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mayavati

[其他] 《莫扎特教育风暴》——铃木镇一教育法 (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9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yavati 于 2007-1-19 00:41 发表


usb怎么会自卑呢。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父母可能本身不是各方面修养都足够,但是通过经典教育却能给孩子带来诸方面良好教育的原因。我们自己虽然有所不足,因为种种因素学习不够,但是如果我们让孩子亲近种种的 ...


谢谢你的鼓励。我会记在心里:父亲虽然只有一杯水,但他给我了一桶水;我虽然只有一桶水,但我要给孩子指引一条江;希望孩子不要满足于这条江,能够给他的孩子指引到大海。
得到你很多的鼓励,心里就会有希望在成长。可能这就是择邻处的道理吧。$送花$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1-19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sb 于 2007-1-19 01:08 发表


谢谢你的鼓励。我会记在心里:父亲虽然只有一杯水,但他给我了一桶水;我虽然只有一桶水,但我要给孩子指引一条江;希望孩子不要满足于这条江,能够给他的孩子指引到大海。
得到你很多的鼓励,心里就会有希 ...


其实这种所谓的自卑感我也有,我觉得自己的父母在教育我自己的例子上有些 失败和教训.但是这是局限于父母的的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幸运的是我学会自醒, 所以我也会以自己的体会为经验,进可能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我们只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所以看的更远,我们的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会看的比我们更远.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14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开朗基罗的童年   


    我们注意到,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存在于生物界:人类养育长大的动物和人并不相似,而动物养育成长的孩子却会变得和动物父母非常相像。著名动物学家乔伊•阿达姆逊夫人写了一本《野生的艾尔莎》,在书中就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乔伊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养育非洲小狮子艾尔莎,但无论夫人怎么努力,小狮子依然故我,虽然艾尔莎对人很亲近,但它却和人完全不同,但是另外很多实例却证实一点,人类的婴儿如果被狼、熊、猿猴等野兽抚养长大,他们长大之后变得几乎和这些动物没什么两样,无论是外貌或是生活习惯,以至于心理都是这样,他们变成了所谓的狼孩、熊孩、猿孩,身上不再具备人类的特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让人惊讶的事呢?这是因为人类婴儿的大脑生理适应能力很强,正是依据这点,我们才常常说人类的孩子具有很大可塑性。因此,同样是人类的孩子,但是在西方国家出生的孩子和在东方国家出生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却会有巨大的差异,也正是这个原因。

    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差异,以至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与心理特征。另外,由于每个孩子的父母的情况完全不同,即使身处同一国家或地区,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有天壤之别,所以他们长大之后也肯定是千差万别。四年前,美国比利卡大学的生理学院院长波伦托博士曾经访问日本,我们曾经会晤过,对前面我提到的这个问题,他就曾经用实验的手段加以认真地研究,并把他的结论向美国学术界公布,这个结论就是:"如果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分别抚养那些出生不超过9个月的婴儿,他们各自会形成适应身边环境的能力,而环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则无法培养。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婴儿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决定性的因素来自于环境。

    有一对双胞胎,可以作为例子说明这个问题,这个例子非常典型:双胞胎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办事认真,忠厚老实,为人规规矩矩,是个有很高素质的政府高官。这对双胞胎兄弟之一出生时处于休克状态,体质比较差,因此父母将他留在身边抚养。另一个较为强壮的婴儿,则在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那儿,在一场突然袭来的地震中,他爷爷奶奶双双丧生,一个码头工人把这个婴儿抱了回去,从此他就和自己的家庭断了音讯。身体较差的孩子在素质很高的父母身边成长,受到家庭浓厚的宗教气氛熏陶,后来成了一名牧师,虔诚地做着传道工作,他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品德,做事认真的人,教众们对他非常爱戴。

    而送到乡下的那个孩子,从小的家庭环境贫穷而且不和睦,他的养父是一个酒鬼,成天酗酒,孩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养母就去世,这个孩子身处这样糟糕的家庭环境中,逐渐变成了问题少年,他十六七岁就开始盗窃,而且屡次犯下严重的罪行,最后因为故意伤人锒铛入狱。他和他的兄弟就是在性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他的脾气暴躁易怒,做事马虎,很容易冲动,不负责任。和他养父活脱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这对双胞胎因为成长的环境的差异,同时因为这种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两个双胞胎兄弟之间根本找不到任何相似之处。在我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常常见到这种情况。

