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999|回复: 0

天津“学海”书店:用书圈出八里台“文化地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2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天津“学海”书店:用书圈出八里台“文化地标”

http://www.enorth.com.cn  2011-12-12 09:29


  内容提要:隐藏在同安道的居民楼里,一间普通的单元房,没有咖啡书吧的小资气息,也没有大书店规整的摆放布局,而是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来摆放图书。这就是学海书店,虽然门口没有特别的标志,只在大门的玻璃板上用白纸红字写着店名。

正在忙碌的现任店主岳洪亮
  天津北方网讯:隐藏在同安道的居民楼里,一间普通的单元房,没有咖啡书吧的小资气息,也没有大书店规整的摆放布局,而是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来摆放图书。这就是学海书店,虽然门口没有特别的标志,只在大门的玻璃板上用白纸红字写着店名。但是这里却是“文化圈”人的乐园,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一些普通书店很难找到的书。16年,经过数次搬迁,这里依然被称为八里台的“文化地标”。
  两个人成就一个“学海”
  曾经的“学海”只是一个小小的报刊亭。山东人刘永保是它的创始人,只是这个创办者本身和“文学”两个字没有什么关联。初到天津的刘永保卖过菜、也卖过有山东特色的煎饼卷大葱。他说自己早期的文化启蒙来自于包煎饼的报纸。那段时间,他甚至被当做三无人员几次送进派出所。
  1994年,在收废品的刘永保偶然得到了一批从废品收购站“抢救”回来的旧书。他当时正好想换一个工作,于是卫津路的旧书摊成了他新的工作地点。当时的同行都说刘永保是个有“天分”的人。从报纸上得来的知识在那段时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刘永保的旧书摊生意一直不错,顶峰时甚至抢占了周边几家摊位的生意。从那时开始,“选书的眼光”就已经是“学海”成功的秘诀。
  1995年,刘永保将书摊迁至每月300元租金的报刊亭。那时的河沿路聚集着一批这样的“亭子”,图书、磁带、文具,整条街都充满着文化味儿。而这时的刘永保却还保持着到垃圾站拣旧书的习惯。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99年,刘永保的书店再次搬家,进入新建的八里台新文化广场。“学海书店”的名字就是那个时候取的。刘永保开始尝试正版新书,却一度因为盗版书的冲击,生意一蹶不振。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学海”仅仅在勉强维持,生意并不如意。
  这一切在岳洪亮加入后有所好转。在南方打工受挫的岳洪亮到天津投奔姐夫刘永保,当时恰逢盗版书被明令禁止,学海书店找到了赚钱的机会。“我们到大型的图书展销会上去发名片。”岳洪亮说,“那个时候一些供应商开始为我们提供港台的潮流杂志。”《milk》、《Monday》、《国家地理》经过独特的进货渠道,被他们率先引进了天津。那时的学海书店每天聚集着无数小众的文艺青年。
  “他们既是顾客也是我们的信息源。”岳洪亮说,书店能够维持16年靠的就是在八里台新文化广场积累下的这批老顾客。
  小众的读者和大众的生意
  “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别家没有的杂志。”亮子是“学海”的老顾客了,从10年前开始,“学海”从各种渠道进来的港版杂志、“先锋”杂志,就已经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亮子说:“这里有许多难以买到的国外原版杂志,有各种只是在试卖阶段的小众杂志,《城市画报》、《城客》、《milk》在这里都寻得见踪迹。比如《地图》杂志我只在两家书店找到过,‘学海’是其中之一。”很多天津爱书人和他一样,“学海”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书店,而是一种阅读的记忆,甚至是朋友的聚集地点。
  岳洪亮说:“现在常来买书的顾客中,有许多还是冲着品类繁多的杂志来的。”2006年,岳洪亮把“学海”从刘永保手中盘了下来。虽然易主,但是“学海”的精髓一直没有变过。坚持自己的特色,主打杂志牌,兼顾人文社科、学术类书,这一点是“学海”的生存之本。
  “书店是做大众的生意”,学海书店中,各类畅销书一应俱全,岳洪亮天天逛图书批发市场,雷打不动,“我要保证新书在我的店里第一时间上架”。而真正支持“学海”生存的却是小众的各种国外杂志。虽然在这个小店里,很难找到当年那种聚满文艺青年的范儿。但是,这类杂志销售仍然是“学海”的主业。
  “很多人想学他的思路,但是都失败了。”亮子说,天津曾经出现过很多标榜小众的书店,环境雅致而有情调,卖的清一色是人文类的小众读物,可是没有一家能够坚持经营下去的,通常都是昙花一现。
