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17|回复: 0

AI赋能 学科融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8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微信文章


AI赋能 学科融合

杭州市美术跨区域名师工作室联片共学教研活动





一场破界融合的美育探索正在杭城上演!4月15日,"联片共学"AI时代跨学科美育主题研训活动在富阳区东吴小学举行,杭州市美术跨区域名师工作室团队携手教研,以AI为笔、文化为墨,共同绘制"技术+美育"的创新图谱,掀起传统与科技的智慧碰撞。



01

课堂实践:

科技赋能传统,创新激活课堂





《汉代瓦当——屋檐上的千年密码》

丁敏妃(临平区育才实验小学)以AI技术复原文物纹样为主线贯穿课堂,结合互动游戏解码瓦当文化,引导学生用数字化手段活化传统文明,实现“技术+文化”双线并进。





《景泰蓝之续古传今》

赵钰莹(拱墅区胜蓝实验小学)通过“观察-解码-实践”三阶教学法,融合非遗纪录片与掐丝珐琅创作,深化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技艺认知与文化认同。







《造梦者——创造一个梦》

何一宁(富阳区东吴小学)借助数字平台,带领学生将超现实主义梦境转化为集体创作画卷,彰显个体感知与团队协作的融合之美。









02

研教共进:

AI驱动教学,跨域构建范式





下午的四位美术教师分享了他们的观点报告。

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杨锶宇老师以《AI赋能 艺启未来》为主题首先做了分享,她以《东汉击鼓说唱俑》一课的教学为例,分享她在教学中运用AI生成图像、智能对话及数据追踪,打造“感知→思辨→数字画像”闭环,推动美育与人文共生的教学探究与思考,并将实践中使用的豆包、Padlet、AhsSlides等教学评价软件为老师们做了介绍和分享。





富阳区富春六小的陈小艺老师进行了《艺心链动——教研共同体的艺术疗愈素养之发展路径的建构》观点分享,从理论与实践双向融合的角度,探索美育的疗愈价值。





萧山区任伯年小学施怡曼老师分享了《带着枷锁舞蹈——一节课的历练》,在讲述教学经历与教学思考的同时,也给与会老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在进行教学时要勇于跨界,要积极探索利于学生接收和思考教学手段。





临平区第二高级中学徐珍芬老师以《基于真实情境任务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路径建构》为题,将知识与生活联结,激发文化理解与审美共鸣,彰显传统智慧的艺术源流。









03

专家引领:

锚定未来方向,重构美育生态





本次活动的高潮由朱国华、朱国锋两位浙江省特级教师掀起,他们结合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与观点分享,以点评、问答、对话的方式围绕活动的主题进行了思考和分享。并强调跨学科学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呼吁教师们打破学科壁垒,融合传统智慧与前沿科技,帮助学生“无界思考、多元实践”。



最后,杭州市美术教研员李方老师以“想法、问法、做法、得法”为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老师们对AI时代跨学科美育的思考和实践,展现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美育人的担当,也对老师们在人工智能的使用提出了期望,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技法创造力的赋能工具而非替代性存在。



本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案例研讨与专家对话,为教师搭建了“技术赋能、跨界融合”的实践平台。参训教师不仅汲取了AI融合教学的创新策略,更深刻认识到:在智能时代,美育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以文化内核滋养创新,方能培育出兼具传统底蕴与未来视野的新一代。



图片:东吴小学美术组

文稿:羊梦亚 朱灵睿

编辑:章芷珊、赵宁

一审:练倩宇

二审:廖澄宇

三审:李   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4 03:36 , Processed in 0.055618 second(s), 1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