痛,也许他们进来就直接把人杀个精光。

至于你是穷还是富,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只要遇到你,那就要把你共产了,共产到什么程度,一切都是看他们的心情爽不爽,没有一个定数。

当年我上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告诉我们,这支正义的队伍最后失败了,我抱着课本,曾经还惋惜不已,现在想来,就像吃进了一只苍蝇,恶心的浑身都起鸡皮疙瘩。

捻匪起源于皖北四省交界之处,由于天灾和战乱,一些当地人为了找到更好的生路,开始过上了打家劫舍的生活,但开始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所以叫做捻子。

太平军北伐的时候,从这附近路过,摧毁了当地的政府组织,再也没有清军和他们作对了,所以当地人开始整村整村的集结起来,外出抢劫,他们发现这种生活方式,比自己种地爽得多。

有些人是偶尔出去抢一把,有些人则改行专职做了这个,为了方便这种生活,他们全部都是骑兵,虽然只装备了冷兵器,但是由于机动性极强,清军拿他们几乎没有办法。

他们很少进攻城市,主要在乡间掳掠,他们也从不建立根据地,走到哪儿算哪儿,哪个地方有钱收成好,他们就往哪去。

他们一旦遇到清军,只要不碍他们事,他们一般不主动进攻,如果遇到清军围剿,他们一般以跑为主,如果被逼急了或者很有把握的前提下,他们也会反咬一口。

但是,清军肯定是要追他们的,不然就没有天理了。所以这些人就发现,如果大家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混,很容易被抓住,不如合在一起,这样就不怕清军了,而且还可以攻打下些小的城市,那岂不是更“爽”?

捻军与清军作战

于是这帮人就联合起来,从捻子变成为了捻匪,规模大的时候,曾经达到了十几万人。

这些人被清军剿的急的时候,也曾经投靠过太平天国,但是和太平天国磨合不到一块儿去,因为太平天国毕竟还是有政治理想的,做事还是有些起码的规矩的,而这帮人只是想让自己“爽”,做事是没有下限的。

所以对象没有搞成,双方和平的分手,捻匪又回到了北方,继续流窜作案,好几次,甚至都从离北京城不远的地方晃过,让清廷头痛不已。

马化龙以前联系过捻军,共同进攻陕西,但他们没来,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了他们,因为他现在走投无路了。

从政治上讲,他已经达到了目的,通过接受穆图善的招扶,他的新教已经合法化了,而他本人也已经变成了清廷的四品官员,进入了体制内。

但是在经济上,他却面临崩溃。几十万陕回的吃饭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严重。前两年通过杀害汉人,劫掠他们的粮食。尚可以勉强熬得住,可是现在,甘肃境内已经几乎没有汉人可抢,而且由于战乱,也没有人去种庄稼。

现在,白彦虎,郝明堂等人跟他聊天的时候,让他感受到深深的压力,这些人开口闭口,就和他谈吃饭问题。

本来他们是可以去抢劫的,但是,现在马化龙不能让穆图善难堪,所以,这些人没地方可抢,就必须由他来供养。

杨岳斌为了供养几万人的军队,以全省之力,外加朝廷的支援,都没有搞定,而马化龙现在却要养几十万人,他又有什么高招呢?

他当然没有办法,谁让甘肃和宁夏那么穷呢。前几天,新闻联播上说,中央又再次强调,一定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指的就是甘肃和宁夏,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这么高,都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甘肃和宁夏的贫困问题,你可以想象,当时有多么的困难。

由于他供粮不及时,陕回饿得没有办法,所以又把肃州城攻了下来,而且把满汉人等,屠杀殆尽,让清廷大怒,把穆图善骂的灰头土脸,而马化龙也没法给穆图善交代,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所以他现在必须把陕回这些瘟神送走,但是陕回被清军打怕了,不愿意回去,所以他必须找一个外援,这让他又想起了捻匪。

