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267|回复: 0

天津的老电影艺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8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敢情田方,吴茵,牛犇都是天津人,再加上石挥,
那时的人也没上过电影学院,可是水平真不低,
现在的艺人有特点的不多,要不就是花瓶,要不就是谐星,
以前的艺人多样性让人留恋,
田方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曾用名田兆栋 (1911--1974),原籍天津,1911年1月3日生于河北保定。早年在天津读书时,即参加舞台演出。中学毕业后入北平辅仁大学,1931年辍学至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场记和语言教员,后任演员,主演《飞絮》等影片。1935年后任吉星、新华等影片公司演员,在《红羊豪侠传》、《壮志凌云》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演剧二队。1938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艺术指导科长、教员兼演员,曾在《日出》、《粮食》、《带枪的人》、《前线》等话剧中扮演重要角色。1945年任东北文工团一团副团长。后参加筹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秘书长。1949年参加组建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厂长。后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演员剧团团长,中国影协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主席等职。

  田方和于蓝在延安时期结婚,他们的第三个儿子田壮壮是著名导演。

  参与影片:

  英雄儿女 (1964)

  
风从东方来 (1959)

  深山里的菊花 (1958)

  年年明月夜 (1936)

  壮志凌云 (1936)

  方芸英 (1935)

  海葬 (1935)

  红羊豪侠传 (1935)

  难姊难妹 (1935)

  无限生涯 (1935)

  飞絮 (1933)

  吉地 (1933)

  生机 (1933)

  挣扎 (1933)

  小女伶 (1932)


吴茵  
吴茵原名杨瑛,中国著名电影演员(1909--1991)。出生于天津。幼年被父亲送给结拜兄弟做女儿,改姓“杨”。由于其养父家境富裕,所以从小她就对文艺萌发了兴趣。13岁时,其生母又将她领回,同时其生父又遭破产,在上海城东女校国画科学习绘画,当时上海戏剧活动活跃,她在田汉的剧作,应云卫指导的话剧《苏州夜话》中扮演角色。此举虽说成功,但遭到家庭的阻挠。她毅然离婚,决心从影。幸运的参加了《新女性》的拍摄,并于1936年经应云卫介绍加盟明星影片公司二厂。新的杨瑛—吴茵诞生了。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她先后在“快活林”、“联华”、“电通”、“天一”、“明星”等公司拍摄了六部影片。由于她扮演的老年妇女形象诸如:农妇、母亲、女佣等,多姿多彩,各色各样,一时成为三十年代末影坛上饰演老年妇女形象的知名影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她随上海影人剧团赴重庆,后又入中华剧艺社,主要从事舞台剧演出,同样也是扮演老年妇女形象,同时,又参加了《火的洗礼》、《塞上风云》、《青年中国》等影片的拍摄,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进入昆仑影业公司。把她在舞台上学习、积累的经验,迅速溶汇到银幕表演创作上。拍摄过《八千里路云和月》、《遥远的爱》、《乌鸦与麻雀》等著名影片。其中《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两片为她的代表作,显示出她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不凡的艺术功力。不仅演活了人物,而且演得活灵活现,真可谓非她莫演的地步了。建国后,相继又在《武训传》、《我们夫妻之间》、《宋景诗》、《家庭问题》等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新女性》开始,几十年的电影生涯,她饰演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中、老年妇女形象,以善饰演“老太婆”而响誉影坛,堪称中国影坛“第一老太婆”。她的一生努力付出的心血为中国影坛独当一面,无与伦比的表演又成为中国电影历程中的表演楷模。她于1991年,不幸去世。

  参与影片:

  落山风 (1990)

  男人的世界 MAN’S DILEMMA(1987)

  这不是误会 THIS IS NOT A MISTAKE(1982)

  家庭问题 (1964)

  球迷 (1963)

  今天我休息 (1959)

  小白旗的风波 (1956)

  小伙伴 (1956)

  宋景诗 (1955)

  纺花曲 (1953)

  我们夫妻之间 (1951)

  武训传 (1950)

  乌鸦与麻雀 (1949)

  希望在人间 (1949)

  大团圆 (1948)

  万家灯火 (1948)

  新闺怨 (1948)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47)

  遥远的爱 (1947)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

  塞上风云 (1942)

  十字街头 (1937)

  花花草草 (1936)

  清明时节 (1936)

  生死同心 (1936)

  都市风光 (1935)

  小姨 (1935)

