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30|回复: 0

ai教我们如何防范AI诈骗?(附受骗案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5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如何防范AI诈骗?揭秘新型犯罪手法与全方位防御指南  
  ——智能时代的安全必修课  

     近日从几篇文章中看到:随着AI技术的普及,诈骗手段已从传统的“广撒网”转向“精准定制”,利用语音克隆、AI换脸、深度伪造(DeepSeeK)等技术实施的诈骗案件激增。也耳闻当地也有受骗者,为此特用DeePSeeK写了下。

      2023年至2025年,国内AI诈骗涉案金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28.8%,受害者涵盖老年人、企业家、宝妈等多类群体。

    本文将深度解析AI诈骗的核心手法、技术原理及防范策略,帮助公众筑牢安全防线。

一、AI诈骗的常见手法与技术原理
    1. 语音合成:伪造亲友声音骗取信任**  
       手法:通过骚扰电话、社交媒体录音提取目标声音样本,利用AI生成高度逼真的语音,模仿说话习惯和语气。  
     案例:上海小张接到“银行员工”电话,对方播放AI伪造的亲友语音,诱导其10分钟内转账430万元。  
       技术核心:基于深度学习的频谱分析与语音生成模型,如Tacotron和WaveNet。
     2. AI换脸:视频通话中的“数字替身”
     手法:盗取社交平台照片或视频,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合成动态人脸,冒充熟人实施诈骗。  
    案例:福建科技公司老板郭先生与“好友”视频通话后转账430万元,事后发现对方是AI生成的“假人”。  
    技术核心:GAN技术可生成与真实人脸几乎无异的动态图像,甚至模拟眨眼、微笑等微表情。

      从下文中,可看到ai制作的刘晓庆视频,八万信以为真点赞,刘晓庆本人见后说:“天哪,我点进去看了一下,画面是我,声音很像我,但不是我!这是怎么做到的?大家以后不会搞不清楚哪个才是真的我了吧?”

新华日报:近8万点赞!刘晓庆紧急辟谣!

      3. 深度伪造(Deepfake):制造虚假场景与威胁
   手法:合成不雅视频、伪造会议场景或名人言论,用于敲诈勒索或传播虚假信息。  
   案例:深圳吴先生收到AI合成的“不雅照”被勒索转账;香港职员在“多人视频会议”中被骗2亿港元,参与者均为AI伪造。
     4. 数据筛选:精准定制诈骗脚本**  
      手法:利用AI分析公开信息(如社交媒体动态、消费记录),筛选高价值目标并生成个性化话术。  
   典型场景:情感诈骗针对频繁发布情感类内容的用户;投资诈骗瞄准搜索理财信息的人群。
    二、高危人群与典型场景
1. 受害群体特征
     老年人:易轻信“仿冒名人”视频(如假靳东、假张文宏),购买虚假保健品或参与“养老项目”。  
   高净值人群:企业家、高管因社交关系复杂、资金流动频繁,成为冒充亲友或公检法诈骗的主要目标。  
   年轻群体:大学生、职场新人易陷入“网恋诈骗”或虚假兼职陷阱,占比达27%。
2. 高发场景
   社交陷阱:网恋对象诱导投资加密货币、虚拟平台(如宝妈王枚被骗200万元)。  
   金融欺诈:伪造银行、证券机构通知,要求“紧急转账”或“账户升级”。  
   信息泄露:山寨AI平台(如仿冒DeepSeek的网站)以“免费课程”诱导下载恶意软件,窃取生物信息。