而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失败,一部分太平军的余部,在赖文光的率领下,和捻匪搅到了一起,也不在乎对方的素质高低了。

由于赖文光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所以东说西说,居然把这些捻匪都说服了,于是,他们决定跟他一起去搞一个大事业,复兴太平天国。

恰好马化龙的人,也在这个时候到了,赖文光希望和回民合作,成为掎角之势,共同对付清廷。

而马化龙的人,这个时候,也搞清楚捻匪到底想要什么了,于是他们把陕西描绘的如何如何富裕,女人们如何如何的漂亮(陕西虽然穷,姑娘还长得确实挺漂亮),让捻匪们动了心思。

于是捻匪分出了一支兵,在小阎王张宗禹的带领下,进攻陕西,有人说他带了5万多兵,也有人说他带了十多万兵,这个无从可考。

这样,陕回们终于有胆子回陕西了,1867年,趁陕西巡抚刘蓉同捻军大战之际,他们攻回了陕西,连克了十多个州县,杀死了几十万汉人,一时间气焰嚣张。

而另一方面,陕回的离去,终于让马化龙松了一口气,他也终于也缓了过气来,不至于把自己也饿死。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其实敲响了他的丧钟。

陕西巡抚刘蓉,从没有见过像捻匪这样的对手,他们根本不和他正面作战,只是不停的到处劫掠,让他不停的在后面追,但是他全是步兵,而捻匪全是骑兵,所以总是慢半拍。

终于,在西安城外的灞桥附近,他觉得好像快要追上捻匪了,这一天雪下得很大很大,士兵们身上都披着雪花,手脚都快要冻僵了。

刘蓉不知道的是,张宗禹的部队里,已经并不是纯粹的捻匪了,现在有很多太平军,他们是打过大仗的,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

他们和湘军打了很多年,对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了解得一清二楚,他们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头,枪是打不响的,一旦步枪变成了烧火棍,那以步兵为主的湘军,在骑兵面前就只有送死的份。

他们在灞桥两边的树林里静静的等着,等着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湘军进入了伏击区以后,几万骑兵冲出了树林,挥舞着马刀,杀向湘军。

这是一场屠杀,鲜血染红了西安城下的皑皑白雪,没有枪声,也没有炮声,只有追击者的呐喊声,和被杀者的惨叫声。

左宗棠所带领的8000多人的队伍,这时正走在前往陕西的路上,这支军队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包括斯潘塞连发步枪和加特林机枪。

他被授予了陕甘总督,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去履任。当他听到了捻匪已进入陕西,在灞桥击败了陕西巡抚刘蓉的这个消息后,居然喜出望外,他对众将说:“捻匪肯定要逃跑,我们一定要用尽全力,把他们堵在陕西。”

他手下的将官,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听到他这个结论以后,都觉得他是不是没有睡醒,或者脑袋被人打到了?!

明明清军大败,现在捻匪应该围攻西安才对呀,他们凭什么要跑?而且把这些人都堵在陕西,他们就会和回民结合到一体,岂不是威胁更大?

那么左宗棠的判断对吗?捻匪张宗禹会不会跑呢?他又为什么要跑呢?


慈禧虽然年纪轻轻,老公就被洋人给活活吓死,让她守了活寡。不过,她也得感谢洋人,让她没有被某支起义军的首领捉了去,当了压寨夫人。

同治年间,天下可不是一般的乱。太平天国占了南方好几个省,云南也变成了伊斯兰国。

西北回乱杀人无数,四川的哥佬会三天两头的造反,中原的捻匪四处流串抢劫。

此外还有什么小刀会,大刀会,黑旗军,白莲教,长枪会,马军,盐民军等等,乌七八糟,你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名字,也跑来凑热闹,而且规模还都不小,少于一万人的,都不好意思出来亮相。

小刀会

这放在那一朝那一代,都是无药可救了,而清朝居然挺了过来,客观的说,关键是因为有了洋人。

有人说,你这不是胡扯吗?洋人仗着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国门,又通过贩卖鸦片,导致白银外流,让中国国内矛盾激化,所以才导致天下大乱。

