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74|回复: 0

[科技新闻] 金融科技深度报告:四大技术方向、六大细分领域剖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8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未来智库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1、金融科技概况

1.1 金融科技基本内涵及生态
金融科技指运用各类先进技术,帮助金融行业提质增效的一种新业态。根据金融稳 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 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定义金融科技为“有潜力改变金融服务行业的各种创新的商 业模式和新兴技术”。
金融科技生态体系由市场主体、监管机构、孵化及融资机构三方组成。金融科技公 司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供创新金融服务;科技公司为 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在客服、风控、营销、投顾和征信等领域提供新技术服务;监管科 技公司提供金融合规科技应对方案;再加上传统金融机构,共同构成金融科技的市场主 体。它们与金融科技融资机构、商业模式孵化器、金融监管机构、科技监管机构和金融 科技监管机构,共同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与变革。



1.2 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期(略)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2004 年-2012 年)市 场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 年-2015 年上半年)高速发展期、第三阶段(2015 年下半 年-2018 年)市场调整期、第四阶段(2019 年至今)稳步增长期。



1.3 金融科技投融资情况(略)
从融资规模看,2018 年全球及中国金融科技融资都达到历史高点,2019 年热度有 所减退,但全球融资规模仍在千亿美元以上;从融资阶段看,近年金融科技领域投融资 呈现集中化趋势,交易份额逐渐转向中后期(B 轮以后)融资;从融资领域看,支付领 域为全球及中国金融科技融资热点,保险科技与区块链表现强劲。
1.3.1 金融科技融资规模:2018 年达历史高点,全球融资突破千亿美元
1.3.2 金融科技融资阶段:交易份额转向中后期(B 轮以后)融资
1.3.3 金融科技融资领域:支付领域仍为热点,保险科技与区块链表现强劲



2. 金融科技四大技术方向解读:ABCD

金融科技的四大关键技术为: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和大数据(BigData)。人工智能广泛运用于智能风控、智能支付、智能投研、智能投顾 等方面,能够替代人工重复性工作,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拓展金融机构的销售和服务 能力;区块链能够有效节约金融机构间的清算成本,提升交易处理效率,增强数据安全 性;云计算主要应用在 IT 设施的管理方面,帮助资源有效合理分配来及时有效的提高运 维效率,降低银行的 IT 基础设施成本;大数据能带来大量数据种类和格式丰富、不同领 域的大量数据,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够有效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精确评估、预测提供 了新手段。
2.1 人工智能:智能风控、智能支付、智能投研、智能投顾等
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主要为智能风控、智能支付、智能投研、智能投顾等。在智能风控领域,人工智能在客户群体筛选、欺诈风险鉴别,信用评定等环节起 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业务过程中的安全度;在智能支付领域,人工智能通过生物识 别身份认证为客户带来更快捷的操控体验,通过现实人脸图像与联网核查图像、客户身 份证图像交叉比对、人工智能算法引擎完成身份认证,从而加强了金融服务供给、提高 了支付运营效能;在智能投研领域,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对 数据、事件、结论等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为金融机构的专业从业人员提供投研 帮助,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分析能力;在智能投顾领域,智能投顾能够对用户与资产信息 进行标签化分类,从而精准匹配用户与资产。



2.2 区块链:解决安全、信任、效率三大痛点
根据 CCID Cousulting,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构造技术,可以在去中心化的系 统中构建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并保证系统中各个节点所拥有账本的动态 一致性。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内臵合约等特性可以为金融业务中的痛点提 供解决方案,解决金融业务中的安全、信任、效率三大问题。



2.3 云计算:在信息获取、资源配臵、IT 运营三方面发力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为: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通 过云计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按需从可配臵的计算资源共享池中获取网络、服务器、存 储器、应用程序等资源。云计算按照服务交付模式分为 IaaS、PaaS 和 SaaS。云计算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主要有三方面: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资源获取成本;减小金融机 构的资源配臵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 IT 运营效率。这些应用价值主要通过私有云和行业 云两种落地方式来实现。



2.4 大数据:应用于银行、保险、证券等细分领域
大数据近年来在银行、保险、证券等细分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在银行行业,大数 据可以助力银行在客户画像的基础上开展精准营销,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帮助银行进 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评估、实时欺诈交易识别和反洗钱分析;在保险行业,大数据可以 基于企业内外部交易和历史数据,实时或准实时预测和分析欺诈等非法行为,还能通过 识别客户的风险偏好来进行差异化服务和精细化营销;在证券行业,大数据可以应用于 股价预测,以及结合人工智能助力智能投顾。除此之外,大数据还能应用于支付和互金 等领域。



