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33|回复: 0

互联网证券、数字经济,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冷思考(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招证提
笔者今年受有关单位的邀请,立项了一篇关于领域数字经济的调研课题,中间跟一些行业大咖和学者聊过几次,收获很大。
紧接着7月份《Sz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就出台了,连接着这几个月对中概股教育、游戏等几个产业的政策性影响,让我感觉有必要记录一下自己目前的想法,以备思考和反思。
互联网+证券的最大天花板、同心圆在哪里?
毋庸置疑,以APP形式的移动互联网在金融业的发展很有必要,不过相对来说在银行、保险领域的使用场景更丰富。
比如说,银行APP是大家普遍日常使用的app,的确可以减少柜员和服务网点的压力;车险App在功能上可以直接处理一些现场报损等损失。
互联网证券固然有了极大的拓展和进步,业内也诞生了诸如东方财富、雪球等知名互联网平台,但是相对银行APP的想象空间确实小了很多。
我在早期感觉直觉上发展空间也不大,具体天花板如下:
1-当前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模式,其实最适合一个大人口基数普遍收入中等偏下的收入阶层。
简单说,互联网平台公司的理想用户是一群收入不高但很有时间的人,这样就可以最大化地发挥互联网的规模优势,用折扣让利等形式收割用户的时间。
一般来说,收入越高的客群,其时间价值越高,互联网公司显然要在客户经济能力和收割时间的平衡中找最寻最大的客群。
基本上,电商、游戏、视频、社交等就很适合互联网的规模效应,这也是国内互联网公司最容易出成绩的地方。
证券从模式来说并不适配内地的互联网模式,在最理想的统计数据下,中国内地的工作人群收入也刚过万元,这还是考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数据,单说普通一二线城市其实更低。
这其实注定了证券公司的客户天然就是高风险和高收入,从他们身上真正收割时间的难度极大。入金两三万的炒股客户可能是互联网证券的比较理想的用户,但很难说是券商客户的中坚力量。
2-年轻人未来真的炒股吗?
国内对互联网证券一个普遍的看法是,APP的平台建设要积累时间,等年轻一代人培养起来后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基于这个观点,那么互联网证券的发展可能又变成一个哲学,首先假定只有有钱人才炒股,那么多人有钱算是有钱算是有钱?
如果按照月薪两万来说,应当来说在14亿内地人群中算是不错的收入,然而总体也是24万元。如果是年轻人一年收入24万,那么大概率他来炒股是很危险的,一个跌停板可能下个月的房租或房贷就没了。
就算是在科技大厂卖苦力,年薪到五十万,直接炒股来说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很有吸引力。
内地改革开放四十年,已经形成了大批中青年人群可以继承父母辈可观的财富。可惜的是这批人也就很难想象他们会捧着手机炒股。
毕竟这批年轻人可能是从父母手里拿一笔创业启动资金,然后开个店或者工厂,在这几年的经济形势下多都创业失败然后回父母公司被迫继承家产。就算不做实业等,大概率也是处在来钱较快的非标业务。
如果从做实业的角度,一个青年企业如果捧着五百万元,他可能更有可能去参与电子烟的投资,而不是去炒股。
直白点说:捧着手机炒股,对于相对有钱的人来说,可能很不酷!
