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8-3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2.黛玉是“南明”和“明遗民”的化身 By:吴雪松
2.1 顽强不屈:花魂葬花魂梅花魂
我们在读《红楼梦》的诗中发现,不同的人物,在写诗的时候总会重复一个东西,比如宝钗她就是反复“重阳慰”,史湘云反复一个“圃”字,那么黛玉是什么呢?对,你一下就想起——“花魂”
他反复说花魂!
【文本】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石头记》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因发幽情”)
【文本】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
(《石头记》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花魂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红楼梦》重点写了那些花。
我以前跟大家分享了,什么是梅花,从梅花中,我们看到了前赴后继的抵抗精神,那么还有那些花呢?
首先大家从回目就能知道菊花,柳絮,桃花还有海棠,其实也就是这几种花是作品中重点的笔墨渲染 作者为了让大家明白花的暗示,还特别用花做了一个谜语
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这里先引起大家注意,然后我们再看黛玉的诠释,首先我们看菊花是什么?
大家第一反应的是菊花诗,下面我们快速看一下各裙钗情况
薛宝钗:“谁怜为我黄花病, 慰语重阳会有期”。
首先无病呻吟,“谁怜为我黄花病”感叹战争没能给自己带来幸福,丰腴成那样害怕减肥,深信自己会在重阳得到满足
林黛玉:“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前句是说用狼尾巴毛来描写清,“口齿噙香对月吟”是用少女最美丽的情怀对待大明或者南明。
“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说到今”
“平章后”指陶渊明隐居,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陶渊明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这就是借典故表达作者不接受改朝换代,尤其是篡改的、不正统的改朝换代。
薛宝钗:“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意思是说别信陶渊明那样自命清高了,还是自己重阳享受是更现实的。
林黛玉:“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意思是同样是隐居,她不羡慕庄子,而是陶渊明,因为后者是不接受篡权的改朝换代而隐居,是完全不同意义的,前者隐居都能成仙,后者隐居是誓言,盟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决心。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两写陶令故意重复,露出破绽,“一从陶令平章后”暗示要看“忆旧还寻陶令盟”可以理解为陶渊明誓死不做改朝换代后的朝臣而坚持隐居。庄子陶公都以隐居而历史垂名,庄子修仙得道并不为作者羡慕,而坚守隐居清苦的陶渊明却成为作者死死追求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不能接受改朝换代的思想与陶渊明无异。
其他人谈的菊花,都是对明清的认识,当然也包含每个人潜在的命运,这里谈黛玉不再展开,有兴趣朋友可根据本人《三批红楼梦》提示,自己挖掘,
所以,菊花是用来表达明遗民和明变节汉人以及屈服于清的汉人思想,所以菊花魂是汉人思想的意思。
再看柳絮
其实通过菊花,这时候大家再看柳絮,思想基本就能看清了
柳絮可用下面几个人的词,大家就能得知是象征什么人,体现的是什么思想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薛宝琴:江南江北一般同
贾探春:也难绾系也难羁
这是写改朝换代中徘徊不定,但心向明的臣民,体现的是郁闷彷徨无助的心态,如果上升到花魂来认识,柳絮魂就是渴望归根而又不能的大明和南明的游子魂。
