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742|回复: 0

微软的和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微软的和平
作者:小国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9-10-13



   当一个帝国出现时,很少有人会对它抱有好感。两千年前“罗马的和平”,只有在失去后,欧洲人才感觉到它的伟大和可贵。我们现在的世界又像是在经历着一个“美国的和平”,而那个美国看上去也没有几个国家喜欢它。在信息领域中,我们无疑正在享受着“微软的和平”。我们是否需要这种和平,我们确实需要仔细地想一想。----作者

1.1微软的兴起

  1975年,当19岁的威廉·亨利·盖茨三世(William·Henry·GatesⅢ)[i]放弃了哈佛的学业,与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Paul·Allen)一起卖BASIC程序设计语言时,估计他就是再大胆地去梦想,也不会想到三十年后微软(Microsoft)今天的模样,因为他所从事的职业——软件业——是一门新兴的行业,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在现代计算机发明后的三十年中,软件一直是随着硬件一起卖的。但当英特尔公司(Intel)的8080及其他半导体公司的微处理器出现后,出现了许多生产微型计算机的厂商。由于这些厂商实力不足,只能生产硬件系统,软件则是外包生产的。于是软件开始单独出售了。在那些生产软件的企业中,有一个小公司,叫做微软,它出售BASIC程序设计语言——一种简单易学的程序设计语言,供MITS公司的Altair计算机使用。在MITS公司倒闭后,微软将BASIC程序设计语言移植到其他微型计算机上。

  刚开始出现的微机系统是很原始的,有的系统甚至没有屏幕显示,但是当苹果公司(Apple)的AppleⅡ开发出来后,微机的销售出现了一个高潮。这引起了一家大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IBM)——的警觉。为了防止苹果公司占领微型计算机市场,IBM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去研制IBM的微机系统,结果在几个月内就推出了IBM自己的微型机——IBM PC。

   IBM PC是计算机业的一个奇迹,如果说在八十年代前IBM的发展就是计算机业的发展的话,那八十年代后IBMPC的发展就是微机业的发展。以致到了现在,PC指的就是IBM PC兼容机,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思。虽然IBMPC大获全胜,但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令IBM不悦,就是现在谁都可以生产IBM PC兼容机。因为当IBM设计IBMPC时,由于反垄断法的威胁,同时也为了加快研发进度,IBMPC被设计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IBM没有生产其中的任何一块芯片,就连软件也是外包生产的。其中的操作系统他们首先找的是数研公司(DigitalResearch)的基尔代尔,选择的是他们的CP/M操作系统,为了以防万一,又找了一家几十个人的小公司作为备选,这家小公司就是微软。当微软与IBM签合同时手中甚至没有一份操作系统,它的MS-DOS系统是从蒂姆·佩特森[ii]手中买来的,花了5万美元。这数目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还算是一笔钱。

   由于基尔代尔对IBM PC的忽视,使得微软的MS-DOS成为了IBMPC的首选操作系统,当数研公司醒悟过来时,CP/M已经被淘汰出局了。而其后来开发出的MS-DOS兼容的DR-DOS,虽然市场份额曾经达到过MS-DOS的1/3,也由于MS-DOS的激烈竞争而夭折。数研公司是微软公司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牺牲品,在以后的过程中,躺在微软祭坛上的还有更出名的呢。

   IBMPC及其兼容机的发展,IBM公司本身并没有获得多大实惠。相反,随着PC机性能的提高,IBM其他机型的销售陷入了停顿,本来只是用于打败苹果公司的一个小玩意儿,现在成了真正的计算机,而且其反作用力是如此之大,甚至不如没有它。1985年后,IBM公司的利润就再也没有增长,1990年后更是陷入了亏损的境地,再后来的历史,大家应该更清楚,因为有一个人——路易·郭士纳(Louis·Gerstner,IBM1993-2002年的董事长)——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不过与其说那是IBM的光荣,不如说是郭士纳的光荣。大象再会跳舞,它也只不过是个演员而已,导演和教练的位置早就不是它了。到了2005年,IBM连演员也不想当了,一古脑儿将PC部门全都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垃圾广告)。