    有一天,宫本先生邀请我:"您什么时候得空可以去听听我儿子的小提琴拉得怎么样吗?"宫本先生是名古屋人,原来跟我学过小提琴。宫本先生的儿子已经15岁了,他的父亲8岁起就教他拉琴,那时候他正练着帕格尼尼的曲子。宫本先生很诚恳地对我说:"拜托您,铃木先生,请您指点指点他,有什么问题和不当的地方您只管说。"他对儿子的关心溢于言表。我回答他:"我一定会尽力的。他无论什么时候来找我都可以,您尽管放心。"
宫本先生的儿子山畸大约在一个月后独自来到我在松本的家中,我这是第一次见到宫本先生的儿子,和他寒暄、交谈了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个孩子的容貌酷似他的父亲,说话的声音也和他父亲一般无二,带着浓重的名古屋口音,就连寒喧时的动作、表情都和他父亲宫本先生一模一样,当他对我鞠了一躬,说"铃木先生,请多关照",他的声调和模样让我觉得有点恍惚,觉得自己是在和宫本先生交谈。

    我一边对他和他的父亲如此相似感慨不已,一边要他立刻拉一段曲子给我听。
他把小提琴从琴盒里拿出来开始调弦。我觉得更吃惊了,他调弦的动作,速度以及某些小习惯,和他父亲一模一样,简直是脱胎于同一处。山畸把弦调好后就开始拉琴,他拉的正是帕格尼尼的练习曲。宫本先生当年曾经在我面前拉过这首曲子,我还曾经指导过他,所以我较为熟悉宫本先生演奏这首曲子的风格和特点。紧接着我又注意到,不仅是拉琴的姿势动作和他的父亲宫本一模一样,即使是演奏中表现的优点、缺点,甚至对音乐的理解和即兴发挥上,山畸也酷似他父亲,更让我觉得瞠目结舌的是,即使是演奏中常常出现的不准确的节拍和音色,拉完一小节之后总要跳弓这样的坏习惯,以及所有细微之处,山畸简直是宫本先生的翻版。甚至有好一会儿让我觉得在这里拉帕格尼尼的练习曲的是宫本先生,而他所有的老毛病依然如故,我只要再说一次从前对他说过的话就可以了。

    拉完一曲,惴惴不安的山畸问我:"铃木先生,我的琴拉得怎样,请您多指教。"--就是拉琴之后脸上这种虚心请教的表情,也酷似他父亲,现在站在我面前的,到底是父亲宫本还是儿子山畸,都快把我搞糊涂了。这时候我可有点犯难了:他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也继承了他父亲的缺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我问他:"告诉我,一直是你父亲教你学琴吗?"山畸回答道:"是的,一直是父亲尽心尽力地教我,您能给我点建议吗?"
我看着他一脸的诚恳,实在没法对他敷衍了事,于是我直言不讳地对他说:"既然这样,我就不客气地建议你,不要只跟你父亲一个人学,还是多跟其他老师学吧,对你来说,应该接受其他方面的指导,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你的琴艺。"说实话,今天我还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中环境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在这个小伙子身上,可以如此清晰地看到18年来努力学习父亲的痕迹--包括他的言谈举止,他的心灵,他对音乐的感觉,这不由得不让人对深藏在生活中的神奇力量感慨万千。

    看着眼前这个言谈举止、甚至一颦一笑都酷似宫本先生的小伙子,我忽然这么想:只要看看父母的情况,对一个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略知一斑了。我也因此想起有人曾经告诉我:"您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们的风格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没什么区别,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您的学生。"此言不谬,可以说这些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30多年前,江藤骏父子俩找到我,他的父亲对我说:"这个孩子就托付给您了。"就这样,我收下了我的第一个弟子--江藤骏,那时候他才刚刚4岁。就更别提丰田根二了,他差不多就是在我家长大的,看来在他们的身上都有我的印记。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出自于名门望族,但是出生不久他就被送到乡下,被寄在别人家托养。他的养父是个石匠,因此锤子和凿子就是他从小司空见惯的东西,我认为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雕刻家,和他童年的这段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打个比方说,初生的婴儿和制作陶器的粘土非常相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环境和教育想要把他塑造成什么样,他就一定会被塑造成什么样。所以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反复强调过了:必须彻底抛弃这种思想,即根据孩子长大后的情况来评判他们是否具有才能,一定要搞清楚:孩子所被赋予的才能是未知的,而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不要考虑什么先天是优是劣,只管竭尽全力地精心培养他们,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培养成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有用之才。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好家长们   


    人们经常在一起对某人天赋的高低加以议论,但可笑的是,他们所谓的天赋并非通过对初生的婴儿进行测试的结果,因此得出这个婴儿是否具有天赋的论断;而是等孩子都四五岁甚至更大一点,等他们身上的某种能力表现出来之后,才据此断定他们天赋的高低,这种方法显然并不科学。所以往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假如一个曾有神童之誉的孩子长成一个凡人,人们就说:"他能成为神童全是训练出来的,他的天分原本就很平常,所以现在乏善可陈。"反之,如果一个自幼表现很普通的孩子后来表现很强的能力时,人们又会说:"有各种类型的天才,这位就是属于大器晚成那种类型的。"这样的无稽之谈只能让人觉得可笑,但是也隐约透露这样的信息:人们往往是在看到了孩子的发展之后,才将人的才能和素质联系起来,并根据以后取得的成就来判定人的天分。

