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148|回复: 60

[其它] 推荐育儿博客,天涯帖子和她的书《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更新:循序渐进地断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31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缘木求愚 于 2011-6-9 23:11 编辑

这本书的作者周令瑜,曾经是长沙一个幼儿园园长,后来做了全职妈妈。她有个女儿周周现在4,5岁。在网上认识她是缘于前两年她的天涯帖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她写的文章大都是和女儿亲身相处的家庭亲子教育案例,仿佛在写我们每个家庭都在经历的事。这两年,我看着她在教育自己女儿的同时影响他人,受到很多来自身边来自网络的家长的尊敬和感激。看着她为偶然遇到的身患重病小女孩筹钱治病,有人嘲笑讽刺怀疑,也有很多人在她带动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在网络上在论坛里我一直很谨慎,因为形形色色的人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观念和想法,有时好心不一定会办好事。所以我自己遇到相当不错的有着丰富经验的家长不会轻易介绍给他人。或许是因为她虽然平凡,但她内心的善良,强大,平和感染了我,前两天恰巧看到一句话:造福别人也就是在造福自己! 今天征求她的同意,推荐她的文章博客和书,希望愿意在育儿路上一起成长的家长分享,完全反对她的教育理念的,欢迎表明自己的育儿观念,有不同的声音也是好事,对其他父母来说也是很好学习机会!!但请勿对任何人进行人身攻击!
她的文章我会每天连载,更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放手”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焦虑                                                             作者周令瑜,女儿小名周周





我怀周周的过程一波三折。先是先兆流产,在发现怀孕的第一天,我就发现有褐色分泌物。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先兆性流产,必须保胎。每天卧床休息,除了上厕所,其余一切都在床上解决,包括吃饭洗脸刷牙。这些倒不算什么,让我倍感痛苦的是心里那份惶恐和担心,唯恐保不住胎儿。持续治疗了一个多月、卧床五个月后,终于稳定下来。好景不长,做孕期检查时又查出前置胎盘,医生说可能会导致早产和大出血,刚刚缓口气,听到这个消息我又陷入惶恐不安之中。到了孕晚期,我严重失眠,最长一次连续七天七晚没合眼,走路如腾云驾雾一般,比生病还要难受。这个艰辛的怀孕过程把我折腾得心力交瘁,有些抑郁了。



由于我孕期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差,周周出生后身体特别不好。我月子里的时候,周周便得了肺炎,被送到医院打点滴,治疗三天后一直没有痊愈,咳嗽不断。2006年9月12日,周周两个月大的时候,突然咳嗽加重,不吃奶、不睡觉、精神狂躁,我们用尽所有办法都安抚不住。那天,天一亮我们就把她送到省儿童医院,医生给我们下了病危通知,我急得大哭起来,差点要崩溃!我整天整夜抱着她来回走动,只有这样才能稍稍让她安静一点。看着她痛苦抓狂的样子我的心都碎了,当时的那种焦虑和恐慌真是无以言表!相信所有做过妈妈的人都体会得到那种感觉。



后来经过住院治疗,周周开始吃奶了,精神也好了很多,只是咳嗽一直没好。出院后周周的身体一直很弱,持续咳嗽不断,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周周七个多月。这两次肺炎把我吓成了惊弓之鸟,只要听到周周咳嗽,我就提心吊胆,唯恐再次发展成肺炎。现在回过头来想那时真有些可笑,每次周周咳嗽,我都会记着:每天咳几次,每次咳几声。也许是因为极少带到户外的原因,周周基本不能到户外去,一到户外就咳嗽加重并且晚上睡觉哭闹。周周九个多月以前,除了打疫苗去医院,几乎没下过楼。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咳嗽---不敢到户外---体弱----咳嗽。周周的睡眠一直不安稳,晚上要哭闹几次,并且非要抱着走才能安抚住她,连抱着坐着都不行(估计是肺炎期间我们这么安抚她,已经形成习惯了),那段时间,我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心力交瘁。



我何尝不知道孩子足不出户的危害!我何尝不知道孩子不要照顾得太精细!但是内心的焦虑把我抓得牢牢的,那两次肺炎把我吓怕了,我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我唯恐重蹈覆辙!对周周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餐具、奶瓶每餐必消毒,天气突变及时增减衣服,周周只要抓脏东西往嘴里送我就会马上夺走,就连孩子学爬,我也只是让她在床上爬,从来不敢把她放到地上爬—怕地太凉冻着她,也怕草地上有脏东西她捡了吃。因为从来没在宽广的地方爬过,周周十个多月才学会爬,并且爬得很慢。而爬行能力差导致她现在的协调能力较差,这是后话。而不让周周吃手吃脏东西的直接后果是,周周到了三岁都还把一些非食物类物品往嘴里送,这是孩子在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这就是违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



