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的背后,是关税及美元利率的拔河,等待90天后的答案
作者:微信文章一周来国内国外发生不少事,今天放在一块儿说。先从关税开始说起。时间迈入8月,美国与几大贸易方的关税终于确定,认怂就少加一点,比如日本与欧盟,加了15%;头铁的就多加一些,比如加拿大,加了35%。老读者们或许还记得,3个月前我写到英美关税协议达成一致的时候就说过(很遗憾原文删了,只能说发出来的文章抓紧看吧),两国定下的10%关税就等于定下了关税战的基调,美国肯定是要对全世界加税,幅度至少10%起。而这个消息恰好是对东大贸易谈判之前放出来的,你说是铺垫也好,设计也好,反正是一环套一环。如今日本与欧盟的15%关税,明摆着就是第二档待遇,英国独享10%最惠国,其它国家再摇尾巴也是15%。东大这边呢,是10%基础+20%芬太尼关税,总和30%,但要按加税理由去拆分,竟然也硬是能跟英国坐到一排——基础关税都是10%的最低档。只不过要搞清楚的是,说法本身并不重要,主要是跟大家一个交代,实际上交出去的钱才是实打实的。20%额外关税加成一时半会儿是没可能动的,这一点才是关键。还一件比较大的事情,是关于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来回拉扯。先是鲍威尔的鹰派发言表示,现在还处于“评估是否有必要降息的早期阶段”。言外之意就是近期别指望降息了,我们才刚刚开始评估。结果没过两天,老美的非农就业数据出来了,数据极为拉垮,直接就是一记暴击(非农就业6月数据由14.7万下修至1.4万,5月数据由14.4万下修至1.9万)。这事儿我倒是一点都不意外,美联储降息,金融战认输,好日子要来?跟去年8月份的剧本一模一样。还记得当时,很多大V信誓旦旦地讲9月份美联储降息没戏,结果被咣咣打脸。之所以分析出错,是因为因果关系弄反了,经济数据、降息操作这些都是为了政治目的服务。美国通胀与否,这些数据上推导出的结论,数据本身都是人做出来的。无论是上学时做物理实验,还是工作了做产品宣发,搞过的人心里应该有数——其实结论是定好的,实验数据必然要跟物理定律相符,不然就得反复重做实验;产品宣发必须拿出优秀的参数,否则就换其它的指标。这个逻辑到了美联储也是一样,说句难听的,全世界都是草台班子,不会因为你官高一等或是跑到地球另一边就变了。统计误差再大,也不至于修正后变成了一个零头。搞明白这些咱们就知道了正确的因果关系。美联储降息与否,本身也跟东大西大谈判情况密切相关,谈得好了,非农就作假、提升降息预期;反之,这个数据就不必修正这么多了。于是,现在的情况又变成了降息几乎要板上钉钉了,最新9月降息概率已超8成。论预期管理这块,还是得服美国人。当然了,主要是服他们的脸皮厚,180°的转弯也硬是能扭回来。最后再聊聊国内反内卷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今年RMB的购买力是有明显提升的,典型如外卖大战,价格打得让我感觉物价回到了15年前。至于车价、房价就更不必说了,换个角度看它们的价格下跌,就是RMB的购买力提升。但事情要分两面看,购买力提升对于大量持有货币的人群来说,当然是好事,只是负面作用就是大家会更倾向于省钱,因为今天省的一分钱,明天没准就能买两分钱的东西。长期以往,经济流动就越来越缓慢,不利于社会发展。都不爱花钱了,也意味着钱更难赚了。本质上,我们赚的钱,都是他人花的钱。所以反内卷口号的背后,就是不让企业再打价格战了。不说集体涨价,至少也要保证合适的利润率,不可能做赔本买卖。只不过眼前的困境显然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一切的核心在于就业。收入上不去,消费就上不去。就业不行的直接原因在于企业没钱,企业没钱的原因又可以再追溯到流动性枯竭,流动性枯竭背后原因最终可归为美元加息。盘来盘去,要走到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中,还是需要东大西大联手才能破局。增长的大基调就是围绕AI转(参照互联网那一轮,类比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背后是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升级,完全可以讲出10倍以上规模的故事,只是机会与风险并存,没有大国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再美好的未来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现在剩下的,就是等待。等待东大西大90天内的下一轮谈判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佛系与躺平,不过是在享受这段等待的时光。神话研究笔记 已连载至第十章,讲述河图洛书中暗含的天地之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