    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短视的。其实说起来,像身体状况这类先天遗传,只能表明身体的生理条件。这方面的差异,确实是人降生之初就已经有的了。但这并不能说明文化和创造方面能力的高低。因为文化和创造方面的能力始于婴儿时期,此时成人既无法通过语言来教导,孩子也无法有意识地学习,这种能力是从孩子出生到两三岁这个短暂的时期里,通过生命力的作用,在潜在意识的帮助下获得的。这里所说的潜在意识是指人出生后能将记忆获得的信息的能力。人们从潜在意识的记忆力得到的知识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从意识的记忆力所获得的。这种潜在意识在人越接近零岁的时候作用越强。我提倡的早期教育和才能教育,核心的内容就是怎样尽量培养孩子的这种潜在意识,使它发展得更强。这种方法是利用环境让幼儿的潜在意识达到最佳状态,这样可以使孩子的智力提高得让人吃惊。这并非全是我独创的,在日本其实很早就有早期的才能教育这种传统,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那些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贵族的后代很小的时候就会接受这种教育,也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例如中村敬宇才3岁就已经能读中国的《四书》,13岁的赖山阳就能写很好的汉俳,这些例子都很有说服力。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我在读书的时候比较注意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就收集了许多,在这里摘录一些,让大家有比较深的印象。在《大江匡房卿传》一书中,静腾方树写道:大江匡房4岁就开始读书了,这之后他的学习就更加勤奋了,这样他在8岁上就已经精通《史记》、《汉书》等中国典籍,11岁上,他跟着父亲的下属到土御门右府师房家拜访,他的父亲曾告诉过右府大江匡房已经会写诗了,对此右府不太相信,这次就想借机考考大江匡房,右府要求他当场赋诗一首,大江匡房稍稍沉吟了一下,立刻就以右府所出题目赋诗一首,这首诗词句秀丽。读了这首诗,右府很感动,觉得这种事非常罕见,于是把这首诗进呈给天皇,天皇读了龙颜大悦,下诏御赐大江匡房一笔赏金,以资鼓励。在自传《流配随笔》中,山路树行写过这么一段:
    父母从6岁开始就教我读书,但因为自己比较愚钝,直到8岁才读完《四书》、《五经》、《七书诗文》。到11岁那年的春天,作平生的第一首诗《元旦》,诗人道春读了之后非常感动,亲自为此诗作了序,以示奖掖后生。在序文中他这样写:"幼少之作,会外感人。"并和了一首诗。在《太宰府天满宫故事》中,剑原一川写道:齐衡二年的初春,管公年方十一岁,一天夜里,月色朦胧,在月色掩映下,梅花绽开,父亲岛田对管公说,此情此景颇有诗意。你可即兴赋诗一首,管公闻之,援笔立至,写下《月夜》一诗,进呈父亲,诗曰:月耀如晴雪,梅花似照星。可怜金镜转,庭上玉芳馨。乃父读之,感动异常,断言此子前途未可限量。
    上述的记载都说明,古代日本人比现代人更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日本才有了辉煌的文明,我们现代人面对先人,应该觉得汗颜啊。急功近利的想法是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过程中的大忌,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早期教育和才能教育的目的就要将孩子培养成神童,这种看法至少是片面的,也正是我所极力反对的。

    记得前一阵子有位家长找到我,因为他看到丰田根二在3岁的时候就能演奏诙谐曲,江藤骏7岁就能演奏协奏曲,对此非常羡慕。因此就带着3岁的儿子到我那儿,他说:"铃木先生,麻烦您看看我这孩子,鉴定一下他是否具有音乐细胞?"他的意思就是,如果孩子在这方面具有才能,就让他学习。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才能,那就算了吧。我对这位父亲的态度感到气愤,难道孩子要是不具备所谓天才,就不让他学习了吗?依我看,这样的家长即使是对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效果也不会太好的,正是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是导致很多神童夭折的原因。这种急功近利的父母居然非常多,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我的一个学生是个很好的孩子,他的音乐素质很不错,练琴也非常努力;他的母亲有一天专门来拜访我,她却这样问我,"请问铃木老师,我的孩子到底能成才吗?"