2007年4月18日,由于周周翻身、爬、坐、扶立等大动作严重落后于同龄宝宝,我担心她是脑瘫(那时我太紧张了),把她带到医院找专家看看。专家问了一些周周的情况,比如会不会叫爸爸妈妈,会不会用动作表示“再见、你好”之类的,得到肯定答案后,专家说一般不会是脑瘫,如果实在不放心,就做一下行为检测。我选择了做检测。医生给周周做五十二项行为检测时(做检测时家长是不能陪同的)我在外面等候,一直听到她在哭。不一会医生出来了,对我说:“这孩子太胆小了,害怕得不得了,检测都有几项没做完呢,她不配合没办法。”最终教授说不是脑瘫,我们虚惊一场。但是做检测的那个医生的话在我心里如同一个惊雷,虽然一直知道孩子足不出户、不接触别人的弊端,但是没想到对周周的影响已经是如此之大!



那天晚上,我反思了很久,想了许多。周周之所以体弱、大动作落后、睡眠不稳、胆小,虽有先天的原因,但是后天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最主要就是我的心态作祟!我紧张和焦虑的心态导致周周没有安全感,所以她睡眠不稳;我过于紧张不敢带周周出门,导致周周没有机会和外界接触,变得胆小;我过于紧张,不敢带周周锻炼,照顾得过于精细,反而让她更容易生病!



彼时,育儿理论我已经烂熟于胸,只是在实践中无法克服内心的焦虑,做起来就走样了。心态对行为的影响真是太大了,难怪很多妈妈都说道理我们都懂,就是执行起来难。

我终于找到了育儿过程中我不放手的真正原因,就是我内心深处的焦虑!我开始调节自己的心态。当我感觉开始焦虑的时候比如周周生病了或摔伤了,我就记日记,告诉自己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插曲,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过分紧张是毫无用处的,相反会让孩子变得脆弱。除此之外,我开始了解儿童的疾病方面的知识,我发现我对周周生病的恐惧其实是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比如发烧、咳嗽、腹泻这些曾经让我紧张万分的症状,其实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比如孩子的感冒大多是自限性的,不用药也会好,而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是巨大的;比如每一种疾病都有一个病程的,不能急于一下子就治疗好......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我慢慢放松了一些,焦虑缓解了很多。对周周不再象温室里的花一样的去保护她。给她穿衣服不再裹得粽子般,在一个夏天过后,逐渐添加衣服,穿的和成人一样多;感冒咳嗽发烧腹泻不再那么慌乱,也不会盲目地急着往医院赶;只要不是大风大雨的天气,每天都会去户外玩几个小时,鼓励她主动和小朋友交往......对于我来说,育儿的过程就是与自己内心的恐惧做斗争的过程,我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相信孩子是坚强的,不会那么容易被击倒;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不需要我们事事保护!



有位妈妈说,各类育儿书、教育理论书籍我看了不少,但是就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特别容易“发飙”。譬如天气降温了,我让孩子加一件衣服。但是孩子不肯。我耐心的和孩子说,宝贝,天气凉了,不加衣服的话会着凉的。孩子说,不加。我又说,宝贝,真的要加一件衣服了,不然着凉后一感冒你会很难受的哦。孩子说,不加,就不加。我的火气噌噌噌就要上来了,我拼命忍住,宝贝,妈妈爱你,妈妈不希望你生病,你加上衣服吧。孩子说,说了我不加呀!我终于忍不住了,插着腰冲孩子大吼:你加不加?给我加上!孩子大哭,哇哇哇...我大怒....



看着她绘声绘色地描述,我笑了。这位妈妈接着说,其实,在问过两遍加不加之后,我就已经要发飙了,我想忍,但就是忍不住不对孩子发火。我反问她,你做到内心真正的平和了吗?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有着焦虑和担忧?如果你不担心孩子着凉,你还会这么急迫地想劝说孩子加衣服么?