   若说IBM在这期间一直没有作为,那也不是事实。1987年,IBM推出了IBM PS/2型计算机,有鉴于IBMPC之前的失误,PS/2采用了封闭系统:系统总线采用微通道,操作系统采用IBMOS/2[iii]。但是PS/2上市后遭到了兼容厂商们的冷遇,兼容机生产厂商拒绝采用微通道,仍然留恋在AT总线上;而OS/2又受到了微软的暗中掣肘,因为微软可不希望出现一个MS-DOS杀手。这是计算机业的第一次平民暴动,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这种事以后还会出现,每次的结局也都不例外。在经济领域中,从来没有民主,只有专制、独裁、寡头政治或者多数的暴政[iv]。

   这是IBM第一次试图夺回IBM PC的领导权,也是最后一次。在计算机业界,失去的东西,从来没有能夺回来的纪录。以后IBM生产的PC机,也叫IBM PC兼容机,一个很有意思的名称。微通道?还有几个人知道它?

   2006年,英特尔公司遇到了挑战,其兼容芯片生产厂商——先进微部件公司(AMD,Advanced MicroDevice)——把它绊了一跤,以致2006年的信息技术100强里竟然没有芯片业老大英特尔公司[v]。而AMD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在IBM研制PC机时,强迫英特尔公司将8088及其后代CPU的仿制权授予AMD。但不知为什么,在研制IBMPC的操作系统时,IBM就忽视了这事——一个伟大的错误。IBM犯的这个伟大的错误,使得微软在消灭掉DR-DOS后的十几年间,微软的对手只有一个——它自己,而杰弗里·摩尔所说的货品化命运,从来没有降临到微软身上,而且只是没有降临到微软身上。为什么呢?

1.2为什么不是Mac?

   90年代初,苹果公司起诉微软,说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看上去和感觉上”(look andfelling)是抄袭苹果Mac操作系统的人机界面。据说有一次比尔·盖茨在一次会议上发牢骚说:我有一天去施乐公司(Xerox)PARC[vi]偷电视,到了门口正看见斯蒂文·乔布斯(Steve·Jobs)从屋里抱着电视往外跑[vii]。无论比尔·盖茨是否说过类似的话[viii],但他讲的确是事实。苹果公司的Mac计算机确实是从施乐PARC学的,而且不止是“看上去和感觉上”。实际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计算机中的许多概念都是施乐PARC发明的[ix],但是将它们商业化的都是其他公司。在这一点上,施乐比仙童公司(Fairchild)都不如[x]。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软件与其他的工具完全不同,是人类思想的第一次直接体现。软件程序员(与软件操作员完全不同)就像古代的巫师一样,说着旁人听不懂的话,干着旁人看不懂的事。但与巫师不同的是,他们干的是真事,而不是变魔术,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与巫师并没什么两样。施乐PARC中的人研究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总部并不太想知道,也不关心。直到PARC的研究人员星散后,施乐总部的人也没有反应过来。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

   到了斯蒂文·乔布斯的苹果公司,Mac的研制与IBMPC完全不同,Mac研制小组在系统的软硬件的设计优化上下了大功夫[xi],设计出来的Mac机完美的就像一个玩具,拥有他的感觉就像拥有一辆BMWX5。反观IBMPC,纯粹是凑出来的机器,IBM没把它当回事,全是外包生产的,就连操作系统也是。买主们也不一样,Mac是那些Fans的偶像;而PC只是个干活的东西,没有几个圈内人或者自认为是圈内的人会真心喜欢IBM PC。但实际上这就是PC成功的主要原因,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一点。