总结来看,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四大关键技术多维度、多角度、全 方位助力金融行业提质增效。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风控、智能支付、智能投研、智能投 顾等多个领域为金融行业赋能;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内臵合约等特性可以 为金融业务中安全、信任、效率三大痛点提供解决方案;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获取、资源 配臵、IT 运营三方面发力,帮助资源有效合理分配来及时有效的提高运维效率;大数据 近年来在银行、保险、证券等细分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 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入应用,科技对于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创新 性的金融解决方案层出不穷,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
3. 金融科技六大细分领域剖析 ?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渗透进金融行业各细分领域,应用 场景各异、全方位助力金融行业提质增效。
3.1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指移动客户端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电子货币支付,属于第三方支付。 移动支付将互联网、终端设备、金融机构有效地联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支付体系。
3.1.1 行业格局:行业增速放缓,监管收紧;C 端呈双寡头格局,B 端具发展潜 力
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扩大,监管政策收紧,行业增速放缓。2014 年移动支付交易规 模仅 8 万亿元,2019 年便增长至 204.9 万亿元,五年时间交易规模增长了近 25 倍。随 着交易规模的扩大,移动支付对国家金融生态稳定的影响逐渐增强,因此政府开始加强 行业监管。2017 年,人民银行相继发布 217 号、281 号、242 号、296 号文件,加强对 无证经营支付业务的整治,对条码支付等业务进行规范。其中 296 号文件指出:银行、 支付机构应根据《条码支付安全支付规范(试行)》关于风险防控能力的分级,对个人客 户的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同时支付机构不得基于条码技术,从事或变相从事证券、 保险、信贷、融资、理财、担保、信托、货币兑换、现金存取等业务。受到交易限额等 监管因素的影响,中国移动交易规模增速开始放缓。2019 年移动交易规模增速仅为 20%,同比下降 64%。



C 端呈双寡头格局,B 端具发展潜力。移动支付属于第三方支付,作为中介连接着 用户端和商户端,处于典型的双边市场。目前 C 端的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激烈,支付宝和 腾讯金融占据了超过 9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双寡头的竞争局面。在 C 端竞争白热化 的情况下,部分支付机构选择在 B 端进行垂直化和增值化深耕。一种路径是为垂直细分 行业提供多元服务,如为商旅、批发、物流等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典型企业有快钱、通 联支付、汇付天下等;另一种路径是在基础支付上提供投资理财、精准营销、供应链金 融等增值服务,典型企业有苏宁金融、易宝支付、拉卡拉等。我们认为,目前 C 端移动 支付流量红利已见底,B 端的移动支付市场存在较大发展潜力。
3.1.2 金融科技应用:服务模式向全场景数字化运营转变;科技助力支付机构深 耕 B 端市场
支付机构服务模式由多场景单一服务向全场景数字化运营转变。在互联网时代,移 动支付具有极强的场景属性。各支付机构不断针对旅游、医疗、交通、校园等细分场景 进行布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支付机构开始集成不同支付场景,将 线上和线下支付结合,发展多元服务,同时引入 SaaS 服务商、银行、聚合服务商等外 部机构,基于场景网络构建全场景数字化平台。例如快钱公司结合各类消费场景,运用 前沿科技打造创新型金融科技平台,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移动支付、定制化行业解决 方案、金融云等金融科技服务,将金融科技辐射至更多产业和场景,从而赋能企业和用 户。场景集成带来的协同效应会逐渐体现在支付机构的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上。当规模 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依托于全场景数字化平台的支付服务和增值服务也能在收入上得到 增长,提升支付机构盈利能力。



通过平台生态化战略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逐渐成为支付行业发展主流。平台化模式 有别于传统的服务佣金模式,在这种业务逻辑中,平台通过多元化的增值服务来实现综 合性收益,要同时满足 C 端用户和 B 端商户的需求。对 C 端用户来说,平台需要开拓 更多的场景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吸引流量,提高消费者规模和活跃度,以实现平台的规 模经济效应。对 B 端商户来说,平台要增强为商户提供多元服务的能力,满足商户数字 化经营需求,优化商户的服务品质。



3.1.3 展望:支付机构将加大科技投入;政策利好释放,跨境支付成新竞争点
支付机构将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支付产业市场发展。2018 年,我国支付业务技术 资金投入达 1033.6 亿元,其中前沿科技投入为 152.6 亿元,占比约 15%。虽然当下前 沿科技投入的占比较低,但我们认为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移动支付和前沿科技的结 合是大势所趋,支付机构在未来会加大对前沿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前沿科技资金投 入中,AI 与云计算占比最高。2018 年,投入 AI 与云计算领域的资金为 85.4 亿元,占 前沿科技资金投入的 56%。由于刷脸支付等功能与 AI 联系紧密,我们预计 AI 与云计算 仍然会是支付行业的重点投资领域。我们预测 2021-2022 年中国支付业务对 AI 与云计 算的资金投入会保持 23%左右的增速,2022 年将达到 212.4 亿元。



