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04|回复: 3

上帝存在的概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1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不断发展,原来高高与其上的宗教、哲学,以及其他形式的思维体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地来自科学方式和科学思维的挑战,以至于在某些曾面上其中的主要代表----宗教,成了科学观念的一种附属品,笔者试图用科学的观念来解释这个远远早于他的祖先的身份来源。美国教授斯蒂芬.安文采用所有科学赖以研究的基础工具---数学中的统计学部分的贝叶斯公式对几乎是所有宗教的本原---上帝的存在性作了一次尝试性的证明。科学和宗教的模糊性是否就可以用此简单的方式得以解决?我们几千前来建立的精神支柱和信仰机制是否因其象安文的证明般变得触手可及了而可以沾沾自喜,抑或是更大的失落呢?笔者将用物理前沿领域的海森博格测不准原理来对安文先生的试验进行分析,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尝试性的。
关键词:宗教;科学;信仰;上帝存在;贝叶斯公式;概率;海森博格测不准原理;

0. 引言

自从哥白尼和布鲁诺被罗马教庭的人焚死在了广场上,科学家对于宗教的桎梏仇恨情怀始终没有消退过,科学家们利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把上帝从宇宙的中心渐渐地逼到了那些人类还无从知晓的角落。罗马前任教皇保罗二世曾经用半哀求的语气对现代物理学的巨擎斯蒂芬.霍金说到:“您可以把大爆炸后的任何问题解决掉;但是我请求您,大爆炸前的问题留给上帝去解决吧。”
宗教的名义至高信仰者都对科学作了如此委婉屈膝的态度,那是300年前的信徒们无法想象的事情。上帝的低头似乎成了必然,那些新教徒们在规劝人们皈依上帝时大多也只能利用一种类似科学的方式---将《圣经》中的奇迹肯定为事实发生过的历史而增加自己尊严的筹码。人类的精神支柱正在慢慢地受到人类自身力量的挑战,也许很多情况下有些动机是积极的,但是更多的,还是过分了相信了自己的能力的结果。
上帝到了今天,有了被人类自己证明的可能?人类拿到了可以举起那块上帝举不起的石头的力量?那么,科学何以发展的如何迅速以至于300年便可到今天可以向自己的创造者狂妄地挑战叫嚣的地步呢?我想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来维护神圣信仰的崇高性。

1.背景介绍
1.1 概率的概念
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数学,而科学方式的基本手段------实验中大量利用的数学方法则是一种称作概率统计的方式。
我们生活的世界由若干种事件组成,事件的发生存在一种规律,为了研究方便,数学把这种事件的发生用一种叫做频率的概念来衡量,即任何事件的发生,对于整个宇宙大体系来说都是存在随机性的,而这些所有的随机性组成一个基元的整体,并且表示为1,那么任何事件的发生便可用一个介乎0和1之间的数字来表示,这是一种在目前看来能够将具体事物高度抽象化的方式。而概率本身便成了科学将世界抽象地囊括在数字里的野心出发点。利用该种方式,科学界遗传学的神秘面纱被一个传教士揭开。接下来是物种起源和光电效应,也正是这些理论出现后,上帝感觉到了科学的敌意。

1.2 贝叶斯公式
按照科学原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事物存在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对立性,而这些事物的对立面发生相似变化的概率是相等的。这便出现了一个可以通过事物的一个方面得知另一方面情况的概率定理。由一个传教士发现的贝叶斯(Bayers)定理,将事件发生与其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并得出其对立面发生概率的方式,俗称全概率公式。利用该公式,只要能够掌握影响某一事件的足够多的因素,那么他的任何存在形式都将被“科学地”概括和掌握。

1.3 概率解释世界的前提
当人类在利用概率方式解决越来越多上帝遗留下来的问题时,不少人开始沾沾自喜地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无休止的边界性问题讨论。他们从《圣经》里抠出那些十分隐蔽的字眼来对现实世界存在的一些缺乏历史证据的迹象进行评估和研究,什么耶酥的裹尸布以及诺亚方舟留下的那块模板残骸等等诸如此类妄图将上帝从宇宙中拉到大气层中的天真的科学假想。
而事实上,按照概率本身的定义,用概率方式来解释世界的可能性依赖一个重要的前提:我们必须掌握或者了解某一事件的足够方面,不然这个理论的结论永远停留在两个极端的情况:0或者1,有时候有限的方面会蒙蔽人们对于其可信度的怀疑,比如当一个有10个充分方面的事件得出了0.33的结论(即人们在已知5个方面的情况下得出)时,它还是一个和0或者1同样没有任何“科学价值”的东西。