  推动PC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是硬件的标准化:没有一个厂商能够垄断PC机中任何一个部件的生产,从IBM的PS/2后,任何一次垄断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PC的整机和部件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二是软件方面微软的一家独大,使得微软可以集中大量的人力和金钱用于DOS和Windows的发展。硬件成本的降低与软件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二十年前的简陋的PC,二十年后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群,而即将发布的WindowsVista也比Apple的Mac OSⅩ要强健的多。反观苹果公司,由于不愿开放系统,严重限制了Mac机的发展,结果只能待在永远的“保龄球道”上[xii]。

   在微机业界, 苹果公司永远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遗憾的是,苹果公司永远仅仅是一座灯塔。对于远航的船长们来讲,那是个生死问题,但对于船上的乘客来说,那看上去只是像一道风景而已。

1.3 Borland死了,Borland万岁

   如果说斯蒂文·乔布斯是我最佩服的高手[xiii],那飞利浦·R·卡恩(Philippe·R·Kahn)则是我的榜样,因为卡恩的早期作品对我的印象之深,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恍如昨日。

   当卡恩去美国的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HP)应聘工作时,由于绿卡的原因没有得到工作,他只好在朋友的帮助下自己开公司。这对于二十年前的我们来说,那真是幸运。

   卡恩的早期作品有两个:SideKick和TurboPascal。SideKick是MS-DOS系统下的第一个内存驻留程序[xiv],我第一次见到时目为神奇;而方便迅捷的TurboPascal使我从此忘掉了MS Pascal。SideKick和Turbo Pascal打造了一个程序语言编译器王国——BorlandInternational。比尔·盖茨的强大对手是一个法国数学家。

  在软件的竞争中,程序语言编译器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最激烈的了。因为它们处理的信息——源程序——近乎完全一样,不允许有太多的扩展。而它们的制成品——另一种软件——是不允许有丝毫错误的。如果说其他软件之间的竞争由于产品之间的差异的原因像陆战一样尚有回旋余地的话,那编译器由于高度同质化的原因就是一场典型的海战,而且是在一望无垠的大洋中——没有宽容、无法逃避;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在程序设计语言中,C及其后代C++由于其先进性成为了首选的程序设计语言。C和C++编译器的竞争是Borland与微软之间的主战场。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C++编译器之间发生的竞争,主要的参与者有三家:Borland公司的Borland C++,微软公司的MSC++和Watcom公司的Watcom C++。Borland C++用户界面友好,但编译出来的执行文件运行稍慢;WatcomC++用户界面很差,但编译的质量最高,运行速度最快;MSC++介于两者之间。由于Watcom公司较弱小,Borland与微软之间的竞争最激烈。两家维持的恐怖平衡最后由于对Windows界面的不同处理而被打破:Borland推出了OWL(Object Window Library—对象窗口库),微软推出了MFC(MicrosoftFundamentalClass—微软基本类)。OWL将Windows接口完全隐藏了起来,使用方便但不灵活;而MFC则非常灵活,它是以源代码形式发布的,你可以随意更改。很难想象被批评为保守封闭的微软在90年代初就在其一个关键性产品上那么开放,可见只要是有需要微软也能够采用开源方式,所以与其说是微软保守封闭,不如说现在的其他公司太不争气,使得微软没有一个像点样的对手。

   1994年,当我从使用多年的Borland C++换至微软的VisualC++时,我意识到Borland公司完了,不是说它即将破产,而是说它再也成不了一家伟大的公司了。只有在谈到编译器之间曾经发生过的激烈竞争——如本文这样——时,人们才会更多的提到Borland公司。因为从一种编译器换至另一种编译器并不像换一部汽车那样简单,那几乎是一次重生。不仅是要熟悉新的人机界面,重写源程序。而且更重要的是,编译器不仅是我们谋生的工具,那还是我们的爱人,倾注了我们的爱和恨。为了它我们曾经与使用其他编译器的程序员进行过激烈的奋战,而换编译器就如同阵前倒戈[xv]。

  现在当人们提到Borland公司时,谈论更多的是它的Delphi——一种成不了程序员的程序员眼中的程序设计语言,而对于我们来说,Borland公司已经死了。但是,那个曾经的Borland,那个写出了SideKick、TurboPascal的Borland,就像温泉关前的斯巴达战士一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4 网络公司,谁的对手?