    我听过这种问话已有数百次之多,因此,我就想好好地劝劝她。
    我笑着回答说:"不,您的孩子没法成才。"
    "啊!什么,您--您的意思是……"
    我的这番回答使那位母亲惊慌失措,话都说不利索了。
    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啊,我深知这一点,这本来是对的,但是这种想法里往往隐藏着功利主义的教育态度。这就是:假如能学有所成,就让他继续学,不然就算了,省得又费精力又费金钱,甚至干脆就放任自流,正是对于这种谬误,我才开玩笑回答这位家长,看到她那副着急的样子,吃惊得说不出话,脸色也变得刷白,我就接着对她说:
    "但是你的儿子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人。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儿子不能成才,就认为他没出息,就不让他继续学下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能不能成才这种想法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潜台词就是将来能否指望他光宗耀祖,甚至为自己养老送终这种不健康的想法。您应该明白,他是你的儿子,而不像冰箱洗衣机这类的用品,越使用才显得越有价值。是这样的吗?""话是这么说,哎呀,不过--但是……"看来她的思想还是没彻底转过弯来。于是我接着更进一步开导她:"身为父母的,最重要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有一颗美好心灵的人,这就算是给他指明了一条通向幸福生活的道路,这已经足够了。假如再有别的要求就是不可取的,你想想,如果一个人能健康成长,能拥有一条光明的人生道路。这还不够吗?反之,如果孩子在你的培养下,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那么孩子走的就会是另一条道路,那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我们做父母的如果看到孩子无法得到健康和幸福,我们的心里难道不会觉得不安吗?"

    现在她总算听进去了,于是心悦诚服地说:"您说的太有道理了,铃木老师,我的确不是一个好母亲,请原谅我。"我笑着说:"现在,我可以回答你刚才的问题了。您儿子的小提琴学得很好,以后如果我们配合好,一起精心地培养他,帮助他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他一定会有所成就的。"遵循这样的思想,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先计划要培养成音乐家还是画家是错误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先制定一个目标,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点,目的是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而高尚的人,孩子日后是要成为学者还是从政,或是经营企业,这个选择应该让孩子长大后自己去做。老卡尔•威特,这位早期教育的创始人;就是这样培养他儿子的。

    反之,有些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能成为音乐家或画家,把他培养成只会画画或音乐的人,他们都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人既然拥有这么奇妙的大脑,在我们对孩子施加教育的时候,无论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孩子的大脑先得到发育,此外还应该重视体育和德育。老卡尔•威特说过,人应当努力地全面发展,保持各方面能力的平衡;否则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天才的诞生
60分万岁  



    前几年,有人邀请我到扎幌做一次题为音乐教育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音乐,目的是推行我的小提琴教学法,同时对于听众们有兴趣关于教育的其他方面问题也谈了谈。记得演讲现场的听众反应热烈,尤其是那些父母,他们领着小孩来听演讲,望子成龙的心情实在令人惊讶。
    我需要的正是这种现场气氛。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后来,演讲渐渐成了我和听众之间进行的讨论会。而最有趣的,最能发生精神碰撞莫过于演讲者和听众一起讨论了。
在听众们高昂情绪的感染下,我居然在演讲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听众们中间,与他们就大家都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这样,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和听众的交流过程中,不但向大众作了有效的推广,更为难得的是收集了很多我特别需要的反馈信息。很多父母在现场讲述了自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也推心置腹地说了各自的教育方法。这一些发言确实让我受到很多宝贵的启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叫美智子的小女孩把自己心中的苦恼告诉了我。美智子年仅9岁,是跟着父亲来听演讲的,因为她正在学习小提琴,所以对我非常信任,她一股脑把那些深藏心中不愿对别人说的事情告诉了我。刚开始美智子显得很胆怯:"铃木老师,"她不安地说,"我要是把精力全都花费到小提琴上,会因此影响学习吗?对这个问题我感到很困惑。"我对她的问题不太明白,于是反问她:"怎么会呢?学习音乐不是生命中的一件快事吗?音乐会给你带来帮助,让你越变越聪明,哪里会影响学习呢?"
听了我的这番话,美智子有些害羞地说:"铃木老师,说起来真丢人,您的话当然没错,但是……""但是什么?"

    "您知道吗,我的学习成绩一向不好。我爸爸常常为了责备我不用功。这……这说出来太丢人了。"美智子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我有点知道她的意思了,就进一步深入地开导她:"美智子,你能把问题说得更详细具体一些吗?也许事情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让人尴尬,没准我还能帮助你呢。"美智子这才把她犯愁的事更详细地说出来:"每次考试我只能得赴来分,一次都没考上过拱分,我真伤心!为了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我知道自己还不笨。但是成绩为什么总是不好呢?因此我想这里的原因肯定是我在学习小提琴上花的时间太多的原因吧。"这时美智子的父亲插话说:"是啊,铃木先生,美智子的学习一直处于中等,对她将来的学习我真是有些担心呢!如果她的成绩一直是这样,只怕将来很难考进京都大学之类的名牌大学吧!"