  新女性 (1934)
[编辑本段]
个人荣誉  吴茵饰演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中、老年妇女形象,以善饰演“老太婆”而享誉影坛,堪称中国影坛“东方第一老太婆”的美称。她的一生努力负出的心血为中国影坛独挡一面,无与伦比的表演又成为中国电影历程中的表演楷模。 在这期间,她还在《火的洗礼》、《青年中国》、《塞上风云》和《遥远的爱》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也获好评。

  因《乌鸦与麻雀》中扮演萧太太,在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一等奖。

  晚年,她还撰写了不少回忆录和谈表演艺术的文章,结集成《回首忆当年》出版。吴茵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影协名誉理事。

牛犇百科名片牛犇,原名张学景,1935年出生,天津人,中国著名影视演员,有“影坛长青树”的美誉。代表作品:《圣城记》、《火葬》、《海誓》等。同名人物有: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牛犇。


目录[隐藏]1、中国著名影视演员 【牛犇:“像牛一样奔跑!”】 【影视作品】 【所获奖项】 2、京华美术学院教授 3、设计师  



[编辑本段]
1、中国著名影视演员  
牛犇六岁失去父母,跟随在北平中电三厂当司机的哥哥生活,1946年,11岁的牛犇就在影片《圣城记》中饰演村童小牛子;后在影片《清宫秘史》中扮演儿童角色,同年至香港,参加《火葬》等影片的拍摄;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六十多年来,在数百部影视作品中担任角色,是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

  牛犇因在影片《牧马人》中生动地扮演牧民郭扁子,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第六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还曾导演《父亲》、《喜中缘》、《藏金记》等电视剧。
[编辑本段]
【牛犇:“像牛一样奔跑!”】  访著名表演艺术家牛犇

  
《春天的热土》在下梅村外景地拍摄,记者专访了古稀之龄的老艺术家——牛犇。

  “我在儿时就演电影,演过的角色也很多,演的角色大多是城市乞儿、小流浪汉,青年时演青工、解放军小战士,现在年纪大了,演的仍然和‘小’有关,演‘小老头’……”眼前的牛犇,和蔼可亲,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觉,在下梅村一户农家中,牛犇打开了话匣。

  1946年,中电三厂拍摄的影片中《圣城记》中饰演小村童,这是牛犇迈入影坛的第一步。
谈起58年前的往事,牛老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13岁,也不姓牛,我的原名叫张学景。《圣城记》摄制组当时需要一名演村童‘小牛子’的演员,当时谢添、白杨是主演,谢添先生见我机智,对艺术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就把我推荐给了导演沈浮,结果我就饰演了‘小牛子’,这是我所拍的第一部影片。” 因为属牛,《圣城记》中演的又是“小牛子”,《圣城记》拍完以后,认识牛犇的人都开始叫他“小牛子”。1948年,牛犇要赴香港拍片,临行前他请谢添先生为他更名,“谢先生翻开字典,指着‘犇’字说‘学景,现在大伙都叫你小牛子,就再添三只牛吧!’‘犇’者跑也,自奋不停,从此,我也就像牛一样在银幕上跑了一辈子。”这样,继《圣城记》之后,他又在《山间铃响马帮来》、《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泉水叮咚》、《棋王》、《假大侠》、《活着》等几十部著名影片中扮演各类角色。

  幽默风趣是牛犇的风格之一,在1982年拍摄的影片《牧马人》中,他扮演的那个善良热心的郭扁子,语言幽默,动作风趣,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为影片增色不少。凭借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在1983年的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牛犇分别获得最佳男配角奖。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牛犇多次获得了国内外的电影奖项,他的演技受到了各方的肯定。
[编辑本段]
【影视作品】  房奴(2008)饰丁志成

  大生活(2009)饰丁爷

  
道德底线(2008)饰王父

  聊斋奇女子之连城(2007)

  吴承恩与西游记(2007)饰李老夫子

  错爱一生(2004)

  大宋提刑官(2005)饰老狱卒

  围屋里的女人(2004)饰宋须公

  最后的爱和最初的爱(2003) 饰父亲

  台湾电视剧汪洋中的一条船(2000年)饰老赵

  媳妇你当家(1998)

  婆婆媳妇小姑(1997)饰仇和尚

  夫唱妻和(1996)

  花落花开(1996)

  聊斋(1995 央视版)

  女人万岁(1994)

  活着(1994)饰镇长

  乔迁之喜(1994)

  好梦成真(1992)

  山神(1992)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1991)

  
妙探(1991)

  新潮姑娘(1991)

  多此一女(1990)饰钟经理

  面目全非(1990)

  平凡的世界(1989)

  大丈夫的私房钱 MEN’S PRIVATE SAVINGS(1989)

  怪音 STRANGE SOUND(1989)