  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的DAPAR网,本来是用于军事上的。随着微机的普及,DAPAR网被民用化了。MOSAIC程序的出现,使得大众也可以方便地使用互联网。第一批网络公司(AMAZON、YAHOO、AOL、ebay等)的出现,将业界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网络公司上面。直到2005年底微软推出Windows Live、宣布微软将全面转型互联网之前,微软似乎已经退到了幕后,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已经是微软何时衰退了,但事实是这样么?

   到了2006年,网络公司巨头只剩下eBay、YHAOO、AMAZON、Google四家了,2000年吞并时代华纳的AOL,在使时代华纳的股东大亏了一笔后,被时代华纳踢了出去,成了二线公司。而eBay、YHAOO、AMAZON、Google与其说是软件公司,不如说是在网上做生意的公司。至于目前推出的网上办公软件,且不说用户稀少[xvi],功能不全,即使功能比于微软的Office,又有几个严肃的用户愿意将其办公文件拿到网上去展览呢?

   但为什么其他人将这几家公司视为微软的对手,而这几家公司也跃跃欲试呢?

  新兴的东西总是受到人们过度的赞扬和追捧,但许多新兴的事物是华而不实、物超所值的,实际上就是物有所值,也达不到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在新鲜劲过去后,还是要靠业绩来说话。Google目前的状态,很像YAHOO当年的风光,但与eBay相比就差一些。打江山不易,做江山更难。市场的先驱,经常也是市场的先烈。以前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

  认为微软无所不能是人们对微软的一种误解。如果微软想进入哪个领域,那理所当然就要占据首位,如果不是这样,那微软就遇到了麻烦、出了问题。按我们的理解,微软确实希望进入上述公司的经营领域,但上述领域并不是微软的传统业务范围,如果说存在对手的话,也是互联网公司遇到了微软这个可怕的对手[xvii]。而在微软的传统业务——OS、Office等,还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即使如Linux这样免费的操作系统,也竞争不过收费的Windows。这一点我们是要深思的。

   如果说微软与上述几家公司发生了激烈的竞争,那受伤害最大的并不是参战的双方,而是无法参战的其他媒体公司。在经济领域,强手之间的战争,最倒霉的是那些不能参战的弱者[xviii]。

1.5我们从没见过的世界

  自从我们的祖先削石为斧、发明了工具以来,人类的进步许多时候是体现在其使用工具的进步上的。虽然工具多种多样、不可胜数,但有一样规律是从来没有被打破过的,就是从全球范围上来讲,从来没有一种广泛使用的工具为一个单独的组织所垄断,这一点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没有被打破,即使强大如美国标准石油公司、AT&T、IBM亦是如此。但是,自从微型计算机——这个被苹果公司形容为对抗IBM霸权、自由、人性的计算机[xix]——出现以来,却发生了一件从没有过的事情,微机行业的关键部件之一——操作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被一家公司所垄断了[xx]。

  一个三十年前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公司,通过其非凡的商业能力,缔造出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商业帝国,历史上的垄断与其相比也尤有不及。强大的标准石油公司虽然占领了美国市场,但在国际上仍然有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和英波石油公司与之抗衡;而AT&T也只是局限于美国国内。曾经有许多公司被寄以厚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微软的杀手,但到目前为止,无一成功。

  在微软创立之初,数研公司的CP/M是微机业首选的操作系统,但基尔代尔对这一点重要性的认识与比尔·盖茨相比显然要差了许多。他轻易的失去了IBM的友谊,导致出现了MS-DOS。几年后,当基尔代尔反应过来研制出DR-DOS时,微软出现了第一次危机,而且从现在来看,那是唯一一次微软真正的危机,如果当时其他公司和政府是以现在的态度对待微软的话,我们可以推测DR-DOS是不会那么轻易地消失的。但自此以后,微软就再也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危机。