    "你们担心的原来是这个啊!"我问他们,"实际上美智子的成绩已经很好了。干嘛非得考90分呢?难道只有90分的成绩才能证明她的聪明吗?分数并不能说明一切。说句实话,我和美智子一样大的时候,最好的成绩也就是70分。""啊。您没骗我们吧?"美智子父女俩吃惊地看着我,好像不相信我的话。"是不是不信?其实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父亲甚至只要求我拿栋分就行了。"我告诉他们。"这--不会吧?铃木先生,您不是在说笑话吧?"那位父亲狐疑地问我。我没有直接回答美智子的父亲,转而对美智子说:"小妹妹,你想听我说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吗?"  "好啊,这太好了。"美智子高兴地回答。我就讲了一件我小时候的故事: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什么人的成绩好,就是个好孩子;什么人得了最高分就是最棒的,这样,学习的惟一目的就是分数。但是在学校,我的分数老是"差强人意",总是65分、70分,最好的成绩就是有一次考了78分。这样一来,在学校里,我从来没得到老师的表扬,反而常常挨批评。

    有一次发期末考成绩单的时候,老师又一次批评我:"铃木同学,你的学习怎么老是这么差劲,这次你才考了78分,这个成绩是全班的倒数第五名啊。其他同学都在进步,为什么你老是这么差劲呢?如果你再继续这样,你还能考上好一点的中学吗?"
我听了老师的批评,心里难受极了,而且又开始怀疑自己,自已是否的确很笨呢?我就这样焦躁不安地回了家。我的神情让细心的父亲觉察到不怎么正常,他过来问我:"镇一,你回来了。怎么啦,你看起来有点不开心呀,到底遇到什么事呢?"我灰溜溜地回答:"爸爸,请原谅我。" "你有什么要我原谅的呢?你得先给我讲明白啊。"父亲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垂头丧气地把成绩单递给爸爸,并把老师的批评告诉了他。听了这番话,父亲很平静,他对我说,"你真蠢啊,镇一,老师对你的批评不对。实际上我只要求你每科都考到60分就可以了。"  "60分?60分就可以了?"我愣住了,还以为父亲在取笑我呢。

    父亲说:"没错,60分就说明你及格了,及格就意味着合格。你合格了,这不就足够了吗?"  "但是老师要我们都考90分,100分当然最好了。" "能考100分当然很好,但为了100分而努力却毫无必要。你可以好好想想,产品只要检验合格就可以出厂,就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你考了60分就说明你合格了。既然已经合格了,为了一些虚名还有什么必要浪费精力呢?"父亲耐心地解释给我听,"现在由于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孩子们老是想成为第一名,总想每次都能考100分,这是毫无意义的,镇一,你千万记住,求知是非常快乐的,决不应该沦为争名夺利的手段。如果学习的目的是考试,是分数,是为了争第一,那学习知识的快乐在什么地方呢?那只能沦为一种痛苦。

    "真的吗?如果真是这样,学习不就成了件轻松的事吗"我听了父亲的话非常高兴地说。
"是这样的。学习应该是轻松而快乐的,假如学习成了苦差事,那不仅毫无趣味而且非常无奈。"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分数对我的困扰从此抛诸脑后,我的很多时间是用在博览群书和学习课外知识上。可以这么说,我是在求知的快乐中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听了我的这席话之后,美智子脸上明显露出兴奋的神色,而她的父亲看起来如释重负,仿佛还长出了一口气。铃木老师,这么说我学小提琴是正确的了?"美智子问。"当然了。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你得到其他孩子得不到的快乐,你的智力也得到有效地发展。这件事不是一举两得吗?" 我更深入地告诉美智子,"美智子,请你牢牢记住。对一个人来说,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分数和名次,最重要的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的能力,你的能力并不能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当长大之后,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的。"

    现在,我们的学校和家长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经常是看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标准是不可靠的。实际上,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处理生活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正确目的。这是孩子们最需要的--这种需要不仅是在幼小的时候,他们长大之后同样需要。

总结一下我的学生时代,很少把时间耗费在功课上,我的学习成绩一直维持在中等水平。不过其余更多的空闲时间中,我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我认识到,我真正的老师是大自然,这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是我真正需要花费精力去认识和了解的,老师给你打的分数和名次都远远比不上它的乐趣和价值。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  


    我经常把这样一种观点传输给我的学生们:才能这种东西并非像人们想像的,在某种能力上特别突出,而是让人生完美的能力。有一点应该特别强调,这里所说的能力并非我们平时说的像解题能力、说话能力、绘画能力或是乐器演奏能力这些单方面的能力,我说的是一种综合能力。而判断力是这种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我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正确的判断力,所以说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专门写一本专著来论述,我不想离题太远,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就举一个和孩子教育有关的例子吧。有个叫青山荒木的小孩,是我一个大学同学的儿子。我初次见到他时,他才刚满8岁,现在他已经18岁了。我刚见到青山时,他正非常努力地学习绘画。
    那个同学告诉我,青山从小就酷爱绘画,并立志要成为伟大的画家。但是志向毕竟是志向,因为他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所以一直到现在,他都无法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孩子从小喜欢这个,他自己又很勤奋,应该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吧。但是现实并不像好心人想像的那么完美。

