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娲娲

凡·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圣-雷米'Saint-Rémy'-1889.5.3~1890.5.16



柏树
Cypresses
布面油画 93.3 x 74.0 cm
圣-雷米: 1889年6月
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F 613, JH 1746   
     凡·高结束了在阿尔短暂而又紧张的生活。他在阿尔居住了年余, 经历了几次戏剧性事件之后(与高更闹翻、割耳), 他自愿住进离家不远的圣-雷米精神病院。在幻觉和精神继续发作的间隙期间, 他又能够正常作画了, 于是趁机拼命工作。
  这个时期, 柏树似乎取代了他心爱的主题——向日葵, 频频出现在他作于圣-雷米的作品中。这些巨柱似的柏树, 枝丫拥攒, 在正午的炎炎烈日之下仿佛冲腾的黑色火焰。柏树成荫的阴暗小径在他的心中或许取代了北方哥特式教堂神秘莫测的正厅。这些柏树摆脱了天生的刚直, 好似团团巨大的黑色火舌, 拔地而起, 翻卷缭绕, 直上云宵。它们使我们再一次窥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在给提奥的信中, 凡·高这样写道:"这些柏树总萦绕在我的脑子里, 我真想像画向日葵那样, 把它们画出来。因为我奇怪, 至今竟没有一件作品, 表现出我心目中的柏树。它们宛若黑色的音符, 跳跃在阳光明媚的风景中。这些黑色音符既富于神韵, 却又极其难以演奏好……我画了两幅柏树的油画, 我认为, 打了草图的那一幅比较好。画面上的柏树高大坚实, 前景很低, 布满荆棘和灌木丛。紫色山峦的背后, 露出青里透着粉红的天空, 天边高悬着一弯新月。"
  凡·高运用层层堆叠的笔触, 敷涂风景中的柏树——"黑色音符" 的色彩, 整幅画的色彩造成一种逆光效果。随着凡·高艺术个性的发展, 他的笔触, 即画笔在画布上设色的方式, 也发生了改变。在短暂的艺术生涯的后期, 他的笔触, 无论并排涂抹或层层堆叠, 都不再是纵横或斜向, 而是呈旋风的形状, 仿佛火焰在燃烧, 仿佛宇宙在诞生, 仿佛物质在令人眼花缭乱地运动。

[ Last edited by 娲娲 on 2004-11-22 at 23:38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光灿烂的夜空
Starry Night
布面油画 73.0 x 92.0 cm
圣-雷米: 1889年6月
纽约: 现代艺术博物馆
F 612, JH 1731   
     『挚爱深夜的凡·高在阿尔时期曾有两件作品描绘星空, 本幅和"夜间咖啡屋"。这两件作品中, 闪烁于碧蓝色夜空中的交通星星, 格外夺人眼目。在圣-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画的这幅"星光灿烂的夜空"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感受。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 山腰上, 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 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这种回旋式的运动圆形, 有如远古时代的土器形体或者装饰在土器表面的螺旋花纹。在德拉克洛瓦或巴洛克的艺术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运动, 但其真正的源头, 恐怕还是来源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 促成凡·高产生这种原始意识的, 一是得自于农民以劳动征服大地所带给他的共鸣, 再者是他对德拉克洛瓦的佩服, 三者是对于日本浮世绘画家北斋和广重的构图主题的把握。
  在西欧传统绘画的远近法中, 画家常常从观众席来观察舞台, 观察风景与人物。但是对凡·高来说, 在他病情尚未发作之前, 已感到被另外一个世界监视着。他察觉到受苦恼、受烦闷的, 不只是他本身或者如向日葵那样的对象, 而是能够把一切万物都包括进去的广大范畴。』(世界名画与巨匠)