  到了2006年的今天,人们普遍谈论微软遇到了危机,在网络上遇到了对手。如果说是对手的话,那也只是继续扩张的对手,而不是生存的对手。因为微软的基石——Windows和Office是没有对手的,它们具有天生的粘性[xxi]。杰弗里·摩尔曾经讲过,要避免货品化的命运。但是大部分产品都无法避免:以Google为例,其搜索引擎天生就是个商品。如果Google不扩展产品系列,很难不被商品化。因为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换一个搜索工具。但是Windows和Office则不同,它们具有较大的粘性。对于大多数PC机用户来说,他们眼中的软件世界里只有一家公司,就是微软,他们从来没用过其他公司的软件。这些保守的大多数,你是很难改变他们的想法的。Linux再好,也只是用于服务器中,而微机中所销售的Linux,那是因为别的原因,相信绝大部分是到不了用户手中的。

   微软是怎样做到的呢?是由于软件的特性。软件——一种成本极其高昂但传播成本近乎为零的工具,就像金钱一样,不用长脚也是能行千里的。

1.6工具?思想!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商品生产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商品生产形成的规模效应降低了人类生产的成本,使得人类能够持续地加速发展。在商品从原料到最终使用者手中的过程中,其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对于运输成本高但其本身价值不大的商品,例如建筑材料中的砂石,其使用范围是受到极大的限制的。这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砂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且性质是相似的,皆可用于建筑中;二是运输费用的高昂使得远途运输不经济,所以这类商品无法大规模用于远地的建筑中。如美国新英格兰的花岗岩用于上海外滩的建筑中那样只能是个案,无法推广的。

   软件则处于另一个极端,其生产成本之高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世界上成本最昂贵的商品就是微软公司即将于2007年初发布的WindowsVista操作系统,其制造成本不是几百几千万美元,而是数以亿计的美元。但软件的复制成本和运输成本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xxii]。软件具有的上述特性,使得软件成为所有商品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种。当软件处于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时,其价格就会大幅下降,甚至免费赠送。例如开源程序以及目前的免费游戏等,其原因就在于其复制和发行成本近乎为零。为了争取用户,占领市场,其价格就可能降至零。当两强并立时,任何一方都无法获利,售价基本上都是在成本附近。当一方明显占优时,其他各方就会迅速衰落,此时就可能出现免费的程序,甚至连源程序都可能奉送。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免费的程序再也无法得到足够资金去进化,不赠送的话也会被扔进垃圾堆。在某种程度上讲,免费赠送只是废物利用罢了。

