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68|回复: 0

AI时代该怎样养娃?和AI聊过之后,我瞬间不焦虑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4 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微信文章




元宵节,我发现剪映里有生成歌曲的功能,就写了段应景元宵的歌词,让 AI自动生成歌曲。结果让我挺惊讶,曲子居然还不错,一共生成了三段,音色各有不同,我选了自认为声音最好听的一段,完全听不出来不是真人唱的,非常流畅,声音也悦耳,就是感觉曲子缺了灵魂,有点像是单调重复。

从发出的浏览结果就可看出来,不受欢迎,还不如我写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听一听,音乐视频的链接如下:

元宵佳节  福运满满送给你

我生成的这个是最简单的,如果能把相同曲风的歌曲不断 “喂” 给 AI,让它生成相似的曲子,说不定它能做得更好。

之后我去各个平台查看生成音乐的视频,发现专业人员用专业术语和更专业的音乐软件做出来的音乐要好听些。其中有一首外文歌曲,旋律听起来大气磅礴,像我这种音乐小白,还以为是国外某首流行歌曲呢。虽说算不上非常出色,但就像有音乐人说的,一些三流音乐人会被 AI 取代。

目前的AI用起来,不是那么顺手。还是比较人机。我的评价是,能帮助60分的人提高到80分,但是不如90分以上的人类。

在搜集信息上厉害,但是在创造力方面还是有问题的。而且AI的回答,来源于它搜索了多少网页,掌握了多少信息。作为普通用户都是用的免费的,如果是专业的AI,投喂定点生成,那肯定厉害得多。

现在,AI 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且还不容易出错,正在抢占人类的工作岗位。

未来的AI会发展得更好,那么人类该怎么办?必须成为成为 90 分甚至 95 分以上的人,才能超越 AI,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饭碗吗?岂不是会变得更卷?

但那些普通的人类该怎么办呢?AI的出现,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跟人类抢工作来了?面对这样的未来,现在的家长们要思考该如何培养孩子呢?于是,我问了AI这个问题。

现在的AI那么厉害,会写歌,会写作,那人类以后该怎么办?你给现在的家长一些建议,现在应该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回答得确实很有深度,但很复杂,可快速浏览。

AI技术的飞速发展确实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竞争格局,但这也为教育方向提供了新的启示。作为家长,关键在于培养AI难以替代的核心人类能力,以下是我基于技术本质和未来趋势的深度建议:

1. **元认知能力培养**

- 训练孩子建立"思维的后台监控系统",通过写作思维日志、项目复盘等方式,培养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觉察能力

- 设计"失败实验室",在受控环境中体验认知偏差,例如故意提供矛盾信息训练信息甄别

- 引入哲学思辨工具(如苏格拉底诘问法),建立思维质量评估体系

2. **复杂系统思维构建**

- 用乐高积木模拟城市生态系统,要求同时考虑交通、环保、经济等20+变量

- 设计跨学科问题解决项目,如"用物理原理解决社区垃圾分类难题"

- 通过战争模拟游戏理解非线性因果关系,培养蝴蝶效应感知力

3. **情感智能的量子化培养**

- 开发"情绪光谱"日记,要求用50种不同情感词汇描述日常体验

- 进行"情感盲测"训练:仅通过微表情判断他人情绪状态

- 设计道德困境模拟游戏,要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做出伦理决策

4. **创造力的混沌激发**

- 实施"跨界创新周",随机组合不同领域工具(如用厨艺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 建立"灵感银行",将日常观察转化为可组合的创新元件

- 引入量子物理概念,训练反直觉思维模式

5. **数字时代的身心统合**

- 开发"数字排毒"课程,培养注意力回收能力

- 设计神经反馈训练,通过生物信号控制智能设备

- 创建"虚拟身份管理"项目,训练线上线下人格的整合能力

6. **意义构建的底层能力**

- 组织"存在主义工作坊",探讨技术时代的生命意义

- 开展"文明演进模拟"游戏,理解技术与人性的动态平衡

- 建立个人价值坐标体系,培养技术洪流中的精神锚点

建议家长采取"三螺旋"培养模式:

1. **认知层**:每天15分钟思维体操(逻辑谜题+哲学思辨)

2. **实践层**:每周2小时现实项目(社区问题解决+技术工具应用)

3. **反思层**:每月1次成长沙盘(三维度自我评估+策略调整)

重点不在于对抗AI,而是培养"人机协同智能":

- 8-12岁重点:建立认知弹性基础

- 13-15岁重点:发展复杂系统建模能力

- 16-18岁重点:形成价值判断框架

未来教育的核心命题,是培养"带有人类温度的技术驾驭者"。这需要家长首先突破线性思维,在家庭教育中创造允许试错、鼓励跨界、包容不确定性的成长生态。记住:AI的终点,正是人类独特性的起点。

写得很复杂,复杂得我都不想看。然后我又问了豆包同样的问题。以下是豆包的回答。



随着 AI 技术的迅猛发展,AI 展现出了在写歌、写作等诸多领域的能力,这确实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担忧。不过,人类有着 AI 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以下是为家长们提供的一些培养孩子能力的建议,帮助孩子在未来更好地立足:

1、创造力和创新思维:AI 虽然能根据既定模式和数据进行创作,但缺乏真正的创造力。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音乐、手工等,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也可以引导孩子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创新思维。例如,让孩子参与一些创意比赛,或者一起进行家庭创意活动,如改造旧物等。

2、批判性思维:培养孩子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思考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不盲目接受信息。比如,和孩子一起讨论新闻事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分析观点的合理性;鼓励孩子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3、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如参加社交活动、加入兴趣小组等。教导孩子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团队合作和解决冲突。例如,鼓励孩子参加团队运动,在运动中学会与队友协作,提高沟通能力。

4、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AI 无法真正理解和表达情感,而人类的情感丰富多样。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增强同理心,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未来的世界变化快速,知识不断更新。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掌握新技能。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新事物,面对变化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适应能力。比如,当孩子遇到新的学科或领域时,引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自主探索学习方法。

6、文化和审美素养:让孩子接触丰富的文化艺术作品,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还能让他们在面对 AI 的挑战时,拥有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创造力。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孩子的文化和审美水平。

尽管 AI 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人类的独特能力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家长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上述这些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

相较而言,我觉得豆包说得更朴实,至少我读得下去。

DEEPSEEK和豆包算是目前头部的AI,但它们生成的东西完全不同。就像两个人,各有特色。

有了它们,我颇有点当老板的感觉,手底下有好几个员工,各个擅长的不同,想点哪个就点哪个。只不过做得都不尽如人意。最后还是需要老大我自己动手。幸好它们不需要工资,否则还是会感觉挺亏。



在和AI聊过之后,我突然没那么担忧了。因为我突然想通了一个点,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蒸汽时代、信息时代,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一直到今天,每一步对人类来说都意味着翻天地覆的变化。但人类终归是越变越好。每一次变革,人类都自有办法应对。虽然有一些岗位消失了,但也有新的岗位出现。

我们要相信人类的适应能力,要相信人类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

新的变革,都会带来新的焦虑,也会有新的机遇。在过去,网上购物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也成为了现实。其实一切都在变化中。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的国家也是经历了各种巨变。但人民的生活总归是越来越好。不管怎么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挡不住。我们被时代的巨浪裹挟着向前,总会往前走去。

作为人,顺应时代的变化是一个必然。

所以,养育孩子,不可能让他远离网络,逃避电子产品。而是要让他懂得该如何让网络、手机、AI服务于自己,而不是受制于网络,成为电子产品的奴隶。这是未来教育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元宵节晚上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参加社区猜灯谜的活动,有个谜面是 “飞机飞进沟里”,我问 AI 这是什么成语,它回答 “机毁人亡”。我用我的人脑想了一下,这肯定不是谜底。于是我百度了一下,百度告诉我谜底是 “一落千丈”。我心里竟然非常开心,非常欣慰。我开心百度还是比AI好使。欣慰的是AI确实很AI。

以后AI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拭目以待。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且得好好活着,看看这世界的变化。

END

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水星妈妈



水星妈妈

有趣有料有深度

赶紧转发分享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8 13:20 , Processed in 0.054531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