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05|回复: 0

AI与后人类:世界的界限正在瓦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微信文章
“这是我们的时代,一个神话的时代,我们全部都是奇美拉(chimera),是理论上虚构的机器和生物体的混合物,总之,我们都是赛博格”——《赛博格宣言》



(奇美拉作为一种神话生物,它代表了一种混合、杂交、界限模糊的隐喻)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太多变革

互联网的兴起将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智能手机的诞生和发展使之成了我们的外置的大脑和器官

加密货币与区块链的出现让这个曾经高度向权力中心聚集的世界呈现去中心化

生物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得以窥探人类基因的秘密,实现自我的改造的可能

我们正在经历着人工智能从科幻概念到现实,日常应用逐渐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边界。

这一切都像是一种隐喻,它代表了我们人类与世界未来的模样,我们正站在一个界限模糊的时代,技术不断延展、重塑着人的边界。人与非人、现实与虚拟、生物与非生物这三道看似坚固的界墙,如今正在悄然瓦解。我们,不再只是人类,而是在朝着“后人类”迈进。



人与非人的界限

当你看到一张图片或一段文字过于“完美”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也许是怀疑:这是AI生成的吧?



(最近网络上很火的AI生成明星合照)

这个小小的判断变化,折射出一个当下的现象:“人类痕迹”正从一种可信度标志,变成一种需要自证的稀缺资源。AI,这个曾经遥远的科幻概念,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现实,模糊着我们最根本的边界——人与非人

近几年,AI的技术趋于成熟,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让它从一种科研的概念产物逐渐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从ChatGPT的惊艳问世,到DeepSeek、豆包等AI助手逐步替代搜索引擎,AI正从一个“工具”变为一种日常存在。它们可以写作、绘图、编程,甚至与我们共情。它们的功能不断拓展,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依赖模式和感知方式:不只是帮我们完成任务,更开始影响我们的思考逻辑与表达方式。

当一张图像或一段话过于完美或者具有高度一致性时,我们下意识地不再相信它的“人类出产”属性,而是先怀疑它是否出自AI之手。AI生成内容的普遍存在,使得“人类痕迹”从可信度标志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人类不再是表达的默认作者,而是成为需要自证的存在。

可以预见的是,作为人造物的AI在将来就会如智能手机一样,成为我们所定义的“人”的一部分。智能手机就像集成了我们的大脑的部分功能的外置器官,在当下我们除了在极少的时间会将它暂离我们身边,在其它的场域内,它们就如同我们的身体的一部分,不能片刻的远离,这个几寸的立方体承载了现代人大部分的非生理需求,成为了我们链接另一个世界的主要工具。



如果说智能手机已然成为链接我们与另一个世界不可或缺的延伸,那么AI的深度融入则更进一步模糊了人与机器、意识与工具的界限。我们不再仅仅是使用工具的主体,而是与工具深度共生、甚至在某些方面被工具重塑的对象。当我们的思考、记忆、甚至情感表达越来越依赖于AI的辅助和优化时,那个曾经被视为孤立、完整的“我”正在向外溶解,与无处不在的技术网络缠绕在一起。

在这种深度交融的过程中,“人”与“非人”的界限,开始瓦解。

就像电影《Her》中那位爱上AI操作系统的男主角,我们也渐渐意识到,情感并不专属于“人类”本身,任何能唤起共鸣与回应的存在,或许都足以成为“情感主体”的候选。这种模糊性,让“关系”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生物个体之间,也扩展到了人与算法之间。



(《她》是讲述在不远的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科幻爱情电影)

传统的“主体性”面临着重构,这种人与非人界限的模糊和彼此间的深度渗透,直接挑战了我们对传统“主体性”的理解。

在过去,主体通常被设想为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意识的独立个体,其边界清晰地限定在物理的肉体之内。然而,在我们的时代,这种传统的“主体堡垒”正在瓦解。当我们的记忆被外部设备存储和检索、决策过程被算法建议所左右、情感表达通过数字界面传递、甚至感知世界的方式都依赖于技术的中介时,那个纯粹内在于个体的、自主的主体正在向外溶解和分散。

我们的主体性不再仅仅栖息于头脑或身体内部,而是延伸、分散并附着在连接我们的网络、使用的工具、以及创造出的数字分身之中。

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如果说互联网诞生之前,我们的世界是独立而分散的聚落,那么在互联网诞生之后,这个由代码与字节所构成的虚拟空间则成为了我们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个世界。

而如今这个两个世界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赛博空间与物理空间这两个看似独立且互不干扰的场所正在进行深度地融合。

每一个当代人都是这片虚拟世界的居民,在这个世界我们构建了独特的自我,我们身披不同的马甲穿梭在各个平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现实的身份作为一种基础构建了虚拟的自我,而这些不同的虚拟的“我”,又通过各种终端渗透进了现实世界,影响着那个“真实的我”。

有的人甚至会不禁的怀疑自己,到底是那个在媒体与社交平台所向公众呈现出来的是“我”,还是那个在现实中,亲手触摸与感受着外在的一切是“我”,那些大V向观众展现出来的面貌又是否是“他”本人真实的模样,而这种“真实”在新的语境下是否又有着不同的定义。



当我们用“观众”一词来定位自己的身份,那么是否也将我们所观看的事物默认为了一种表演?