  杰弗里·摩尔曾经讲过,一种新产品流行之时,也就是它的货品化之日。随着生产厂商的增多,其利润率快速下降,首发企业的优势并不太明显。这种情况,我们曾经见到过许多,从施乐公司发明的复印机,到IBM生产的PC机,当兼容厂商出现后,对发明者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软件业至今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软件业通常是一种市场份额大的产品逐渐占领了所有的份额,然后向其他市场侵蚀,直到遇到一个更强大的对手。而兼容产品则根本无法生存,数研公司的DRDOS就是一个例子。我国金山软件公司生产的WPS文字处理系统,曾经占领了国内的文字处理市场,但是当金山公司开发出能够存储为MSWORD文件制式的WPS后续版本后,WPS也就走到了尽头。求伯君[xxiii]有一点没有搞明白,他的WPS再怎么发展,与MSWORD也还差得远呢。WPS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庞大的用户基础。这些用户已经用WPS录入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只要这些资料无法转换成WORD制式,那他们就不得不使用WPS。WPS兼容WORD,就像雄螳螂的婚礼一样,虽然很美好,但一生却只有一次。在软件业中,仿制者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冯·诺依曼设计的现代计算机体系,有一个功能区叫程序区,运算器根据程序区中存储的指令进行操作。所以虽然指令是有限的,但将不同的指令按要求排列起来顺序执行,计算机就几乎能干任何事情,只要它运行得足够快。这些指令序列我们称为软件。听着很熟悉?对了,软件虽然像一种工具,但其实它更像一种思想。实际上软件就是一种思想。软件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而且是人类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直接用于生产中,在这之前我们的思想都是要靠人理解后才能用于生产中,而这次只要机器理解就行。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玛格丽特·米切尔参加一次文学聚会,一个人问她:您写了几本书?一本。那人自得地笑着说:我写了几十本,您写的那本书叫什么?《飘》(《Gone With TheWind》)。那人不再笑了。因为一个人一生能够写出一本《飘》就足够了,对一个文学天才来说也不例外。《飘》在出版的第一年内就卖了130万本,到1975年卖出了2200万本。除了少数几本书(《圣经》、《古兰经》、《毛主席语录》)外,《飘》大概是有史以来印刷得最多的书籍,而且与另外三本不同的是,《飘》是读者自愿买的,从来没有官方机构去强制推行。为什么书籍那么多,但流行的只有少数几种呢?对于《飘》的读者来说,第一次购买时他(她)们是基于故事情节,是买一本文学作品。但从第二次购买开始,他(她)们就是在购买他们的人生指南,是在购买希望。这,就是思想的力量[xxiv]。

   由于思想具有完整性,其他人是不太可能完全理解别人的思想体系的,所以书基本上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畅销书更是如此。但软件却不同,软件可以由几个人以致几千人一起协作完成。一个人的思想就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几千人的协力那才真叫势不可挡。

   正如凯恩斯曾经说过的那样:“或早或晚,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才是最危险的东西,好歹且不论。”[xxv]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思想的直接力量,今后的世界将大不一样。

1.7 不公平,对谁来说?

  2006年《商业周刊》评出的信息技术100强中,软件公司很少,只有四家:微软、Oracle、SAP、Intuit,当然还有一些没上榜的公司:如Adobe、Novell、Symantec、ElectronicArts等,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公司都是老面孔了,没有一家是新兴公司。软件的特性决定了新兴公司无法兴起:任何一家软件公司,无论你身处何处,你都是在与全世界的对手在竞争。更可怕的是,你可能是在与对手的盗版在竞争[xxvi]。

  在经济领域中,许多时候落后国家是靠盗版和仿制品来与先进国家的产品竞争。而在软件业,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同业内最强大的对手的盗版软件来竞争。性能和价格的优势都不在你这里,这仗还怎么打?高大的乔木下面不长草,二十多年竞争的结果是:公共软件业只剩下了一家公司——微软。你不是在使用着它的正版软件,就是在使用着它的盗版软件,没有太多的例外。

  美国百年前的铁路业大发展,虽然带动了其它许多行业的发展,使得美国富强起来。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铁路业本身并没有多少利润。投资于铁路债券上的投资者赚到钱的并不多,其原因就在于铁路建设的初始成本太高且竞争激烈,所以被约翰·穆迪(John·Moody)[xxvii]评论为还是参与的人太多。而在软件业,参与者就更是太多,只要有两家以上的公司参与,基本上就没有赚钱的机会了[xxviii],只有剩下一家公司时,它才能过得好,但这又有垄断之嫌。所以与其说软件业垄断严重,不如说是软件的特性决定了其自然的垄断。

  软件虽然在发行时简单方便,但在软件开发时其困难程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xxix]。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xxx],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微软生产的操作系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如果在操作系统领域发生激烈的竞争,是否还会有人投入数十亿美元去生产一种操作系统,然后只以一二百美元的价格卖给你?没有了庞大的装机量,谁还会干这种事?是否两个操作系统就一定比一个好?再者,许多人都声称要公平,但谁能确定什么是公平的,而且对哪些人来说是公平的[xxxi]?虽然我们对垄断很反感,但是垄断是否就一定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呢[xxxii]?是否所有的竞争都对经济有益,而对一个垄断者来说,我们就一定要消灭它?