2.正文
2.1 上帝存在的双重性
按照那些宗教经典著作的解释,上帝始终是一个称为“多位一体”的个体,因为其拥有的伟大能力,他可以在物质和非物质间进行任意的转换,而且他拥有创造物质和非物质的能力。因现代技术掌握的资料有限,我们对于上帝的理解仅仅只能通过一个可见的方式---阅读《圣经》和一些不可见的方式---祷告交流,圣灵感动等精神交流方式来感受其存在。
2.1.1 上帝存在的物质性
在《圣经》中多有记载上帝以多种事物形态显灵被人感知的故事,暂且我们不去估计那些故事的真实性,将他们全部作为适合概率理论的“事件”对待,那么上帝存在的物质性变得可以“科学化的衡量”:对于上帝最经典的解释是他既是万物又不是万物,他能转化成万物而万物无法转化成他,万物是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他的全部。这句话按照概率方式来解释便成了矛盾,如果万物能够成为概率理论中的“1”,那么上帝存在的物质性方面显然已经超出了这个极限值,因此想要解释上帝的存在,必须首先将世界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这个双重特征接受下来,那么由刚才那句话的最后部分我们得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存在几率不是对等的,因为上帝在物质性上已经超越了最大的范畴,要满足概率的极限“1”的条件,必须牺牲物质和非物质的平衡地位。
好,接下来引进一种“反物质”假说,假设有一天物质性可以由物质和反物质两部分组成得以被科学证明,那么万物所占的概率便可以合理化的解释为25%,因为按照科学观出发,对立面出现的情况对等,那么物质和非物质各占50%,而物质中的物质和反物质便各自占去25%。而反物质在当今科学界已经变成一种象相对论一样等待时间来证明的不争事实。上帝的物质性存在观在两个假设的情况下暂且被肯定为大于25%。

2.1.2 上帝存在的非物质性
尽管《圣经》中上帝多次显灵,但是其他可以被科学地证明的历史资料里很少有真正涉及该方面的记载,而上帝在《圣经》和历史现实中最常出现的存在方式却是非物质性的,那些精神活动产生的上帝显灵方式成了人们最切实了解上帝的最佳途径。斯蒂芬.安文于是利用这样的前提进行了一次伟大的“科学运算”:他先抛弃所有的物质性观念从逻辑学角度出发,将上帝存在用50%定了基数,然后他开始利用修正后的贝叶斯公式进行存在性运算,他觉得当某一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较强时,这一事件的各个方面会表现出强弱不同的出现几率,比如人的道德高尚是神性的体现,而天性邪恶则正好与之相反,在进行了大量社会统计之后,他得出了道德高尚与其对立面天性邪恶的比率是10:1,这个数字便成了修正后贝叶斯公式的附加灵验系数,在对类似许多影响上帝存在的非物质现象进行综合统计之后,安文先生用贝叶斯公式得出了上帝存在的概率是67%,而且他还谦虚地将自己进行计算时的主观因素考虑在内,真是一个具有伟大科学精神的科学家。
那么结合逻辑观念,不带任何偏见地来看待这个计算方式,他的前提便将上帝存在肯定为一种主观因素,即信有或者信无,那在先天存在的几率按照科学的解释的确为50%。因此该结论得出的上帝存在概率其实是得出上帝存在这一精神现象的存在概率。而且就象在上一章提及的观念一样,他这个武断的证明依赖了一些局限的影响因素,按照目前的可知情况我们无法肯定上帝存在的精神现象和动机只有这么几种,那么这个67%和那个33%一样只是一次小学生笔算失误导致的惊人结果罢了。
按照尖端理论,非物质的能量熵值理论出发,概率方式也受到着挑战:该理论认为能量基数从1向0退变着,然后通过一次大爆炸,又瞬间恢复到1的状态。那么上帝在这个地方的存在性也变成了一个未知数---大爆炸之后上帝正在慢慢消失,直到再次大爆炸他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句话听来可笑,但是如果我们严格按照“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他的确振振有辞。

2.2测不准原理与上帝存在的相似性
上帝的存在因其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暧昧性及相互转化性变得如同告诉运动的电子一样叫人不可捉摸。科学界引以自豪地运用概率方式将电子的存在得以了证明,那么这个体积和状态表现远大于电子的上帝怎么办呢?
2.2.1 海森博格测不准原理
在对电子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海森博格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在确定一个物体的动量算符和角动量算符后,这两个可以对易的运算符会使该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得十分不确定。
人们通过实验的确观察到了电子的存在,但是就象人们捕捉不到活恐龙一样,电子只能是一个出现在图片上的球一般带给人们遐想而已。而这种空间的不确定恰恰是某些因素的十分确定带来的。
我们也可以解释为:电子的运动超出了当今科学能够确定他位置的范畴,它就正处在可以被感知存在而无法被确定存在的尴尬境地。

2.2.2 上帝的测不准性
与电子相似又不相似的是,上帝连存在性都无法被科学证明。就象当年电子遇到的待遇一样,科学家们把一个无法证明存在的东西解释为无所不在,这个伎俩和思维定势依旧存在于研究上帝的存在上。
上帝存在性的取决于远远多于现金我们所感知的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因素,而且我们无法确定上帝的运动状态,我们无法确定上帝的形态和能量形式,想把上帝肯定为一种存在简直不可能。概率论只能焦急地等待,等待那些他成立所依赖的条件出现。物理学家们也是如此,即使他们解释了整个宇宙,那上帝依旧活在他们所未知的领域。

3. 结论
上帝的存在如此难以确定是科学本身的局限带来的,而非上帝本身的虚幻性所致,如果人类的科学技术真正能够发展到确定上帝存在进而定位上帝位置的地步,那么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将会变成最大的讨论重点,而非今天所讨论的上帝是否存在。科学的本质是肯定一切用科学方法证明的东西,否定一切没有用科学方式实践过的东西。他的本质其实是“怀疑”,乐观和客观是必要的,但是科学最大和最重要的前提应该是---全面和实际。
上帝和其他精神现象依然会存在,因为人类是渺小的,而人类的思想却是无穷的。
参考书籍:
1-〈量子力学教程〉 周世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统计学原理〉 赵君明 同济大学出版社
3-〈圣经〉 佚名 中国基督教两会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5-6-11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1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16 05:23 , Processed in 0.09502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