这位妈妈说,确实是这样,那碰到这种情况我怎么办?我说,如果我们的内心做不到真正平和,心里还有焦虑和担忧,那么我们就做不到真正放手。其实孩子感冒一下并不是很大的事情,也不会造成什么危害,妈妈的担忧把这件事情的后果严重化了。如果我遇到过这种情况,会先跟孩子说清楚不加衣服可能会造成的结果---着凉感冒,建议孩子加衣服。如果孩子不想加衣服也不勉强,让她自己去感受感受,一旦孩子觉得冷,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加上衣服的。如果孩子执意没有加衣服,那么可能会感冒,也可能不会感冒。如果孩子感冒了,在孩子难受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次感冒是因为你没有及时加衣服着凉了造成的,不过妈妈想你下次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样,孩子在下一次降温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而不是去数落孩子:看看,说了要你加衣服你不加!这不感冒了吧?看你下次听不听妈妈的话!这些话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这位妈妈不好意思的笑了,她说,我跟孩子就是说这些数落的话...



和妈妈们一交流,发现内心焦虑的妈妈真不少!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的就紧张得不得了,稍有不适就半夜三更地往医院赶,恨不得能自己代替孩子生病;不敢让孩子做“危险”的事情,哪怕自己可以提供保护,害怕孩子受伤;看到孩子被小朋友打就感到心疼和委屈,一个箭步冲上去拉开;孩子一顿没吃好饭就担心孩子的营养跟不上会影响长身体。



我发现最容易让妈妈焦虑的几个方面,即疾病、安全、营养和同伴冲突。如果我们掌握相关常识,我们的恐惧将减少很多甚至消除。这是在育儿路上摸索总结出来的,和大家分享,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关于疾病:

1、被家长所苦恼的大多是一些常见病如感冒、腹泻等,家长应该认识到疾病都有一个病程,就头疼脑热的小病而言一般头两天开始,三四天加重,到第六七天就偃旗息鼓了。我们不要急于让疾病消失,因为那是违背规律的;

2、很多症状如咳嗽、发烧、腹泻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不能盲目制止如止咳、退烧、止泻等,那样会掩盖和加重病情。我们应该找到病因,对因治疗;

3、适当的寒冷刺激能增强孩子抵抗寒冷的能力,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多;适当摄入一点病菌对孩子没有害处,如果把孩子打理得太洁净反而不堪一击;

4、只要孩子的精神尚好,不必急着赶去医院,那样不但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而且可能让孩子挨扎针验血的痛苦,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可以在家观察,试一试食疗;

5、倘若孩子精神不好(狂躁或萎靡)应该及时送往医院,以免延误病情;

6、对疾病应该是三分用药七分调理,不能光靠吃药的,孩子患病时要注意饮食、防寒保暖、不外出游玩;

7、家长最好看一些中医和西医的书籍,了解疾病才能做到不害怕疾病。



关于营养:

1、孩子是饿不坏的,饿了就吃是人的本能,不饿便不想吃,不要强迫孩子进食;

2、偶尔两餐吃得较少是正常的,不会引起营养不良;

3、少吃零食,几乎所有零食都属于垃圾食品的范畴。不过不能采用严厉禁止的方式,偶尔吃一次也不会得癌症的。家长应该做好榜样,倘若自己喜欢吃零食,孩子怎么可能不吃?

4、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应该从大人做起。



关于安全:

1、孩子有保护自己的本能,过度保护会让孩子丧失这一本能;

2、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孩子的成长路上摔几跤是很正常的,没摔过才不正常。对于磕磕碰碰的小事故(如摔个包、蹭破皮)不必心疼和紧张,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

3、危险物品应该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防止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如烫伤、窒息、误服洗涤剂或药品等等;

4、最大的安全隐患是孩子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对孩子进行安全常识教育是重中之重。



关于冲突:

1、孩子在冲突中将学会如何和同伴相处,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间的冲突是有正面意义的,不要过早介入(除非孩子手中拿器械,家长预见到可能造成重伤)孩子自己有解决冲突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在和同伴的不断冲突中得到发展。

2、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他们的世界是纯净的,冲突也是稍纵即逝的,往往一分钟前还在打架,一分钟后便玩到了一起。他们之间的打打闹闹甚少有“欺负”的成分,大多是没有恶意的,只是在成人的眼光里成了“欺负”。所以,不要怕孩子被“欺负”, 不要在孩子被“欺负”时挺身而出,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如果你总是觉得别的孩子欺负了你的孩子,一定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

3、公正地处理孩子间的冲突,象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既不要总是叫自己的孩子谦让,也不要总是怕自家孩子吃亏。



