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53|回复: 0

[国际新闻] 日本愈发严重的性萧条,会引发人口危机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8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趣史录
近年来,随着东亚各国经济领域各有发展,他们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年轻一代有“变丧”的趋势。

对于日本愈发严重的“性萧条”,连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观天下》都提到这事了,来自新加坡前总理的看法很明确:日本必须重视,如果放任不管再拖个十几二十年,国家必定逐渐沦入平庸。那么,这种趋势到底从何而生?它会引发人口危机吗?




源自“物哀”的丧文化

一般看法认为亚洲、尤其是东亚的文化有相通与互相影响的成分,但“丧文化”这个东西首先出现于日本,也并不是完全偶然的事件。比如日本已经传承了很久、浸润到文化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物哀”理论,就是“丧文化”诞生的土壤之一。

什么是“物哀”?简单说来就是世界万物之中蕴含的情感,譬如光阴流逝、樱花凋落。曾经有人举出过有趣的例子,在日语中描述“花谢了”这么一件事情,居然有十来种不同的说法——不同植物的花凋谢的姿态各不相同,所以需要用不同的短语来描述……

这个例子中多少可以看出日式审美的倾向——甚至有人认为中式文化是喜感文化,而相对地,日式文化就是悲感文化。实际上,中式文化对于“流水落花”这一类不完美意象的关注从来都不少见,但是二者之间,也确实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

同样是写落花,中式审美的作品也写极为悲情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但不管是悲叹落花,还是悲伤于人物的命运,悲感的来源始终是完美与不完美的落差——我们感到悲哀的原因是因为“求不得”,但并不意味着重来一次就会放弃,甚至可能还会累积经验以求下次做得更好。

而日式审美则不同,同样是经历了从完美到不完美,他们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挖掘“不完美”的美感上去了。当然审美分不出高低上下,但这种思维方式多少有些“无法改变命运,那就躺下来享受失败”的味道……

要知道哪怕是中国最不称职的皇帝之一——南唐后主李煜,人家在失去皇帝宝座之后写“流水落花春去也”,脑子里也仍然想着自己当初的光辉岁月,而不是“享受”失势后的悲情。

正因为日本有着岁月悠长的物哀传承,到了二战之后内外交攻、接连大起大落,才最终催生出了以“丧”为标签的流行文化。有人甚至认为,所谓丧文化,其实也是日式传统悲感文化在当代的一种衍生。




昭和时代:战后的辉煌

对日本来说,二战无条件投降、天皇不再高坐神坛,对国民思想支柱而言堪称毁灭性打击。成了战败国之后,军事、外交全都受控于人,用常规看法来衡量,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了。但在经济领域,却有个巨大的机会正摆在日本面前。

战后重建、美国扶植,再加上搭上了石油时代的快车,日本迎来了“战后最最辉煌”的昭和末期——1979年钢产量全球第一,1980年汽车产量全球第一,1981年机床全球第一,1987年半导体产量全球第一。80年代后几年,日资银行在全世界都算得是赫赫有名。

对中日关系研究极深的专家、我国前驻日总领事王泰平先生就描述过当时日本社会的景象——政府和人民都显得十分富有,“弯下腰就能捡到钱”并不是什么修辞手法,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王泰平
当时,有一个名叫大贯九男的司机,在大街上捡到一个包裹,装着似乎刚从银行取出的整齐现钞,总计一亿日元。拾金者当即报警,然而历时半年却始终无人认领,按法律规定这笔钱扣除税金和保管费之后,归了捡到人所有。这就是当时知名度极高的“一亿日元事件”。

也是在那段时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冲到了400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他们手头控制着大笔美国证券、银行业资产、财政部债券,其拥有的不动产超越了当时欧共体的总和。

据说当时美国媒体已经放出一种口径,表示“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来,美媒的这种风向其实预示着风险已经很大了——美国可不是什么新成立没经验的国家,只有它拿别人当(经济)殖民地的,你见过它老 老实实给哪个国家当殖民地吗?

然而当时的日本或许是被“最最辉煌的10年”冲昏了头脑,或许是对于美国可能用出的手段过于乐观——总之那几年,日本的地产大亨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投资地产,甚至发出了“卖掉东京,买下美国”的声音:

按照这个势头下去,五年之内可以买下半个美国,然后再高价租给美国人。这样就可以坐地吃租子,岂不美哉?不但富裕阶层汲汲其中,资产没那么雄厚的人群也同样热衷于信贷消费,所有人都坚信未来的财富只会越来越多,提前消费根本不存在任何风险。

然后,美日广场协议来了,日本的经济泡沫也破了。




“失去的20年”

日本经济究竟为什么会急转直下,这恐怕是一堆国家都深感兴趣、很可能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究的问题,毕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但不管原因为何,对于身处其中的日本人来说,都是一波实实在在的“现实毒打”。

