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97|回复: 0

用AI写材料是形式主义吗 | 焦点网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人使用AI协助工作,不少公职人员用AI写材料、出方案。

有人说,用AI写的材料好看是好看,但内容空洞AI替代不了“脚底板”,材料中的AI含量越高,形式主义浓度越高。那么,AI写材料是形式主义吗?

w2.jpg

图片由AI生成

AI工具的引入,本应成为减负的帮手,但在某些场景下却演变为“材料内卷”的工具。平铺直叙、就事论事的材料过不了关,原本三五百字能说清的事,硬得扩充成有数据、有亮点、有特色的长篇大论;材料生成速度快了,但上级部门和单位领导对出新出彩的要求高了,干部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费在“遣词造句”,而非“解剖麻雀”上;红头文件少了,白头通知、工作提示多了,看似“事事有提醒”,实则“件件要落实”,基层干部不敢说“不”,只能“以材料应付材料”。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材料经过AI工具“描眉画眼”,变工整了、好看了,但是看不见、听不到民意、矛盾和问题,解决方案也含糊其词、中看不中用。这种“去问题化”的写作方式,让一些材料沦为数字游戏、文字游戏,与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初衷背道而驰。

w3.jpg

图源:视觉中国

材料中的“AI味”浓了,基层也有不少苦衷。一些地方将“材料厚度”等同于“工作力度”,将“报送速度”等同于“落实速度”,导致基层陷入“加班写材料、熬夜整台账”的困境。有的考核机制“重痕不重绩”,基层本应对上负责、对下负责,却变成“对材料负责”“对台账负责”,工作重心从“田间地头”转向“屏幕案头”。“兵马未动,材料先行”,让基层写得累、领导看得苦、群众直摇头。

还有基层干部谈到,AI工具的加入,虽然缓解了“写”的焦虑,却加剧了“卷”的强度。你用他也用,谁不会用、用不好谁“吃亏”,大家不得不成为“AI创作者”。

w4.jpg

图片由AI生成

技术“赋能”不是技术“赋形”。AI浪潮席卷而来,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拒绝跟上时代、提高效率,也不能本末倒置,让技术沦为逃避责任、不愿担当的“挡箭牌”。

怎么考,往往决定怎么干。考核机制应从材料台账转向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避免“会开得快、材料写得好、经验编得好”成为评价标尺。比如,可以建立材料负面清单,不得要求基层提供重复性、模板化材料,对确需提交的文字材料,应以短、实、新为原则,压缩穿靴戴帽的空间。督查检查时,以现场走访替代台账查阅,多看看“做了什么”,而不是“写了什么”“写得多好”。

AI工具使用的边界可以再清晰一些。AI工具应定位于基础性工作辅助,如数据整理、资料搜集、文字润色、格式校准等,而不能替代调研、思考和决策。对于涉及发展大局、群众利益的政策制定、矛盾化解等工作,不能听AI工具的“一面之词”,必须坚持人工主导、技术辅助,警惕算法过滤真实矛盾和问题。加强政务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和针对性训练,让输出的内容更对路、更对味。

解放干部的“手脚”很关键。少开些没必要的会议、少发些没意义的通知、少整些没人看的花活儿,让基层干部走出“屏幕对屏幕”“材料对材料”,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多问问企业和群众有什么难处,多琢磨琢磨谁来解决、怎么解决,用最实际、最有效的方式把事办好。干部的脚印叠在群众的脚印上,就没有讲不通的理、解不开的锁。

与其争论该不该用AI工具写材料,不妨多想想材料从哪里来、用来干什么,用力拧干形式主义的“水分”。说到底,我们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材料服务”。

(来源:今豫网言)
w5.jpg

<img   />

<img   />

<img   />

<img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3 04:07 , Processed in 0.11148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