政策利好释放,市场“双向开放”深化,跨境支付成热点。2018 年,人民银行发 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鼓励合规开展跨境移动支付业务。Paypal 等外资 移动支付机构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支付宝和微信等支付巨头也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天秤 星产业研究院预测 2019-2023 年跨境支付规模将保持年化 50%的增速,2020 年第三方 跨境支付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我们预计,在政策利好下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引进来” 和“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将继续深化。随着国内移动支付市场逐渐饱和,跨境支付 将成为新竞争点。



3.2 数字征信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征信模式时效性低、手续繁冗等问题不断暴露。数字征信利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通过对个人和企业交易行为等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分 析,评估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等级,有效预防风险。
3.2.1 行业格局:八大机构业务转型,第三方征信机构补充完善征信体系
百行征信成为国内唯一双牌照征信机构。我国征信体系由政府主导,根据人民日报, 截至 2019 年末,央行征信系统收录 10.2 亿自然人,2834.1 万企业和其他组织信息,我 们预测仍有 3.8 亿自然人没有信贷记录。由于央行征信中心对缺乏信贷记录的长尾用户 群体覆盖率受限,2015 年,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应其 要求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但经过两年后,其资质均未通过认可。2018 年 2 月, 百行征信获得个人征信机构设立许可;2020 年 7 月,央行完成对百行征信企业征信业务 经营备案,使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持有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业务双牌照的征信机构。截 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百行征信已拓展金融机构达 1768 家,接入数据共享协议签约机 构近千家,信贷记录超 24 亿条,个人征信系统收录个人信息主体超 1.3 亿人。
个人征信属性弱化,八大机构业务转型。1)个人征信业务并入百行征信后,芝麻 信用业务场景和服务范围发生变化。通过信用科技赋能租赁、购物、商旅出行等场景, 业务范围主要集中于支付权益优惠、房屋租赁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企业信用三大领域。2) 腾讯征信借助用户群体在社交网络上产生的行为信息,专注于身份识别、反欺诈、信用 评估服务,助力企业挖掘潜在客户,提高风险管控水平。3)中诚信征信定位信用科技 服务商,将其二十多年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前 沿技术相结合,为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定制化信用风险解决方案。4)鹏元征信定位 于信用服务机构,以打造数据+科技智能信用生态圈为愿景,致力于为客户呈现专业化、 个性化的综合信用服务。八大征信机构主营业务及服务内容不尽相同,公司定位不相一 致,但大都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加速业务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加持,社会第三方机构补充完善中国征信体系。1)截至 2020 年 7 月末, 全国共有 22 个省(市)的 133 家企业征信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金融科技 加持下,企业征信机构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入挖掘包括信贷能力、财务状况在 内的企业经营信息,为需求方提供信息支持,降低金融机构投资借贷风险。目前,国内 已初步形成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2)不同于企业征信,个人 用户信用评级维度广,信息来源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由征信机构主动调查获 取用户信息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因此,个人征信机构往往依靠母公司庞大的流量资源 以及与厂商进行合作的方式获取用户信息,对用户人际关系、资产状况、交易记录等数 据进行分析,评估用户信用等级。芝麻信用作为蚂蚁集团旗下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率 先推出芝麻信用分,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呈现个人信用状况,信息来源涵盖电 商交易数据、互联网金融数据、公共机构与合作伙伴数据,以及用户上传的数据。



