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72|回复: 0

[航天] 中国航天这8年,现实版爽文的诞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3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乌鸦校尉
w1.jpg

乌鸦校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假如有人穿越回8年前和别人说如今的中国航天,一定会被说是在演科幻片。

比如前阵子一堂太空授课上,中国就出现了这样一间科幻“教室”。

它的讲台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最高,因为设在近400千米的太空——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

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也是时隔八年后,中国第二次在太空“开课”,也是“太空老师”王亚平第二次在太空中为全国中小学生讲课。

8年前,我们认为太空之路遥遥无期,8年后,我们不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还以这种特别的形式给地球上的孩子们授业解惑。

w2.jpg

而说到天宫太空站,中国不仅善于演科幻片,更善于将科幻片改拍为“纪录片”。

8年前,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操刀的《地心引力》里,女主角命悬一线,驾驶俄罗斯“联盟”飞船,开向中国天宫空间站,试图驾驶中国飞船返回地球。

然而在中国空间站,女主角面对写满中文的控制台却犯了难,只能使用“点兵点将”大法。

w3.jpg

8年后,我们历史上首次曝光了中国天宫空间站的操作界面,很多网友“考古”发现:竟然真跟《地心引力》里一样!

w4.jpg

8年时间,我们将许多原先觉得不可能的事,变为了现实。

当年许多人还觉得我们赶超美国希望渺茫,如今我们的发射成绩已经领先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2021年,美国开展51次航天发射,虽然表现不错,但还是输给了中国,中国航天共执行55次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居世界首位,发射航天器总质量也再创新高,达到191.19吨,同比增长85.5%。

不愧有句话说,追中国航天比追剧还爽,因为现实里发生的事情,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而类似的“爽文”,在最近的航天界还有很多很多。

6月2日中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创造西昌发射场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记录!

01

2021年5月15日清晨,经过了200余天的漫长等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研发人员终于盼到了“天问一号”代表中国航天器的首次火星着陆,着陆器搭载有“祝融号”火星车,可以在火星表面上行走。

仅4个月之后,相似的一幕就又在中科院的设计部重演。

2021年9月7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火星无人机原理样机通过验收。

w5.jpg

与有4个螺旋桨的方形无人机不同,火星样机有两个相互平行、长1.4米的螺旋桨。

在这之下有四条机械腿,四腿之间还有一个正方形的“肚子”,用来容纳探测火星所需的设备。

上面搭载了一台微型光谱仪,总重量为2.1公斤,1分钟能飞300米左右。

并且该无人机身上带有一台微型多光谱探测仪,可充当火星车的“天眼”,协助火星车加速完成探测任务,

此前,“祝融号”火星车的移动非常缓慢,90天只走了不到900米,有了它的引导后,火星车能够更高效地完成科学探测任务。

w6.jpg

而通过光谱做无人机这个研发思路,正是最早诞生于我国。

早在2016年1月11日,我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时,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卞春江就的一个偶然的想法。

“有没有可能设计一个可以在火星巡飞的多光谱探测系统,给火星车当导游?”

于是在2019年3月,基于该实验室在飞行器、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基础,卞春江提出“火星无人机”构想并申请了北京市科委的空间科学国家实验室培育项目。

同年6月,项目正式立项,名为“火星地表巡飞光谱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现在,经过为期两年的研制,终于到了原理样机验收阶段。

卞春江介绍道,按照该火星无人机的设计能力,在一次飞行中,通过微型光谱仪可以完成半径几百米范围的火星地表成像,快速、精确掌握火星车周边地形和地表物相关成分信息。

除了帮助火星车避障,如果发现高价值的目标,它还可以引导火星车又快又准地抵达。

w7.jpg

除了探测火星之外,我国在登月方面也走到了世界最前沿。

在2020年的航天大会上,我国首次公开了自己的登月火箭、登月飞船、月面着陆器、月球轨道空间和和载人月面移动实验室的初步构想图片,甚至还曝光了月球基地的全景CG图片,这显然是一个庞大宏伟的计划。

而这边中国载人登月蓝图初现,美国方面就开始请求合作了。美国航天局NASA的负责人尼尔森表示,希望能成为中国的合作伙伴。

不过这次的美国反而遭到了我们的冷眼,因为我们转而接受了俄罗斯的邀请。

2021年3月,中俄两国政府正式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项目的合作。

在2030年到2035年,项目将集中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完成在轨和月面能源、通讯、月面运输等设施建设,以及月球资源原位利用的研究、探索和验证的设施,以及其他一些未来共性技术。

w8.jpg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月球基地上的能源问题,我国还正在建设一个强大的核反应堆用于探索月球和火星,在近日已经完成了原型反应堆的技术设计,许多的关键部分也已经建造完工,预计成功建成后能够产生1兆瓦的电力。