     三、防范AI诈骗的实用指南**  
1. 个人防护:多维度验证与信息保护
   - **身份核验**:对视频通话中的“熟人”,通过电话、当面询问等二次确认;要求对方在镜头前做特定动作(如挥手)以识别AI换脸。  
   警惕转账要求: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涉及资金操作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账户信息。  
   信息最小化公开:避免在社交平台过度分享人脸、指纹、住址等生物信息;定期清理旧动态。
2. 技术工具:借助反诈武器
   安装反诈APP:如国家反诈中心APP,可识别可疑链接、拦截诈骗电话。  
   使用AI检测工具:腾讯“灵鲲”、阿里“AI打假”等平台可识别深度伪造内容。  
   开启转账延迟到账:设置24小时延迟,为追回资金争取时间。
3. 特殊群体保护:老年人与儿童
   家庭介入:为老年人设置亲情号码白名单,定期科普最新骗局(如伪造养老政策、AI仿冒明星)。  
   学校与社区教育:开展反诈讲座,模拟AI诈骗场景提升青少年辨别能力。
    四、法律与社会协同治理
1. 法律完善:填补监管真空
     技术标准:强制要求AI生成内容添加隐形水印或可识别标识(如《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16条),明确责任主体。  
   严惩数据泄露:对非法贩卖个人信息的企业与个人提高量刑标准,如2023年公安部专项打击中抓获515名AI换脸案嫌疑人。
   2. 行业协作:构建安全生态
   企业责任:金融机构需强化客户身份验证(如动态口令+人脸识别);社交平台应限制AI合成内容的传播权限。  
   技术反制:研发“反深度伪造”算法,提升AI生成内容的检测效率,缩小“技术代差陷阱”。
五、总结:技术向善需全民参与
     AI技术本身无善恶,但其滥用已威胁到社会信任与个人安全。防范AI诈骗不仅依赖技术升级与法律完善,更需要公众提升数字素养,形成“不轻信、不盲从、不转账”的防御意识。唯有技术、法律、社会三管齐下,才能让AI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而非犯罪利器。

六、为更具体的了解各种诈骗手法,进一步提高防范能力,特请ai充实补充了以下案例

     1. 福建科技公司老板10分钟被骗430万元
    2023年6月,福建某科技公司老板郭先生接到“好友”的微信视频通话,对方声称因外地投标需要430万元保证金,并要求通过公对公账户转账。郭先生在视频中确认了“好友”的面容和声音后,未核实款项是否到账便转账。事后发现,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和拟声技术伪装成其好友,骗走了430万元。警方虽成功拦截部分资金,但仍有93.16万元被转移。
    2. 香港职员“多人视频会议”被骗2亿港元
       2024年3月,一名香港职员参加了一场“多人视频会议”,会议中“领导”要求其紧急转账2亿港元。事后发现,会议中除他本人外,其他参与者均为AI换脸生成的“数字替身”。此案揭示了AI技术在伪造场景中的高度逼真性,以及其对高净值人群的精准围猎。
3. 上海刘先生网恋被骗200万元**  
     2025年3月,上海刘先生在短视频平台结识“焦女士”,两人发展为网恋关系。对方以开店、手术等名义骗取20万元,随后诱导其投资虚拟货币,累计诈骗金额超200万元。警方调查发现,“焦女士”的照片、视频均为AI生成,诈骗团伙利用AI技术伪造身份实施婚恋诈骗。
4. 深圳吴先生被AI合成不雅照勒索**  
2024年,深圳市民吴先生收到陌生彩信,内含AI合成的其与陌生女子的不雅照,并被勒索转账。警方调查发现,犯罪团伙利用AI技术伪造照片实施敲诈,最终抓获以王某为首的十余名嫌疑人。此案反映了AI技术在敲诈勒索中的滥用。

5. 意大利富豪被AI仿冒国防部长诈骗
2025年2月,诈骗分子利用AI技术模仿意大利国防部长圭多·克罗塞托的声音,向多名富豪发出紧急请求,声称政府急需资金支付记者赎金。国际米兰前老板马西莫·莫拉蒂在接到请求后汇出一笔款项。此案揭示了AI诈骗在国际范围内的潜在威胁。
6. 河北保定女孩欣欣遭遇AI换脸侵权
    2024年7月,河北保定女孩欣欣的社交账号照片被他人盗用,通过Deepfake技术制作传播不良视频,并泄露其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欣欣报警后,涉事者因传播淫秽物品被依法拘留。此案凸显了AI技术对个人名誉和隐私的侵害。
7. 小张被AI伪造同学视频诈骗1000元**  
2024年10月,小张接到“同学”的微信视频通话,对方称因意外住院急需1000元。小张看到视频中确实是“同学”本人,便转账。事后发现,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和拟声技术伪造了视频,多名同学也遭遇类似骗局。
8. 仿冒DeepSeek的山寨网站诱导下载恶意软件
    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超过2000个仿冒DeepSeek的山寨网站以“免费内测”“AI暴富课”为诱饵,诱导用户下载恶意软件,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损失。此类案件反映了AI技术被用于网络钓鱼和金融盗窃的严重性。