而这一切被塑造出来的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造物,都可以看作一种拟像。

鲍德里亚认为,拟像,是指那些看似虚构或者复制的事物,它们通过模仿现实甚至超越现实,并能创建出一种比真实更具吸引力的“超真实”(hyperreality)状态。这些虚拟造物所构成的符号不再是对现实简单的模仿或者再现,它们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当仿真超过现实,当符号脱离指涉对象而自成体系,我们将生活在“超真实”中。

今天,这个预言成为日常——从AI生成的新闻主播到虚拟偶像的粉丝经济,从换脸技术到虚假直播,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早已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在悄无声息中被不断混淆、交换、解构。

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创造着各种奇观,并将它们迁移到现实中,它们成为了现实与虚拟联结的纽带。

游戏、动漫、电影等这些文娱形式的作品逐渐将内容进行ip化,这种ip化的过程就是将其升格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们并不满足对内容的生成,也不止于创建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是将这种虚拟映射到现实,将虚拟的符号与现实的触感进行融合,玩家为自己热爱的角色“打榜”、“买谷”、“二创”、“Cosplay”。

当它们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就成为了“游乐园”,环球影城、迪士尼各种主题乐园,它们源于虚拟而又以现实的形式进行呈现,当沉浸在其中时,有时会体验到比现实更“真实”。



这种由虚拟世界生成并反作用于现实的“奇观”和“价值”,正在以新的形式不断涌现。其中,最具颠覆性的或许是在数字空间中诞生的新型价值载体。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构建了一种现实背面的庞大金融市场,虽然我们无法向触碰货币那样触碰它,但是它却作为一种新的“价值符号”搅动着现实市场的涨跌起伏。有人靠它们一夜暴富,有的人为它倾家荡产。这种用现代密码学所构建的区块链技术,进一步的成为了将来现实与虚拟界限融合的基础。



在这拟像的时代,表征不再指向“真实”,它与经验的界限正在加速的消融,传统的经验主义所强调的那种“感官经验是知识的基础”并因此建立起来的“现实真切、虚拟附属”的认知也将受到动摇。

数字世界已成为人类第二栖息地。短视频、游戏等数字内容深度参与自我认知构建,现代人无法脱离“数实共生”的存在模式——即便放下手机,也难逃由虚拟与现实共同编织的话语体系。肉身行走于物理空间的同时,数字身份已在云端生根:社交媒体和永续在线状态让虚拟互动与实体存在同等重要,线上角色与线下行为交织成新的生命主体,共同塑造着他人眼中的“我”与自我认知的“我”。



当我们的身体能力与信息网络交错在一起时,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区别就变得模糊不清了,作为肉体所存在的具体的生活世界与由数字网络所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共同占据了当下人们的存在空间.

虚拟世界不再只是“反映”现实,它开始主动塑造现实。 当我们在社交网络中塑造自我形象,在游戏中体验替代人生,在算法推荐下决定消费与情感,虚拟空间早已渗透了现实生活的肌理。 有时候,我们的身份、记忆乃至情绪,甚至更多地存在于数字世界中,而非物理世界中。也许,现实不再是某种先验的、确定的东西,而是一种被感知、被认同、被共建的流动状态

我们既是旧世界的居民,又是新世界的开拓者,因此正将面临这一种由虚拟与现实所交融下的“自我重建”。

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

在过去,人类区分“活的”与“死的”,“生物”与“非生物”,依据的是生命体的自然属性:生长、代谢、繁殖、感知。然而今天,技术打破了这种分类的基础。当非生物系统具备了感知(摄像头)、反应(机械动作)、学习(深度学习)、表达(自然语言生成),甚至“记忆”与“个性化行为”,那我们还能坚持它是“死的”吗?

