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840|回复: 1

亘古未有的跨越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世界难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6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亘古未有的跨越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世界难题

  全长1100公里的青藏铁路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无人区”,4万多名建设者遵循科学、求实创新,在克服“多年冻土”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透露,青藏铁路穿越的多年冻土地区长达550公里。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和土壤。冻土在冻结的状态下体积膨胀,到了夏季,冻土融化体积缩小。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

  高原纷繁芜杂的冻土环境成为制约青藏铁路建设的又一世界性难题。冻土虽然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也存在,但它们属高纬度冻土,比较稳定。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纬度低,与湖北省在同一纬度上,海拔高、日照强烈。加上青藏高原年轻,构造运动频繁,这里的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热融发育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青藏铁路建设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其环保工程的投资大约21亿元,占整个项目总投资的8%。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和施工单位还与青海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签订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首份环保责任书。

  青藏高原是世界巨川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一个重要起源和分化中心,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50年前,青藏公路建设时遗留的取土坑,至今植被也没有恢复。国外一些媒体武断地认为,青藏铁路建设将严重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造成物种破坏。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青藏铁路建设要珍爱高原一草一木。

  2004年8月,参加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的400多名中外专家被一项报告震惊了:3年来,在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青藏铁路建设工地的33万人次的建设者竟没有一人因高原病而致死。

  美国科罗拉多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高原医学会主席皮特·哈克特(Peter Hackett)说:“中国在格拉铁路建设中的高原医学研究,显示了他们的前瞻性和远见。”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新华网西宁9月28日电题: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新华社记者 王圣志

  2004年8月,参加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的400多名中外专家被一项报告震惊了:3年来,在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青藏铁路建设工地的33万人次的建设者竟没有一人因高原病而致死。

  美国科罗拉多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高原医学会主席皮特·哈克特(Peter Hackett)说:“中国在格拉铁路建设中的高原医学研究,显示了他们的前瞻性和远见。”

  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横跨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无人区,有民谚称:“到了昆仑山,两眼泪不干;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到了风火山,气息已奄奄;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氧气含量仅占海平面氧气含量的50%-60%,极端气温可达-40℃。在高原上生活和工作会导致人体机能下降,随时可能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1953年修建青藏公路时,平均每修1公里就有1人牺牲。在1985年青藏公路改建中,有一个工程部门共有1500人,各种高原病患者就诊达7600人次,最高门诊量达到每天180多人,在5月至7月的90天里,仅葡萄糖注射液就消耗了1500公斤,止痛片用掉了13万片。如何在严酷的高原环境下确保建设者生命健康安全,是一项没有成功范例的世界性难题。

  为保障建设者的健康,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提出了“先生存、再生产”的口号,各参建单位“兵马未动、保障先行”,遵循高原生理规律,所有参建人员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习服”一周后,才准许到工地劳动。青藏铁路建设单位在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设立一级医疗机构115个、二级医疗机构23个、三级医疗机构6个,上场医务人员600多名,职工生病在半个小时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医护人员为职工进行严格的工前、工中和工后体检,免费发放高原保健药品。在施工中大规模采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为了让职工吃上可口的饭菜,各参建单位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中铁一局规定每个职工每天要喝一袋鲜奶,被称作“牛奶工程”。他们还从社会上招聘厨师,实行末位淘汰制,谁烧的菜职工爱吃就奖励谁,每月排在最后一名的厨师将被淘汰。中铁四局职工的食谱由专门的营养师制订。沿线施工单位都在格尔木建起了后勤基地,高原上气压低,食品做不熟,施工单位就在山下把馒头蒸好、蔬菜洗净,每天准时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工地。

  在高原上厕所也是一件“要命的事”。2001年7月,中铁十二局先遣队伍一到高原,就有十几名职工感冒病倒。感冒在内地是个小病,可在高原稍不留神就会引发高原病。这个局指挥长余绍水带领医务人员,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一样了解感冒的原因,最后他们将目光盯在了职工夜间出户“方便”的环节上。因为工地住房密封保温,室内外温差高达20℃。厕所设在室内,容易污染室内空气;设在室外,职工夜间出户上厕所又容易着凉受冻。为此,中铁十二局开展了一场“厕所革命”,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流动厕所”,晚上推到宿舍门口,白天再推走。此后,职工感冒发病率大大减少。

  青藏铁路建设创造了人类制氧史上的一大奇观。在海拔4600多米的世界最长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施工阶段,每个施工人员都背着5公斤重的氧气瓶,边吸氧边工作。中铁五局四公司项目部负责人说:“昆仑山隧道在近一年的施工中,职工们共消耗氧气12万瓶。”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越岭地段,中铁十七局工地宿舍内安装供氧管道,职工只要打开氧气阀门,随时可吸到浓度高达98%的氧气。

  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轨面海拔4905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这里氧分压最低为10.87千帕,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负责这一隧道施工的中铁二十局指挥长况成明突发奇想:能不能研制出一个巨大的制氧站,像锅炉供应蒸汽一样源源不断向施工现场和宿舍输送氧气?按照这一思路,这个局和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压吸附,高原低气压直接解吸的变压吸附制氧工艺,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制氧站,每小时可制氧42立方米。源源不断的氧气通过钢管输向施工隧道的掌子面,使洞内氧气含量达到了80%左右,工地海拔相当于下降了1000米。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青藏铁路沿线建立了17座制氧站,4万名职工每人每天平均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沿线配置了25个高压氧舱,如此大规模使用氧气,在人类建设史上还是首次。”

  青藏铁路沿线工地随处可见高大的彩门、标牌,和多年来全国各地任何大型工程现场一样,书写着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但不一样的是,“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这样的词语销声匿迹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以人为本、保障健康”取而代之。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扎实有效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全线共抢救脑水肿、肺水肿等急性高原病近千例,成功率达100%,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基本稳定在千分之七左右。至今未发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事故。

  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一高尚观念在“第三极”工程中更是深入人心,从以往强调超越自然的“人海战术”到如今尊重科学规律的“以人为本”,这正是尊重和体现劳动者人权的巨大进步。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世界难题之绿色铁路在极地延伸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世界难题之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石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5-7-3 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伟大的观念改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16 20:25 , Processed in 0.11420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