世界上没有一种爱能超越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爱”的含义;因为有了孩子,我们心中多了一份最深的牵挂;因为有了孩子,我们心里充满担心,担心她生病、担心她受伤、担心她没吃饱、担心她受欺负......这种种的担心往往会化作深深的恐惧,让我们不能放开孩子的手。我们要做的,是克服内心的恐惧,让自己真正平和起来,这样才能停止过度保护和限制,给孩子真正的自由。相信孩子,放开我们的手吧,总有一天他(她)要离开我们去自由飞翔!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为什么不专注?                                                                     作者周令瑜,女儿小名周周

朋友带孩子来我们家玩,孩子很活泼,一到我们家就和周周玩到了一块。但是我发现他特别坐不住。他活像一只小猴子,上蹿下跳。他对屋里的一切都充满兴趣,一会玩一下积木,一会摸一下娃娃,一会拿起一本书......他对每一样都感兴趣,但对每一样的兴趣都不会超过三分钟。整个屋子里的东西都是他的目标,在手里拿着这一个东西的时候,同时又被下一个目标所吸引。



我问朋友,孩子有没有一项活动能兴趣持久一点呢?



朋友说,暂时还没发现,他最喜欢去公园喂鸟,但也只能玩一会就嚷嚷着要出来。有一次在公园捞鱼,他刚捞鱼的时候,非常兴奋,嚷嚷着要捞鱼。可爸爸交了钱,他却捞了不到两分钟就奔向另一个玩具。他不管玩哪个玩具,都不会超过三分钟。朋友对于孩子坐不住有些担忧,害怕他以后上学也坐不住就糟糕了,那老师讲的课哪能听进去啊。



我问朋友,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专注行为被随意打断。是不是你们以前随意打断孩子呢?

朋友说,孩子两岁半以前是在乡下给奶奶带大的。老人根本没有“不打断孩子”的意识。比如孩子聚精会神在玩积木,到了要吃饭的时间,奶奶就会打断孩子,催促孩子吃饭。反正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奶奶都随意以“喝水”、“拉尿”、“吃饭”、“叫人”、“出门”等为由打断孩子。

接着,朋友也反思了自己,他们同样不懂,以为小孩子做个什么没什么大不了了,在孩子专心玩的时候,他们打断孩子也是经常发生的。



我说,那就是这个原因了,如果你想要孩子坐得住,那么首先就要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



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专注力越持久越好。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有卓越成就的人,性格迥异,唯有一点相同--就是他们都拥有超常的注意力。家长们是希望孩子专注的,但是总在不知不觉间破坏了孩子的专注。他们对待成人的专心工作会小心翼翼,不去打扰,但是对孩子却肆意打断,他们从没想过打断孩子可能造成的恶果。



周周三岁的时候,和晓晓一起到小区花园遛鸭子。她们一会儿把鸭子放到小溪里游泳,一会儿带小鸭子在草地上跑步,一会儿把小鸭子装在小篮子里提着到处晃荡,玩得不亦乐乎。这下引来很多小朋友屁颠屁颠跟在后头,他们对这只小鸭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一个两岁的男孩,好像刚刚学会走路(后来他爷爷证实了这一点),走路还不太稳,一心想来提小篮子,周周把装着小鸭子的篮子递给了他。



小男孩接过篮子,很开心,提着篮子蹒跚地跟在周周后面走。那个篮子的高度差不多是他的身高的三分之一,他必须很小心地把拎起来,否则篮子会蹭到地上。而且,他刚刚学会走路,平衡能力差,他必须很小心地调整身体的平衡才不至于摔倒。他紧紧地提着篮子,小心翼翼地走着,好像是唯恐提不好篮子,摔着了小鸭子。他目不斜视,脸上的神情特别专注。我知道这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工作。



美好的一刻被男孩的爷爷打断,爷爷催促男孩把蓝子还给周周。小男孩哭了起来,我知道这是他弱弱的抗争。我对爷爷说,不要紧的,让他继续,随便孩子玩多久。爷爷听我这么说,暂时停止催促。可没多久,老人家又忍不住了,不断地催促小男孩把篮子放下,并强行把小男孩抱了起来。我不知道爷爷为何要这么做,也许他觉得篮子是我们的,让孙子玩了这么久过意不去吧,于是千方百计地让男孩把篮子还给我们。



小男孩爆发了,小脸儿憋得通红,大哭起来,小拳头雨点般砸向爷爷。见这阵势,爷爷束手无策了,喃喃地说:“你怎么能打爷爷呢?听话,跟爷爷回家。”小男孩在爷爷的怀里拼命挣扎,大声尖叫不肯回家!我知道这是孩子在遵循自己的内心需求---他要验证自己的手和腿的力量,他在学习平衡和走。他在和爷爷抗争,以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

我走上前,轻轻地对男孩说:“宝宝还想提小篮子是吗?”小男孩点点头,我对爷爷说:“还让他玩一会吧。”爷爷无奈地答应了。男孩拿到篮子后马上平静了,小心翼翼地拎着篮子,蹒跚地向前走去......