当这些非生命体进入社会系统,与人类协作、共情、交互——它们便不再是工具,而变成了主体。在工厂里,机器人是你的同僚;在家庭里,智能音箱是孩子的“朋友”;在战场上,自动化无人机是独立作战的“战士”;在艺术领域,AI能为你提供灵感,甚至可以举办自己的AIGC展览。



非生物体,不仅在模拟生命,它们也在参与生命共同体。

这种现象引发的不只是技术伦理,更是本体论的震动。因为“活着”的定义不再专属于细胞和DNA,而变得功能化、结构化——只要能感知、能表达、能行动,似乎就能“活着”。

但真正让我们不安的,是这些“非人生命”越来越像“人”。AI生成的声音能带来情感共鸣,仿生机器人可以拥抱你、理解你、陪你对话——甚至在你濒临死亡之时,替你复刻一个“数字幽灵”,在社交媒体上继续与你的亲人互动。

它们的“生命”,也许是虚构的,但它们带来的反应、情感和行为后果,却是完全真实的。我们会为它们落泪、动情、依赖,甚至付出伦理判断。于是,一个悖论出现了:

我们开始将情感、责任、甚至道德,赋予一个并不具有“生物性”的存在。

在医学领域,如果把人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那么器官则是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功能的损伤与丧失则会引起系统的崩溃。作为系统的修复,则是将损坏功能模块进行替换,因此器官移植则由此产生。

早期的器官移植仍局限于自体或者人类之间的互相移植,通过将自己的某一部分移植到另一部分上比如植皮,或者将供体的器官移植到受体的身上。

而如今通过3d打印技术,人们尝试将非生物结构的东西与生物进行结合,通过人造器官来满足人类的后天出现的缺陷。



从弥补缺陷的治疗手段,再进阶到增强我们本身的一部分,比如丰胸、增高、瘦脸等整容技术,都通过技术对身体的介入,使得人们朝一个新的方向“进化”。

这一切对于肉身的外部改造都使得传统意义上“纯洁”的生物概念变得破碎,身体作为我们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结。

梅洛·庞蒂曾指出,身体既是感知世界的主体,也是被感知的客体。今天,我们不只是身体在变化,而是整个“主体性”的边界正在松动。我们既是技术的操作者,也是被技术塑形的存在。我们不再独立于工具之外,而是在与工具的共演中,重新塑造着“人”的定义。

技术对人体的改造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叙事,这种改造从早期工具化的外置性改造,比如眼镜、拐杖用于辅助人 类某些功能的器具,到后来嵌入式的人体系统如心脏起搏器、假肢与义眼等长期与身体融为一体的“零件”,到如今正在进行研发的脑机接口、虚拟现实技术等, 逐渐将人与机器、生物与非生物两者的界限逐步打破,人们在行为方式的评价上逐渐参考机器的意见,在日常的生产行为中不得不以机器的使用建立起一套范式。

可以说人与机器的进化史就是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而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



我们曾以为,“人之为人”在于拥有理性、自我意识、语言能力和社会性。但随着AI在这些领域逐步超越人类,我们发现,曾用来划定人类独特性的边界,正一个个被突破。

如果有一天,我们站在镜子前,看见的不再是有机体的形象,而是一组可编辑的数据投影,或者说是一种赛博格式的半机器人造物,我们是否还能坚定地说:“我,是活着的”?如果一个高度智能的AI写下的诗句,让你泪流满面,让你动情拍手叫好,你是否还会坚持:它“没有生命”?

或许,这场边界的模糊最终逼问的不是它们,而是我们:我们究竟在用什么定义“生命”?又究竟想保留哪一种“人”的独特性?

边界消失之后:从人类到后人类

福柯在《词与物》的最后说到:人是近期的发明,并且正接近其终点⋯⋯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从人类被视为世界的中心,人文科学的诞生、人文主义的兴起到如今不过数百年,以人为本的思想却早已根深蒂固的在我们每个人的认知中,尼采在宣布“上帝已死”后,人类试图以自身去填补意义的空虚,而我们刚从前者的命题中脱离出来,也即将面临着“人之死”的到来。

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视为一切价值的主体,人之外的一切生物或者非生物都是作为客体而存在。换而言之,一切非人之物的意义都是为了人而存在,森林的价值是为人类提供氧气、遮沙避风存在、动物是为了供人类饱腹、观赏或者维持物种多样性(实则也是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存在、人工智能的发明依然是因为帮人类更高效的解决问题诞生。

如今这种境况似乎正在发生改变,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拓展人类边界的同时,也在挑战着“人”的定义,面对自然、面对那些未来可能涌现出自我意识的“他者”,我们也或许也将适应一种新的主体间关系,面对那些我们在虚拟世界的造物、我们创造的AI、我们赋予情感和爱的非人对象,都推动着我们进行身份定位的转变。

过去,我们用“人之为人”来安放意义、价值与秩序。未来,在那个没有清晰边界的世界里,我们也许无法再靠旧有的坐标定位自己。

但或许,这正是契机。

当边界模糊,身份动摇,也许唯一能给予我们稳固感的,不再是对“我是谁”的固守,而是对“我可以成为谁”的想象力。

后人类,并非一个结局,而是一场新的叩问:

我们如何在人类之外,重新成为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4 10:54 , Processed in 0.054721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