  假大侠 FAKE HERO(1989)

  男女有别 COUPLES MUST BE SEPARATED(1988)饰老何

  棋王 CHESS KING(1988)

  笑出来的眼泪 LAUGHING WITH TEARS(1988)

  让世界充满爱 LET THE WORLD BE FILLED WITH LOVE(1987)

  偷来的爱 UNKOWN LOVE(1987)饰顺兴

  温柔的眼镜 A TENDER GLASSES(1987)

  聊斋(1986大陆版)

  高中锋,矮教练 GIANT CENTRE,DWARF COACH(1985)

  日出 SUNRISE(1985)

  淘金王 THE GOLD RUSH KING(1985)

  邮缘 ROMANCE IN PHILATELY(1984)饰老韩

  
鼓乡春晓 SPRING COMES TO THE DRUM VILLAGE(1983)

  笔中情 ROMANCE OF A CALLIGRAPHER(1982)

  牧马人THE HERDSMAN(1982)饰郭口扁(piǎ)子

  泉水叮咚 BUBBLING SPRING(1982)饰大刘

  405谋杀案 MURDER IN 405(1980)饰看守人

  天云山传奇 LEGEND OF TIANYUN MOUNTAIN(1980)饰王立汉

  蚕花姑娘(1963)

  飞刀华(1963)

  球迷(1963)

  燎原(1962)

  红色娘子军(1961)

  沙漠追匪记(1959)

  春天来了(1956)

  沙漠里的战斗(1956)

  大凉山恩仇记(1949)

  海誓(1949)

  火葬(1948)

  满庭芳(1948)

  
更凤记(1947)

  天桥(1947)

  圣城记(1946)
[编辑本段]
【所获奖项】  1983年 荣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牧马人》

  

1983年 荣获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牧马人》

  1997年 荣获第2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夫唱妻合》

  1999年 荣获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媳妇你当家》








石挥  
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原名石毓涛(1915--1957),天津市人。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话剧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他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进入电影界,他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其中《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53年以后石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含冤逝世。

  石挥(石毓涛),"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家第二门正廉堂后代,生于杨柳青,出生后不久随父母迁居北京。以后在北京师大附小毕业又断续上了两年初中,后因其父失业生活困难,15岁时就独立谋生了,先后卖过报,在牙科诊所做过学徒,当过北宁路列车服务员,真光电影院小卖部会计等。1940年赴上海,后经幼时同学董世雄(影星蓝马)介绍,参加了“明日剧团”,曾来天津演出。几经磨练,演技逐渐提高,由配角到主角。在四十年代初,参演了30多个剧目,无论正面、反面、青年、老年、喜剧、悲剧,各种角色他都能驾驭自如,特别是他饰演的《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大马戏团》中的慕蓉天锡,《秋海棠》中的秋海棠,更是令人叫绝。因此,1942年石挥被报刊与观众舆论评为“话剧皇帝”。

  1941年石挥涉足影坛,共参与《世界儿女》、《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母亲》、《哀乐中年》、《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等22部影片的创作,主演了12部影片。在敌伪监视下,他竟大胆地把苏联文艺“夜店”改编为电影拍摄,为人称颂。1950年他自导、自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这一辈子》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经典影片,曾获文化部1949-1955私营厂优秀影片二等奖。1954年石挥导演的影片《鸡毛信》,荣获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1955年导演的戏曲艺术片《天仙配》,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引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梅戏热潮。

  石挥才华横溢,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1957年11月,“反右”运动中,石挥含冤而死。1979年2月,上海电影局召开大会为石挥平反。1982年3月,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还说:“我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1995年由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石挥:

  最有君王气质的表演“鬼才”。

  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上,并不缺少循规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挥这样“离经叛道”的鬼才却屈指可数。曾是叱咤舞台的“话剧皇帝”,他自导、自演的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被称做“平民史诗”。

  =========================================================================================

  参与影片:

  情长谊深 (1957)

  宋景诗 (1955)

  天仙配 (1955)

  鸡毛信 (1954)

  美国之窗 (1952)

  关连长 (1951)

  腐蚀 (1950)

  太平春 (1950)

  我这一辈子 (1950)

  哀乐中年 (1949)

  母亲(1949)

  艳阳天(1948) (1948)

  夜店 (1948)

  假凤虚凰 (1947)

  太太万岁 (1947)

  乱世风光 (1941)

  世界儿女 (1941)

  石挥的代表作《我这一辈子》

  “我”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警察,一辈子奉公守法,吃苦受累,但最终却贫困潦倒,家破人亡。在“我”流落街头时,不仅回想起五十年前的往事,那一幕幕往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清朝末年,二十多岁时

