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702|回复: 5

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的工程与给长城贴上瓷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30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给太阳安上开关,给黄河装上栏杆,给飞机配上倒档,给长城贴上瓷砖”。这想象力颇为丰富的“四大工程”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手机短信,对此大多数人也不过就是一笑了之。这四项工程无疑难度很大,相比之下,北京圆明园最近在湖底铺设防渗膜的工程倒是容易得多。

  “这是一个‘外耻内愚’的典型”——对圆明园最近在湖底铺设防渗膜的工程,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专家做出了如此激烈的评价。的确,从众多专家的分析看,此事确实“愚”到了家,文化与科学都将为之蒙尘。从当前的舆论形势看,如果评选2005年最愚蠢的工程,圆明园此次耗费1.5亿元的“大手笔”,估计肯定能够入选。

  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北京有很多的科研机构,有很多全国一流的高等院校,有无数的专家,还有很多的国家权力机关,而圆明园又是如此特殊的一处场所,耗费如此巨大,可能性后果如此严重,用常识就可以判断出其愚蠢程度的工程,怎么就能这么顺利地立项、论证、开工,并且持续数月而不受到制止?这样的事件如果发生在一个偏远,“没有明白人”的荒蛮之地,尚且情有可原。这样“耻”且“愚”的事件发生在北京,尤其是发生在已经背负民族伤痛145年,寄寓着中华民族一段历史,寄寓着人们很多感情的圆明园,让人非常想不通。

  圆明园竟能被如此糟蹋,让人痛心疾首,欲哭无泪。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圆明园不是北京的圆明园,圆明园更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圆明园。圆明园属于历史,属于全中国。谁给了他们随意“折腾”圆明园的权力?不由想起去年10月份,在圆明园罹难144周年纪念活动时,有人提出的“圆明园有必要动一动”的建议。当时,那一建议引起舆论哗然,遭到普遍批评。现在看来,虽然当时人们的态度是那样激烈,但圆明园的有关管理部门也许压根就没把人们的批评当回事儿。——就算你决意要“动一动”吧,但又怎么能够如此大胆,如此一意孤行?

  有网友在这则新闻后面留言调侃道:“强烈建议长城也贴上瓷砖,美观又气派!”有人则建议“把全北京用塑料大棚罩起来,防范沙尘暴,还可节约大量的防护林种植、维护经费。”——此言极好地反衬出圆明园铺设防渗膜的荒唐。我在想,有关部门做出如此的荒唐之举,到底是因为“无知者无畏”,还是因为利益驱使?是否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这是某些人挖空心思找出来的一个花钱项目?

  事已至此,我认为当前有两件事尤为重要:一是讨论如何予以补救,是拆除?还是用别的办法弥补?让圆明园尽可能遭受小一些的损害。二是建议马上对该项目进行审计和调查,应该敦促相关部门尽快把该项目的决策和论证过程公布出来:谁提的建议?谁做的最后决策?“专家”都有谁?论证的依据是什么?要把这些资料公布出来,给全国人民评议。

  这已经是比景点涨价要严重很多倍的公共事件。不做严肃处理,不仅人们心情上难以接受,也让人们担忧将来会不会出现更多的“效尤”者。


新浪 郭之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5-3-30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波澜再起 11名专家支持圆明园防渗工程
http://greenfood.northeast.cn   2005-04-21 08:15:17  

  圆明园防渗工程是否造成了生态灾难?昨天,部分参加了上周环保总局听证会的专家,与数名水利、环保、建筑等方面的有关人士,参加了一场名为“水资源、节水、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思考”的论坛。他们发言支持圆明园防渗工程,反对“破坏生态”说。

  此前的4月14日,在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公众听证会上,29个发言中,有18人表示反对铺设防渗膜。  据了解,昨天的论坛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华商国际公司和TOM在线有限公司主办,共有8位专家到场,另外3人则递交了书面发言,对圆明园防渗工程表示支持。

  主办方提供的专家资料显示,8位演讲嘉宾中,全国人大常委王幼辉是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李开发是水资源研究专家,陆亚洲是中国科学院水问题研究中心的水文地质专家,刘树坤任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而武补元则是水利防渗专家。其余数名到场专家则分别为环保专家和建筑专家。

  主办方负责邀请专家的人员介绍,嘉宾们意见这么一致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圆明园听证会上支持方发言机会很少,受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则是他们与水利方面专家比较熟悉。

  圆明园管理委员会的一位前负责人昨天也到了论坛现场,但相当低调,没有接受记者采访。

  此前反对防渗方观点
  圆明园湖水的渗漏有利于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地下水供应,还有利于克服北京市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漏斗”效应。圆明园的湖水渗漏是有益的和必需的。

  ———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张正春

  防渗工程伤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损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崔海亭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从生态学角度讲,是把活水变成了死水。塑料膜隔断了圆明园的水生物生态和陆地生态的联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园内的树木。

  ———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张正春

  防渗膜在水域环境中的老化碎裂,给湿地土壤带来无法清除的塑料污染,会危害湿地植物根系发育,使植物生长不良。

  ———环保组织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李皓博士

  -论坛内容摘要

  观点1防渗工程可充分利用水源
  北京市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是昨天参会专家一致提及的问题,“脑袋都没有了,哭头发还有何用!湖面干涸,鱼死草枯,一片凄惨,这样哪还有历史面貌可谈”,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的话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任何反对防渗做法和主张拆掉防渗层并要求维持圆明园历史面貌的人,实际忘记了北京水情面临危机的现实”,任玉岭说,目前北京水严重紧缺,绝不可能无限制向圆明园供水,“前几年圆明园就呈现着湖水干涸鱼死草枯的悲惨场面”,在湖底铺设防渗膜,并辅以一米土层的做法,既可以节省圆明园的用水开支,减轻北京对圆明园的供水负担,还可以使最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作用,以保持园中以水为特色的风景。