柳就是南明的一个象征
作者对柳的感情还不止如此,当年崇祯吊死,李自成就是用了柳木棺材收敛了作者心中的圣君,所以作者“不在梅边在柳边”蕴含无限复杂的思想和感慨。
再看桃花
小说中不仅写了桃花,还有桃花诗歌,还有刻意写到扇子。
我们知道清朝中期有著名的戏剧《桃花扇》,实际红楼梦这些碍语就是呼之欲出的桃花扇,桃花扇不须多讲,李香君的故事大家都能得出一种不屈精神
最后不要忘了还有海棠
大家再看海棠,所以海棠诗,没有一个直接说了海棠,却鬼使神差般地每首诗歌都写了玉,玉在《红楼梦》中是代表了明 代表了明的精神,所以小说中说“玉是精神难比洁”海棠魂正是作者对大明魂的追忆和讴歌。
这里林黛玉更有“借得梅花一缕魂”惊人一句,“梅花魂”是前赴后继的抗清精神,林黛玉能借一缕过来就很危险,先跳过去,稍后再说。
所以“花魂”就是对各种抗清精神的总称,包括消极抵抗,也包括顽强不屈、包括主动出击也包括拒不接受不一而足,后文“葬花魂”是在冷月前提下,也就是大明南明彻底熄火以后,作者对这些英勇事迹的埋葬.。
“葬花”情节之于黛玉,是作者追忆英魂思想附着到代表南明有节气的人物身上。
贾宝玉:“蜡屐远来情得得”,明已经渐渐远去,现在是清的天下。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谁是怜诗客怎么解?知道“挂杖头”出处也就知道作者心意,你也就是解诗客了。(陆游 《对酒戏作》杖头高挂百青铜,小立旗亭满袖风)
那么我们看50回的谜语是什么内涵
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这里是用黛玉来解释谜面和谜底,实际就是用黛玉解释花魂,黛玉从魂魄上揭示萤是草化,是流寇的一种,是踩踏英魂尸骨而出的一种动物。
我们看看判词,林黛玉是不是有这种顽强的品质。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此句薛。〗【蒙夹:乐羊子妻事】
堪怜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
薛宝钗句“可叹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妻故事。这在吴祖本后28惊现了宝钗断帛教夫力劝宝玉读书事,而林黛玉突然担当责任,带来家人抵抗流寇,很多读者觉得离谱,其实是大家除了没看懂“借得梅花一缕魂”之外,更重要的是没看懂判词埋伏的故事。
“咏絮才”是有惊人出处的。“咏絮”讲的是东晋西安将军谢奕之女,宰相谢安的侄女,美女诗人谢道韫,她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室。《世说新语》记载:丞相于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就是此事。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被杀,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 。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这里用谢道韫比林黛玉,不但照应后文“咏絮”故事情节,也照应大观园面临灭顶之灾时林黛玉挺身而出的震撼。绝非弱不禁风。
林黛玉与宝玉婚约达成,在古人,那就是贾家的人了,不在于是否圆房,吴祖本情节,我们看到了待嫁的黛玉,终因成婚之日风云突变,贾家彻底崩溃,她成为仅有的主子,所以你林二奶奶身份带领家人,试图极力收拾崩溃的摊子。
林二奶奶听起来有些别扭,可作为芙蓉化身,她却在全文中被“芙蓉绦”捆绑在林四娘身上了。
【文本】众人听了,便拍手笑道:“益发画出来了。当日敢是宝公也在座,见其娇且闻其香否?不然,何体贴至此。”宝玉笑道:“闺阁习武,任其勇悍,怎似男人。〖庚双夹:贾老在座,故不便出“浊物”二字,妙甚细甚!〗不待问而可知娇怯之形的了。”贾政道:“还不快续,这又有你说嘴的了。”宝玉只得又想了一想,念道:
丁香结子芙蓉绦,
众人都道:“转‘绦’,萧韵,更妙,这才流利飘荡。而且这一句也绮靡秀媚的妙。”
(《石头记》第七十八回)
“丁香结子芙蓉绦”,《红楼梦》没有闲文,这个应用不屈的林四娘,作者写来,也是为铺垫黛玉英勇顽强做伏笔与铺垫的,红学永远都解不开的“林四娘”故事,在“花魂”的诠释中,豁然开朗了。
2.2黛玉的爱情与婚姻。
