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1|回复: 0

央视首当其冲,率先将AI用于新闻画面,网友们却不买账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4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安于喜欢11
AI在媒体领域的快速发展,如同一场技术与文化的盛宴,让我们见证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从AI虚拟人登上主播台,到央视发布的《千秋诗颂》,无不彰显着技术的力量,让人耳目一新。然而,近期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新闻频道将AI用于新闻画面的做法引发了不少争议。AI是否适合用于新闻报道?这个问题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呢?

央视率先尝试将AI用于新闻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在3月28日的《晚间新闻》中,AI生成的视频画面首次出现在了关于候鸟迁徙的背景资料中,并被标注为“AI创作”。画面风格多样,却不乏AI痕迹,如鸟类姿态扭曲等错误。随后,央视新闻频道也在4月3日的新闻节目中使用了AI生成的视频,用以解释“强对流天气”。尽管画面风格多样,但多数城市远景镜头未出现明显错误。



广电媒体在AI应用方面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自2月26日央视发布《千秋诗颂》以来,各地广电纷纷推出AI作品,涵盖了文艺节目、公益广告片等多个领域。例如北京广播电视台的《AIGC三国》、上海广电台的《因AI向善》以及湖南广电集团的《湘行漫记》等。各地广电通过AI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更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地特色事物。

然而,央视将AI用于新闻报道却引发了不少争议。根据B站回放数据显示,央视新闻片段的播放量虽然不低,但弹幕中支持的声音较少,更多的是针对AI生成视频中错误之处的吐槽。其中,对于新闻报道的严谨性和准确性的质疑声音尤为突出。AI生成的视频中常见的错误不适合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这与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相悖。



此外,人们对于AI生成视频的审美疲劳也是争议的一大焦点。过度使用相似风格的AI画面,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降低了节目的吸引力。与此相比,一些利用自主训练大模型生成的画面更受欢迎,因为其风格符合内容,更加精致。

在面对AI技术的发展时,人们既希望看到创新,又担心过度商业化和低质量内容的泛滥。就像深圳地铁的AI广告一样,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反而给人一种廉价和盲目跟风的感觉。在应用AI技术时,必须慎重考虑其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制定合理的使用规范和标准,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进。



总的来说,AI技术为广电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争议。在应用AI技术时,必须坚持高质量的内容,避免盲目跟风和低质量内容的泛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AI与广电行业的良性互动,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最后,我们不禁要问,AI技术是否真的适合用于新闻报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9 20:28 , Processed in 0.053804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