3.2.2 金融科技应用:征信范围拓宽,数据时效性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的运用有利于解决传统征信存在的不足,为征信行业发展 描绘新的图景。
1)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拓宽信息采集维度,扩大用户覆盖范围。与央行征信的用 户数据来源于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借贷业务不同,数字征信用户信息涵盖网购、租房、 生活缴费等各个方面。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分析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产生的碎片 化数据,能够从多个维度勾勒出用户的信用状况;传统征信模式主要覆盖在金融机构有 借贷记录的人群,大数据征信作为传统征信模式的有效补充,能够通过互联网使用痕迹 捕获长尾用户,扩大用户覆盖范围。
2)区块链技术可有效解决数据传输过程各方分离,数据时效性、真实性低的问题。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介绍,传统征信模式中,信息使 用各方分离,数据流通手续繁冗。将用户信息存储于区块链中,能够解决数据确权难题, 确保金融数据流通合规;信息上链可汇聚多源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不可篡改的特性可提 高数据质量,避免客户欺诈行为的发生。2015 年蚂蚁集团推出芝麻信用作为征信机构, 收集支付宝、淘宝等自家平台数据以及外部合作机构数据,运用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 进行分析处理,评估用户信用等级,每月 6 日更新用户信用分数,相较于传统征信模式, 数据来源更广、时效性更高。
3)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应用于反欺诈领域,提高风险管控水平。根据中国信息通信 研究院《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在反欺诈领域,将不同来源的大数据整合在一起, 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可能存在的欺诈疑点;在信用管理方面,运 用知识图谱刻画用户画像,对用户进行综合评定,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3.2.3 展望:市场格局改变;更多长尾用户有望加速纳入覆盖范围
寡头垄断现象凸显,垂直细分领域互补。1)征信服务行业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 数据原始拥有者凭借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处于市场有利地位。目前,天眼查、企查查、 启信宝占据企业征信大部分市场份额。我们预计随着二八效应日益凸显,资源集中将成 为必然趋势,征信行业将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2)八家征信机构中,芝麻信用通 过科技赋能租赁、购物、商旅出行等商业场景;中诚信征信业务重心在于反欺诈领域, 基于万象智慧平台,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前海征信数据来源多为 平安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个人征信产品更加侧重于对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应用。 我们预计不同征信机构将各自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信用服务场景将渗透到每一个 行业。
创新数据结合传统数据,征信覆盖范围继续拓宽。社交网络化、支付方式多元化等 变革使得包括银行信贷、个人资产在内的传统金融数据不足以反映个人信用真实水平, 社交、客户评价等创新数据正逐步纳入决策体系,对征信评价机制做出补充。随着建模 技术以及机器学习的不断进步,我们预计征信覆盖范围将继续拓宽,更多长尾用户将被 纳入征信体系。
3.3 消费金融
传统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互联网消费 金融则是结合互联网技术,在传统消费金融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电子化和信息化应用。随 着金融科技的推广,互联网消费金融迅速发展,带来新的行业景象。
3.3.1 行业格局:监管强度升级,行业增速放缓;风控和流量成消费金融发展关键点
互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增大,监管强度升级,行业受政策影响增速放缓。2015 年, 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自此各互 联网巨头和创业公司纷纷开启消费金融布局,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5 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消费放贷规模首次超千亿,同比增长 546%。2018 年互联网金融放 贷规模达到 9.8 万亿,是 2015 年规模的 82 倍。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催生出了过度授信、暴力催收等违规行为。银监会于 2017 年发布指导文件,提出要稳 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P2P)风险专项整治、做好校园 网贷和“现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由于政策收紧,互联网金融消费行业进入整顿期,整 体增速放缓,2018 年增速为 123%,同比降低 86%。



风控和流量成消费金融发展关键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迅速发展催生出许多违规行 为,倒逼了监管政策的收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风险。但从央行数据来看,信贷逾 期规模仍在上升,行业内逾期风险并未得到控制。2020 年第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 信贷总额为 918.8 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 1.27%,较上季度末增加 0.29 个百分 点。从行业健康运行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风险控制仍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 关键点。随着监管政策收紧,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行业的获客成本显著提 高。2016 年初,消费金融平台用户的注册成本仅在 10 元至 20 元之间,而 2019 年用户 的注册成本已经接近 100 元。在新客获取成本如此高昂的情况下,挖掘现存用户价值和 争夺存量用户成为市场主流。因此我们认为流量是各消费金融机构抢占先机的关键点。
3.3.2 金融科技应用:强监管下消费金融投资趋理性;金融科技助力全流程风险控制
随着监管的持续升级,消费金融投资趋渐理性,长尾效应明显,资本向头部项目集 中。据 199it 援引 36Kr,截止至 2019 年 8 月 15 日,市场上共有 1327 个消费金融相关 项目。其中种子轮至 A 轮项占比 22%,A+轮至上市项目占比 10.3%,合计占比 32.3%, 仍有大量项目处于未融资阶段,长尾效应显著。我们认为在严监管的环境下,投资者态 度较为谨慎,更偏向于较为成熟的头部项目。






