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130|回复: 0

[战国春秋] 浦城古窑址:揭开“商周遗物”谜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发现一:大王塝山葬大王(上集下集



  浦城位于福建省的最北部与浙江、江西交界,是个群山环绕的小城。历史上的闽北包括武夷山一带曾经是闽越文化发展的中心。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闽越王城的发现无疑证明了福建在汉代已经有了高度的文明。

  一天,在浦城的管九村主持考古挖掘工作的陈寅龙接到了一个令他十分震惊的电话。电话是管九村文物保护员打来的,说山上可能有一座墓葬被盗,接到电话陈寅龙立即赶到现场。事发现场位于大王塝山上。大王塝山是当地百姓的叫法,相传这座山上埋葬着一个大王,所以叫做大王塝山。对于这个沿袭了千百年的叫法,在场的考古人员充满了猜测。起初,陈寅龙认为这里是一座汉代的烽火台遗址,但随后他和队员们根据现场所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很快确定这里应该是一座年代更为久远的古代墓葬。

  如果这里真的是一座墓葬,里面是否真像传说的那样埋葬着一个大王呢?为了得到证实,考古人员决定先对这座墓葬进行试探性发掘。几天后他们最终确定,管九村周边的这座墓葬和其他30多个土墩子是一个庞大的土墩墓群。这个带有突破性的发现无疑印证了当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墓葬形式之一,土墩墓已经在这里出现并随着数量的增多而日趋成为这里墓葬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完最后一层土时,人们发现,墓葬已经被盗得一干二净。虽然墓葬中的随葬品全部被盗,但是最后发现的一样东西还是给失望中的考古人员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惊喜,他们在墓葬底部的泥土中发现了一具人的骨架。可惜的是由于岁月的侵蚀,这具骨架几乎完全腐化。即使如此,考古人员还是意外地从泥土中清理出了几颗牙齿。在对这具骨架和牙齿进行碳14的测定后,神秘墓主人生活的年代被初步确定,大致是在西周至春秋时期,距今至少2400年以上。

  由于陪葬品被盗,现在已难以确切地知道大王塝山墓葬主人的身份,但从墓葬的规制上,可以感受到墓主身份的显赫。整个墓全部用片石垒成,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修到这么大的墓,说明等级是很高的。尽管山上这座墓葬的发掘给考古队员们留下了很多遗憾,却印证了当地百姓千百年来对此山的叫法。这对于考古队员们来说,多少也是个安慰了。

□发现二:罕见越式青铜剑(上集下集



  福建盗墓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定闽越,对闽越国内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为了彻底消除后患,汉武帝诏令将闽越举国迁往江淮内地并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从这时开始直到三国时期的.300多年时间里,当时的福建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四面八方的流民大量涌入,专门从事盗墓活动。一时间,闽越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几乎被逐一盗掘。即使如此,当年的盗墓者也有遗漏的地方。

  2005年1月3日,正在发掘中的二号墓突然带给考古人员一大惊喜。这天,负责协助清理工作的农民在用锄头挖掘的时候,偶然间触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这一发现将考古人员的兴致一下提了起来,陈寅龙见状连忙下去亲自动手清理。

  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截手柄。待慢慢剔除全部尘土后,呈现在陈寅龙等人眼前的竟是一把保存完好、造型精美的青铜剑。要知道,正式考古挖掘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剑,在福建省尚属首次。这把青铜剑具有典型的越式风格,虽然剑的刃口有些残缺,但仍然能看出当年精湛的制剑工艺。越式青铜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就享有盛誉,1965年,湖北省的一座楚墓中就曾出土过一把轰动国内外的青铜剑——“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浦城发现的这把青铜剑再次证实了越式青铜剑的不同凡响和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它是短剑,造型特别精美,铸造精良,把手有两个耳朵,这种剑的风格只有在越地才能出现,中原绝对没有。皖南有土墩墓出现,浙江土墩墓也有出现,福建也有,其他地方很少见,这是明显的越文化特色。

□发现三:商代遗物黑衣陶(上集下集




  考古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对浦城管九村30多座土墩墓的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此次的挖掘除发现一些青铜器物以外,他们还相继发现了很多罕见的原始瓷器和陶器。结合先前在离管九村一公里远的猫耳弄山地表发现的大量陶片,考古人员推断,这里一定还蕴藏着一个古人烧造陶器的窑址。

  由于猫耳弄山遗址地处建设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沿途,早已被文物部门列入抢救性考古发掘的项目之中。为了尽快弄清这些陶片的来历,以便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考古队决定即刻对山上的18座遗址进行挖掘。开始挖掘时,队员们既紧张又兴奋。然而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座遗址所出土的器物无论是器的形状还是种类,远比另外17座遗址出土的要多。一些黑色的碎陶片上面还绘有席纹、云纹、方格纹等各种美丽的纹饰。他们如获至宝,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黑衣陶。

  黑衣陶是福建地区典型的商代遗物,形成的时间大约在3500年到4000年前,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瓷器的前身。在此之前,福建地区发现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并不是很多。如此大面积的陶片分布和黑衣陶的出土让他们着实感到兴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谁也不会相信这样的发现。

□发现四:龙窑鼻祖在闽北(上集下集

  一天,一名考古人员像往常一样从工地返回住所,途中他习惯性地在周围转悠。忽然,在他途经山坳底部一处新开辟的小路上发现了许多陶片。职业的敏感使他意识到这里可能存有一座古代的窑址。考古队挖掘后发现,这里的土壤中有炭粒和红烧土,红烧土呈圆弧或长条状分布,表明这里一定是座古代的窑址。

  4天后,这座古窑渐渐显露出了一座长条形的窑址,它建在山坡的中下部,顺着山势往上延伸,长大约六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清理,很清晰地看到窑炉的火膛和火道。窑底的土质呈青灰色,像是经过长期烧制留下的痕迹。

  “龙窑!是龙窑!”一位队员兴奋地大声喊道。这一重大的发现让在场的所有考古人员都激动不已、欣喜万分。其实,龙窑在当年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用来烧制青瓷的窑炉,因其建在山坡上,很像一条龙的形状,所以叫做龙窑。龙窑的产量高,同时又可节省成本,这项技术是在唐宋以后才逐渐成熟的。但是,关于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考古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这座龙窑无疑是福建首次发现,而且作为有烟囱的龙窑,即使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

  这座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早期遗迹,堪称是中国龙窑的鼻祖,它几乎保存完好,尤其是那座高达1.2米的烟囱,后来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烟囱”。除此之外,考古专家还陆续发掘出数座圆形窑和椭圆形窑。这些窑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南方在商代窑炉的多样性和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窑业系统。特别是独立发展出烧制温度更高、容量更大、技术更先进的龙窑,这种传统技术是对中国窑业技术的重大贡献,为研究中国早期窑业技术和陶瓷史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当初谁也没有料到,在闽北这个偏僻的山区里,居然还埋藏着如此完好、令考古界梦寐以求的商代窑群遗址。由于它特殊的文物考古价值,猫耳弄山商代窑群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为2005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这无疑给参与管九村土墩墓后续挖掘的工作人员以莫大的鼓舞。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5 12:17 , Processed in 0.466980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