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37|回复: 0

[科技新闻] 向上智库 | 全力向科技创新进军,四川和成都发展战略升级的建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6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成都向上


编者按





上周成都市政府公示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这是成都市第五版法定总体规划,也是国家“多规合一”规划体制改革后,成都首版覆盖全域全要素的 “ 多规合一 ” 总体规划。
《规划》中定下了 “ 三步走 ” 战略目标,计划在未来三十年的发展中将成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三十年,成都如何构建引领城市转型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产业生态圈、建设产业功能区,着力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向上智库成员紫青神焰将为大家带来向上版本的成都答案。







四川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战略堡垒



众所周知中国的战略工业大部分位于四川省。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面临恶劣外部环境的时期,国家总是会营建四川。因此新中国历史上外部环境特别糟糕的60-70年代进行了“三线建设”战略工业转移和布局。由于四川身处国家战略纵深的核心位置,有着内陆地区最好的资源承载能力,被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选定为 “ 最后堡垒 ” 性质的要地。 “ 三线建设 ” 在四川备份了全套工业体系和重要的战略科研院所,其中大量战略设施和科研院所直至今天仍然是国家尖端科技的中坚力量,尖端科技、硬核科技特征明显。


四川是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国防科技重地



长久以来,社会大众对四川省既有的科技资源和本底设施缺乏足够的了解。由于事涉国防保密信息,一般情况下,这些战略科技力量都十分低调,并不会过多地向社会宣传自己的工作成果、科研活动和科研设施。但实际上四川省的科技创新本底资源(院所、装置、企业工厂)可以说是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两个中国最核心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省级单位,我省在核技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有着国内一流的科研生产基础条件。
仅仅从产值角度讲,在97年川渝分家前,四川省的国防工业产值一直是全国第一。97年之后陕西因为川渝分家,成为第一。但在近10年,四川省又超过陕西重居第一。“三线建设”老四川是最核心的投资地,迄今力量流失较少,除开重庆常规兵器制造中心,97年后的四川省留存的多为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科技力量和相关工业厂所,高科技特征尤其明显。


四川科技创新资源部分呈现



近年来四川省和成都市根据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调整的部署,选择了先进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空天技术和环境生态等领域,作为省市主力投资的科技创新方向。因此增加了不少的科学装置和新科研院所。
为帮助大家了解四川省的本底资源和科创投资方向,笔者通过检索公开的不涉密新闻和资料,制作了统计表格,尽可能地帮助大家了解四川省的科技创新本底资源的历史(已建)和未来(在建和筹备)


















注:本文所描述的所有大科学装置以及重大科技设施均为互联网上可公开搜索到的资料,均为不涉密资料,特此提醒。









外部风险巨大



当前中国发展的国际外部环境有恶化趋势,外部压力不断加大,发生局部战争,敌对势力封锁沿海的风险依然存在,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国际技术和产品供给被阻断的风险更呈现上升势头。冷战期间我们曾经有过被两大体系孤立过几十年的痛苦历史。因此党中央前瞻性地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应对策略。其中,科技创新被提到全局工作第一位的战略高度。成渝地区再一次由于具有内陆最好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位于国家战略纵深的核心位置,成为实现内循环,同东部三大城市群形成四边形,共同撑起国家新发展格局,作为西部极核营建战略纵深的重要抓手。


发展机遇显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老四川范围内),虽然整体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各方面科创水平和资源都远不如东部三大城市群,仍然在近年来被国家从战略顶层规划定义为新发展格局下四大核心的城市群。充分说明了国家要全方位强化战略纵深综合承载能力,再次巨资扶植四川这个民族战略堡垒的意图。
营建战略纵深综合承载能力,交通先行。近年来,《综合立体交通规划网规划2021-2035)》定义了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综合交通四大极点地位。天府机场建成,川藏铁路在建(南亚出海通道,边疆力量投射),西部陆海通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战略纵深最短最快出海运输通道),众多骨干高铁、国土开发铁路、货运铁路项目将在145期间密集在建。