随着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 识别等前沿技术,对用户的数据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基于消费金融的生命周期进行全 流程赋能,建立贯穿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生态链。
贷前建立审核模型,识别用户违约风险。在贷前审核环节,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借助 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从大数据端口获取央行征信、芝麻信用分等个人 信息,完成用户画像,更加精细地管理用户数据,识别潜在违约风险,获取有还款能力 与还款意愿的优质客户。
贷中跟踪用户交易行为,防范欺诈风险。在贷中追踪环节,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利用 智能算法检测异常交易行为,基于大数据建立用户黑名单,防范欺诈风险。京东消费金 融的“天盾”系统便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账户历史行为模式、账户关系网络、当前 操作行为和设备环境进行分析,评估账户安全等级、环境安全等级和行为安全等级,防 范账户被盗、恶意攻击等风险,形成反欺诈网络,增加恶意用户的作案成本。
贷后提高老用户复贷率,智能催收。在贷后还款环节,消费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大数 据和智能算法,构建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提高老用户的复贷率。在贷后催收环节, 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催收体系,比如增加智能客服的应用,利用智能 算法制定精细化的催收策略等,提高催收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3.3.3 展望:风控与流量各有所长,多元主体将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
目前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 消费金融机构;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的拥有合法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第三类是依托于 电商、网贷平台的消费金融机构。我们认为三类机构在风控与流量方面各有所长,未来或将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
1)风控优势+客户存量优势:商业银行将继续占领行业主导地位。在风控方面,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经验充足、标准严格,风控系统经多年迭代已十分成熟。银行在监管 收紧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正常经营节奏,具有较强的风控优势。在客户存量方面,商业 银行客户存量较大,获客成本较低。仅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就在 2019 年末达到了 3.61 亿,潜在贷款群体庞大。同时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上拥有较大的资金成本优势,能 提供“低利率、高额度”的消费贷款,促进存量用户向流量用户的转化,因此我们认为 商业银行会继续占据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
2)风控要求提高,获客能力受影响: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将加剧。消费金融公 司的风险容忍度比商业银行高,授信客户门槛较低,因此用户覆盖面更广。但我们认为 随着监管政策收紧,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合规要求不断提高,相关客户群体的探索空间 会受到影响。从 2019 年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排名前三位公司的净利润之和 占所有公司的净利润总和的比例已超 50%,马太效应显著。在行业严监管基调不变的形 式下,我们预计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分化会持续加剧。



3)流量优势+风控潜力:电商平台发展潜力较大。我们认为,在流量方面,电商平 台自带线上获客渠道,原有平台用户可以转化为消费金融使用者,具有天然的流量优势。 在风控方面,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电商平台可以利用积累的用户数据对业务 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跟踪用户消费信用行为,完成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风控潜力优 秀。电商平台本就与互联网科技相伴而生,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接纳程度较高。从 流量优势和风控潜力来看,我们认为电商平台在互联网消费市场上的发展潜力较大。
3.4 网络银行
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银行业的变革,推动传统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吸引互联网 企业积极探索银行业。
3.4.1 行业格局:传统银行探索新型发展模式;互联网企业开展银行业布局
传统银行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银行科技子公司纷纷成立。1)传统银行开启数 字化转型,不再局限于直销银行,更加注重客户管理和线上线下业务相融合,探索智慧 银行新模式。2)开放银行以共享、开放为理念,通过 API 架构驱动,将多种能力输出, 嵌入到各个合作伙伴的平台和业务流程中,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形成跨界金融 服务,构建开放、综合的银行生态系统。3)各大银行纷纷设立银行科技子公司,推动 银行内部技术变革,对外输出金融科技能力。8 月 25 日,交银金科成立。根据财联社统 计,国内已有 12 家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中建信金科注册资本高达 16 亿元,居 于首位,金融壹账通注册资本为 12 亿元。
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银行业,互联网银行、虚拟银行应运而生。1)不同于传统银 行机构,互联网银行不设立实体网点,可全天候、无间断远程服务。目前,国内运营的 互联网银行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2)虚拟银行以互联网或其他电子渠道提供零 售银行服务。7 月 30 日,香港汇立银行正式开业,成为继众安银行和天星银行后香港第 三家虚拟银行。
互联网银行中,微众银行占据龙头地位,其他多家银行营收亦实现较高增长。1) 微众银行 2019 年营业收入 148.7 亿元,同比+48%,与其余八家互联网银行营业收入之 和相当。2)网商银行营业收入 66.3 亿元,同比+5%,营收规模仅次于微众银行。3) 苏宁、新网、亿联银行营收均实现三位数增长。其中亿联银行 2019 年上半年加强与互 联网平台合作,线上消费贷款业务快速增长,2019 年营业收入同比+488%,实现扭亏 为盈。
3.4.2 金融科技应用:传统银行走向数字化、开放化格局;互联网银行实现技术 赋能
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在金融业务场景中的应用,传统银行聚焦“数字银行”、“开放 银行”建设,逐步走向数字化、开放化的格局。1)数字银行以人工智能支撑交易体系、 营运体系,简化交易环节;以大数据技术支撑信用体系、决策体系,挖掘潜在客户价值, 提升核心竞争力。2)开放银行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平台共享信息与服务,运用区块链等 金融科技实现技术赋能,聚合多种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互联网银行全面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实现技术赋能。1)以大数据、云 计算技术为基石。互联网银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频次不断提高,通过大数据、云 计算技术分析、整理海量数据,挖掘潜在客户价值。2)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安全等 级。人脸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银行领域,进行客户身份认证,简化交易流程, 为客户提供更便捷、安全的服务。
3.4.3 展望: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推进数字化转型;开放银行建设提升行业 竞争力
四大行金融科技资金投入破百亿,招行投入占比遥遥领先。1)2019 年国有四大行 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均超过 100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高于 2%。其中建设银行资金投入 科技资金投入 176.33 亿元,占比高达 2.5%。工行科技人员数量达到 3.48 万人次,占全 行员工的 7.8%,远高于其他各行。2)各大银行科技资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区间为1.97%-3.72%,其中招商银行最高,高达 3.72%。招行于 2019 年将金融科技投入纳入 公司章程,推进向“金融科技银行”转型,要求每年金融科技投入整体预算不低于上一年 度经审计营业收入(集团口径)的 3.5%。3)由于规模差异,其他各行金融科技资金投 入不及国有大行,营收占比不相上下。我们认为庞大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推动传统银行 及互联网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进程,预计未来几年,该趋势仍会持续,银行将持续大规模 投入资金引进科技人才,加大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力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此提升 行业竞争力,在科技变革中站稳脚跟。