  的“我”突然失业,生计成为最大的问题。幸亏同院当巡警的赵大爷介绍,“我”便也当上了一名巡警。这时的清王朝风雨飘摇,清兵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掠夺。我虽是巡警,但除了愤恨之外,却无能为力。幸好不久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取得胜利,大龙旗换成了五色旗,民国建立了,一切似乎又有了希望。

  这时,“我”被派到一个姓秦的大宅门去当看门的门警,在那里,“我”亲眼看到了秦大人的骄奢淫逸和腐败生活,心中便又多了几分茫然。“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秦大人跟着一群大人物垮了台,北京又有了新气象。“我”也升任了巡警,生活有了着落,还认识了学生运动的领袖申远。谁知没几年,秦大人又上了台,官做得更火,气派也比以前更大了。“我”又被派到秦家看门,这下“我”的心里可糊涂了。

  “我”的妻子因病死去,留下了大妞和海福两个孩子。警察分署长莫名其妙地将“我”降成了三等警察,“我”的心可伤透了。秦大人四处捉拿革命党,“我”在紧要关头放走了申远。不久,五色旗换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人们都盼着从此能过上好日子。大妞和海福都长大成人了。大妞有了婆家,海福也跟“我”一样,当上了巡警。他与申远很是投机。不久,日本人占领了东北,由于政府不抵抗,几年后北京也沦陷了。同胞们忍受着敌人的杀戮和侮辱,海福的未婚妻也被抓去劳军。身为警察的“我”对此却束手无策。

  海福受不了这口气,跟着申远出城参加八路军打游击。申远把青年们送出城,自己却不幸被敌人逮捕进了监狱。

  好不容易熬到八年抗战胜利,谁曾想到当汉奸的坏人利用金钱和裙带关系反倒当了官,“我”却因为海福参加了八路军而被抓了起来,受尽了毒刑拷打。在狱中“我”见到了申远,把一肚子苦水向申远哭诉。申远给我讲述了革命的道理,“我”才明白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糊涂。申远牺牲后,我被放出了监狱,自然也丢了差事。我只能靠当小工、捡煤核度日,直到终于流浪街头,沦为乞丐。

  一天清晨,人民解放军进了北平城,从梦中惊醒的“我”在队伍中发现了海福,我们父子二人惊喜得说不出话来。“我”眼含着热泪,跟着这支伟大的队伍向前走去。

  《我这一辈子》1950年由文华影业公司出品,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民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重要影片,根据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改编。影片采用了当时并不多见的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通过一个警察的个人经历,展现出一幅旧中国饱含世态炎凉和人世辛酸的风情画卷,其中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着广阔的社会涵盖面。在艺术上,影片并不以故事性见长,而是努力追求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在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服装道具的选择,人物的情绪语言等都力求真实准确,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影片从导演到表演,都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我这一辈子》由导演、演员石挥自编自导自演,影片充分展示出石挥的电影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石挥,原名石毓涛,1915年生于天津。他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小学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车童、牙医学徒和电影院的售票员。1940年,石挥来到上海,相继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艺术团体,参加演出了话剧《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等近30个剧目,塑造了多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成为上海话剧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演员之一。

  1941年,石挥开始从事电影表演,拍摄了《世界儿女》、《乱世风光》两部影片后,继而先后在金星影片公司、文华影业公司主演了《假凤虚凰》、《太太万岁》、《艳阳天》、《哀乐中年》等一批有影响的影片。

  1950年,石挥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我这一辈子》,并亲自担任了影片的编剧和主演。1952年,石挥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兼导演,先后在《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宋景诗》、《情长谊深》中扮演了角色。1955年石挥导演的《鸡毛信》是新中国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儿童片,该片获得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他同年导演的戏曲片《天仙配》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香港上映后,引起了香港拍摄黄梅戏的热潮。

  石挥表演艺术戏路宽广、感情真挚,并努力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其导演作品虽然不多,但同样体现出能够适应不同的风格和题材的特点,且始终贯穿着富于个性的艺术追求。

  石挥,30-40年代从事话剧创作已经有巨大名声,在电影角色创作上也取得出色成就。《我这一辈子》是他编导的伟大杰作。这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社会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一个人的辈子就是整整一个旧时代的苦难缩影,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时代的人,以历经不同时代的经历在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来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以“我”的口吻,将“我”一生的辛酸坦露无遗。

  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体现,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式史述的叙事结构和对比手法,又有《马路天使》的隐喻手法和表现手法,也有《神女》式省俭场面过渡方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9 21:17 , Processed in 0.061183 second(s), 22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