这话听着挺有理,但实际上洋人来不来,中国都该乱了,因为这个时候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4亿了,就算有了土豆玉米这些高产作物,也已经超限很多了。

按照马尔萨斯先生的说法,如果没有技术进一步的突破,带来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那么大家就只能一起玩幸存者游戏了。

杀!杀!杀!想尽一切办法杀掉对手,留下自己,杀到人口下限的时候,游戏自动停止,获胜者又可以太太平平的过生活了,这就是中国改朝换代的内在逻辑。

不管起因是什么了,乱成这样,帝国一定会崩溃。为什么呢?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朝廷的军队相对于造反的饥民的唯一优势,就是会踢正步,更有组织性而已。

但是这个优势,在双方PK一段时间以后,总会有几个起义军领袖,不但学会了踢正步,而且还学会了走猫步,甚至还会扭秧歌。

当双方的组织水平相当,效率相当以后,双方就要拼人数,拼实力了。太平天国占着南方,是当时全国的财富中心,它只有一个敌人,满清政府。

而清政府虽然占有南方的部分地区和北方,但是这些地方都不安生,特别是中原一带,被捻军闹的,税都收不到几个上来。

而清廷的敌人,几乎每一个省都有,大大小小的,数都数不清楚。

所以如果没有洋人这个变量的话,按照以前的规律,中国要么四分五裂,进入五代十国这种情况,要么就是太平天国统一了南方,誓师北伐,让我们今天的每一条大街小巷,都挂满了洪教主的画像。

但是慈禧的运气确实太好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人真正全面的进入了中国,这些人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他们强迫中国人和他们做生意,不管是卖的鸦片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双方一进一出的,居然让清政府收到了一个叫做关税的东西,而这些货品在各省之间的流通,又让各地的汉族团练,收到了一笔买路钱,叫做厘金。

这两笔钱,居然可以弥补由于战乱和失地,他们损失的那一大笔农业税,让他们在经济上没有垮台,撑得住,接着往下打。

而以往的历代政府,打到这个份儿上,由于收不到这些农业税,经济早就崩溃了,也就自然打不下去了,只好赶紧找一个歪脖子树,上吊拉倒了。

不仅仅如此,当这群洋人到来的时候,恰恰又是工业革命发展最快的阶段,他们带来了洋枪洋炮,而且非常的便宜。

比如,当时用的最多的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步枪,只要25到33两银子之间,就可以买一把。

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步枪

而且这个价钱对于洋人来说,简直就是暴利,所以你要多少,他们就卖给你多少,不会缺货,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工业化生产。

这样,清军就不用陷入以往的历史怪圈,和太平军或其他叛军拼人数,拼运气,最后被拖垮。

他们现在可以利用这种工业革命的成果,只用很少的人,也能击败对手。这大大的降低了后勤的难度,减少了经费支出,极大的提高了战争效率。

而且由于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刺激了武器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一些以前打不赢的对手,实现不了的战术手段,很快都变成了现实。

捻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虽然是骑兵,但是以前连僧格林沁也打不过。

因为他们都是一群草寇,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也不懂什么军事策略。

僧格林沁在被英法联军痛扁了以后,只剩下了3000多蒙古骑兵,朝廷觉得他用处不大了,就派他去剿捻,搞搞治安工作,让他戴罪立功。

没想到僧格林沁忠心耿耿,他又从草原招募来两万多蒙古骑兵,上演了一把王者归来。

僧格林沁

凭借着草原民族优良的骑术,天生的战术素养,再加上统一的指挥,他们把同样是骑兵的捻军,打得落荒而逃,一路攻城拔寨,几乎都要荡平了捻军。

但是,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当一些太平天国的将领加入了捻军以后,这方面的缺陷很快就被弥补。