甚至超过了美国宇航局计划在2030年之前在月球表面建设的核反应堆的功率的100倍。

在外太空探索领域,全世界都在目睹中国在完成身份转变,从过去的追赶者,变为现在的引领者。

02

在太空商业化领域,我国同样在迎头赶上。

前阵子,来自北京的中科宇航就宣布,他们正在进行新一代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和返回式旅游舱的研制工作。

根据计划,在2022年,中科宇航将开展首次亚轨道飞行演示验证试验,2023年进行无人亚轨道飞行,2024年开始提供亚轨道旅游服务。

等到技术成熟之后,预计每年将有能力把1000位乘客送上太空。

w9.jpg

据报道,中科宇航亚轨道太空旅游飞行器采用单级火箭和旅游舱的组合形式,旅游舱直径3.35m,高3m,4扇全景舷窗,单次飞行可搭乘7名乘客。

乘客在10分钟的飞行过程中,将穿越100km高度冯卡门曲线,体验3分钟摆脱地球引力的失重感。

目前,中科宇航已经完成了运载火箭回收原理样机演示试验和15吨“玄鸢”液体火箭发动机全系统试车,正在开展新一代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和返回式旅游舱的研制。

w10.jpg

同样为了打通“太空最后一公里”而努力的还有星际开发。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名叫付仕明,曾在航天五院载人部和航天二院工作,具有多年技术研发经验。

他认为,首先现阶段的研发重点是低成本的小型货运飞船,据付仕明介绍,这个产品在国内外此前均没有人做过,“从产品创意到产品的具体实现,是公司核心团队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正向研发的,所用的技术、产品及零件都是完全自主可控的,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w11.jpg

去年1月,星际开发开始真正投入研发,目前正处于正样研制阶段,预计在今年实现首次飞行。

据介绍,首艘飞船发射重量将达350kg,返回载荷可达100多kg,研制成功后将成为目前国内商业航天研制的最大空间飞行器,也将是目前世界上载荷比最大的返回飞行器,目前已有意向客户。

据悉,8月4日星际开发也宣布和星河动力达成战略合作,形成业务强强互补,包括开展产品配套、人员交流、技术交流和公司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此外还致力于“增长一号”飞船和“谷神星一号”火箭的研制,计划2022年实现首艘商业飞船的发射和营运。

03

说到商业航空的颠覆技术,还不得不提一家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从2015年开始,这家公司已经陆陆续续进行了近30次发射行动,送上太空超过1700颗低轨星链卫星,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以平均每月60颗的速度往上叠增。

而这些卫星最先受益的不是别人,正是其“兄弟公司”——特斯拉。

前段时间,网上曝出特斯拉已开始在超级充电站部署星链天线,从而让前来充电的车主通过WiFi来上网。

两大业务完成对接,商业闭环初露端倪。

w12.jpg

随着星网的进一步扩大,WiFi范围不仅可以扩大到停车场、高速公路、大街小巷、沙漠海洋........甚至还能成为处理自动驾驶所需海量数据的关键工具。

这让国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品牌呢?

而随着今天酒泉的一阵轰鸣,这个疑虑也终于得到了解答。

2022年6月2日,12时00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组卫星用于吉利低轨未来出行星座第一个轨道面部署测试。

此次发射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由吉利科技集团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制,是从时空道宇旗下台州卫星超级工厂出厂的高可靠、高性能、量产低轨卫星,设计寿命5年,卫星制造效能及系统可靠性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w13.jpg

(照片拍摄:李晓梦、马文博、雷鸣鑫、张敬、马永涛)

这意味着,吉利成为了继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二家做卫星发射的汽车公司。

李书福也成为了除了马斯克之外,世界上第二个同时造车又发射卫星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书福和马斯克属于同一类人,他们常被贴上“狂人”的标签。

从没有汽车生产牌照就敢喊出“造车无非是四个轮子加几个沙发”的“狂话”,到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就立下“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的目标,敢想敢做的“狂人”至今仍是李书福身上一个标签。

w14.jpg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狂话”都兑现了。

2001年正式进入汽车市场,李书福就成了汽车界的一条“鲶鱼”。他以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曾带动国内轿车四次降价,让汽车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

2010年,他又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难题,帮助吉利完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最大的海外并购案。

也正是在完成对沃尔沃收购的那一年,李书福开始把目光盯上了遥远的太空。

在当时的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上,他提出,“在扎根一个地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放眼浩瀚的宇宙,那里有无数个星球。人类应该以更加大胆和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与加快开发太空世界与宇宙未来,在保护与发展地球经济的同时,完全可以开拓更加广阔的宇宙世界。”

w15.jpg

说起上天,李书福并不是心血来潮。

2008年,SpaceX便获得NASA 6亿美元(含12次货运发射服务)的空间站货运合同。到 2011 年的时候,SpaceX凭借出色的成本控制,已经将猎鹰9号火箭的标准发射费用控制在5400万美元以内。

到2019年6月,SpaceX的估值已经发展到333亿美元,一度超过了同时期特斯拉的市值。

商业卫星领域藏着真金白银。据麦肯锡预测,预计2025年前,卫星互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美元至8500亿美元。