    父亲请了一位老师,专门教青山学习绘画,但很不幸,这个老师却没有丝毫才华,他会的仅仅是一些画匠的技巧。因此,他在教学中向小青山传授的无非是用笔法、着色法这种僵硬的技法,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帮助青山开阔艺术方面的视野,更有甚者,他还禁止小青山在所教的范围之外进行探索。几年之后,青山天生的艺术感觉和创造精神不但得不到任何开发,反而遭受严重的毁坏。就这样,几年中青山学会了一些僵硬呆板号称技法的东西,除此之外,他的审美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甚至对作品优劣的鉴赏力他都不具备。
"也就是说,青山通过几年的美术学习,完全没有掌握正确的判断力,很难想像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判断作品优劣的能力,怎么能成为一名艺术家呢?

    一天青山跟着他父亲来拜访我。我知道他在学美术,就给他看我收藏的一些画作和画册。但是,小青山居然置若罔闻。"青山君,你如果想当一名画家,就必须学习这些大师的作品。"我指着毕加索、凡高的名作告诉他。小青山看着这些作品,茫然地问我:"这是名画吗?" 现在吃惊的变成我了:"当然了,毕加索是立体派大师,凡高是后印派大师,他们的作品如果不是名画,那就没有谁的作品可以称得上名画了,你对他们的作品要仔细地琢磨。"  "但是这些画简直就很难看。"小青山的评判更是让我大吃一惊。但我一转念,认为青山这样的孩子可能不太能欣赏西方现代派的作品,于是又给他看日本传统名画。"那么,东山魁夷你一定很喜欢了?这是日本最伟大的画家呀!你看这些浮世绘,都是最美丽的作品。"人人都知道东山魁夷的画作属于唯美一路的,浮世绘则华丽异常,我想青山一定比较喜爱,就推荐给他看。

    但是,出乎意料--对于这些传世之作他还是非常漠然,丝毫不为所动。
    "铃木先生,我觉得这些画很难看。"
    "青山君,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画是你喜欢的呢?"我对青山的话越来越感到吃惊,他到底喜欢谁的作品,我实在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这是我喜欢的画。"说完,青山高高兴兴地从随身的小包里掏出几张图片给我看。
    看见他的那些画,我差点就要喊起来了。"青山君,你喜欢这样的画?你真的喜欢?"
原来,青山带在身边的那些画,都是品位低下的美女图,如果是普通的小女孩,倒也无可厚非,但是青山却是学过几年美术的孩子--而且是个男孩,竟然喜欢这样的画,真让人如坠五里云中。

    不过,等我询问了青山的父亲,得知他学习美术的详情以及他的美术老师的情况,我就不再惊讶了,但我替他觉得惋惜。因为他受到的美术教育没有一点艺术性,可以说是在无情地摧残他的艺术感觉,产生这种结果当然不足为奇了,如果出现其他结果倒是让人惊讶。青山现在的状况怎么样呢?说起来令人扼腕叹息--虽然他才18岁,但是并没有更深入地学习美术,他放弃了学业,进了一家制作雕花石膏装饰材料的工厂,当上一名雕花学徒工。当我知道青山的现状后深感痛心。他如果在年幼时就培养出很强的艺术鉴赏能力,也许他会成为优秀的画家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将完全不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音乐家  


    音乐和美术是声声相通的姐妹艺术,这一点人人皆知,实际上并非如此,世上的所有事物在本质上也大都是相通的。虽然我从事的主要是音乐教育,但是,在儿童教育的其他方面,有很多类似之处。我在前面谈到过,因为没在幼儿期形成敏锐的艺术判断力,最终使青山荒木沦为工匠,而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那么这种情形在我的学生中是否存在呢?我可以确定地回答,这种危险随时都存在着,所幸我并非那种误人子弟的老师。一旦发现我就会及时加以改正。谁都知道,在乐器演奏的学习中,接触到的技巧问题绘画和别的艺术门类更多。我认识的音乐教师中,就有很多人只关心对学生进行技巧训练,而往往不太重视对他们的音乐感觉加以培养,因此他们的教育,只是批量生产的单纯懂技巧的演奏者,并不是真正的音乐家。此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缺乏音乐素质作为根基,演奏的技巧是无法达到一定高度的。