  『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 不靠直接观察对象, 而用虚构的形与色, 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他的《星光灿烂的夜空》这幅画, 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 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 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 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 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后印象派绘画史》美, 约翰·雷华德 著)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 一是弯曲的长线, 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 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 纯为凡·高自己的想象。左构图上, 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 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 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 正在奋发向上,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星光灿烂的夜空也许是文森特·凡·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凡·高的作品, 这幅作品是虚构的。Don Mclean曾献给文森特一首著名的同名歌曲"Vincent"又名"Starry Night"(lyric)
  即使凡·高尝试了装饰性作品的创作, 也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可他这些作品并愿意支持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的部分原因无疑是凡·高没能举办他所希望的个人画展, 只有这样的画展才可能摆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对凡·高在1888年独立沙龙上参展的三幅作品做过评论, 他说"凡·高先生的画笔挥洒得很有力", 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成了批评。有些评论的作者差不多把这种笔法干脆称为装饰性笔法。1889年, 费利克斯·费内翁曾经提到, 在这幅作品里, 这种"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 同时那漩涡关的色彩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乔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赞扬道:"热烈的厚涂……各种颜色很自然地营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将凡·高描绘为一个"画风景画时简直就像在雕塑风景画"的画家。这些评论或许促使人们注意到了凡·高作品的表现图案和装饰性, 而其笔法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将前景和背景统一在一视觉区里的手段。可是这些评论都只有三言两语, 而几乎没有对凡·高的作品做更广泛或者更深入讨论。假如从一幅幅单张作品的角度上看, 刚劲有力、别具一格的笔触便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气质或者独特的个风格, 而不是装饰性图案。而凡·高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广为人知, 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的笔触证明了他的病态气质和性情的不稳定。
  "视域转化成浓厚的、有力的颜料浆, 沿着他的画笔的猛戳动作画出的线路展开了它的脉络。天空中央的星星的卷曲浪潮也许是无意中受了葛饰北斋的《大浪》的影响——但它的奔腾的压力, 在东方美术中却没有相等的例子。月亮从月蚀中走出来, 星星闪耀、汹涌, 柏树随着它们摇动, 把天空的韵律转化成自己的火焰状侧影的黑色扭曲。它们把天的激流传给了他, 完成了贯穿整个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休斯)
   『1889年, 凡·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 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 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 他被送人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 他仍然勤奋作画, 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 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 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 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这幅画, 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 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 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 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凡·高来说, 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 暗示着某种神性, 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 形如火焰的柏树, 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 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 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 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 山在骚动, 月亮、星云在旋转, 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 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 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凡·高在这里, 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 并且, 寻找某种方式, 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 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 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 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 产生强烈对比; 那点点黄色灯光, 均画成小块方形, 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 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画像
Self-Portrait
布面油画 65.0 x 54.0 cm
圣-雷米: 1889年9月
巴黎: 奥赛美术馆
F 627, JH 1772   
     凡·高把第二幅自画像(即本幅)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标志。"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 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我带有另外一幅, 那是我在病中试着画的, 不过我觉得你会更喜欢这一幅, 我在创作这幅画时有意画得简约质朴些。等你见到老毕沙罗时, 把这幅画给他看看。"(L607)
  与凡·高自己看法正相反, 这面孔绝非平静, 表情也绝非茫然呆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定、专注、决不退缩。作者用旋动的冰蓝色笔触描绘出似乎在颤动的背景, 背景衬托出身着中产阶级上衣和坎肩、留着桔红色头发和胡须的画面主公, 同时画家的面孔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气质性光彩。凡·高这幅作品的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他让提奥把这幅毕沙罗看, 这表明他急切地想离开医院, 想回到画家群体的环境中去。在同一封信中, 他还写道: "一个人毕竟不应该仅仅作画, 他还必须跟人见面, 必须不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并且通过与别人的接触给自己补充思想内容。"凡·高把这幅作品看作自己身心复原和可以重新作画的标志, 因此当他回到北方时, 便从提奥那里将它取走, 把它带到了奥弗。
  这幅作品感动了奥弗的加歇医生, 他想要一幅摹绘品。然而凡·高并没有留的摹绘品, 不过也许是为了让这位恩人高兴, 他采用这幅作品的色调和笔法风格, 为医生画了一幅肖像。
  凡·高的自画像所表现的是现代画家的气质与抱负, 是从画家的立场上追求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
  背景使用灰蓝色的连续曲线, 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与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而他的眼神, 就如安东尼阿得所说的, "能把一个人穿透"一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囚徒放风 (古斯塔夫·多雷摹作)
Prisoners Exercising (after Doré)
布面油画 80.0 x 64.0 cm
圣-雷米: 1890年2月10-11日
莫斯科: 普希金博物馆
F 669, JH 1885   
     『这幅画是根据古斯塔夫·多雷的版画(由H·毕散雕刻)所做的临摹。多雷(1832~1883年)是著名的新闻及书刊的插图画家。
   自1889年12月24日到1890年元月30日间, 凡·高的病两度发作。当他恢复清醒的时候, 首先是临摹米莱、德拉克洛瓦、杜米埃、伦勃朗等人的绘画, 这些都是他敬爱的画家。在未被允许到户外写生之前, 他不得不靠临摹来满足创作上的饥渴, 并且藉着临摹, 使他自己的身心安宁下来。据626信说, 这种临摹非常难。』(世界名画与巨匠)