而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更让李书福笃定卫星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无人驾驶场景需要绝对精准定位且低延迟才能保证驾驶安全,对高精地图要求达到0.5厘米级。这背后是海量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及数据应用的全链路技术,基于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构建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提供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服务,必定会成为无人驾驶时代的“基建”。

李书福将重任交给了王洋,时空道宇CEO兼首席科学家。

被媒体称为“中国商业航天拓荒者”的王洋,他的故事,恰巧也要从8年前说起。

2014年,在国务院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鼓励下,王洋创立了中国首家商业航天公司,并主导研制了中国首颗商业卫星“嘉定一号”,这颗卫星于2018年成功发射,目前已经在轨可靠运行了四年多。

这个团队,构成了今天时空道宇的核心技术班底。

自2000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卫星型号不超过100个,其中时空道宇的工程师们参与完成的卫星至少有50颗,且人均拥有5个以上国家重点卫星型号的完整经验。

2020年3月3日,吉利卫星项目在台州开工。作为吉利科技集团在台州打造的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集成总装测试)中心,规划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这也是全国首个民企卫星智能AIT中心。

w16.jpg

仅一个月之后,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将“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意味着“卫星互联网”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走在风口之前的李书福,又赌对了。

到了去年9月,吉利科技集团旗下台州星空智联卫星工厂首台套产品正式下线,这标志着时空道宇商业航天业务形成涵盖卫星设计研发、制造、测控、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也标志着吉利商业卫星步入批量化生产阶段,未来,从这里将每年送出500颗低轨卫星。

w17.jpg

随着天地一体化的布局形成,吉利的导航高精度将到达厘米级,“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出行版图日渐清晰。

即从地面出行到低空出行,从研发车联网系统、车载芯片到布局低轨卫星,实现软硬件的结合。

更重要的是,这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即将进入低轨卫星大规模商业应用时代。

比如在上天的9颗卫星中,就有特殊的一颗特殊的卫星——亚运中国星。

w18.jpg

这是亚奥理事会为其亲自命名的名字,被亚奥理事会总干事侯赛因-穆萨拉姆先生签署授权。顾名思义,这颗卫星将马上即被应用到杭州亚运会上,这也是亚运首次冠名商业卫星。

那么卫星和亚运会,能擦出什么火花呢?

原来,吉利将通过天地一体化高精定位,卫星遥感AI、天基通信服务等技术,为约2000辆官方用车提供高精位置、火炬传递引导车跟踪、智能驾驶接驳、太空之眼看亚运等特色服务。

通过航天科技,为“亚运”保驾护航,可以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w19.jpg

不仅如此,这次上天的卫星还将为环保事业添加一幅“瞄准镜”。

一直以来,海洋垃圾污染都是一个让全球头疼的话题。根据报告指出,塑料占海洋垃圾的 85%,预计到2040年,流入海洋的塑料污染量将增加近三倍,意味着全球每米海岸线大约有50公斤塑料。

而通常情况下,这些远洋和近海岸地区的垃圾漂浮物垃圾通过难以被精确追踪和清除,但在全自主研制设计的高性能遥感AI卫星的协助下,它们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被找到。

它还被起了一个有爱的名字,叫“蓝星卫士”公益项目。

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先后在青岛、日照、宁波、海口、三亚、临高等地,组建起20多个“蓝星卫士E守护”海岸环境巡护小分队,还带动数十艘渔船参与当地以海洋垃圾回岸为主体的“零塑海洋”行动。

所以说,这次卫星发射升空,不仅仅是民营企业运用航天技术手段赋能海洋环保,同时也开启了民营企业以尖端科技造福社会的新篇章。

每一次都做不可能完成的事,每一次都能实现。

每一次看似难以逾越的高墙,每一次都能成功。

这样的李书福和吉利,何尝不是中国航天的一个缩影。

w20.jpg

每一次其他国家都觉得我们在说大话,认为我们在吹牛时,每次我们都能实现目标,并且比世界上所有国家做的还好。

每一次他们都觉得我们要失败了,认为我们迈不过去这些技术难题,但最终我们都能克服困难,另辟蹊径达到目标。

每一次我们在航天领域遭到排挤,甚至不允许我国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如今我们不仅拥有自己的天宫空间站,还有数十个国家向中国提出申请,老外为了上中国空间站甚至要先学中文。

生而为人,我们真的很幸运,赶上了人类最好的航天时代。

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又正在见证中国航天最势不可挡的一段旅程。

我们有着越来越多世界上最优秀的航天员,最快更新换代的航天技术,层出不穷的优秀的民族企业。

随着千千万万的航空人的努力,我们的步伐会越来越快,一次又一次的火箭轰鸣声越来越响。

会演科幻片的中国航天不相信科幻,更相信脚踏实地。

浩瀚太空会留下更多中国人的身影和足迹。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w21.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8 02:44 , Processed in 0.134551 second(s), 2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