  观点2圆明园已保不住湿地

  对于有人提出的“保持圆明园湿地状况”的意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郭黛恒昨天表示,目前圆明园的湿地状况早已不复存在。她认为,这个意见颠倒了事实。

  郭黛恒说,圆明园是一个古河道,渗透性非常强,在目前补水量的情况下,圆明园基本上是每年有七到八个月是干枯状态,根本达不到湿地所要求的6米地下水域的要求,而且连湿地生态系统也保持不住。

  观点3防渗膜不会带来“一潭死水”

  中国林业大学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菊春认为,铺防渗膜不会把圆明园变成“一潭死水”。他介绍,只要湖岸边不铺防渗膜,水与土壤就仍然可以接触。而且圆明园整个水系是连通的,之间水位又是不均衡的,因此只要有水,平时(尤其是降雨时),水仍然会进行流动。

  水资源研究专家、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李开发也说,目前的措施不会形成“死水”。理由是湖里的水会源源不断作为岸边和园区树木与植被的绿化用水和生态用水,外来水不断补充湖里的水,形成水的流动和交换。另外,水面蒸发的方式、湖底投放的鱼类繁衍形成的生态体系,也可以保证水的自净。

  观点4铺膜后水生植物仍可生存

  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奇军介绍,圆明园在防渗膜上面还铺有大约一米厚的土壤,“浮水植物,湖底有10至20厘米土层就可以生长,沉水植物也只要有50厘米土壤就可以生长”。

  “如果湖底不进行防渗处理,连水都不能保证,植物都被干死了,而湖底铺防渗膜以后可以保证湖底那一部分泥土中还有动植物可以生存的环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郭黛恒也表示赞同。(谢炜)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6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公布:推荐综合改进方案  


--------------------------------------------------------------------------------
2005-07-05 20:53   中安网    



  人民网7月5日讯 今天,国家环保总局在其官方网站(www.zhb.gov.cn)上向社会公布了《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

  环评报告总体结论如下:

  (1)为了防止圆明园生态系统的退化,保障遗址公园发挥基本规划功能,在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圆明园必须采取综合的节水与补水措施。

  (2)圆明园座落于清河古河道上,防止过度渗漏是节水措施之一。但必须结合地质条件、节水要求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比较选择,决定防渗的具体形式。圆明园缺少对湖底防渗工程合理性的充分论证。圆明园内的绮春园湖底为1.5~2.0m厚的粘土层,天然防渗能力较强,不采取人工措施即能基本满足防渗要求;福海之下的沉积地层以砂砾石层为主,但其上的部分区域有厚约0.3~0.6m的底泥层,具有一定的抗渗能力,综合考虑水域功能,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长春园直接座落于砂砾石层之上,各湖底泥层厚度较小,加之近年来大部分时间处于干涸状态,原有底泥部分沙化,导致抗渗能力进一步降低,渗漏严重,需要实施有效的防渗措施。

  (3)目前没有使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产生环境毒性的报道,但其综合环境友好性低于天然防渗材料。考虑到圆明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公园的特殊性,应该优先采用相适宜的防渗材料和措施。

  (4)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没有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目前,工程大部分已经建设完成,影响了环境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给环境影响评价造成了极大困难。现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后续工程改造所带来的损失是由于工程没有按程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造成的。

  (5)圆明园防渗工程大部分已经完工的现实,造成社会、经济、环境多个目标的相互矛盾,必须实施多目标综合决策。该工程的改进方案,以防渗工程实施现状为基础,以“实事求是,因湖制宜,全面统筹,整体优化”为原则,兼顾短期影响和长期效果,综合考虑工程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环评推荐综合改进方案。

  环保总局环评司已于6月30日正式受理了圆明园管理处按要求提交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目前环保总局正在组织专家对该报告书进行技术评估。专家技术评估后,环保总局将尽快作出审查决定。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6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环评报告出笼 京城百姓议论纷纷


--------------------------------------------------------------------------------
2005-07-06 02:07   中安网    



  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 “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报告在网上公布,让公众充分了解环评内容,是公民对国家管理知情权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迪华评价说。

  环保总局5日公布了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报告后,记者采访了一些北京市民。他们大多表示:环评报告具有权威性,对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评价是客观的。

  今年5月24日,海淀区副区长于军曾表示:“圆明园虽然地处海淀,但它的保护并不单单是海淀区说了算。这么一个复杂的保护、利用、开发工程,需要我们有关各部门在认识上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圆明园发现的一些问题还需要加大力度制订方案来解决。”

  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报告认为,圆明园防渗工程没有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对此,李迪华说,“圆明园事件”中防渗是次要的,圆明园问题是技术问题,但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遗产保护、公众利益等社会问题,所以绝不是一个环评报告就可以回答。”

  家住海淀区的孙建说:“网上公布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报告,让老百姓也能通过网络参与讨论,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事实上,圆明园遗产保护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十年了,现在讨论最多的福海防渗问题,我认为,这只是圆明园问题的一小部分,圆明园应该成为怎样的遗址公园才是最重要的。”(李京华)


[ 本帖最后由 阿暖 于 2005-7-6 16:03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17 12:39 , Processed in 0.09008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