其实没有吴祖本出现,批语就给出了林黛玉在情榜中为“情情”,什么是情情?那就是爱情与感情的的高度同一和专注,简单的说,就是对自己所爱的人,释放所有真挚的感情,也只对自己所爱的人释放这样的感情。顺便解释一下宝玉与宝钗情榜,从批语中,我们已知了贾宝玉是“情不情”,所谓的情不情,就是对什么都能产生感情,哪怕很可恶的女人,他也能找到值得爱的一面。宝钗在情榜中为“无情”,无情不是绝情,而是一切行动都是为目的而为,从不触发深层世界的情感,简单的说,为了某种利益,逢场作戏,即便上床,她没想过心灵的满足。
【文本】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到了王夫人那里,坐了一回,然后到了贾母这边,只见宝玉在这里呢。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 “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風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
(《石头记》第二十八回)
这段文字,写出宝玉一次朦胧的感情冲动,这个冲动,脂批也批评得十分到位“忘情,非呆也”,也就是因为冲动而产生的一种情愫,所以从宝玉情榜是“情不情”角度就好理解了。
“偷试云雨”,“小谑金钏”,“抽柴祭祀”“撕扇求笑”都是情不情引发的故事情节。
从宝玉挨揍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到黛玉宝钗在爱情方面的差别。
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宝玉是不是该打。
当然大家会说宝玉挨打是冤枉的,这是路人皆知的。
先看看宝玉挨打的四大冤枉理由
【文本】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嗐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
1.宝玉讨厌贾雨村那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败类,因此见了贾时飞后,贾政很不满意,因为贾政本是要在官场朋友面前炫耀一下儿子的聪明伶俐。因此贾政对宝玉说
“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
这点让贾政定了个生气的基调
2.继而宝玉得知金钏死讯
“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神情呆滞让有了基调的生气张了三分
3.忠顺王爷长史官来要琪官(蒋玉菡)贾政十分惊恐
宝玉听了这话(关于汗巾子在宝玉身上一事),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心下自思:“这话他如何得知!他既连这样机密事都知道了,大约别的瞒他不过,不如打发他去了,免的再说出别的事来。”因说道:“大人既知他的底细,如何连他置买房舍这样大事倒不晓得了?听得说他如今在东郊离城二十里有个什么紫檀堡,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想是在那里也未可知。”
显然蒋玉菡自己去了紫檀堡,宝玉甚至不确定,因此琪官也不是宝玉私藏,贾政误解,火冒三丈而又心惊胆战
贾政为什么那么怕忠顺王呢
贾政说,
“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这句话内涵十分深刻,为了提醒读者,作者煞费苦心安排宝玉重复“!”。
贾政说“你是何等草芥”,意思说“宝玉,你不是那些草芥”,贾政又说“无故引逗他出来”,意思是说草芥是不能引惹的,这里的“草芥”乃草寇的代笔,正是指明末的流寇。祸的本身不在琪官,而是那个顺忠王爷要是真出现,就是“祸及于我” ,忠顺王这么可怕,大家肯定思考过他是谁,其实他不是一个人,而是祸国殃民毁掉大明的的张献忠和大顺王李自成,所以贾政才那样紧张。这让贾政的紧张,必然变成对宝玉的一股怒火,第三个理由大家也看出了冤枉。
4.贾环撒谎火上浇油终于让贾政爆发
贾环撒野被贾政撞见趁机撒谎转移视线,让宝玉难逃一劫“贾环便悄悄说道:
“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
宝玉这一顿挨的确实有些冤枉。这样情节谁都看得出,这里是回顾文本,接下来解读大家看不出的玄机。
小说转入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这一回出场人物,看去都是来劝宝玉的,谁“以错劝哥哥”呢?到底是要哥哥错下去,还是要哥哥改下去?