  当一个帝国出现时,很少有人会对它抱有好感。两千年前“罗马的和平”,只有在失去后,欧洲人才感觉到它的伟大和可贵。我们现在的世界又像是在经历着一个“美国的和平”,而那个美国看上去也没有几个国家喜欢它。在信息领域中,我们无疑正在享受着“微软的和平”。我们是否需要这种和平,我们确实需要仔细地想一想。

   1835年,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曾经说道:“在人类的心目中,依然存在着一种使人堕落的对平等的偏好,即鼓励弱者把强者降到同一水平上。[xxxiii]”二百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听上去似乎还是有些刺耳,但并没有过时。(写于2006年秋)



--------------------------------------------------------------------------------


[i] 比尔·盖茨(Bill·Gates)的正式称呼。

[ii] 西雅图程序员蒂姆·佩特森设计的操作系统QDOS(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

[iii] IBM OS/2是微软与IBM共同研制的,作为DOS操作系统的后续产品,但微软与IBM在如何设计OS/2上有分歧,最后是微软退出了研制,转而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

[iv] 大多数国人对民主的看法大致与六·四学运中的学生们的看法相似。实际上民主许多时候是保护少数派的利益。

[v]商业周刊/中文版2006年第8期。

[vi] PARC:Polo Alto Research Center,施乐公司位于Polo Alto的研究中心。

[vii] 斯蒂文·乔布斯:苹果公司董事长,他在研发苹果公司的Lisa机之前参观过施乐公司的PARC。Lisa机是Mac机的前身。

[viii] 估计比尔·盖茨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但这个故事在计算机业界内流传得很广。

[ix] Adobe公司的创始人Charles Geschke和John Warnock是从施乐PARC出来的;3Com公司的RobertMetcalfe也是。施乐PARC发明的鼠标被罗技公司(Logitech)商用化,而图形人机界面(GUI)则被苹果公司用于Lisa机中。在微型计算机业界,施乐公司仅仅是个先烈。

[x]仙童公司出来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Noyce)、格登·莫尔(Gordon·Moore)、安迪·格罗夫(Andy·Groove)三人创建了英特尔;Jerry·Sanders只是因为穿了件粉红色衬衫去IBM就被仙童开除了,后来他创立了AMD;LSILogic是从仙童出来的Wilfred·Corrigan创建的;至于如National Semiconductor公司的CEOCharles·Sporck等更是不可胜数。在半导体业界,仙童公司既是先烈,也是先驱。

[xi] 例如Mac的显示单元QuickDraw虽然是用软件编的,但其显示字符的速度却比IBM PC的硬件字符发生器画得还快。

[xii]1985年,比尔·盖茨呼吁约翰·斯库里(John·Sculley,苹果公司当时的董事长)开放Mac系统,但遭到了斯库里的拒绝。等到斯库里想到开放系统时,小厂商们已经大部分开始生产IBM PC兼容机了。索尼公司Batamax的命运又落到了苹果公司身上。

[xiii]如果说比尔·盖茨是个天才的话,那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个商业天才,而不是个技术天才。技术天才是属于斯蒂文·乔布斯和斯蒂文·沃兹尼克(Steve·Wozniak,苹果公司的另一个创始人)的。这一点从微软和苹果的发展上就能看出来:比尔·盖茨牢牢地控制着微软,而斯蒂文·乔布斯在1985年就被约翰·斯库里赶了出来。说微软没有创新可能太过了,但微软确实没有什么重大创新。

[xiv] SideKick是病毒的远祖。卡恩解决了MS-DOS下程序驻留和激活的难题。研究懂了SideKick后编制病毒就易如反掌。SideKick本身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实用程序。