他们曾经希望在政治军事领域攫取更多利益,结果在二战中被打回原形;战后,他们又希望在经济上有所作为,结局是从1990年开始的一蹶不振。

此后的岁月在日本被称为“失去的20年”,在20年中,日本经济再难有亮眼的增长,而与此同时,韩国增长了4倍,中国增长了16倍。曾经呼风唤雨的各个产业,如今上有美欧打压,下有中韩抢占,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苹果推出iPod,对于原本由日企一统江山的随声听市场来说简直堪称降维打击。而中韩两国背靠着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支持,在若干领域很快就追了上来。

八十年代的“三洋”曾经被誉为日本第一家电企业,但这个品牌也没撑下去,冰箱部门被海尔收购带走,其余部门则并入了松下。

经济不景气带来了政治上的不稳当,那些年份中首相换得非常勤,基本上没有留下多少容错空间,甚至还有的首相任期连三个月都不满。经济政策频频转向、没有连续性又进一步加剧经济拉垮,这一切反映在人们的印象中,“平成废宅”背后的代沟与对立便愈演愈烈。




“昭和男儿VS平成废宅”

“平成”是日本纪年用的年号,平成元年为1989年,这一年底恰是日本经济泡沫冲到最高点的时间点。到了1990年初,整个经济就开始一泻千里了。因此对于不少日本人来说,“平成”这个年号与经济的停滞之间,就是具有某种关联性的。

面对泡沫破裂之后的经济环境,本应成为新一代社会支柱的年轻一代陷入迷茫。物价居高不下、即使奋斗也看不到跃升的希望,生活就像漫长而缺乏惊喜的公路。

在这样的大气氛下,“小确幸”之类的文化流行开来,本质上其实是因为对未来缺乏信心、因此调低自身的期待和欲望,避免随时被生活迎头一盆冷水。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常用座右铭。日本某评论家曾经批评过这一代年轻人,认为他们“只关心以自己为圆心半径3米内的事情”,不求上进、不知进取,面对困难没有挑战欲,连在思考上都懒得保持独立。
最终,这种“什么都不在乎”的心态必然反映在人生抉择之中,逃避婚姻、不愿生育都不 算最严重的,自杀潮才更是令人头大。
经济的急转直下加剧了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互不理解、消极对抗,最明显的例子便发生在“昭和男儿VS平成废宅”之间。说穿了,人的思维极其容易建立在自己的经历之上,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人类悲欢并不相通”的原因之一。



对属于昭和的老一代来说,他们曾经在辉煌年代胼手砥足、奋力拼搏,也确实收获到了财富和成就的回报。这些“事实胜于雄辩”,让他们内心始终坚信付出必有回报、坚持必可胜利,什么“风口上的猪”之类理论,他们大概是听不进去的。
在这些人眼中看来,取得的结果不如预期,必然就是做的人不给力;再加上新一代的思想、生活习惯也存在不同之处,一来二去更加剧了“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于“平成废宅”的口诛笔伐自然就更多了。
著名的“坦克里面看动画”就是引发大批指责的事件之一——当时是某一次演习,巡查的军官发现一个坦克兵正在坦克内部用自带的PSP看动画。军官大怒,责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坦克兵回答——“坦克自带显示屏配置太低,看不了”。
之后据说这个坦克兵也因态度过于散漫而被责问,他的回答更是亮瞎——“如果连我们都需要参战了,那就说明海自和空自都已经完蛋了。那种形势下并不具备翻盘的可能性,不如直接投降比较好吧。”
对于看惯了“人民子弟兵”的我国民众来说,对战争相关的事居然能摆出这个态度,确实有一种“你国药丸”的感觉。不过反过来想想,对我们来说这难道是坏事吗?
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日本近代史的段子,“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豚”,后两句表达的正好就是这两代人之间画风截然不同又互看不顺眼的现状。
但是指责归指责,被指责为“平成废宅”的人群反而表现得相当平静,大有“怒骂由你怒骂,废宅我自为之”的感觉。也难怪,他们对整个世界都感觉“不值得”了,恋爱结婚财富都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何况是为了看法不同而与人争论?



结语

因生活压力而主动选择低欲望生活,对婚姻子女不感兴趣导致少子化,随着时间推移少子化逐渐转变为社会老龄化,这就是“丧文化”引发人口危机的内在逻辑。日本愈发严重的“性萧条”苗头,其影响并非只局限于国内。
2013年的时候,李光耀已经在自己出的书里面拉警报了。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韩国出现了“抛弃世代”的说法,我国则流行起了“佛系青年”。

不过后者倒并不能完全对应上“丧文化”的特征,“随便”之下多少有些“我按我自己的决定做事,但我不和你争论”的骄傲意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3 11:42 , Processed in 0.052875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