这些人懂得如何组织和调动军队,而且有着很深的战术素养,所以僧格林沁对于捻军的那一点点组织优势,迅速被拉平。

由于双方的军事技术水平,本来就没有差别,都是冷兵器的机动骑兵,而新捻军的人数更多,所以自然而然的,僧格林沁的末日就到了。

新捻军用了一个典型的蒙古策略,成吉思汗最爱用的办法,收拾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

他们先假装失败,然后诱敌深入到埋伏圈,然后4万多捻军骑兵倾巢而出,将僧格林沁两万多蒙古骑兵团团围住。

这个时候,起作用的就是简单的数量多少,所以蒙古军被屠杀殆尽,僧格林沁也当场战死,有人说他是自杀,也有人说他是被杀,乱七八糟的史料,分不清真假。

总之,作为成吉思汗的子孙,他是死了,而且还是死在成吉思汗最喜欢用的招数之下,这也算是向他的祖先致敬吧。

冷兵器时代最强的战力,蒙古骑兵,从此谢场退幕,淡出了历史舞台,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淮军和湘军,最初也打不过改编后的新捻军,因为他们把蒙古人当年对付宋军的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宋朝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当年装备有神臂弓,如果排好了阵型,蒙古军硬冲的话,肯定占不到便宜。

但是蒙古人也不是傻子,你在这里原地立正,摆出各种造型秀肌肉,他们理都不理你,直接绕到你背后去,攻打你的辎重,或者去攻打周围的地方时,这样宋军就尴尬了,是继续一个人在这里表演,还是去看看观众干了什么呢?

如果原地站着不动,蒙古人就把粮道断了,让宋军去喝西北风。

如果宋军想动,蒙古人就在远处围观,遇到地形阻碍时,队列难免会混乱,这正中蒙古人下怀,找个机会就把宋军分成几段,杀的宋军片甲不留。

而湘军和淮军,攻打新捻军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尴尬。比如淮军的当时最强悍的先锋部队,张树珊的树字营,四千多人狂追十多万新捻军,结果新捻军被追烦了,于是特意在一个平原上,列阵迎敌。

于是淮军立刻架起大炮轰击,几炮过去,就打的新捻军四散而跑,于是张树珊立刻挥军追击,可是追着追着追兴奋了,大家就越跑越散,互相隔的远了。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听到背后响起了马蹄声,大地开始震动,前面逃跑的捻军也不跑了,全部又回过头来,挥刀杀来。

这时候张树珊发现不好,中计了!敌人包围了他们,他急忙招呼大家列队,这哪来得及呀,刚才被敌人引诱着向各个方向追去,散得太开了,现在根本聚不起来,全都被骑兵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儿的,正被对手的战马反复的踩踏冲撞,惨叫声一片。

结果就是淮军树字营全军覆没,包括张树珊在内,无人幸存。

不仅仅如此,淮军第一名将刘铭传,也中了这个计,同样被打得丢盔卸甲,激战中,捻军的骑兵把他的部队冲得七零八落,他被对方的战马冲倒,摔了个狗啃屎,官帽被撞飞了,朝珠也不见了。

万分危急的时刻,要不是湘军鲍超的援军及时赶到,他连命都没了,也就不会有机会去守台湾,修铁路了。台北也就不会有铭传路,铭传大学了,台湾海军也就不会有铭传号护卫舰了,中国又会少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但是过了半年以后,还是同样的淮军,同样一帮人,在刘铭传的指挥下,居然就把新捻军给团团围住,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俘虏了赖文光,击毙了两万多捻军,俘虏一万多捻军,彻底消灭了东捻军。

现在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是李鸿章的围堵政策的功劳,但是为什么同样的政策,曾国藩就玩不转,李鸿章前期也很不顺利,却没有一个历史学家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其实答案很简单,前期湘军和淮军装备的,都是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来复步枪,或者这个的仿制版,这种枪用米尼弹的时候,威力巨大,可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射击速度太慢。