首先宝钗的替身袭人出场:
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袭人看来,宝玉有很多不经之事,“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那么挨点打还是应该的,从此就会成为她心中的乖主子。
【文本】袭人道:“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我今儿在太太跟前大胆说句不知好歹的话。论理……”说了半截忙又咽住。王夫人道:“你只管说。”袭人笑道:“太太别生气,我就说了。”王夫人道:“我有什么生气的,你只管说来。”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一声“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
袭人不光觉得宝玉有很多不规矩之事,还特别故弄玄虚讨好和告知夫人,其心思就是:将来她是宝玉的妾,宝玉就应该饱读诗书,学习仕途经纪之道,应该教训一下才是,但贾政出手太狠了。自然是同情宝玉受到这样重皮肉之苦,反正自己是永远不能教训他的。
紧接着就是主角宝钗戏:
【文本】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蒙侧批:得遇知己者,多生此等疑思疑喜。〗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宝钗和袭人一样,看来不止一次提醒过宝玉“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当然内容还是要学会圆滑刁钻,见风使舵,像贾雨村一样能混迹江湖与庙堂,以前自己肯定是教育过,现在是被教训,后果严重,苦头自吃了,不过通过这次教训和自己的百般努力,她深信宝玉从此以后就会“改邪归正”,将来也不会在挨打。
宝钗袭人,用的是“大道理”要宝玉能跟上时代步伐,确凿不是以错劝错。
接下来女一号黛玉亮相,这一亮相,很少有人注意到她令人震惊的劝慰。
【文本】 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
令人震惊的是宝玉首先发话:你又做什么跑来!……显然,黛玉来是他意料之中的,受了这么重的伤,他却考虑的是黛玉身体,而且开口就表明,自己挨着这点打,没有改变自己任何思想,这种从内心深处对沟通和关怀,是真正爱情的宣示。我们再看来者——
【文本】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蒙本无“也是情愿的”,作“况已是活过来了”)”
黛玉是一种“无声之泣”,“抽抽噎噎”地说,可见笞挞的是宝玉肉体,疼是却是黛玉的心,“从此你就都改了吧”,这一声让人撕心裂肺,,如果我们把黛玉宝玉从相识到到挨打用“从前”来对应“从此”,那么“从此”的意思就是将来,从“从此你就都改了吧”,看出在“以前”,他们的心志是完全一致的,黛玉也从没有劝过宝玉去怎样苦读圣贤书,埋头学经纪,黛玉以此而自信着爱情,但是,看到宝玉被打成这样,就以断绝“从前”志向理想为代价,让宝玉走宝钗袭人那样构想的路,而自己割下心头肉,宁可自己一个人走下去,不要让自己的心上人为自己一样的理想再吃亏,这是违背自己心意的,其实这也是违背宝玉心意的,宝玉不会因为这次打而改变自己,所以宝玉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坚定着自己的信念,表明自己的立场
所以林黛玉以“错”的方式在劝哥哥错,这才是我们看不到的秘密,这种专注与牺牲,就是“情情”。如果看透这一点,那么下文送旧手帕的意义就豁然开朗了——
【文本】因心下记挂着黛玉,满心里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疑心,便设一法儿,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袭人只得去了,宝玉便悄命晴雯吩咐道:“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他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晴雯道:“白眉赤眼,做什么去呢?到底说句话儿,也象一件事。”宝玉道:“没有什么可说的。”晴雯道:“若不然,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他去了。”晴雯道:“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
这里我们注意一个情节,前文刚讲过袭人神秘兮兮跟王夫人汇报了工作,这里宝玉特意把袭人调度开,对袭人和宝钗的信任度就不得而知,让晴雯送一副旧手帕这样古怪情节和人物行为。我多次说过,《红楼梦》中凡是非常情节,总有非凡的思想,那么这个旧手帕意味着什么呢?
【文本】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听见,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晴雯听了,只得放下,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
我们看,黛玉“大悟过来”,我们为什么还跟红学家一样,或者跟晴雯一样“一路盘算,不解何意”呢,是因为大家没有“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
原来是黛玉不忍心上人再因与“从前”一样而要他“从此都改了”,这样违背自己心志的话,宝玉没有接受,而是会继续和往日一样情理,未因遭受毒打而改变,旧帕是在给她坚定的回答,如点事物作题,指海石为誓——我心依旧!所以黛玉才激动不已
【文本】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
黛玉如此心有灵犀一点通,旧帕乃宝玉心志的表白,能不激动不已!因此挥笔写下“题帕三绝”
在《石头记》背后故事中,黛玉象征南明,宝玉象征皇权,黛玉说道“从此你就都改了吧”,其实含义更加深刻,意思是大势已去,为了不再受残杀,你就放弃朱明的梦吧,接受现实,至于我,我经受怎样苦难不要你再知道了,宝玉送帕,表明:一切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我心永恒!