[xv] 由于TurboPascal设计得非常好,使得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Pascal语言编程,尽管我也明白C和C++程序语言在实用性上要远远强于Pascal。在不得不换至C语言时,由于对Borland的偏爱,我还是选择了Borland公司的Turbo C及随后的BorlandC++。在1994年以前,我很少使用微软公司的编译器。

[xvi] 据《商业周刊》报道,Ajax公司的Ajax13每日的使用量为10000次左右。

[xvii] 微软的雷·奥兹(Ray·Ozzie)曾经宣称,在提供网络服务方面,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金钱。微软在开发XBox上共亏损了40亿美元,现在才看见赢利的曙光。相信如果比尔·盖茨想干的话,在互联网上花的钱,不会少的。

[xviii] 就像目前英特尔与AMD之间的竞争,损失最大的是升阳公司(SUN)。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损失最大的是传统媒体公司。

[xix] 1984年1月,苹果公司播出了一个著名的广告,宣布Mac机的诞生。虽然苹果公司是花钱做的广告,但那却不是个广告,那时微机的独立宣言。对于我们这些广告外行来说,那时我们看到的最好的广告。对广告界内行来说,我认为也是如此。

[xx] 微机业的另一个操作系统Mac所占的比例大约为5%,且日渐式微。而Linux操作系统只用于服务器中。用于PC机中的Linux只是盗版者的一个遮羞布而已,在到达用户手中之前绝大部分就被换成了Windows。

[xxi] 工具的粘性大致与学习该工具的难易程度关系最大。越难学的工具粘性越大,也越难被更换掉。例如语言就很难被更换,法语再简捷优美,也只能用于少数几个地方,而英语则是全世界通用语,为了与更多的人交流,你不得不学习英语。不管你愿不愿意。

[xxii] 以目前的价格计算,复制一份软件其成本不超过一元人民币,其运输费用也不超过一元人民币。

[xxiii] 求伯君:WPS的发明人,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

[xxiv]至于其他三本书对人类的影响,那就更不用我细说了。

[xxv]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Skidelsky):《凯恩斯传》(《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相蓝欣储英译。在高鸿业先生翻译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此句话被译为:“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我没有采用高鸿业先生译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先生声称他是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而我认为翻译是不允许有偏见的。

说句题外话,高先生声称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是为了谋取利润,但他怎么解释杜邦公司西迁时向美国政府索要的利润只是一美元?而斯蒂文·乔布斯的工资为什么只有一美元?

[xxvi] 大家是否还记得十几年前比尔·盖茨说过的一句话:“让他们去盗版吧,十年后我们再去收钱”?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不得不去交钱。

[xxvii] 约翰·穆迪(John·Moody):《The Masters of Capital》(《资本的主人们》)

[xxviii]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游戏机业,微软与索尼公司都挣不到钱就是个例证。

[xxix] 据统计,一个熟练的程序员能够控制的源程序一般也就是一两万行,再多就控制不住了。而WindowsVista的源程序有上亿行之多,所以没有几千人是不行的,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是巨大的,很难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即使强大如微软,其设计出来的系统也仍然存在许多漏洞。更不要说小公司的产品了。

[xxx]据统计,近二十年来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左右,比其他发达国家(西欧和日本)要高2%。其原因就是美国的生产效率有每年2%的提高,而这主要是信息产业产生的影响。在信息革命中,西欧和日本远远落在了美国的后面(也有人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美国的人口增长)。

[xxxi] 我并不认为经济领域不需要管理。我认为由谁来管理很重要。由政府来进行管理并不一定是好的,更不要说是最好的。

[xxxii] 商业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看上去是垄断的行为常常能够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xxxiii]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Charles·Alexis·de·Tocqueville):《论美国的民主》。我采用的是约翰·特雷恩所著《新金融大师》中引文的译文。在董果良先生的译文中此段被翻译为:“但人心中也有一种对于平等的变态爱好:让弱者想法把强者拉下到他们的水平。”我感觉不像一个三十出头的人的口气。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 20:07 , Processed in 0.058718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