  在开店期间,也曾有许多人向岳洪亮询问经营秘诀。他总是回答经营上没有秘密,“学海”16年来不倒凭的是“风格”,满足了既定人群的需要,保持了多年的风格。“经营思路不怕别人模仿,因为不见得适合他们的定位。”
  是商人不是文人
  “学海”可以说一直被幸运眷顾着。2004年八里台新文化广场搬迁时,刘永保的朋友把现在同安道的这间房子租给了他,租金3100元一个月。
  “我不愿意搬到新的文化广场。”岳洪亮说,那个崭新的大楼让他找不到“学海”当年的“文化味儿”。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岳洪亮的眼光。
  搬离新文化广场后的学海书店,总是被老顾客抱怨“为了经营而经营”。40多平方米的店里,视野之内遍布图书。岳洪亮说,一直有人建议他装修店面,但他“是商人而不是文人”,书店是他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为爱书的人找到更多的好书才是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而现在整个民营图书行业的颓势也是他无暇顾及店面形象的因素。
  “我们这种小书店只能从二级代理商手里拿书。”岳洪亮说,“书商的折扣在6.5-6.8折左右,我拿到的折扣基本上就是7.3折了。进货的价格相当于网络书商的出售价格,这一点让图书的利润变得很薄。2004年刚从新文化搬过来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六到七千元,而现在,一天也就一千元左右。”岳洪亮对学海书店的现状非常无奈。据他介绍,目前“学海”一年的纯利润在三到五万元,其中大部分来自杂志销售,“杂志的利润率在20%左右,而图书的利润率只有10%。”
  2008年,因为受到网络的冲击越来越大,岳洪亮也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网店,网店里的图书和杂志的折扣比店里还要低。他说自己是个固执的人,不愿意模仿别人,对于同行的“请教”,他一直都是知无不言。网店刚刚开张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网络的力量,一直疏于打理。直到有一天,临近的报刊亭主找到岳洪亮,让他传授如何开网店。时间不长,这家报刊亭就在网店大笔获利,再碰到岳洪亮,报刊亭老板开始向他炫耀自己的“业绩”。岳洪亮“赌气”花了精力在网店上。由于“学海”多年积累下的好口碑,网店虽也经营得有声有色,一周却只有四五千元的营业额。
  谈到未来,岳洪亮认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民营书店的纷纷倒闭,网商的“攻城略地”,让他对于未来的经营有些悲观。书店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主要还是靠老顾客,是多年积累的人气在维系“学海”。“老顾客很照顾书店,会推荐一些书和杂志,建议我增加品种。我也听取意见,果真效果不错。”未来,岳洪亮反而希望能有更多的书店加入竞争,让图书市场重新热闹起来。
  记者手记
  “差异化”
  是救命稻草
  今年以来,实体书店倒闭或停业的消息不断传出,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公司博德斯集团2月16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英国的独立书店正以每周至少一家的速度消失;第三极书局、光合作用书店、风入松书店等北京知名书店纷纷倒闭。据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统计,10年来全国有将近50%的民营实体书店倒闭。从2007年到2009年,中国共有1万多家书店停业。近几年,在电子商务和阅读终端设备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实体书店受到了严重冲击。
  网络的低价、快捷,给了大型的实体书店致命的打击。而岳洪亮却认为,如果“学海”的经营模式和光合作用一样,那么也是“必死无疑”。有专家认为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实体书店也是有出路的。网上书店图书过于相似,以畅销书为主,缺乏专业性和学术性,实体书店应从此点出发,通过内容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以及渠道差异化的图书经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岳洪亮找到的,恰恰就是这个“差异化”。“无论市场上多难找到的书,只要读者提出,我就会努力帮他们寻找。”那些前卫的杂志,一直是“学海”的标志,当年那些文艺青年,现在是“学海”的支柱。新报记者耿雅新摄影尹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9 22:10 , Processed in 0.051356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