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35|回复: 0

[计算机] ​科学传播|你能区分AI评论与真实评论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2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谷围传媒
点击关注谷围传媒,

一个专注于媒体融合、媒介技术与行业发展的平台


随着线上平台对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全面覆盖,我们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完成购物、订酒店、点餐等操作,但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也总是陷入“选择困难症”中难以自拔,这时候用户评论就成为了我们筛选商品的重要参考。但用户评论真的可靠嘛?我们总能在评论里看到许多风格类似的“刷屏”评论,这里面有商家买的水军、有红包激励下的用户随意评价,让我们难以获取真实的信息。而如今Chatgpt等生成式AI也被运用到其中,通过生成虚假评论影响我们的判断。

01问题与风险:AI成为了新“水军”
最近几个月,亚马逊平台许多卖家发现自己的Listing下面出现了多条人工智能撰写的评论,评论中开头“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是典型的Chatgpt回答问题的格式。


这类评论虽然用户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假的,更可能是对家采取的商业竞争的手段,但也确实会让用户降低对该商品的购买欲,影响用户的抉择。并且这也证明了,商家可以通过利用AI作为“水军”进行刷评。当下也已经有一些工具能够支持用AI自动回复评论。


David等人指出AI生成的评论存在本质错误(inherently false)的问题[1],区别于人类故意撰写虚假评论,因为AI不管写的多么像真实体验,但这些体验实际上时根本不会发生的,毕竟AI不会真的去住一次酒店。它只能根据训练文本提供一个最大众化的评价,对于消费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这种AI生产评论的泛滥只会污染平台的生态,让用户在选择时更难以把握真实的情况,从而增加了用户的风险。

并且当前AI在道德伦理上的缺陷让它更容易走向失控,其中一个问题是情境感知的缺乏,情景感知是指AI是对于自己的基本了解(是否知道自己处于测试、自己是否是机器人,自己是否能联网等),我们需要让AI提醒用户自己的身份,从而让用户正确的对待AI提供的回答。比如上文所说“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恰恰是考虑到这一问题的表现。但最新的Chatgpt4.0和国内的文心一言都没有这一前缀,这从技术架构上就增加了AI评论污染真实评论的风险。

另一方面时尽管之前一些研究指出AI在面对生成负面评论的要求时会拒绝回答,但通过对Chatgpt4.0和文心一言的测试,发现两者均给出了负面评价,这种技术上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忽视加剧了AI生成评论潜在的风险。



02规制思考:如何避免AI评论的负面影响David等人对比了AI和人类生成的正面的酒店评论,对AI和人类评论语言上的差异进行了研究[1]。他们指出AI生成的评论存在积极偏见,即相比于人类评论更具情绪化,更具描述性,以及可读性更差。

上述两张图分别是文心一言的评论和美团上用户的真实评论,基于两者对比,我们可以发现AI使用的形容词更多,“出色、友好、专业、宾至如归等”,几乎每句话都要使用形容词修饰,这正是衡量描述性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真实评论中虽然也使用了“友好、贵”等形容词,但更多偏向事实陈述,情绪化的词使用较少,没有AI评论那么情绪化和描述性。可读性是根据单词和句式的复杂程度进行衡量,由于研究者是对英文文本进行的分析,不能直接挪用至中文文本,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对比来看,AI评论在用词上会采用“宾至如归”这种较为正式的语言,句式上也更为整齐,而真实评论则更偏向口语化的表达,两者的区别依然是鲜明的。研究者们还指出人类的真实评论会存在不流利性的问题,而AI的评论则更为精准,这同样也会成为区分AI和真人评论的一个标准。上述案例中真人评论语言逻辑上显然是稍微混乱的,但却让我们感觉更加真实,正是这一原因。除了通过文本之间差异区分AI和真人评论外,一些平台也在利用AI技术去反制技术滥用,比如亚马逊计划将AI运用到评论总结中,消费者可以通过AI梳理商品的所有评论,形成一段概括商品优缺点的总结,评论数量的重要性将大大下降,这对于单纯的利用AI进行刷单的商家将是毁灭性打击。

当然这并不能根治AI虚假评论的风险,AI生产的大量虚假评论依然会影响总结的内容,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虚假评论的治理,比如基于文本间的差异识别并删除AI生产文本,AI开发公司也要从研发端考虑更多的道德伦理风险,避免AI被运用到不合理的领域。
参考资料:
[1]Markowitz, D. M., Hancock, J. T., & Bailenson, J. N. (2024). Linguistic Markers of Inherently False AI Communication and Intentionally False Human Communication: Evidence From Hotel Review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1), 63-82.

# 征稿启示 #

谷围传媒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传媒技术与社会发展、传媒热点动态、媒体融合、网络传播等内容为主。欢迎投稿!

愿您与谷围传媒一起,为媒体从业者和广大公众构建实用的传播前沿数据库。

投稿邮箱:974745393@qq.com

文/棉花糖

编辑/姚雨庭

编审/彭伊婷

  推荐阅读













请扫描右侧二维码

谷围传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5 19:19 , Processed in 0.053785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