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542|回复: 0

[科技新闻] 中国科技有今天,因为有无数这样心忧天下的“破壁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0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王文博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新闻的主角是海南省高考900分的考生吴京泰,这位高考满分少年日前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立志投身芯片事业,成为一名芯片领域的“破壁少年”。


在谈及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时,吴京泰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可以脱离时代而存在”“希望能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他希望能将自己的兴趣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其实,中国科技的发展史上“卡脖子”技术难题一直都有,让我们“碰壁”的科学研究也有许多,尤其是关键核心科技曾让我们吃尽了苦头。


但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少心忧天下的“破壁人”,他们曾长期处于大众视线之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一代接一代的接力付出,不断打破桎梏,为我们这个民族铺出一条前行的路。


01



1961年的春天稍显寒冷。


这种冷不仅仅来自于冰雪消融,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中国人民的核讹诈、核威胁。


我们没有原子弹,所以他们肆无忌惮,也正因如此,中国人需要原子弹。


已经为新中国转行两次的王承书走进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严肃地问她:“你愿不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去搞气体扩散?”


气体扩散指的是分离铀同位素的方法,不搞出它我们没法为原子弹提供燃料,更别提真真正正拥有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王承书没有迟疑,坚决回答道:“我愿意。”


如果你走过她的人生,就会知道这是怎样的选择。1956年,被老师赞誉为“极大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王承书冲破重重阻碍回国。回国后,她曾两度面对转行的境遇,她回答道:“半路改行我不怕,我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于是她三次从零开始,但她的回答始终是:“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这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不仅仅是王承书,还有如今广为人知的邓稼先、王淦昌等科技工作者,以及无数部队指战员、工程师、工人、民兵……无数人在茫茫戈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除此之外,全国上千座大型矿厂和不计其数的公社、生产队自办小矿都在日以继夜不停运转,至少有10万名工人在矿山开足马力进行核材料的生产。参与核试验场150多项特种工程建设的工程兵部队亲手立起了托举中国首颗原子弹的铁塔……虽没有确切的数字,但一般都认为至少有30万人参与了这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


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在为国家的未来“破壁”。







1964年10月16日,仅仅用了五年,我们就在戈壁滩上炸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蘑菇云。


02



有人讲,从那天开始,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两段。从那时起,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浪潮势不可挡:氢弹爆炸、“长征”升空、东方红唱响宇宙……


随着一项又一项技术的突破宣告,中国人不止站了起来,并且站稳了脚跟,挺直了脊梁。


王承书、邓稼先、王淦昌……放弃本来唾手可得的大奖、放弃西方许下的优厚待遇自找辛苦,值得吗?


原子弹、氢弹、长征火箭、东方红卫星……值得当时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的新中国这样投入吗?


当然值得,而且必须。历史上因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而被西方国家挥舞大棒恫吓、威胁的例子比比皆是。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优势拉高设备或原材料价格谋取暴利,利用核心技术对他国随意制裁、任性打压。这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会有利益的竞争,而关键核心技术就是国家之间竞争的“法宝”。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王希季等同志自主研制火箭,用一个7元的闹钟改装出控制火箭头体分离的定时装置,拿自行车的打气筒加压燃料,靠人力转动天线跟踪遥测火箭,甚至他本人只能站在麻袋堆后面指挥发射。谁能想象,如今飞驰在距地球四百公里轨道上的“人造星辰”起步于射高仅仅八公里的自制火箭。





196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参观中国研究制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自力更生,彭士禄带着一群门外汉在阴暗潮湿、毒蛇蚊虫肆虐的环境中吃着窝窝头,拿野菜和白菜根填肚子,靠着一台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外加打算盘,从不了解“核动力”是什么成长为该领域专家,让凝聚世界上最尖端科技于一身的国产核潜艇徜徉海洋。







自力更生,我们勒紧裤带,咬紧牙关,突破层层封锁,终于做到了“上可至九天揽月,下可达五洋捉鳖”,为国防安全建立起坚实屏障。


03



2021年的春天满是温暖。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6月17日,神州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进驻核心舱,标志着中国航天取得了又一里程碑式成就。


截至目前,有二十余个国家的研究团队向我们递来加入中国空间站科研项目的申请,为争取在2022年登上中国空间站,来自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3名航天员正紧锣密鼓学习中文。有网友评论道:“以后想和我们合作,老外们就得好好学习中文了。”







当抬头看向那颗标签为“中国制造”的星星,西方主流媒体纷纷给出解读和惊叹,一些西方国家又一次陷入深深的疑惑:为什么无往不利的技术封锁、打压,放在中国人身上会失灵?


一次又一次胜利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才能达到自立自强,才能强国富民。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元多样,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非无律可循,自立自强就是中国一以贯之、行之有效的科技发展思想。


我们拿什么站稳脚跟?又凭什么挺直脊梁?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技术的阵地不容有失。别人的墙基造不了自己的房子。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打破高技术垄断,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建立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占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科技制高点。


实践证明,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坐火箭”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日夜付出。能否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是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给予科研单位和科学家更多空间,让他们从繁琐的规则束缚中解放出来。只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避免高水平人才流失的现象。


未来会有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更多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程中,一座座科技高峰正在被他们攀登并翻越,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们期待有更多高水平科研团队取得更多科技成果,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行稳致远,胜利驰向光辉的彼岸。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6-13 23:48 , Processed in 0.052158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