我目睹过很多孩子专注的行为被成人随意打断、随意阻止,我看到了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作的种种抗争,比如尖叫、哭泣、打家长等等,我能感觉到孩子的专注行为被肆意打断的那种痛苦。儿童的正常发展来自于专注于某项工作。我常常看见在孩子专注的玩沙时,家长会大呼“回家吃饭了”;在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画画时,家长在旁喋喋不休地“指导”;孩子正入神地用积木搭高楼,客人来了,家长催促着孩子叫人......



周周入幼儿园之前,我们参加过一个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一位年轻老师手里拿着一幅画,画面上是几只热带鱼在水里吹着泡泡,飘着水草。大厅里很嘈杂,几乎听不清老师在说什么,大概应该是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一幅热带鱼吹泡泡的画吧。终于等到可以画画了,地板上一字排开两条长溜的卡纸,每条约60厘米宽、10多米长,每隔一米放置了调好的颜料和水粉笔。周周走到卡纸边,拿起水粉笔蘸上颜料开始画。这时走过来一位老师,约20多岁吧,很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然后试图让周周按照“范画”来作画。老师一边示意周周看她怎么画,一边在纸上画了几条热带鱼,周周漠无表情瞥了一眼,然后转过头去继续自己涂抹。老师一看周周对热带鱼不感兴趣,就拿起个纸杯蘸上颜料在纸上一按,一个圆圈出现了,老师以很有感染力的语调说:“小朋友快看,小鱼吹泡泡了!”没想到周周又是和刚才一样,瞥了一眼就继续画自己的去了。老师大约觉得这个小孩怎么这么“不开窍”,决意要使她开窍,于是继续吸引她,画了几根漂浮的水草,很夸张地说:“哇,多漂亮的水草啊!”周周仍然不感兴趣,一声不吭地自顾自画着。
我在一旁坐不住了,周周在家作画时,我们从来不打断她,而在这里,周周已经被打断3次了!我一边庆幸周周并没有被老师所左右,一边为周周的思维被打断而觉得遗憾!我想善意地提醒老师,于是对周周轻声地说:“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吧。”这位老师大约感觉到什么,没再给周周“指导”了。周周终于可以自己画画了,但没多久又过来一位看来还比较资深的老师,因为她一直在指挥和安排别的老师,她示意周周跟她学画热带鱼,然后蹲下来把手掌按在调色盒里,沾满颜料在卡纸上一按,就出现了一个手掌印,说那就是一条热带鱼。周周仍然和刚才一样丝毫不为所动。 这一次画画是周周最不利索的一次作画了,两位老师数次的干扰让周周无法专心地作画,最终周周也没能画出什么,要是在家里,周周经常画出想象大胆的作品。



我们对周周的专注行为保护得很好,从来不随意打断她。在我们家,只要周周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譬如画画、看书、玩水、玩沙、玩积木、琢磨某一件器具等等,任何人都不得去打断她。就算马上要吃饭、马上要睡觉、马上要出门、马上要吃药,我们也会等待她做完。周周的注意力非常持久,她画画一般可以持续两个小时,有一次最长的,从上午十点画到下午三点多。她看书、听故事可以持续一个小时以上,平时不管干什么,只要是她感兴趣的譬如玩积木、玩沙、跳舞等,都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不打断孩子”的这一原则被周周吸收到内心深处去了,她懂得自己有“不被打断”的权利,如果碰到有人打断她,她会对别人说,请不打断我。并且,她还懂得替朋友维护“不被打断”的权利。有一次,周周爸的同事严叔叔带着儿子恺恺来我们家玩。周周非常开心,领着恺恺用水粉颜料画画。恺恺是第一次用水粉作画,握笔不熟练,并且总是用一支笔蘸不同的颜色。见此,严叔叔忍不住在旁边提醒。周周突然抬起头很严肃地对严叔叔说:“请不要打断他。”看着周周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忍俊不禁,严叔叔更是哈哈大笑着说:“哇,周周说得对,叔叔受教育了!”说完,严叔叔噤声了,恺恺得以专心致致的作画。