       这些案例表明,AI诈骗手段多样且隐蔽性极强,从个人到企业、从国内到国际,均可能成为目标。公众需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同时社会各界也需通过技术、法律和教育等多维度协作,共同应对这一新型犯罪挑战。

    请ai再提供了几个老年人因ai骗局买保健品、药品上当案例

     以下是近年来老年人因AI骗局购买保健品、药品而上当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揭示了诈骗分子如何利用AI技术伪装成专家或名人,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甚至无效的产品:

    1. 赵黎母亲被AI数字人诱导购买16761元保健品**  
2025年,赵黎的母亲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了一场“健康讲座”直播,AI数字人扮演的“专家”声称其推荐的保健品可以逆转糖尿病。在直播中,AI数字人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和权威形象,成功获取了老人的信任。最终,赵黎的母亲花费16761元购买了这些保健品,但服用后发现毫无效果,维权无门。
   2. 老人被AI换脸“马云”诱导购买保健品*
2024年,北京市丰台区一位老人接到自称“马云徒弟”的电话,对方通过AI换脸技术伪装成马云,与老人视频通话。骗子声称正在开展扶贫项目,承诺高额回报,并诱导老人购买高价保健品。所幸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及时介入,避免了老人的财产损失。
  3. 王阿姨被AI数字人诱导购买“糖尿病神药”
    2024年,王阿姨通过健康讲座直播添加了自称“清华大学特聘健康管理师”的AI数字人微信。对方推荐了一款声称可以逆转糖尿病的“神药”,王阿姨花费4000多元购买后发现,产品仅为普通糖果,毫无疗效。由于商家采用快递代收费用,王阿姨维权困难。
    4. 老人被AI虚拟主播诱导购买睡眠香膏
     2025年,一位老年女性在短视频平台观看了一位AI虚拟主播的“温情短剧”,主播通过编造感人故事,推销一款声称可以治疗失眠的睡眠香膏。老人信以为真,购买了多盒产品,但使用后发现并无效果。调查发现,该产品仅为普通香膏,并无治疗功效。
    5. 老人被AI数字人诱导购买“逆转糖尿病”糖果
     2025年,一位老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到一位AI数字人扮演的“医疗专家”,对方推荐了一款声称可以逆转糖尿病的“桑叶枇杷复合肽压片糖果”。老人花费数千元购买后,发现产品仅为普通糖果,无法治疗糖尿病。专家指出,糖尿病无法通过保健品逆转,此类宣传属于虚假广告。
总结与启示
     这些案例表明,AI技术被不法分子滥用,通过伪造专家形象、编造感人故事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甚至无效的保健品和药品。防范此类骗局的关键在于:  
1. 提高警惕:对网络上的“专家”和“名人”保持怀疑,尤其是涉及健康产品的推荐。  
2. 核实信息:购买前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产品信息和商家资质,避免轻信虚假宣传。  
3. 加强教育:通过社区讲座、反诈宣传等方式,帮助老年人了解AI诈骗的常见手法和防范措施。
    延伸阅读:新京报:10分钟被骗430万,被AI诈骗的不止老年人!

投稿信箱:1048987665@qq.com

关注本号,精彩不断

往期精选:

奉新老科协会员熊传树喜获首届“奉新名匠”称号

机器人越像人就越吓人?为何我们还要坚持造人形机器人?

科普:花5万买台做家务?人形机器人加速跑进量产元年

用Deepseek考证网传有关机器人的“王兴兴警告”一文结果

家庭人形机器人:养老、家务与育儿的未来全能助手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6 20:27 , Processed in 0.28698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