黛玉的爱情是专注的,婚姻上会怎样的埋伏呢?《石头记》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注意关键字“一双玉色蝴蝶”,所以宝钗不惜体力要扑灭这双飞的“玉”蝶,然而“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宝钗最终也没能阻挡双飞蝴蝶过河,这意味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不管经受怎样挫折,最终也断“将欲过河了”。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有这样一段文字:
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我们先看有甲戌本在这里有一段朱笔侧批:
甲戌侧批:“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这条批语翻译一下让我们豁然开朗:宝玉黛玉的事,就是指婚事,在贾府路人皆知,而且普遍都认可相信承认他们一定是一段好姻缘,脂砚斋和读者也认定和承认他们是一对“好夫妻”,看过后文的脂砚斋,不会很随便使用“夫妻”二字的,同时批里也强调了书中多处提及和暗示,比如贾母言“不是冤家不聚首”,还有这里后文写到“王熙凤把黛玉一推”等等,我们这里只重点谈这段文字, 大家有时间的话会找得更多。这里是先在板上钉了一个钉子,虽然《红楼梦》只残留前80回,但是无论谁续写,都不能违背作者思路和脂砚斋暗示这个原则。
但是,后面又连用两个“叹叹”,说明作者心情凝重和惋惜。
无独有偶 ,庚辰本这里也有一条侧批“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
这里的“无疑”,是把作者这一思路和脉络锁定在不可动摇的范围,是说二玉婚配成偶之事已成定局,板上钉钉了,看到众人说笑,脂砚斋之所以说“我也要笑”,是因为看到,二玉婚约的达成,确立了黛玉的家族地位,使得脂砚斋感到由衷欣慰。
然而甲戌本“叹叹”为何与庚辰本截然不同的心情和态度呢?
这里,我们可以猜想,这对“夫妻”一定后来遇到极大不幸和意外令人感到遗憾和叹息。 《红楼梦》是大悲剧,后来可能出现极大的意外和悲情让脂砚斋连声“叹叹”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看过吴祖本就完全证实了这样结果。
总之,庚辰本和甲戌本给我们的启发是,二玉决不是只有爱情没有结果的。
我们再看文本: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在明代 ,女儿家定亲聘出 ,常常是用“吃茶”代言的,今天一些乡下还有“吃喜茶”之说,表明女孩有了婆家
明朝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权学士权认远乡姑 白孺人白嫁亲生女》中有写道:
...适间这位是表弟,还有一位表妹....孺人道:“你姑父在时,已许了人家。姻缘不偶,未过门就断了,而今还是没茶吃的女儿” ,这里“没茶吃的女儿”就是还没定亲受聘的女子,是指典型的“吃茶”旧俗。
今本的《二刻》在这个地方还特别注释: “旧时女孩家接受婚约聘礼” ,可见王熙凤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正是宝黛婚约达成的间接表达和含蓄隐晦的曲折写法 ,绝非玩笑闲文。
2.3关于《葬花吟》、《五美吟》、《姽婳词》的内涵
我们都说晴雯的林黛玉的影子,这都通过芙蓉花得到了统一和合并,但是林红玉一直也被认为是林黛玉的替身,林红玉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似乎不很多,但大家一定熟悉她处惊不乱把握纲领的超人性格,在王熙凤首先经过锤炼,怎样才华大家应该不得而知,如果她也像晴雯一样,是为黛玉分身,那么黛玉的另外一种性格就会让大家震惊:如果让黛玉指挥女仆和家人,那么黛玉也应该是思维缜密,处事有方的强人,这样我们就有些不能相信弱不禁风的她了
但是,如果作者创造极限环境,贾母王夫人探春熙凤贾政贾赦贾琏贾珍宝玉包括平儿这样能干的奴婢都不再,那么黛玉就会被迫推向舞台,那怕就是值班一两天,也是给予这样一个舞台的话,林黛玉会怎样?