是啊,周周说得对,不要打断孩子。如果有规则,应该在孩子开始画画之前和他讲明,一旦开始了画画,成人就不应该随意打断他。就算恺恺不知道握笔、颜色混得有些脏,可这些跟他专注地作画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坐不住,浮躁,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不知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变得专注。有的家长甚至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心急如焚。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不要打断孩子。



我的朋友听从了我的建议,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孩子的注意力能持久一些了,可以从头至尾看完一部80分钟长的舞台剧(注意,不是动画片),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假设家长能这样做:给孩子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不随意打断孩子,一旦孩子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去打断他们,哪怕即将要吃饭、即将要睡觉、即将要出门、即将要回家......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种专注的活动,孩子画画,我们把他视作画家在作画;孩子观察动植物,我们把他视作生物学家在研究;孩子在拆装玩具,我们把他视作工程师在工作;孩子在往水里扔不同的东西感受沉浮,我们把他视作科学家在做一项重大的实验。如果家长这么做,您的孩子一定不会坐不住,您一定会收获一个专注沉静的孩子。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5-3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又要来做黑脸了,这个作者妈妈一定是个育儿高手,但是她写的东西我只能说换汤不换药,看了上句我就知道下句。因为随便去翻翻一本育儿书,都能看到“孩子是饿不坏的”,“孩子有保护自己的本能”,“给孩子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云云的大篇幅,而且我可以肯定即使是宝坛的新妈妈,这些理论也是非常清楚的。但,实施和理论是两回事,就说孩子饿不坏吧,我就知道小孩子家长非常认真地按照育儿书培养孩子的吃饭好习惯,操作方法上看不出任何问题,但是孩子就是不肯吃饭,饿到吐也不吃,结果小小年纪得了胃病的,那这种情况怎么办?也让她饿?不妨问问这位育儿高手的妈妈。写出来的都是成功案例,如果一个小孩子是完美的,那也就不是小孩子了,是机器宝宝。不过有两个观点,因为我最近半年比较注意对米米这方面的引导,所以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就是:“如果你总是觉得别的孩子欺负了你的孩子,一定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当小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只要没有危险的伤害,可以给孩子自己处理的机会,如果孩子处理不当,可以在事后再跟她一起分析,但一定要肯定她对的地方的基础上再分析错的。还有一个就是“不随意打断孩子”,另外不要给孩子设定一个自以为是的正确规则,比如画画要先画什么,滑梯要坐着下来,拼图要先拼哪一个部分,让孩子自己去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只要不存在危险伤害,都ok。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5-3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子女教育版面也回复了,这位妈妈不是标题里说的普通妈妈,而是专业的从职人员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5-31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5-31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5-31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又要来做黑脸了,这个作者妈妈一定是个育儿高手,但是她写的东西我只能说换汤不换药,看了上句我就知道下 ...
huaundyun 发表于 2011-5-31 11:49


支持米妈来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5-31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又要来做黑脸了,这个作者妈妈一定是个育儿高手,但是她写的东西我只能说换汤不换药,看了上句我就知道下 ...就说孩子饿不坏吧,我就知道小孩子家长非常认真地按照育儿书培养孩子的吃饭好习惯,操作方法上看不出任何问题,但是孩子就是不肯吃饭,饿到吐也不吃,结果小小年纪得了胃病的,那这种情况怎么办?也让她饿?
huaundyun 发表于 2011-5-31 11:49



    这个情况我倒是学习过: 孩子不是不肯吃东西, 孩子是不肯吃家长给他准备的食物。 家长当然希望孩子营养全面, 荤素搭配, 但是孩子的身体需要自然而然的告诉孩子, 他需要什么食物(甜食是例外)。 比如惰惰, 早晚只吃面包, 光面包, 不要任何搭配, 如果把香肠奶酪什么的放面包上面, 他就坚决拒绝吃。 我开始也担心, 后来就随便他去了, 起码, 这个孩子没有因此营养不良, 反而比哥哥长得还圆润些。 然后, 慢慢的他也碰一点黄瓜番茄什么的, 反正我把吃的都摆桌子上, 随便他自己挑。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5-3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6-1 00:24 , Processed in 2.175591 second(s), 2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