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90|回复: 0

AI时代的孩子需要怎样的诗性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2 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微信文章
以下内容摘自第7期过程诗教实践沙龙嘉宾的部分发言稿


四川音乐学院小提琴硕士

李星分享——

在算法丛林中播种星光:AI时代的孩子需要怎样的诗性教育

尊敬的各位教育工作者、艺术从业者,关心未来成长的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一名教龄近10年的小提琴老师,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最近很多学生正在准备暑期考级的任务,家长们紧跟时代,并且都有强烈的焦虑与共识,就是将来的时代,很多行业都会被AI取代,唯有艺术,无法失去人类。然而在教学中,为了满足考级内容的准确性,为了满足完美的舞台呈现,反而让很多孩子在学习中变得不快乐,他们经常会问:“老师,这个曲子我练了好久,什么时候才能再换一首?”我会回答:“练到考试结束的那天吧,不然不够稳定。”可是我经常也在思索,对谱面与技术过于苛求,是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并不能带来积极的作用?

正如教育家丰子恺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灵魂的喷嚏。”这就是今天我想探讨的主题:在AI时代,诗性教育不是选修课,而是人类心灵的防毒面具。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艺术教育的坐标,具体来说,应该聚焦于两大核心维度。

第一,我们要培养孩子“不完美”的创造力

而非精致的复制能力

当前中国艺术培训市场80%的课程仍在教授如何画得像、弹得准,这恰恰是AI最擅长的领域。深圳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儿童曾用骨传导扬声器组成合唱团。他们演唱的《茉莉花》故意保留参差的节奏和“不准”的音高——因为部分孩子是根据地板振动频率而非旋律来演唱的。当AI修复软件自动“校正”了这些“错误”后,观众反而抗议:“被修正的版本失去了心跳般的真实感。”这些非常规的声音路径,恰是人类对抗算法同质化的武器。正如指导老师所说:“我们不是在教音乐,而是在教他们如何把生理局限变成艺术指纹。”

《过程诗教提纲·AI》说:“人的自我基于直觉和自由意志,人性没有单一的‘正确’局限,而是染净一体,善恶兼具……人类需要真实的私生活和诗意的错觉……”这句话说出了“不完美”是人类相对于AI的一种优势。

当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在31岁巅峰时期突然退出音乐会舞台时,他说:“我想证明,录音技术时代,真正的音乐发生在听众与演奏者之间的想象空间里。”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AI革命的临界点上,这句话突然有了新的维度——当算法可以生成比巴赫更复杂的复调,当神经网络能画出比梵高更绚丽的笔触,我们不禁要问:艺术教育究竟要守护什么?去年在伦敦,一个自闭症儿童画展与AI绘画工具DALL·E的作品同场展出,所有观众都不约而同在儿童稚拙的向日葵前驻足,那些歪斜的线条里,藏着算法永远无法复制的生命震颤。

第二,我们必须重建身体与艺术的原始联结

当抖音上的手势舞获得万亿次播放时,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实验室发现:真正的舞蹈教育激活的是小脑对肌肉记忆的编码、前额叶对情感的解读,以及顶叶空间感知的三角对话——这种全身心的神经芭蕾,是任何算法无法模拟的。柏林艺术大学的“反向动作捕捉”项目更发人深省:舞者先观看AI生成的虚拟舞蹈,再用身体故意对抗那些过于完美的动作,在挣扎中诞生新的肢体语言。当德国科学家用AI续写贝多芬第十交响曲时,苏格兰的渐冻症艺术家却用眼球追踪技术画出了《颤抖的极光》。前者是技术的胜利,后者是生命的凯旋。

这些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AI时代的艺术教育应该成为科技的“人文免疫系统”。就像过程诗教所言,“只有当诗性连接了数字世界与有机世界,人类才能在去往新故乡的途中保护好新鲜的自我。”

各位朋友,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每周留出三分钟——和孩子一起创作一句AI看不懂的诗歌,用身体丈量房间的对角线,或者听雨水在不同材质上敲击出不同的密码。因为未来的残酷在于,当AI能完美临摹《星空》时,或许只有那些见过真正星空的眼睛,才能认出哪些画里流淌着人类的星光。

谢谢大家!

2025-4-2,连线于成都

白鸦互动——

李星老师提到一个概念,刚才朱依妮老师也提到了,就是“不完美”。相对于AI而言,她们都把不完美作为人的一种优势来看待。我之前发表的《过程诗教提纲》,以及即将发表的《AI诗歌提纲》,都是把不完美诠释为一种优势。她们这样看待不完美,让我有一种共鸣的感觉。李星老师还谈到AI时代儿童需要的诗性教育,这个话题,我们有请过程诗人张口来做一个互动回应。张口也是从事儿童教育的,是中国第一个16岁以下儿童诗歌奖“小诗人奖”的创办人。



过程诗人张口互动——

心灵无法计算

白鸦老师好,各位老师好,听完李星老师讲的《在算法丛林中播种星光:AI时代的孩子需要怎样的诗性教育》,我深有感触!我也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我觉得计算机功能发展再强大,也是无法计算人类心灵的。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根源上是要“知其心,然后救其失”,无论是琴艺还是其他艺术门类,技术都是可以从量变到质变的,唯有心灵的问题你无法通过重复一个什么东西的锻炼来解决。

我刚刚听到李星老师提到丰子恺说的那句话,意思也是说艺术教育的目的跟孩子的灵魂有关系。我是辅导小孩学语文的,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一句话:学好语文,做一个生动的人。我的意思就是希望同学们明白,学好语文,不只是为了考试,更不要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学好语文,根本目的在于要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有趣,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灵动。

所以,刚刚李星老师举的那个深圳特殊学校的听障儿童演唱《茉莉花》的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被AI修正后的版本听了反而变得平淡,无法打动人心了。我想被AI修正的那部分就是AI无法计算出的孩子们的心灵的震颤的部分。

李星老师这番演讲很棒,听了之后很有启发,感谢李星老师,我就简单分享这几句,谢谢大家!

2025-4-2,连线于连云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2 08:38 , Processed in 0.055382 second(s), 1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