  囚犯放风(也称作'囚犯绕圈')是文森特在圣-雷米的疗养院时画的。在1890年1月间, 文森特临摹了大量其他画家的作品。文森特在信中对提奥说:"我在尝试着临摹杜米埃的喝酒的人和多雷的囚犯, 很难画。"事实上, 写这封信时, 孤独的凡·高临摹其他两幅作品的工作也在进行中(德拉克洛瓦和米莱)。
  这幅作品的原型是新兴门监狱(伦敦旧城, 1902年废)放风的院子, 原作是古斯塔夫·多雷所作, 发表在Blanchard Jerrold的著作《伦敦,朝圣之旅》(London, a Pilgrimage)中。凡·高那时非常崇拜这位无情地描绘社会的困苦与现实的英国画家。
   囚犯放风是凡·高摹作中最引人注目的。对这幅作品的题材本身的兴趣, 使文森特自愿接受了囚禁(指去圣-保罗疗养院)。Jan Hulsker博士说:"尽管这种观点建立在传记协会中多数成员对此观点的支持, 但它能真正解释囚犯放风所包含的对圣-保罗疗养院那种极度单调生活的无人理睬的批评吗? 没人能告诉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尔的妇女(吉努太太)
L'Arlésinenne (Madame Ginoux)
布面油画 66.0 x 54.0 cm
圣-雷米: 1890年2月
纽约: Ruth Bakwin博士收藏
F 543, JH 1895   
     还有一幅翻画的作品将人物带有地方色彩的黑色服装换成了轻便的套装,使人物与点缀着花杂的画面背景一起营造出更浓的家庭生活气氛。她面前的书合着,整齐地摞在一起,而且正面对着看画人。这两本书不再是没有书名的法国小说,而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和哈丽雅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两部内容涉及奴隶制、苦难、懦弱、家庭的有道德寓意的小说。凡·高尤其欣赏比彻·斯托的这部作品,这本书是19世纪中叶英文小说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一本。凡·高在给威尔的信中解释自己欣赏《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原因时说:因为它是"一位女子一边为孩子们做菜汤,一边写作而完成的作品……"(W11)虽然凡·高笔下的这位阿尔妇女不是厨房里的妇女角色,但是在这几幅作品中她已经避开了法国新潮的社会生活。画面上原先那种文学幻想和人物的举止特征消失了,作品表现出更浓的家庭生活气息和母性内涵,也就是说作品把女主人公又放回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生活的范围中。
人们也许会说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凡·高的时代女性的肖像画至少暂时摒弃了世俗气,将女人放在了更有母性特征的位置上。然而这种摒弃或者说退避以及这种描绘人物的方式也使问题变得富于戏剧性了,因为作画时没有模特,凡·高后来所画的同一角色的五幅作品所表现的只能是具有母性特征的阿尔人,而不是摇摇篮的母亲。这个具有母性特征的阿尔妇女形象还出现在给威尔的一封信里,旁边有一幅凭记忆勾画出的皮维·德·沙瓦纳的寓言画"在艺术和大自然的氛围中"。凡·高认为"在艺术和大自然的氛围中"极为简洁地表现了全部的博爱精神和整个自然。同"在艺术和大自然的氛围中"一样,阿尔女子的肖像画也具有乌托邦色彩,那女人像是位富足的慈善女神,冲着安乐的家园微笑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罂粟和蝴蝶
Poppies and Butterflies
布面油画 34.5 x 25.5 cm
圣-雷米: 1890年4-5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748, JH 2013   
     出院日子的临近, 这是不是令他精神振奋呢?他是不是想在北方治好自己的病?他已经预感到与提奥夫妻及小孩会面的快乐吗? 他对摆脱不久之前的那些不幸会感到很高兴吗?
  有一件事是十分明显的: 近来凡·高所画的花的油画, 比起他曾经画的一切花的画来, 更使他快乐。这些画的颜色是稀薄的, 甚至当它们互相对比时, 情况也是如此; 这些画画得很快, 很柔和, 没有犹疑不决与痛苦, 构图完整。画中没有丝毫勉强或狂暴, 没有丝毫在他的风景画中往往明显表现出来的草率的证据。安静、快乐, 同时又充满强大的力量, 这些大束的玫瑰花与鸢尾花, 被画家摆在单一色彩的背景上;这些花的叶与茎在背景上形成和谐、精致的曲线图案。
  然而这些光辉的静物画能治好百病; 它们不仅是“对上帝感恩的象征”, 而且它们也是永远振兴大自然的壮丽的颂歌。这些画是凡·高在圣-雷米所绘的最后的油画。他于5月14日把他的行李送往巴黎。他最后一次看这个雨后变得凉爽与布满花朵的地方。他可以在这里画多少画啊! 然而为时已晚。 [《后印象派绘画史》(美)约翰·雷华德 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良的撒马利亚人(德拉克洛瓦摹作)
The Good Samaritan (after Delacroix)
布面油画 73.0 x 60.0 cm
圣-雷米: 1890年5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F 633, JH 1974   
     『这幅画是依据德拉克洛瓦的原画, J·罗朗斯的石版画所作的临摹, 画于1890年5月, 凡·高病体复原的初期。607信上说:"常常作临摹, 故不致于忘记人物的形象。"又说, 临摹相当于音乐中作曲之后的作品演奏。他所作的临摹, 是以德拉克洛瓦和米莱的白与黑, 或者依据他们两人的主题来作画, 即兴地配以色彩, 亦即追忆他们的画, 一边摸索, 一边描画。"所谓追忆, 是说产生在感情中的朦胧色, 或共鸣似的色彩。"
   这张画的构图, 虽是根据德拉克洛瓦的原画, 但画面上的漩涡以平行的短促笔触, 表现意志的线条, 来配合温雅的淡紫色, 切实地表现了充满凡·高本人情感的主题。』(世界名画与巨匠)