    我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是一位名叫丰田林子的女孩,她拥有非常出色的手指机能和先天条件,似乎天生就是拉小提琴的。因此,在进行小提琴技巧训练的时候,她的进步非常惊人。年仅8岁,她就能演奏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了--稍微了解一点古典音乐的人都知道,帕格尼尼这组随想曲非常难,无论从技巧的角度还是音乐的角度,对每位小提琴演奏者都是严峻的考验。帕格尼尼自己曾这么说:"这24首随想曲是我专门为自己谱写的。"而大师自己则被誉为"小提琴魔王",这组曲目的具有多大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林子却可以非常轻松自如地演奏这些曲子,而且演奏水平很高。自己的学生这么有才华,我这个做老师的当然非常自豪,这对我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肯定。但林子的问题恰恰是出在她的天赋上。有一次上乐理课,我发现丰田林子没来。她怎么啦?她不会是病了吧?

    上完乐理课,我到办公室的时候从琴房路过,一阵阵接近疯狂的小提琴声从琴房里传出。正是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一听就知道是林子在练琴。琴声就像潮水那样地奔流而来,速度非常快,比标准速度快出很多,听起来狂躁不安,就像狂风袭来一样颤栗。"快停下来,林子!"我马上把琴房的门推开,制止她继续这样演奏。
    "哦,是铃木老师!今天我的演奏又提高了。"林子一脸得意地对我说,她还以为我肯定会表扬她呢。
    "提高?不!你搞错了,现在你练琴已经误入歧途了。"我板着脸对她说:"难道演奏小提琴是赛跑吗?你拉得太快了!"
    "拉得快难道不好吗?没有人能拉得像我么快啊!"林子很不服气。
    我觉得为这事和她争论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绕了一个圈子,我问她:"乐理课你为什么不上?"

    林子理直气壮地回答:"乐理课有什么意思啊,一点也不像练琴这么有趣。"
    我说:"你确实很有演奏天赋,这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这当然非常让人羡慕。不过你如果忽视乐理和音乐方面的修养,你最终只会误入歧途,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
    "误入歧途?不会吧,老师,难道我演奏得不好吗?"林子依然有些不服,但也开始感到不安了。
    "你以前的演奏确实很好,但是刚才却拉得太差了,说得严重一点,你拉的根本就是噪音,一点都不能算是音乐,和一台机器产生的讨厌的噪音没什么两样。"
    "什么?噪音?但是我非常有激情啊。"林子差点就要喊起来了。
    "有激情固然不错,但你的激情太多太失控了。知道吗?过犹不及,秩序、和谐是音乐所注重的,演奏者必须知道控制,不知道控制就根本不能算音乐。"
    "但是我控制得非常好。"林子还很自信。

    我严厉地说:"旁观者清,你刚才要是像我那样,也在门外听这种声音,你一定会得心脏病的。真是太难听了。"  现在林子有点相信我的话了,她开始变得不安。"铃木老师,我拉的乐曲真的很难听吗?"
    "是的,你要相信我,老师是从来不会乱发评论的。"我板着脸说。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些技巧我已经全都掌握了啊。"林子一脸困惑的表情。
    "技巧对于音乐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音乐就只有技巧。对于一名真正的音乐家来说,仅仅只会演奏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和各种音乐之外的知识。只有这样,你演奏的音乐能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让听众感动。"
林子问:"那我该怎么做呢?"

    "你今后一定要好好地去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必须很好地掌握乐理、音乐史这样的科目,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努力地使自己的演奏做到尽善尽美。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
    "一定要记住,你虽然是以一名演奏家的身份进入音乐领域,但是单纯具有出色的演奏技巧并不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要成为一名音乐家,还有很多东西是你需要学习的。" 我接着耐心地对林子循循善诱。
    从此,每次上乐理课的时候丰田林子都会按时来,她还主动阅读了很多音乐之外的书籍,她后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正是这个时候打下的坚实基础。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2-14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伟人大多博学多才  


    我众多的学生中,但凡后来有很高成就的,大都有知识面宽、多才多艺的特点。而那些单纯在一个方面非常突出的学生,成年之后往往一无所成。我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的,而是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作出的结论。在我的学生中,像丰田林子这么优秀的小孩不乏其人,但最后取得杰出成就的,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多。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很多孩子出于各种因素,并没有全面发展。正像前面所说的,丰田林子原先假如单纯把功夫花在演奏技巧上,她在两三年之后,肯定不会再有什么进步了。而实际上,当丰田林子改正了仅仅追求技巧的缺点之后,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真正的音乐之中,她因此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音乐家。丰田林子在东京国际音乐节上一鸣惊人,她凭借着出色的演奏夺得小提琴演奏一等奖。她获得的虽然是演奏大奖,但她获得的评价已经远远不只是演奏上的了。
    《东京日报》有一篇评价她的文章这样写道:"小提琴的魅力在丰田林子手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演奏已远远超越了小提琴的范畴,在她的演奏中,我们为她非凡的音乐才华而折服,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是什么样的。"现在有很多人,这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他们往往很片面地只注重表面成绩,对学生内在的修养和实际能力一点也不关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重视了,有数不清的颇有天分的孩子就是无意中惨遭这种作法的戕害,想起来真是让人痛心疾首。他们在教授学生演奏乐器的时候,单纯地偏重技巧,教授学生绘画的时候,仅仅只注重技法,在教授数学、物理的时候只看重分数,这种观念和方式对孩子的戕害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在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生涯中,一直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才能,因为单一而片面的才能就等于无能。这种"某方面的天才"在生活中有不少,但这其中却鲜见有人取得出色的成就。