不严谨地说,满足年轻人有钱且炒股的,可能大概率本身是金融系统的内部人员或比较接近行业的“知识青年”,相对来说收入较为体面且有一定的金融知识。
假设证券从业人员不能炒股,仅看银行、保险、信托、融资租赁等系统,再考虑理财公司、法律、财会等,大约是九百万的规模,假设四分之一是刚参加工作十年以内的新兵和准新兵,大概人口为360万左右。
中国近100家券商,那么平均下来每家可服务至多四万人有实际需求和能力的客群,按照每年乐观估计5%的增幅,十年后平均每家券商大概会有六万五千人左右的活跃核心客户。每个公司网络IT和前台业务人员假定是200人,相当于1个互联网证券领域的员工只服务了300人左右的客户。
相对于一个三线美女主播动辄五六万的粉丝群,怎么看感觉网络证券没那么香。
当然头部券商的零售经纪业务服务能力更强,假设服务人数翻三番,一个证券服务人员能服务1000位客户,换个角度说1000名准高净值的佣金养活一名网络证券服务人员,这点来看似乎较为合理。
互联网证券的同心圆本质上是网络空间服务业
尽管数据不严谨,但是大体可见,易见证券+互联网是形不成类似于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效应,
本身证券投资者的基数和知识门槛都很高,天然限制了行业规模,至少是核心人群创收群体的想象空间其实很难说那么大。
互联网平台经济在本质上是买卖客户数据,从理论上来说,国家已经认定数据本身是一种生产要素,这点可见去年,中央发布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0-04/20/content_5504239.htm
这篇文件出台的意义很大,从性质上来说数据已经跟“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其他四个生产要素并列,简单说就是要国家要强监管,比如资本有央行两会金融监管局、土地有国土局等一批机关来监管。
未来数据要素大概率也是会有类似的管理模式、事实上去年5月份之后,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平台反垄断,行业形态早晚是要关一批、改一批、留一批。
应当说从App角度,结合证券行业本质、政策面、经济发展形势,互联网证券本质上是网络空间的服务业。过去作为服务业,最大的特征是“低效率”。比如说生产矿泉水有饮料工厂,但是音乐、体育、教育等在没有大众传媒之前只能现场欣赏,这样服务的人群就很少,网络空间大大的打破了这个限制。


互联网证券的发展路径应当更像是体育行业(而不是娱乐偶像业)
一言以蔽之,互联网证券发展的终极目的和路径更应该像是职业体育。
虽然证券业跟体育行业天差地别,在我看来但是本质上都是一样,都是吸引+培养高黏性观众通过加长产业链变现的。
在七十年代直播前,体育行业本身是个小产业,因为从1860年到1960年所有体育项目几乎仅仅仰赖的是门票收入,如果想扩大收入,那么只有提高门票费用,但是就要承受观众减少的情况。
然而随着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几乎任何项目,球迷或体育迷可以几乎无障碍地欣赏到比赛的直播,然而体育行业规模却依旧急速增长,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行业有了直播后,产业链上的变现途径大大拓展。
从大头的赛事服务和体育用品生产,还衍生出了体育粉丝经济、健身、体育培训等,甚至产生了一个违反经济学常识的生意——体育冠名:
即体育行业可以用自身的高影响力吸引其他行业资金进入来实现一个行业反哺一个行业。
可惜的是,互联网证券业似乎依旧沉浸在将近100年前的“增加or减少票价”的模式,我们不能想象西甲在比赛的时候要把梅西的直播上给打码,然后说要收费后才看梅西踢球。
遗憾的是国内很多人的思路上真就反复重复这个逻辑,像是说一个功能或文章要付费后才能用,妄图来挑战客户的付费意愿,
这样后果就是APP平台产生了大量类似于中国传武或者印度神油一类的迷惑花里胡哨功能。
此外,网络证券大量采取了很多短视频行业的娱乐内容的打法,在我看来也是歧途。
娱乐业,特别是偶像产业在本质上是卖从业者的“人设”,体育行业在本质是让从业者输出专业能力让客户欣赏+共情的服务行业。
难道卖人设可以救垃圾产品?
证券业,特别来是,财富管理归根到底是另一种维度的体育比赛,投资顾问输出的是自己的专业选股择时或者挑选产品的能力。
在过去,任何一种服务业都有着明显低效率的特征。一个高水平明星投资顾问,只能服务其所在片区的客户,因为投资意见产生的即时性和客户投资的差异性,明星投顾无法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这让投顾服务能力在过去显得更像类似教育、医疗、环境一样稀缺的公共资源,你知道他们就在那里,但是就是享受不到。
而互联网的技术的目的就是让最大范围的客户享受到稀缺的公共资源
所以,证券看做成在网络空间服务业似乎可能心态就会平静很多,通过培养明星投顾+明星功能+长尾效应,把网络传播赋能的效益大大增强。而不是增加接触客户的障碍。
至于,作为“网络空间服务业”的互联网证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盈利,如何顺利转型,这可以就是之后再说的。
(未完待续)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3 08:13 , Processed in 0.051727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