聚焦开放银行平台建设,提升行业竞争力。开放银行以服务用户为中心,将金融功 能嵌入其日常生活,实现用户、银行以及合作机构三方互利共赢,我们预计开放银行建 设将成为未来银行业的核心着力点。2018,中国进入开放银行元年。截至目前,部分传 统银行、互联网银行均已搭建起开放银行体系。在未来发展路径中,大型银行能够依托 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科技能力,自主探索开放银行平台建设;相较而言,中小型 银行难以承受较大的成本压力,可选择与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合作,提高服务水平、扩 大客户规模,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5 证券投资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证券的概念逐渐流行。国内从事互联网证券投资业 务的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成互联网转型的传统券商,如华泰证券、国金证 券等;第二类是以线上经纪业务为主的纯互联网券商,如主打港美股市场的富途证券、 老虎证券等。第三类是开展证券业务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如同花顺、东方财富等。
3.5.1 行业格局:互联网金融服务商自带流量优势;用户思维成行业竞争核心
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平台用户活跃度高于证券公司 APP,同花顺一骑绝尘。从 APP 活跃用户数来看,同花顺依然稳居龙头,与东方财富、大智慧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牢牢 占据前三,构成互联网证券 APP 第一梯队。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商自带流量优势,原有 线上用户规模庞大,证券公司 APP 相较之下整体表现稍显逊色。在证券公司自营 APP 中,华泰证券的涨乐财付通表现亮眼,月活用户规模是其它自营 APP 的两倍左右。



用户思维成为互联网证券行业竞争核心:随着互联网证券行业的发展,证券 APP 层出不穷,根据易观分析公众号援引券商中国,目前证券行业移动端开户数占比已超 过 95%,线上用户资源竞争激烈。用户思维逐渐成为互联网证券行业的竞争核心。各 类证券机构从自身情况出发,以用户思维为导向,采取了不同的用户转化策略。同花 顺、东方财富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商通过社交平台、投资论坛、内容分享等形式,让用 户之间形成自服务的粘性关系,再进一步将平台流量变现。国泰君安、广发证券等证 券机构在线上通过降低服务单价、提升交易便捷度等方式挖掘互联网长尾用户,在线 下对营业部进行扩张,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提高用户转化效率。富途证券、 老虎证券等纯互联网券商通过主打欧美港股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牢牢把控细分市 场客群。
3.5.2 金融科技应用:前沿科技投入加码,助力用户服务升级
在金融科技的风口下,各大券商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投入金额均超 亿元。华泰证券 2019 年信息技术资金投入 14.3 亿元,同比增长 31%。东方证券 2019 年的信息技术投入涨幅更是达到了 61%。我们认为,高投入的背后是金融科技正在向证 券行业各业务线全方位渗透。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助力下,证券机构从开户流程、投资辅 助、交易体验等维度实现了用户服务升级。
1)简化开户流程:开户流程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缩短开户时间,二是 提高客服效率。在开户方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等技术,多家券商实现 了 7x24 小时线上 3 分钟开户,大幅度降低开户难度,节省用户时间。在客服方面,随 着人工智能的普及,证券公司纷纷引进智能客服,如国泰君安的“灵犀客服”、方正证券 的“小方必应”等。智能客服可以提供千人千面的客户服务,精准快速地解决客户问题, 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2)投资辅助服务:投资辅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用户决策效率, 二是提高用户决策质量。在决策效率方面,华泰证券、国泰君安等机构相继推出相似 K 线功能,基于大数据模型和智能算法,对数千只股票进行历史 K 线与成交量的形态识别, 找出具有量价相似特征的个股,从而回测出上涨概率、平均涨幅、最佳持有周期,提高 投资者决策效率。同时中泰证券等多家证券机构推出智能盯盘、智能股票诊断等功能, 实时监测市场异动,利用大数据对个股进行综合分析,减少用户重复性劳动。在决策质 量方面,证券机构相继推出智能财富管理系统,如华泰证券的涨乐智能家族、光大证券 的智能魔方等。智能财富管理系统基于智能算法对用户的行为模式、历史交易、风险偏 好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完成用户画像,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投资顾问服务,大幅度 提高了用户决策质量。
3)优化交易体验:交易体验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丰富交易功能,二是 降低服务延时。在交易功能方面,多家券商基于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技术,推出“一键打 新”业务,集智能新股申购提醒、新股中签提醒等功能于一体,为用户提供全新新股申 购体验。富途证券、老虎证券等纯互联网券商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实现了“单账户覆盖 多股市”功能,借助海外丰富的衍生品市场,推出期权、涡轮、牛熊证等交易业务,为 用户交易提供更多选择。在降低延时方面,富途证券研发出了业界领先的超低延时、超 高并发的港美股交易系统,交易速度快达 0.0037 秒,在特殊峰值交易时也保障了用户 交易体验。
3.5.3 展望: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下滑,用户端增值业务成新发展方向、互联网 证券投资业务可全面迎合需求
代理买卖证券的经纪业务原是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行业平均 佣金率下降,券商的经纪业务占总营业收入比迅速下降,由 2015 年下半年的 45%下滑 至 2020 年上半年度的 25%。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增值业务的收入比重有所提高。2015 年上半年券商增值业务收入只占总营收的 10%,与经纪业务收入相差较大,而在 2019 年下半年度,增值业务收入占比赶超经纪业务,亦达到了 25%左右。
在经纪业务收入下滑,增值业务显示出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各互联网券商开始加大 了对增值服务的投入,寻找新的盈利点。现阶段增值服务主要围绕用户端展开,发展方 向有内容付费、软件付费和产品付费。
1)内容付费:内容包括研究报告、微信公众号推文、财经推文等。在互联网时代, 关联数据条理化、碎片信息逻辑化和公司研究深度化都是投资者的迫切需求。由于需求 端较大,我们认为内容付费市场潜力存在挖掘价值。2)软件付费:软件付费的主体包 括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由于 B 端市场已被软件开发商占据较大份额,我们认为 C 端辅助用户决策的付费业务是下一个竞争点。3)产品付费:产品主要指理财产品。现 阶段理财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严重,市场仍旧以产品为核心。我们认为当前的互 联网证券投资平台可有效将用户思维植入理财产品的开发,能更好迎合市场需求。