科技创新成为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成为本次战略纵深营建的一个支柱内容。该领域配套了与东部三大城市群一样最高级别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政策定位,以及 “ 成渝绵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有待正式公布)。国家的政策资源和资金倾斜已经十分清楚,是要再次激活 “ 三线建设 ” 遗留下来的宝贵科创资源,再次营建战略纵深重要支柱。目标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成为 “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两中心两地”,“一极一源”)







四川和成都的发展需求



我省是资源大省、人口大省,但不算强省,产业竞争力在国内国际都不具备明显比较优势。发展到现阶段,同时也面临基础工业化仍处于初中期阶段,产业不发达,不高端,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需要超常规的方式实现快速升级。
成都市虽然相对发达,但仍然需要率先往工业化后期和高端产业方向演进。聚焦科技创新以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培育在国内国际有竞争力的硬科技产业,形成科技创新驱动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转型升级的唯一路径。四川守着这么多历史遗留的科技创新资源,没有理由不把这个富矿开发出来。
综上,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双重战略发展目标就很明确了,那就是承担国家的战略科技研发和生产任务,又完成地方产业重构升级和实现科创驱动型社会转型。









中间强两头弱



一个社会完整的科技创新过程,大体来说需要经历基础研究(理论研究)—技术集成(工程化)—市场转化(生产制造和应用场景)三个环节来实现。
我省由于国家战略部署的特点,在第一环节的基础研究方面(北京上海两个科创中心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不论是大专院校还是科研院所都不具备比较优势。同样,因为身处内陆,经济发育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不如沿海地区,在第三环节的市场转化方面也远不如东部地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
我省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技术集成的第二个环节。我省的科研院所,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程化研究任务,特别是有“主机所”,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成都飞机研究所的J10,J20战机、空天飞机、东方电气的大型发电设备、核动力院的核电站这一类,经常牵头进行国家级项目的总体工作,工作显示度非常高。
同时即使不是总体单位,在关键核心设备上的集成,也特别突出,比如核动力院的核动力集成,中航发涡轮院的航空发动机。这些总体项目,关键设备的科研制造链条非常长,是由分散在全国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因此两头环节较弱和资源离散化分布,既是四川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未来发展面临的短板和挑战。


无法形成全流程科技创新链条



产生这个问题是由于过去全国一盘棋、全国大协作的时代背景决定的,但在新时代条件下无疑成为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搞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在北京(如搞理论物理的九院九所就在北京,而型号科研在绵阳),上海(神光项目),然后工程化的具体工作要由四川的科研院所进行,相应的民用产品市场转化又要去东部。这样极度分散的科技创新活动,物理空间分散,链条过长,效率不高。因此大家可以发现国家层面已经主动在调整和聚集资源,不断强调科技创新活动和相关设施资源的集中度,相对应的就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义和布局(强调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的相对集中)


军民融合发展程度低



我省因为布局的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科研设施和工业,国防军工特色明显,军转民体制机制障碍巨大,军民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从前述已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就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都是专用于特定科研任务、保密任务,对社会开放度很低,对于本地的基础科学研究的贡献很小。
比如,中国三个中子源之一的中国绵阳研究堆对外单位的机时开放时间就很有限。这就是为什么前段时间川大李言荣校长在5月22日成都市举办的 “ 高质量发展攻坚年专家座谈会 ” 上提到四川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太少,需要投资光源等标志性的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大装置。其实我们不是没有,我们是有很多国防专用大装置,民用却用不上,无法实现军民融合良性互动,缺乏通用型完全向社会开放的基础科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比较东部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北上两市已经开始朝基础科学之后的工程化和市场转化的后续阶段使力,不断争取工程化型号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转化。粤港澳相反利用极强的经济和产业基础,在往上游工程化和基础科学补缺和投资。而我省,就得往两头使劲。一方面要针对几大战略方向上游着力投资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牵引培育基础科学研究力量和研究团队;一方面,要主动营造科创氛围和市场条件,主动引导科技成果高效本地转化。真正形成本地科技创新的全流程良性循环,高水平军民融合发展。









