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86|回复: 0

美国AI芯片暗装追踪器,AI竞争中国技高一筹,特朗普15%收入泡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4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2025-08-14 17:57

w1.jpg

之前中国国家网信办就英伟达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约谈英伟达的时候,在中文互联网平台上还有不少人在给英伟达叫屈,认为英伟达不会做这么下流的事情。

但是现在美国媒体主动爆料,美国在AI芯片中暗装了追踪器,防止一些高端的AI芯片流入中国市场,直接让这些人哑口无言。

这本质上还是中美在AI竞争中,美国害怕中国在AI芯片领域反超美国,所以对中国获取AI芯片百般限制,这种方式能够阻止中国在AI领域对美国的反超吗?中国在AI竞争中有什么优势?

追踪器丑闻:科技霸权的“七伤拳”

根据美国媒体路透社在8月13日的曝光文件显示,美国执法机构在戴尔、超微等公司的AI服务器中暗藏追踪器,尺寸从“智能手机大小”到“芯片封装层内的微型装置”,甚至藏在电路板缝隙里。

w2.jpg

这个消息的曝光直接证实之前英伟达在芯片中装有后门和漏洞的的传闻。

国家网信办一般不会无缘无故的对一家国际企业发起调查,并且约谈,一般都是掌握了一定的证据才会出手,这样做才能够保障外资企业的合法经营。

但还是上海某工厂调试英伟达芯片时,意外捕获异常射频信号,拆机发现未申报的无线发射器。随后欧盟、新加坡企业纷纷中招,荷兰AI公司发现芯片“断网仍发送加密数据”。

w3.jpg

英伟达刚被中国网信办约谈“后门风险”,美国专家直言,英伟达芯片的远程关闭技术早已成熟。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发展国产的AI芯片已经十分迫切且至关重要。

15%芯片税崩盘

特朗普的“抽成计划”原本算盘打得响:英伟达交15%在华收入(约34.5亿美元)就能卖阉割版H20芯片。但追踪器丑闻彻底搅局。

w4.jpg

华为昇腾910C芯片正在实测,在性能方面不输给英伟达,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中国芯片公司正在AI芯片上发力。

收到这件事情的影响,近几日寒武纪的股价大涨,让中国的资本们看到了投资中国AI芯片的希望。

不仅如此,在AI的竞争之中,芯片至关重要,但是也不是制约的唯一因素。

在基础设施上电力也显的至关重要。

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美国数据中心能源消耗已经达到了美国总发电量的5%,创出了历史新高。

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这个比例还会呈现出几何性的增长。

麦肯锡研究中心就预估,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数据中心在能源消耗占比上会翻倍。

到了20309年,数据中心负载占耗电量净需求的40%以上,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预计将以23%多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能源很快就会成为人工智能的瓶颈。

w5.jpg

目前美国各州电力成本,加州的电力价格在美国排名第二,夏威夷最高。

也就是说未来电力将会是制约美国AI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而中国“东数西算”把机房迁到甘肃风电、四川水电区。宁夏数据中心绿电占比80%,一度电成本仅加州1/3。

前谷歌CEO警告的“AI耗光全球99%电力”困局,在中国绿电面前哑火。

终极战场:算法省电 VS 芯片堆料

美国智库至今想不通:为什么限制越狠,中国芯片越强?其实很简单,算法与电力的化学反应里。

w6.jpg

英伟达H100训练GPT-5需百万级芯片堆叠,耗资数亿美元;

华为昇腾却靠算法压缩技术,同等任务省电30%;

液冷散热+量子涂层,把芯片能耗压到传统方案1/5。

特朗普或许没料到:当追踪器芯片发出定位信号时,接收端显示的坐标已是“中国制造”;当15%税收还在财政部账上浮动,国产替代的订单早已排到2026年。

芯片战争的终局,从来不在纳米制程的实验室里,而在甘肃风电场旋转的叶片下,在工程师拆解追踪器时的冷笑中:“下次藏好点,我们连电费都要省!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 22:06 , Processed in 0.11731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