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25|回复: 0

AI重塑劳动要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微信文章
劳动节快乐啊!最近AI智能体、人机协同看多了,想到一个题:传统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是核心。新质生产力强调这三大要素的全面提升和优化组合。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发生巨大变化,那么劳动的价值应该如何去重新定义呢?


传统劳动是体力与时间的堆积,而 AI 引发的变革正在重构这一逻辑。



底层逻辑:痛点消除与新职业诞生的共生关系

1. 减负增效:找到那些耗时低效的部分,释放人力产能;

2. 能力重组:被释放的人力转向创造价值的部分,倒逼能力升级;
(可以参考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劳动-工作-行动”理论,AI解构了重复性劳动,人类得以在创造性工作中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 生态进化:新旧能力交汇处自然生长出新职业节点(如AI训练师、智能体架构师),形成更精密的生产力网络。



AI催生新的职业形态

质检员,日均步行3万步检测电芯,职业病高发且漏检率较高达。高精度视觉检测系统以更快的检测速度、更高的精度替代人工巡检,生成式AI自动编写质检报告,提升缺陷根因分析准确率。质检员。就可以转型为"AI训练师",还可以新增"数字孪生运维工程师"等职业。

再有银行客户经理,日均4小时在10个系统间搬运数据,手工制作尽调报告错误率较高。RPA自动抓取多系统数据,大模型生成动态客户画像,智能体自动生成尽调报告,关键指标校验准确率就高了。新增“金融智能体训练师”,信贷审批智能体错误率一定能降低,还可能催生“AI合规审计员”等复合型岗位。

还是教育业,教师日均2.5小时批改标准化作业,没有个性化指导时间。作文批改系统自动标红语法错误,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课堂分析AI生成学生专注度热力图,定位教学薄弱环节。教师转型为"学习体验设计师",研发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新增"教育数据策略师",优化资源配置方案。再来"AI教研协调员"岗位,提高教学质量。

连政府,在福田区有“AI数智员工”上岗了,成为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推荐阅读"福田AI公务员已到岗,未来数智政务产品竞争的焦点会是什么?)



这些变化背后,是生产力变革的必然趋势。传统那种 “堆人力、拼时长” 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 “科技 + 消费” 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而这一转变,正通过 “破立并举” 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态。

AI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并推动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等构成要件的革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AI催生了一系列高科技产业,如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B),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原生的、技术含量极高的行业。同时,也在逐渐渗透到传统产业中,显著提升了这些行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

劳动对象的范畴不断扩大,既包含高端智能设备等传统物质产品,又纳入了数据、智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劳动者群体也在演变,AI 正培育出新型 “人机协同” 劳动者,他们区别于以往仅执行简单重复任务的劳动者,熟练掌握现代技术,能驾驭高端设备,还具备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劳动工具方面,具身智能、脑机接口、量子信息技术、算力加速技术等新兴智能工具不断涌现,正逐步替代依赖经验判断的传统工具,推动劳动工具向更智能、更高效的形态进化。

AI带来的不仅是岗位更迭,更是劳动本质的升华。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在淘汰旧岗位的同时,催生出更具价值的新职业形态。而此次由 AI 引发的变革具有特殊性:新旧职业转换的周期大幅缩短,从以往的代际更替压缩至年度更新;新旧岗位并非简单的 “替代断裂”,而是呈现出 “枝丫共生” 的状态,而非'替代断裂",人与AI深度协同成为新的工作模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说:“数字经济时代,生产率跃升不再依赖劳动时长堆积,而取决于人力资本与技术的协同效率。”当我们在谈劳动价值的重塑时,其实是在探讨人类创造力与技术进步的共生关系。AI 并非劳动价值的终结者,而是通向更高维度价值创造的阶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2 11:28 , Processed in 0.057825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