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551|回复: 0

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及其特点(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中国古代哲学在其发展的行程中,从先秦到五四运动,构筑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哲学范畴体系。这一范畴体系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和认识外部世界水平逐渐深化的过程。根据李中华教授的概括,这个范畴体系基本由五个方面构成:
1、属于宇宙论方面的范畴有:阴阳、五行、天、天道、理、气、太极等。
2、属于本体论方面的范畴有:有无、体用、一多、本末、动静等。     
3、属于知识论方面的范畴有:知行、能所、言意等。
4、属于历史哲学范畴的有:王霸、义利、理势、理欲等。
5、属于人生论(或道德哲学)范畴有:仁、义、礼、智、诚、心、性、情、欲等。这五个方面的概念范畴又相互交叉,形成中国哲学的范畴网络。(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第34页)
        李先生将以上五个方面的范畴列了一个网络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哲学范畴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从单一的范畴向对偶性或相对性范畴过渡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逻辑进程。人类的思维,在其形成范畴的过程中,是从单一的范畴开始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是以单一的整体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任何对象的单一形态实际上都包含着质、属性等差别,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单一体,但是人的思维并不能直接把握客体对象的具体单一形态,而只有从不同的客体对象中,把共同点抽出来,撇开对象质、属性的差别,抓住共同点,从而形成单一形态的范畴,比如天、五行、气、物、人等范畴,随着人类思维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在认识了对象的同一性后,需要进一步从同一性中把握差异,这样,原来单一形态范畴,已经不能反映同一体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了,这样单一形态的范畴便向对偶性或相对性范畴过渡,形成了中国哲学范系统中的阴阳、道器、有无、理气、心物、形神、心性、理欲、善恶、性情、名实、知行、王霸等等范畴。这些单一形态的和对偶性或相对性的范畴经过不断的整合,经过进一步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了李先生所概括的十二个基本范畴:天、道、理、气、体、用、一、多、心、性、知、行,这十二个基本范畴可以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它起着中国哲学范畴之网的网上纽结的作用。尽管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国哲学范畴层出不穷,浩如烟海,但其中理气、心性、知行、天人等重要的范畴从古至今保持不变,保持了稳定的形式和基本的内涵。
       李先生的中国哲学范畴网络图,还揭示了中国哲学范畴之间的交叉蕴含关系,其中尤其以人生哲学范畴交叉最广,它几乎构成全部的扇面,而它的核心概念是心、性、命。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哲学何以人生哲学最为发达了。
        中国哲学范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民族认识自然、社会的思维结晶,由于中华民族在哲学逻辑思维方法、体系结构的方式以及理论侧重的方面的特点,使得中国哲学范畴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张立文教授把这些特点概括为:
1、整体的和谐性。《易传》揭示了中国哲学天、地、人的统一和谐生成过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周易.序卦》)这是一个由天地自然万物到家庭以及国家和礼义等级秩序的整体化和谐过程。这个进程的内在根据,就是人可与天地参。这种整体和谐思想贯乖谡个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因此也成为中国哲学范畴体系的特点?/SPAN>
2、传统的延续性。中国哲学范畴延续千余年,但先秦哲学提出的天人、道器、有无、阴阳、性命、仁义、动静、常变、知行、心物等重要范畴到明清之际,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保持了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中国哲学范畴具有传统的延续性。
3、结构的有序性。一是指范畴的排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有序性;二是指范畴排列的逻辑次序。《周易》中的《序卦传》,就是从六十四卦的结构中,依照时间和空间作有序的排列,而六十四个概念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整体结构的次序。(参见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5--34页)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6 17:45 , Processed in 0.049861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