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586|回复: 0

[国际新闻] 德媒作出猜测:美国变脸,是为围堵中国!真相如何值得认真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0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苏浩教授
在最近的美俄对抗中,“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一直是双方博弈的重点,这个囊括近千公里的天然气管道的合作项目可以让俄罗斯向整个欧盟每年多输送超过五百五十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较之前的输送量增加将近一倍。这一项目本来是一个可以让俄罗斯和欧盟双赢的项目:俄罗斯可以通过该项目出口更多的能源,赚取更多的利润;而欧盟也能获得更多的能源,提高其能源安全性。不过正是因为该项目会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可能削弱美国天然气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美国一直以各种方法阻挠“北溪-2号”项目,甚至一度威胁德国若不退出“北溪-2号”建设就将会对德国进行制裁。



不过在俄罗斯和德国的坚持下,“北溪-2号”项目的建设仍在稳步进行,目前该项目已经基本完工,很快就可以投入到使用中去。而美国看到自己的强硬政策仍未达成预期效果后,也开始对该项目松绑。本周三,美国国务院对外宣布,只要欧盟可以保证“乌克兰和整个欧盟的能源安全”,美国就将不再对“北溪-2号”项目进行限制。也就是说只要德国仍从美国进口天然气,并继续使用经过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那么美国就将停止阻挠“北溪-2号”的施工。尽管德国和俄罗斯都被迫接受了一些条件,但是这一建设了十来年的重大项目终于落地还是非常令人开心的,德国外交部长马斯就表示,美国的这一政策“让人松了一口气”。



为何美国会一改曾经的强硬态度,选择在“北溪-2号”问题上向德国和俄罗斯妥协呢?德国媒体《世界报》于22日发表评论称,美国之所以会停止对“北溪-2号”项目的阻挠,就是为了以此为让步,拉拢德国和俄罗斯一同围堵中国。《世界报》认为,此前美国曾试图将德国纳入其反华阵线中,也试图离间中俄关系,但是均未取得理想效果,而美国的拉拢和离间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没能给德国和俄罗斯足够的实惠。而现在美国打算以松绑“北溪-2号”为条件,继续拉拢德、俄联合反华。



笔者认为《世界报》的分析有一定道理,毕竟美国在今年五、六月时就开始积极拉拢各国与其一道围堵中国,但是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其他国家响应者寥寥,即便有人响应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喊几句口号而已却不见实际行动。笔者当时就指出,国际社会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可以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中获益,又何必去帮着美国围堵中国呢?只有美国可以拿出足够打动其他国家的利益,才有可能让其倒向美国。之前各路美国官员整天高呼保护什么价值观、什么政治制度,这种空洞的口号是不可能让其他国家为其驱使的。



眼看想要通过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来空手套白狼行不通,美国不得不让渡部分利益来拉拢盟友和俄罗斯。不过如果美国真的希望德、俄可以帮助其围堵中国,那么仅仅一个“北溪-2号”恐怕是远远不够的。说白了,“北溪-2号”项目虽好,但终究是一个锦上添花的项目,就算最终不能成行也不会对德、俄的根基造成重大损失。然而目前中国是欧盟和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当地市场上的工业制品大多数来自中国,少数不是源自中国的也需要中国的零件。一旦德、俄和中国的关系出现裂痕,那么它们承受的损失远比“北溪-2号”带来的利益要多。



美国现在希望用锦上添花之物来换取德、俄有可能动摇国本的决策,这样的交易任何正常人都不会答应。这也是美国的反华攻势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若美国彻底打垮中国,但是却无法找出任何一个国家来替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其他国家跟随美国反华会付出沉重代价,但美国却不能也不想为其承担这个代价。因此其打垮中国的妄想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不会接受的,让其他国家来尽心尽力地反华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6 21:19 , Processed in 0.052796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