明确科技创新的长期投资属性,比照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属性



此前的中国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发展,很多时候都体现在投资基础设施以拉动经济的传统路径上,甚至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路径依赖。国家要求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我们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把以前投资基础设施的资金和资源,最大程度地集中起来投到科技创新领域。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近期大宗商品快速上涨又展现出对某些传统产业的短暂机会。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传统产业对沿海来说是一个驾轻就熟的工作,但我省我市在这些方面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和短期能赶上沿海的相关产业竞争力。
因此我们往科技创新战略转型方向会不会受到这些短期机会的动摇?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须知,本轮由国家自上而下发起开展的科技创新战略活动,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切切实实要作为我们国家短中长期要实现的全局工作重中之重。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并顺应这个趋势和要求,才能为省市的长远发展找准方向。
不管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维经费,资助全省全市进行基础研究的科研资金和市场转化所需的引导资金,装置-课题-人才都需要投入巨量资金,才能快速产生效果,不然撒撒胡椒面是无法产生质变的。同时,稳定长期的投资规划,是保证中长期效果产生的必要条件,省市区三级必须下决心倾斜财政资金真金白银投入,也应该要求省市区属企业、社会主体和资金踊跃参与投资。







地方投资要讲求效益



财政资金要起到引导和放大作用,企业的资金要变成生产力和经营收益。我们不能仅仅是为了勇于承担国家战略科研任务去乱用地方财政资金,做面子工程,做中央财权事权范围内的事。
我们的重点还是要在实现地方的发展目标上,有没有提高四川和成都的基础研究水平以形成原始创新?有没有强化工程化项目的落地优势?有没有把这些科技活动转化成相关本地产业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三个标准就应当成为我们衡量地方投资是否有作用、有效益的标准。


从体制机制改革上要效益



以前的科研体制,军地分裂的体制机制明显桎梏了新时代的全流程科技创新活动。因此要鼓励中央在川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省市属机构在科研机制上大胆创新,学习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科研体制改革最新进展。参考国内国际科技创新成功经验,如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及德国马普所、瑞士洛桑等科研院所和地区的成功之处,制定适用于自己的科技创新体制。


充分重视金融对科技创新全流程的巨大促进作用



金融作为科技创新活动最终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放大器,对于工程化和市场转化是极其重要的。省市应该积极主动研究金融对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以参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政策层面



1) 建议省市领导加强和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科技部等主管部门协调,配合中科院光电所、九院、核动力院、西南交大、中科院水利部山地所、电子科大、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等单位把极紫外光源及光刻验证设施、超高通量多功能堆、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准环对称仿星器、“西部光源”红外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四代核电铅铋快堆研发设施、长江流域地表过程与生态环境模拟实验系统、极端复杂电磁环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巨型地基太阳光学望远镜、大口径夜天文光学望远镜等,全省在筹备中的、关系全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纳入在编的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争取尽可能多的中央财政资金投资建设,并匹配持续运营的科研经费。省市承诺共同资助,并承担地方配套投资。
2) 与十大军工集团尽快签订新的战略合作协议,梳理储备项目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资助配套费用,超前拨付提供预研经费,共同做好前期工作申报项目。
3) 推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重大设施在成都落地,高水平做好地方配套。
4) 在协助中科院成都分院建成中科院成都科学中心,协助中科院光电所建设天府新区新园区后,四川省应将与中科院系统的合作,聚焦到利用中科院系统基础研究优势方面,重新商讨设置中科院大学成都学院的学院和学科体系,培育国科大成都学院成为四川省基础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同时根据中科院在川研究所的学术方向和科研优势,资助相关前沿科技研究设施和课题。