首先我们看《葬花吟》
以前分析过梅花,今天跟大家有分析了很多花,葬花情节和葬花诗是作者借黛玉表达对大明和南明一个接一个灭亡的悼念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通行本“花谢花飞飞满天”完全破坏了首句的激昂惨烈和悲壮,“花”是不屈的反抗精神象征,花满天意味虽然各处的反抗都遭到惨烈的镇压,但仍然举国上下到处都有不屈的精神,而“飞满天”只是描绘落花纷飞的实景。“红消”意味朱朝已经逐渐灭亡。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意喻残存的南明风烛飘摇已无任何抵挡之力。
三月香巢已垒成,
梁间燕子太无情!
闯王三月进京杀戮奸淫,毁大明于一旦,土匪终不具备帝王气质,吴祖本《石头记》后28回述:宝黛婚事已定,然不测风云聚变,佳人公子终未如愿住进已“垒成”香巢。通行本改为“初垒成”,和“已”意思想去甚远,高鹗为混淆看官视听,把黛玉往病死路上引领,让人不相信宝黛婚约实乃最终达成。可想起开卷“玉在柜中求善價”?
“梁间燕子”此梁非彼梁矣。语带双关,乃指强梁流寇罪孽不赦。“燕子”指无情的北京人,流寇杀来时,没有人再想着捍卫崇祯王朝。
独倚花锄泪暗洒,
洒上空枝见血痕。
空枝斑斑,腥风阵阵,没有杀戮何以见血?足见必有腥风血雨的后文。
怪奴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三春”指南明,像扶不起的阿斗,爱恨不能。
怜春忽至恼忽去,
至又无言去不闻。
黛玉葬花即祭英魂与悼南明。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
可谓撕心裂肺,令人叹惋,意思是原因跟英雄而去粉身碎骨也不后悔,天尽头不是别处,正是南明灭亡是尽头。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说朱明江山会在一天彻底灭亡 英魂逝去没有人再知道。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这一句暗示了黛玉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结局。小说第一回就用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揭示她死后“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剩下白骨一具被宝玉收埋这样令读者泪尽的残酷。
简要的“葬花吟”分析,我们就知道黛玉对花的感情之深厚。这样,关于小说第七回“送宫花”一事,“惜花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七回送宫花)
在一些抄本里开篇有主题诗——
题曰: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小说开始就给读者带去一个问题,谁是惜花人,这里不再花是什么含义,我们只看谁去惜花人。在周瑞家的送花之前,我们娘胎带出热毒的薛宝钗,要吃是药: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錢,……”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錢,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錢,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錢。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錢蜂蜜,十二錢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确实够毒,这是吃尽四季花之精髓,“惜花人”还没找,一个最糟蹋花的人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么,与之对立的角色呼之欲出,这里,只有用心的人才知道作者安排的惜花人可能是谁了。
结合小说第七回文本,粗略地浏览那些接受者对花的举措,我们就可以清楚他们的心态:
薛姨妈的安排是:
薛姨妈道:“把匣子里的花儿拿来。”香菱答应了,向那边捧了个小锦匣来。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送花过程:
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1.点明薛宝钗从来不爱花,谈不上“惜”字,惜花指数0%。