如果使用这种武器的部队,排成整齐的大阵,任何骑兵来攻击,都是送死,因为僧格林沁已经给大家表演过了。

但是如果在战斗中,一旦分散开,去追击敌军的话,那就不好说了,淮军在前期,连败了五场,都是这个原因。

同样的道理,你要想拉网围堵捻军,就要把兵力散开,而一旦散开了,就会被捻军各个击溃。

击溃这个词用的不准确,应该是全歼。步兵被骑兵围住,能逃命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所以灞桥之战,湘军死了一万多人,臼口之战,淮军树字营是全军覆没,湘淮两军加起来,又死了一万多人。

而此前湘军和淮军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最大的一次单场损失,也就是死了不到3000人,而且只发生过一次。

所以曾国藩和李鸿章前期的围堵政策,搞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物质基础。但为什么半年多以后,淮军又立刻可以围堵捻军了呢?

因为美国的南北战争,刺激了武器的快速发展,让后膛枪迅速的代替了前装枪,纸弹壳和金属弹壳被广泛使用,代替了散装火药的方式。

而这个时候恰好是美国内战结束不久,所以淮军的解决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大量购入了后装步枪,主要是德莱赛M1841式步枪,夏普斯1859式,斯潘赛七连珠枪等等,这些枪支的射击速度提高了五倍以上。

莱赛M1841式步枪

这样带来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原先至少要有一两个营,七八百人列阵,才敢迎击大队骑兵的冲击,现在只需要百八十个人就可以。

这无形之中,让全部参加围剿的5万多淮军,力量增加了五倍,相当于过去25万淮军的作战能力,这样他们就有能力撒得开网,围得住十万捻军了。

不仅仅如此,淮军的机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大量租用了外国的蒸汽轮船和蒸汽艇,把部队和火炮载在船上,通过轮船拉到了离目的地最近的大江大河上,然后换乘汽艇,再通过小河到达离目的地最近的地方,最后才上岸步行。

由于蒸汽轮船的速度非常的快,这种方式让捻军的骑兵优势,变得并不明显,甚至经常被以步兵为主的淮军,赶在前头,这也是淮军最后能够围住捻军的关键。

夏普斯1859式步枪

根据《李文忠公全集.奏稿》里记载,在李鸿章向朝廷要钱的奏折中说:“淮军每营用新式洋枪四百余杆,少也三百余杆,其开花炮队,炮具之笨重,药弹之繁冗,每出一仗,则需数十巨舰装运,此非他人所能深知,他省所能接济者……”

在这篇奏稿中,李鸿章强调他的枪炮和别人的不一样,所以朝廷只能给他钱,别的省没法帮他忙。

所以技术进步,才是李鸿章能够迅速的消灭十多万捻军的根本原因。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洋人的出现,救了慈禧孤儿寡母的命,延续了大清的国祚。

好了,我们的前半截是纪录片,后半截就要演剧情片了,不过还是用记录片的方式开场。

有很多同情捻军的学者,喜欢写点有穿越感的历史研究文章,批评捻军指挥失误,指责他们,素质低,瞎搞,为什么不愿离开这些江河密集的地方,但是这些学院里的书呆子,连马后炮也没有做好。

他们忘了一点,只有在江河密集的地方,才足够富裕,有足够多的粮食和财富,养活突然到来的几万、甚至是十几万人。

这也是张宗禹为什么一进了陕西,立刻就抓狂起来的原因。自从和赖文光分兵以后,他就在回回们的带领下,很轻松的就攻入了陕西,但是跟着他就失望了,这是什么破地方!