△ 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



5) 建议省市区三级政府应该在年度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制定科技创新相关财政预算逐年增长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目标值和时间表,最大程度倾斜财政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我省战略优势的领域开课题、搞科研、求转化。引导和建立全社会对省市全力投资科技创新的信心,明确社会的政策预期。
6) 使用财政资金鼓励和资助在川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一定程度的开放,可以考虑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定量定向购买科学实验机时无偿提供给有需求的在川高校和科研团队使用。
7) 建议建立省市两级科技创新孵化基金向无法申请国家资金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自发开展的具有前沿科技、基础问题的小型项目提供资助,为这些科研项目后续申请国家课题和资金提供 “ 天使投资 ” 。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自筹资金进行的中小规模科学实验投资提供资助和财政贴息等综合金融支持。
8) 科创活动的核心还是人才的聚集和人才作用的高效激发和利用。因此,以项目吸引人,以高端岗位吸引人,以先进装置吸引人,以及与之配套的一整套科创人才吸引政策体系,对人才的多场景精细化服务体系也需要尽快完善。


项目层面



9) 对极紫外光源及光刻验证设施(中高能)和 “ 西部光源 ” 红外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低能)两个通用型基础科学研究设施,由于其对全省的基础科学有着全局性的提升和引领作用。即便是无法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或光刻专项攻关资金投资,也应该由省市联合九院、川大、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北京高能物理所等超前谋划,尽快上马。超前资助和拨付项目论证和预研资金。
争取尽快形成省内两个光源(红外太赫兹光源、极紫外光源),两个中子源(绵阳研究堆、超高通量多功能堆)的基础设施格局。光源设施和中子源是材料、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先进研究条件,是研究微观物质的重要基础条件。一个光源的建成,往往会吸引国际国内高水平基础科学科学家及其团队的聚集。不及时上马会导致基础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弱化,在未来科技创新高地占领上陷于被动。
同时极紫外光源及光刻验证设施还可直接用于国家卡脖子工程光刻技术科技攻关的应用场景和后续生产,有助于帮助中科院光电所在与长春光机所等国内单位竞争光刻技术科技攻关总体单位。因此是一个有着双重意义的卡位项目,对四川有战略意义,一定要抢先上马。
10) 高度重视我们具有优势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建设工作。与国铁集团、中国航空集团共同建好川藏铁路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航发涡轮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0所、东方电气、西南交大在民航、核电、航空发动机,网络空间安全,能源装备、轨道交通等领域申报行业技术创新中心。





△ 5月23日,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在成都揭牌

图据川观新闻



11) 积极申报成渝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在前述产业行业领域之外的其他科技方向进行综合性的技术创新。
12) 利用锦屏设施和川大、西南石油大学的相关学科基础条件,在深海深地领域设立定向资金进行专项扶持。
13) 建设成都天文和物理研究中心,利用稻城和锦屏的资源条件,吸引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国家空间天气中心、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在宇宙线物理、核天体物理、暗物质、天文学、光学等领域形成研究集群,开展科研和数据分析、成果展示、国际会议交流等活动。
14) 在最重要的电子信息方向,与华为等国内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在生物医疗行业,和华大、上海药物所、国药集团等战略合作。