【文本】迎春的丫鬟司棋与探春的丫鬟侍书二人正掀帘子出来,手里都捧着茶钟,周瑞家的便知他们姊妹在一处坐着呢,遂进入内房,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缘故。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
2.迎春探春,停棋道谢,书香门第女孩应有的礼节而,命丫鬟收下,说明只当收到一般性礼物,没有迫不及待的心情,珍惜指数50%
【文本】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笑,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
3.惜春甚至不愿接受,勉强让入画收下,珍惜指数 10%
【文本】平儿便到这边来,一见了周瑞家的便问:“你老人家又跑了来作什么?”周瑞家的忙起身,拿匣子与他,说送花儿一事。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转身去了。半刻工夫,手里拿出两枝来,先叫彩明吩咐道:“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
4.王熙凤跟贾琏鱼水之欢,根本不是送花的时候,心情与态度不得而知,特意多送了2只,也未见怎样宝贝,还立马有转送了别人,显然用着别人东西办事,再收买一个心情,王熙凤做得出,也是她特点,留下两只,说不定还能给什么人送去,惜花人谈不上,指数30%
最后是黛玉,也是薛宝钗对台戏的角色:
【文本】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宝玉便问道:“周姐姐,你作什么到那边去了。”周瑞家的因说:“太太在那里,因回话去了,姨太太就顺便叫我带来了。”宝玉道:“宝姐姐在家作什么呢?怎么这几日也不过这边来?”周瑞家的道:“身上不大好呢。”宝玉听了,便和丫头说:“谁去瞧瞧?只说我和林姑娘打发了来请姨太太姐姐安,问姐姐是什么病,现吃什么药。论理我该亲自来的,就说才从学里来,也着了些凉,异日再亲自来看罢。”说着,茜雪便答应去了。周瑞家的自去无话。
5.红学带着不明觉厉的读者解读:“黛玉刻薄小气,正是黛玉性格”, 事实是作者精心安排,说明黛玉太在意了这宫花,只有在意的人,她希望得到更好的或者最好的,因此也觉得最好得到的可能就是挑剩的。黛玉才是作者安排的惜花人。不用心解读,一定会更6x5一样,惜花人找不到,猜到了秦可卿那里去了,真会意淫扯淡。
林黛玉珍惜指数 101%.这个太在意了也就是她得到后会太珍惜~
有人说惜花人是贾宝玉与林黛玉,标题诗“十二花容色最新,黛玉正是惜花人”已经把宝玉排除,因为宝玉不是那十二钗中任何人。
补充回答郑州杨志先生的一个问题:
问:“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是正文还是批语,如果是批语,是谁批的?
答:标题诗,不一定是批语,但“题曰”这样说法,往往是批语,旧体小说,每回开篇常常有诗歌,开篇就是“诗曰”或者“词曰”为引展开故事情节,但《石头记》独特是正文与批语不分离的文学形式,就有一些鉴定的麻烦,有的是正文自带,有的则是批书人正文开始前的感慨,概括全文的。
《红楼梦》第七回正文前这一首七绝,应当是批语诗,前两句概括为前半回内容,后两句概括后半回宝玉会秦钟之事,从列藏本、便藏本、舒序本、梦序本、庚辰本、己卯本、杨藏本以及程高本看,也并无此诗,显然抄录时已经区分开来直接删除或者底本传抄时尚无此诗,至于谁的批语,暂且沿袭红学传统的脂砚斋吧
因此经典的葬花才是惜花是真正表现。
再看《五美吟》(本诗解读,有来者网络观点整理和启发。)
《五美吟》 正面看到的是五个美女风流千古,作者套古悼今,南明逝去的五个王权,也涌现了五个最具代表的抵抗英雄。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东吴曾定都南京,吴宫是指南京。《五美吟》第一首是追忆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倾城”指王权颠覆,“逐浪花”是指弘光帝荒淫无度不理国事。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此句意思可效法历史。第一个祭奠是祭奠抗清英雄史可法。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虞兮”乃双关,指抗清英雄张煌言与地方军上虞合兵威震四明山方圆800里。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黥布彭越日后极刑。但当初也出生入死,这是指鲁王朱以海,他的政权始终没有得到郑成功承认。