3.6 保险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保险行业的渗透,互联网保险发展已进入崭新阶段。 保险科技的运用不再局限于网络营销,更加侧重于条款设计、产品定价、内部管理等流 程的优化创新,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着新机遇。
3.6.1 行业格局:主体多元化发展;保费收入回暖
保险行业格局发生改变,参与主体实现多元化。1)传统保险公司把握行业发展动 态,将保险科技引入其发展战略,利用牌照优势及品牌优势,吸引客户投保。2)互联 网保险公司主营线上业务,相对于传统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的线上渠道优势。3)保险中 介公司积累大量客户数据,分析客户行为,实现精准营销。4)互联网企业利用平台所 具备的流量优势,将保险销售作为其分支业务,参与保险行业竞争。
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大幅上涨,行业渗透率回暖。 1)近年来,互联网保险保费收 入持续增长,2019 年增速高达 42.7%。2015 年商车费改开始,车险市场拥有更大的自 主定价权,网销渠道费率优势有所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自 2016 年以来,银保监会高频强调“保险姓保”,加强对投资理财性保险产品的监管,进而影响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销售。在保险科技加持下,经历两年阵痛期后,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 大幅增长至 2696 亿元。2)互联网保险保费渗透率有所上升。由 2015 年 9.2%大幅下 降为 2017 年 5.0%后,2019 年呈现出上升趋势。2015 年受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影响, 代理人大幅增长 36%,我们认为代理人渠道挤占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导致其保费收入 有所降低。过去两年,互联网保险经历从线上销售到保险场景化转型,保费渗透率逐步 回暖。






