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虔诚地把清华大学的校训恭恭敬敬地贴在自己的床头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我的生活就有了一盏明灯。我所有的生活将为此展开!我是一个农民,我是一个打工者,我是北漂族中的一员,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一个清华大学的特殊的学生……其实我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赣南的一个小山村里走来,我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并生活在自己渴望和喜欢的生活之中。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我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张立勇
张立勇在自己那间只有四五平米的小屋里
人物档案:张立勇,29岁,生于江西赣南革命老区,清华大学十五食堂厨师,1993年高中二年级辍学外出打工。自学英语10年,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考了630分,被清华学生称为‘馒头神’,今年7月出版了描述自己奋斗历程的《英语神厨》一书,即将获得北京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文凭……
八月的北京,晚上7点,天气还有些闷热,空气里没有一丝凉意。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依然是人来人往,丝毫看不出放暑假的痕迹,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的学生们欢乐地从我身边擦身而过。7点40分,我如约来到清华大学十食堂门口。5分钟后,一个身穿暗红色T恤衫的年轻小伙子骑着一辆黑色自行车停在了食堂门口。
“真是不好意思,我们食堂7点半下班,有些事耽搁了一下。”张立勇满脸都是歉意的笑容,憨憨的,有些羞涩,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擦去额头的汗。
停好车,我们并排坐在了清华第三教学楼前广场的石凳上。
贫寒
“当初辍学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给家里盖房子,让爸爸妈妈住得好一点,让弟弟妹妹住得好一点”
张立勇出生在江西赣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境贫困。“父母经常向别人借钱借米。原来家里是点煤油灯的,我到13岁时才看到电灯。”他好像不太愿意再次回忆往日的艰辛,只是寥寥数语地提了提。
尽管家里条件这么困难,上学的时候,张立勇每年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
高中二年级第一个学期结束后,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倔强的张立勇做出了辍学的决定。“当初辍学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给家里盖房子,让爸爸妈妈住得好一点,让弟弟妹妹住得好一点”
“还有就是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妹妹,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
事实上,张立勇的弟弟妹妹后来并没有如他所愿考上大学,两人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务农,直到几年前被张立勇介绍到清华饮食服务中心干活。
“现在回头看看你当时的决定,后悔么?如果当年不辍学,现在也许你自己早就大学毕业了?”我小心翼翼地问。
“不后悔。是我没给他们做好榜样,没有劝说好他们。他们觉得我不上学对我不公平,所以他们也不上学了。”
迷惘
“我只是在这儿打工,没有一点归属感”
1993年,张立勇带着自己的高中英语课本来到广州,先后在一家竹木工艺制品厂和一家玩具工厂打工。在玩具厂打工的经历改变了张立勇对英语的看法,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玩具厂是台湾和美国合资的,生产的玩具也都是要出口的,包装箱上全都是外文,很多人因为看不懂常常把箱子放错了地方。张立勇凭借上学时认识的一些单词在工厂里很受其他工友崇拜。在这里,张立勇第一次感受到了懂英语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此后,他一有空就捧着英语书。
有一次,厂里来了一批美国客人,身穿蓝西装的翻译娴熟地同他们说笑,边走边介绍,十分潇洒。张立勇一句都没听懂,却萌生出一个念头,“要是我能同他一样该多好啊。”
在广州打工的日子张立勇并不快乐。高强度的工作量,狭小、乌烟瘴气的集体宿舍,生病找朋友借钱时遭到的冷遇,这一切让张立勇感到了心灵的迷惘和浮躁。任广州城再繁华,亦与他无关。
“我只是在这儿打工,没有一点归属感。而且随时都有危机感,随时可能被开除。”
张立勇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能就这样过下去,他比以前更加努力学习英语了,因为“这是改变我生活的唯一途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