陕西由于连续几年的战乱,这时候已经被破坏的相当严重,到处是残垣断瓦,荒冢野坟。

有一个贼胆大的德国人李希霍芬,据说是一个地理学家,后来向德皇献计,占领胶州湾的那个家伙,这时候正在关中平原旅行。

他说他最长的时候,曾经走了一天,都没有看到过一个人,而有人的地方,全都修成了防御严密的寨堡,壕沟很深,寨墙很高,对陌生人充满了警惕。

张宗禹

张宗禹的队伍,进入陕西以后,忽然发现,一切问题,都被简化成一个吃饭问题。

为了吃饭,随便攻打一个小村庄,村民全部都是死战到底,不付出个几百上千人的代价,根本想都不要想能抢到点粮,难搞到了极点。

而且抢到的粮食和死掉的人之间,不成比例,张宗禹的部队,很快就开始大量的减员,而且开始饿肚子。

没有多久,张宗禹又发现,回回们带他去的地方,都是清军最多的地方,他好像被他们当成了鱼饵,用来钓清军。

而那些好抢的,有肉的地方,他们从来都不告诉他,全部偷偷吃独食。

所以张宗禹一路都在和湘军们苦战,被陕西巡抚刘蓉带着一万四千多湘军,追的在陕西四处乱跑,关键是饿着肚子跑的。

而趁这个时候,白彦虎带着陕西的回民军,分兵攻击了以前没有抢劫过的延安府,陇南一带,掳掠乡间,杀人无数,又连克数座城池,抢了一个盆满钵满,吃的饱饱的。

当灞桥之战结束的时候,张宗禹终于抢到了入陕以来,粮食和武器最多的一次,部下终于可以畅畅快快的,吃了一顿饱饭。

但是,这正是他最不喜欢的一种玩法,从官军手里抢粮食。冒着押上全部身家性命的风险,才能勉强吃一口饱饭,这种玩法实在不高明。

而且,他终于也想明白了一件事儿,回回们是在耍他,他忽然发现这帮人好奸好诈好阴险,自己却是太真太萌太清纯。

他是怀着一腔热情,相信了他们的忽悠,真诚的来和他们结成盟友的,想认认真真的做一笔大买卖的,但是现在看来,在这个鬼地方,根本没有大买卖可做,他被骗了。

而且这帮人,只是想让他当打手,到处让他拼命,饭都不请他吃一顿,更别说出钱替他疗伤。

看着回回们的嘴上下翻动,劝他围困西安,张宗禹实在有点儿生气,他想不明白,难道因为我常吃猪肉,你们就觉得我长了猪脑?

西安城那么高,根本就攻不下来。而他要围困西安的话,全省所有的军队都会前来救援。

他要一只一只的跟这些增援的军队打,以自己兄弟的命为代价,让回回们能舒舒服服的趁机劫掠各地,开开心心的过好日子。

张宗禹忍不住拿来镜子照了一照,看看是不是由于最近老是吃不饱饭,把自己的脸饿变形了,让回回们觉得他有小儿痴呆症。

左看右看,他发现自己五官清秀,干的也是抢劫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没有任何智力低下的迹象。

于是张宗禹默默的拿起桌子上的小刀,走到了那张上下翻动的嘴面前,在他的脖子上轻轻一画,这个世界终于安静了。

一分钟都不能再留,必须马上走。他看都不看西安城一眼,直接率兵就要离开陕西。但他突然发现,陕西就像一个笼子,你要进来很难,出去一样也很难。

左宗棠已经在去四川,湖北,河南的路上,扎起了口袋,而且还特别容易,因为每个地方就只有一条好走的路,而去山西那边,有黄河挡着,他出不去了。

现在,怎么看张宗禹都像是一个瓮中之鳖,除非有奇迹发生,否则他一定会被困死在陕西。

张宗禹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张总愚,所以别人总是觉得他有一点傻,以至于有时候,他们会忘记了他的另一个外号,叫做小阎王。

这小阎王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僧格林沁就是因为低估了他,追了他十天十夜,结果中了他的计,反而被他围在了高庄集,全军覆灭。而西安城下,还躺着一万多具湘军的尸体,余温尚存。

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左宗棠能不能拦得住他呢?小阎王会不会再次创造奇迹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1, 2024-3-29 08:05 , Processed in 0.096392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