体制改革层面



15) 建议省市全面审视散落在各处的科研主体,尽快改革机制,划转合并此类零星院所,优先与省属市属大专院校、省属市属企业合并。培育引导省属市属本土科创力量,以参与国家科创活动,支撑本地科创产业。
16) 建议尽快改革全省医学医疗教学科研体制,参照首都医科大学的发展模式,整合省属市属医院资源与电子科大医学院、西南交大医学院、成都医学院、成都大学医学院开展深度教学科研合作(或合并)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引进医疗教育专家(如浙医当年请了协和退休校长,使浙医近年来飞速发展)、各医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为省属市属各医院培养1~2个优势医学专科和相应学科,凝练临床医学学科专业方向,培育华西之外的医学第二梯队。此举措同时将极大地提高前述四所大学医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进而培育其基础学科的学术和科研实力。改变整个四川只有川大华西医院一家可以参与全国竞争,其他医院医学院各自为政,普遍平庸,毫无学科优势和特色,无法参与全国竞争的现状。既有的医学院、医院资源分离的局面显然受制于部门利益,最终将极大的损害四川和成都建设国家西部医疗中心的工作。
17) 建议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和科研院所,与四川农业大学合并,集中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参与全国农学教育和科研竞争和重大科技攻关,改变目前科研力量极度分散的不利局面。扶持四川农业大学参加保证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的科技攻关,发展生物技术、基因技术。
18) 建议向在川高校,特别是省属市属高校,提供定向基础科学学科建设资金,要求其高起点引入学术带头人和人才团队,建立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的能力。同时鼓励省属市属高校,围绕省市几大产业,凝练相关学科方向,开展应用研究,培养相关人才,以长期支撑省市主导科创方向。
19) 建议省属市属大型企业,根据自身产业经营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对应的科研方向(比如雅砻江水电公司参与投资“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就是个成功案例),与在川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以企业资金的形式,投入和资助科研项目和设施。





△ 目前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就隐藏在雅砻江边锦屏山的地下,图据四川发改委


△ 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


20) 地市州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利用更经济的土地、人力成本等优势,承接成都和绵阳科创中心的产业转化,中试设施,生产和制造,紧密合作形成创新网络,聚焦产业链下游的制造和放大环节。


其他配套



21) 省市应该从省和城市科技创新形象的宣传开始,充分展示省市全力主攻科技创新能力,如J20、华龙一号等科研成果,营造全社会都关注、重视、参与科技创新全流程活动的良好氛围。成都市不能仅仅停留在休闲娱乐、安逸的城市形象营造上,要向社会展示全力走硬科技路线的决心和能力,成为城市新名片。
22) 以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招商引资,本地小巨人培育等“外引内培”的模式,按照专业园区,区域聚集的方式,营造一个个细分领域的科研-企业创新生态体系。
23) 成都市的实践中,规划引领一直是一个长处,我们必须发挥好这样的优势,必须参考北京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昌平国家实验室所在地)、中关村等多个科创园区的错位发展,联合创新的规划经验,高起点做好成都市及全省科创聚集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应该尽快启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区域的概念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以服务于落户的装置、平台及人员团队。预留远期扩展空间,预留产业转化设施和条件,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





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创新空间布局



24) 在规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区域规划建设用于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国际科学会议的专用会议展览设施等。
25) 搭建科研和转化信息交流和交易的全省统一平台,接入全国上下游资源。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科研合作和转化桥梁。
(感谢智库成员路鸣对本文的贡献)




▼▼▼



成都向上谨以此文

抛砖引玉,欢迎批评





THINK TANK

向上智库



特约撰稿人:紫青神焰



- 往期回顾 -

向上智库 | 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看成都在国家格局中枢纽地位的提升&对策

向上智库 | 深度解读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新在哪里?

向上智库 | 天府锦城拆迁的“ 哥德巴赫猜想 ”

向上智库 | 铁总改名背后,成都铁路迎来命运大转折

向上智库 | 川渝合作动真格!共建陆海新通道成亮点

向上研究院|解密!成都凭什么成为新一线之首?









- END -



编辑:1366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 / 网络



文中署名图片均为原创拍摄/官方提供

未署名图片作者请与本号小编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请勿擅自复制、转载;

如需转载,可联系客服人员授权;

如有抄袭,UP君将投诉到底,直至删除!

《成都向上》法律顾问:

四川凡高律师事务所 林小明律师



丨UPCHENGDU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6-15 02:46 , Processed in 1.070054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