  德拉克洛瓦是凡·高在色彩技巧上的启蒙者,而这幅正是向德氏致敬的作品。鲜明的颜色再度出现,尤其是德氏特有的蓝色和红色。然而画中笔触仍是凡·高惯有的短而破碎的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丝柏和星星的小路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布面油画 92.0 x 73.0 cm
圣-雷米: 1890年5月12-15日
欧特娄: 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F 683, JH 1982   
     凡·高自创的短碎笔法在这幅画中展露无遗。凡·高在阿尔时期的色块运用,在此全转成了线条。中置的柏树主控整个画面,道路、稻田、野草相互辉映。马车和人物的位置则有平衡画面的效果。
  “这是一次最新的尝试。一颗星星发出了被夸张的光,在群青色的天空中,呈现出玫瑰色与绿色的柔和的光辉,一些云朵匆匆掠过天际,天空下面有一条边上插着一些黄色长棍的道路,黄棍子后面是画面上显得较低的阿尔卑斯山;一家古老的客栈,它的窗户透出黄光;一株很高的、笔直的黑色丝柏;路上有一辆由一头带着挽具的白马拉着的黄色二轮马车和两个走夜路的人。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说这是非常浪漫的,但是我认为,普罗旺斯本来就是很浪漫的。”(凡·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奥弗'Auvers-sur-Oise' -1890.5.21~1890.7.29

茅草屋
Thatched Cottages
布面油画 60.0 x 73.0 cm
奥弗: 1890年5月
圣彼得堡: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F 750, JH 1984   
     这是5月21日凡·高到达奥弗数日之后的习作。圣-雷米时期弯曲的、起伏的线条,在这最末期的作品中,更显得自在阔达,宛如深藏在自然中魅惑的根源,被他的笔尖诱上了画布。
  南法时期的作品中,蓄满学生、煎熬的视线,至此时已有改变,现在的线条像舞台上的音乐,含有律动感。柔软的笔触时而强、时而轻,那种缓急轻重感,变得很自在。"奥弗这地方非常美,那些越来越少的古老茅屋,更美!"在第一封信里,他就表示了如归如里一般的安乐。紫青与藏青、各种黄与黄绿、屋顶的深红色、那些色彩移动,以及同方向的笔触,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然怀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弗的教堂
The Church at Auvers
布面油画 94.0 x 74.0 cm
奥弗: 1890年6月
巴黎: 奥赛美术馆
F 789, JH 2006   
     在奥弗, 凡·高的画以深青色、藏青色为主。他一生中对于社会的不理解所作的抗争, 对于真善美所作的追求, 还有生存中的苦恼与欢乐, 似乎都孕育在这天空的蔚蓝里。他写给妹妹的22信中说:"这一张画与在纽南画的古塔、坟墓等习作, 似乎很相似, 只是现在所用的色彩, 或许更富于表现力、更为华丽。"
  凡·高由纽南的教堂开始, 经过不同的时期, 最后走到奥弗教堂, 完成了他生命和绘画的旅程。(世界名画与巨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14 03:12 , Processed in 0.0826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