3.6.2 金融科技应用:科技促进行业变革,业务流程升级优化;融资助力研发投入, 科技领域探索持续加码
前沿科技不断应用于保险行业,保险公司依托金融科技探索新的保险模式。
1)人工智能促进保险业态场景化发展。智能客服通过与客户深度交流实现保险公 司信息搜集工作,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智能综合分析,为其提供个性化保险方案;理 赔环节中,通过对客户索赔信息真实性进行审核,智能核保、智能定损,防止骗保行为 发生。
2)区块链技术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保险行业互信。区块链使得智能合约变为现实, 出险信息自动采集,无需客户操作,简化核保流程、避免保险欺诈的产生;通过区块链 技术,将保险标的信息存证上链,同业之间建立反欺诈联盟,对标的资产全程追踪管理, 防止重复投保、虚假理赔,有效解决保险行业互信问题。
3)云计算技术推动业务流程数字化升级。保险公司积极开展云上实践,实现业务 流程线上化运行。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环节,实现保险产品定价的动态化、差异 化与精确化,提供更精准的风险管控方案和定价模型,评估和防控风险;在承保理赔方 面,提高营运效率和产品针对性,构建标准化工作流程,加快了保险的审核、理赔环节 的速度。
4)大数据技术在产品研发、保险营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据是保险企业预测风 险、厘定保费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识别、量化,提升保险定价及风险管理 能力,有利于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对海量数据分析、整合,进行专业化建模,以此预测 客户偏好,实现精准营销。
多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进行融资,加强保险科技领域探索。众安在线于 2018 年进行 1 亿美元战略融资,用于扩大科技业务;2019 年研发投入 9.8 亿元,同比+14.6%。慧 择保险计划 IPO 募集的 35%资金用于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包括保险极客在内的其他互联 网保险公司均将融资金额用于人才引进、科技投入。保险科技推动保险领域重大创新, 为保险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我们认为互联网保险公司加大科技投入为大势所趋。



3.6.3 展望:保费规模有望继续扩大;保险与科技加速融合
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及渗透率近年来持续回暖,我们认为互联网保险长期仍存在很 大发展空间。1)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保险需求有待释放。我国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仍 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保险市场存在极大潜力。金融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应用不断重塑保 险产业价值链,保险与科技的融合正在潜移默化地代替传统保险模式。面对庞大的保险需求,互联网保险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2)保险行业经历重大变革,互联网保险迎来 新机遇。近年来,保险行业在服务创新方面呈现显著变化,跳出保险传统固有领域,着 力打造各领域联动的保险生态圈。经历 2017 年保费收入急剧下降后,2018、2019 互联 网保险保费收入有所回升。完成线上销售到保险场景化的转型后,我们预计保险科技的 应用将会助力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3)保险科技投入力度加大,互联网保险 全面升级改造。包括众安在线、慧择保险在内的互联网保险公司进行融资用于人才引进、 保险创新,科技领域的不断探索推动产品定价、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等诸多环节的升级, 我们认为互联网保险将迎来较大发展。
不同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加速保险与科技相融合。1)传统保险公司是保险市场主 要产品供应者,最大优势在于其专业的产品设计体系。保险产品的基础在于根据客户数 据厘定保险费率,传统保险公司将大数据技术与传统精算技术相融合,优化保险定价技 术,提升费率优势。2)互联网保险公司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产品多样化有待丰 富。 我们预计,互联网保险公司未来发展路径在于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客户群体进行细 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定制个性化保险方案,吸引客户进行线上投保,扩大业务 规模。3)保险中介公司改变传统销售方式和运营方式,通过大量闭环数据及持续数据 完善人工智能系统,提高服务质量。4)互联网企业依托平台资源,具有大量潜在客户。 丰富产品种类、优化理赔流程有利于其吸引平台用户投保,扩大市场份额。
4. 科技加持下金融新势力更值得关注 ?(详见报告原文)

随着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和大数据(BigData) 等金融科技技术层面不断创新及应用,在各领域将不断涌现新业态与新机会。我们认为, 受新技术加持下,代表细分领域发展方向的新兴势力与拥有雄厚技术与资本积淀的综合 性龙头企业更值得关注。
1)蚂蚁集团:全球最大金融科技独角兽之一,五大核心业务联动,构筑国内庞大 金融科技商业版图;积极的出海策略,打造业务新增长极;BASIC 科技战略提升长期竞 争力。
2)京东数科:乘 AI 科技东风转型产业数字化领域,传统核心金融业务仍然保持 优异表现,为公司转型提供基础;科技板块业务多元化发展,拓展 2B 领域更多机会。
3)东方财富:稀有的具备覆盖财经资讯、金融终端、基金销售、证券业务一体化 闭环生态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募基金管理业务或将成为证券业务、基金代销之后的第 三次结构进化,自 2017 年后公司各项费用率持续下降带来亮眼财务表现。
4)同花顺:深耕互联网证券资讯及交易领域,目前已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庞大客户 流量池;积极推进新技术与新产品迭代创新,以 AI 开放平台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基金销 售业务开始发力,随着逐渐步入规模经济阶段,基金业务将为业绩增厚带来积极作用。
5)众安在线:具有互联网基因新型保险科技公司,在“保险+科技”的战略定位下, 保险板块业务布局优化、成本率大幅改善,科技板块技术输出能力不断强化,加速布局 虚拟银行、互联网寿险等联动新业务,打造未来营收多元化高速增长模式。
6)慧择保险:处于最受关注的互联网保险赛道,以长期险销售打造入口级互联网 平台,以定制化产品提升差异化竞争力,通过技术投入提升服务体验,但亟待建成自有 平台流量护城河。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海通证券,孙婷、李芳洲)
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19 09:59 , Processed in 0.063638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