    本正浩夫对科学很感兴趣,据说才八九岁大,他就开始"科学"研究了。这也许源于天生的兴趣吧,他从小就迷恋物理和化学,小小年纪就把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不少物理公式背得烂熟,还经常饶有兴趣地讲解给别的孩子听,因此,小朋友们和老师、父母都交口称赞他,将他誉为"天才"。但是,本正浩夫的"天才"实际上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吗?有一次,我偶然有机会和他谈了一次,谈话的内容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本正君,听说你对科学非常热爱,真是让人高兴!"和他见面之后,我们的谈话就从他最为自豪的事开始了。"是的,铃木先生。"本正浩夫一点都不谦让地说,"从小我就对物理、化学非常热爱,将来我肯定能成为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然后他把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怎么食不甘味地"钻研"科学的事迹告诉了我。他说除了能看懂那些深奥的科学著作之外,他还常常做一些很有意思的实验。"本正君,你能告诉我宇宙有多大吗?"我想故意考考他,试一下这位众人交口赞誉的天才究竟怎么高明。

    本正浩夫回答:"嗯这个,至今为止没有明确的结论,反之肯定非常非常大。"
我继续问他:"那宇宙的外面到底是什么呢?" "宇宙外面?到现在没有发现什么。"本正浩夫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对他说:"本村君,既然至今为止还没有什么发现,那你不妨用自己的想像力去想像一下吧。" "想像力?想像?怎么能用想像这样和公理、定理毫不相关的东西来研究科学呢?"本正浩夫不置可否地反问。"是这样啊。"听了他的这句话,我知道眼前这位天才是怎么回事了,同时也觉得失望:"本正君,人最重要的难道不是想像力吗?人类要是丧失了想像力,就没法做好任何事,更谈不上有什么进步了。" "铃木先生,我认为搞科学研究,无论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本正浩夫像个大科学家似的,一本正经说:"你们这些搞艺术的当然要借助想像,但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我,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科学家,而不是艺术家。" "本正君,你在物理和化学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爱好吗?"

    "我哪里有精力爱好其他东西,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费在搞科学研究上了,"本正浩夫说,"普通人呢,在空闲的时候可以爱好音乐什么的,但我就不一样了,科学研究就是我的一切。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上,我可不想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那上面。"我对本正浩夫这番话感到非常惊讶:"哦,你难道从来就不听音乐,也从不看什么文艺书吗?就算是科学家,也需要具有多方面的修养啊!"但是本正浩夫却很骄傲地回答:"不,铃木先生,做什么事要有所成就,只有一心一意地去做。我不是那种博而不精的人。"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这次谈话,本正浩夫所谓的"专一"的确世上罕见。一心一意地专心做事当然是一种美德。这我毫不否认,但是像本正浩夫这种岁数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这么早就开始的"专一",他们更需要的是全面发展。这种过早开始的"专一"只能使他像井底之蛙一样,禁锢在狭窄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他将因此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这位科学天才本正浩夫在过了许多年之后,变成什么样子呢?他的成长和我预计的完全一样,本正浩夫已经20岁了,他现在呆板、冷淡,缺乏热情,他并没在物理、化学等领域里取得什么成就,听说他还在钻研那些高深的理论书籍,除此之外,他没有一点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平常生活中的小事。由此可见,无论是谁,如果不能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没有丰富的想像力,没有丰富的爱好,都无法成为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更无法拥有完美、快乐的幸福生活。古往今来,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他虽然是以画家的杰出成就流芳百世,但他同时还是一个杰出的建筑家、科学家,而且他在绘画之外也取得非常杰出的成就。此外还有爱因斯坦,这位我们非常熟悉的伟大的科学家,他同时就是非常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

    可见在实际生活中,片面的单方面才能差不多就是没用的,几乎可以算是无能。因此像本正浩夫这样的教训,我由衷地希望聪明的孩子们一定不要再去重犯了,原本可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大好时光,就因为错误的观念而白白葬送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3 12:17 , Processed in 0.309337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