但作者没忘记追忆这第二个南明帝权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红颜指朱颜,也就是保留国姓的郑成功,出了汉人本土到了台湾,这和王嫱出塞离开汉是一样的,第三个祭奠是祭奠抗清英雄郑成功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这是追忆第三个南明政权隆武帝朱聿键完全是郑芝龙、郑鸿逵傀儡,当初郑成功并没有掌握兵权,只是南下以后才逐渐壮大起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直接点出追忆第四组君臣:南明绍武帝朱聿鐭和大学士苏观生。在广州建立的南明小朝廷的第四个政权,仅历40天即遭到毁灭。清兵进城"放赏"三天,放纵士兵奸淫杀掠,广州人民遭受了一次难以描述的血腥浩劫。朱聿鐭、苏观生及一些大臣自杀后,时人为纪念他们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将他们的遗骸丛葬于城北流花桥畔。绍武政权不是为了抗清复明,而是为了个人的得失荣辱。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朱聿鐭能做皇帝是有帝王祖族造化,自己本就没想过做皇帝,和大臣们同归还算不寂寞,总比崇祯好吧,绿珠可没有人陪她跳楼,石季伦后来被杀也不会跟她埋在一起,所以这首诗写得就比较明显了。
红拂【松注:唐李靖之妻张出尘】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穷途是指“无寸土一民”的没落的南明第五个王权永历朱由榔,他长相出众“长揖雄谈态自殊”,能识他的“美人”是曾经的反贼当时最后的抗清英雄李定国。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词句“杨公墓”派生的一个人物孙可望正是对前两句诗祭奠人物的情节渲染。小说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势便猖狂”对孙姓的痛骂也是作者对孙可望极度的失望和痛斥,投井下石天诛地灭之辈。
小说用五美巧妙安排了五组推人泪下的人物和历史,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五个美人,而是五段血腥的历史,由此可见红楼美女尽是朱门白骨!也可由这五首诗,推断《十独吟》的内容是否为作者原著——十独一定是十个“不独”!是伪是真可做参考甄辨。
我们再看78回姽婳词
这一回写得很古怪,大面积笔墨塑造一个子虚乌有的林四娘,会不会跟林黛玉有瓜葛?
如果有瓜葛,事情也就恐怖了,实际作者也就设置了这样恐怖的战争环境作为极限,把各种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丁香结子芙蓉绦,绦字把芙蓉栓在了一起,让林四娘的魂魄付诸于黛玉,让她借得的一缕梅花魂,在面对大观园最后的奸淫和屠杀前,做出游丝般抵抗,至少最后时刻果敢选择自杀,而不是屈服与强梁的淫威。
“葬花吟”、“五美吟”分别写出黛玉对明和明英雄的悼念,那么用贾宝玉的“姽婳词”就是将黛玉的悼念化作一种力量,让弱不禁风的黛玉给世人震惊和叹惋。逆向思维的笔法和构思才是作者超越我们凡夫俗子之处.
2.4.林黛玉慧心多疑是她致命的弱点
这是人物塑造需要也是暗写南明王权内部败落根本原因,在塑造黛玉的同时,作者也在塑造红玉,红玉就如同西游记中真假悟空。
宝玉可以用甄贾来写,黛玉和其他人物就不能这样牵强塑造,但作者采用分身术,分解出几个影子人物来完善人物不同性格和内容。
作者在塑造红玉的时候首先就是塑造一个跟黛玉会形成极大误解的人物,在薛宝钗金蝉脱壳一回,已经为黛玉红玉埋下互不信任的种子,在危机到来时候,红玉是奴婢中最有能力的,黛玉是唯一算的上最后的主子。
这时候二人抵抗外来势力的统一同时,死亡也形成统一,通过黛玉多疑性格形成对红玉绝杀,从而使自己也走向最后灭亡,当然作者始终对吊死是情有独钟,会用吊死黛玉结束人物命运,为了能呼应崇祯之死,这里作者安排黛玉吊死在柳叶渚从而应对“不在梅边在柳边”脉络效果。
二,黛玉是风雨飘摇南明的化身
对于黛玉是南明化身,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认识
1. 三月梦断
2. 风雨飘摇
3. 弱不禁风
因为答应网友,不更多涉及政治,不在这里展开,关于林黛玉,红学讲了很多,不需重复,本人就说这几点,不知道各位批语是不是看到弱不禁风林黛玉,还是看到了顽强不屈的林黛玉。
最后送大家一句关于林黛玉的考语,欢迎评判:
林黛玉——既为情情,则痴情甚而托付此生,故有还泪之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下英雄豪杰齐来一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