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0|回复: 0

[一带一路] 关税挡不住中国生物科技的候选药物授权热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3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中美欧之间或许仍存在一片关税难以渗透的商业绿洲。
生物制药研发领域,正是这样一片有望独善其身的 “上游地带”。相较于当前关税聚焦的制造业,它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更前端,这一特性至关重要 —— 据 GlobalData 数据显示,自 2020 年以来,美国从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引进创新候选药物的交易总额已暴涨 280%。仅 2024 年一年,西方制药公司 28% 的创新药管线就源自中国企业的授权引进。
时间跨度缩小到 2023 至 2024 年,这类交易的总规模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从 166 亿美元飙升至 415 亿美元,年增幅达 66%。

中国政府对生物医药创新的持续加码,为这股合作热潮提供了核心驱动力。亲历者的讲述与公开信息均显示,中国的 Ⅰ/Ⅱ 期临床试验正展现出独特优势:不仅耗时更短、成本更低,更在执行效率与数据质量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这种进步让西方药企愈发倾向于 “收割” 中国同行的研发成果,以更快速度将中国的候选药物引入本土市场。

时机的选择暗合产业周期:当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融资热度与创新活力连续多年低迷时,全球药企正将中国的授权合作视为管线建设的关键拼图。这种 “双向奔赴” 虽让部分人感到不安 —— 尽管开篇便强调关税无法动摇这一趋势,但美国政府早已对这场范式转变投以警惕目光。
中国输出的创新 “新势力”


2024 年,全球创新药授权交易的三大热门领域清晰勾勒出中国生物科技的优势版图:肿瘤学、免疫学与代谢疾病,合计交易规模达 222 亿美元。
默克与礼新的合作堪称典型:2024 年 12 月,默克以最高 32.8 亿美元的代价,获得 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 LM-299 的授权,为其肿瘤管线再添利器。更早前的 1 月,诺华与上海舶望制药达成 43.5 亿美元协议,将一款心血管领域的 Ⅰ/Ⅱa 期资产收入囊中(大中华区外独家授权),并获得另一款 Ⅰ 期资产的全球开发权 —— 这标志着大型药企正加速拥抱小干扰 RNA 等前沿技术。
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强生等跨国巨头亦纷纷入局。GlobalData 指出,2024 年单克隆抗体授权规模同比增长 43% 至 113 亿美元,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授权规模攀升 10% 至 100 亿美元,两类靶向疗法成为合作热潮的 “双引擎”。

值得关注的案例还包括一家美国初创公司:投资者专门为其设立,目标是推进从中国引进的 GLP-1 项目。其商业模式透露关键信号:后期临床试验及商业化生产将主要依赖美国本土的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这意味着,更多源自中国的候选药物,将在美国的生产线上完成从临床到上市的关键跨越 —— 既为患者带来新希望,也为美国制造业注入增量。
关税的壁垒,在这样的产业协同面前似乎力有不逮。
政策阴影下的产业博弈


美国国会的介入正在改写剧本。
根据 GlobalData 分析,若 “美国优先” 投资政策备忘录将药物授权纳入监管范畴,美国药企获取中国候选药物的通道可能受阻。这份对标《生物安全法案》的文件,以 “公平贸易” 为名,实质剑指当前火热的跨境合作。尽管备忘录目前仍停留在 “不创设可执行权利” 的声明阶段,但政策风向已然明确。
预警早在 2022 年便已拉响:国会成立的 “新兴生物技术国家安全委员会” 在最新报告中建议,未来五年投入 150 亿美元强化本土研发,同时禁止企业与中国生物科技供应商合作。这种看似矛盾的政策导向值得深究 —— 美国药企引入中国候选药物,配套使用本土 CDMO 完成生产,既充实了本土管线,又提振了制造业,为何反而招致政策打压?

理性审视可见,真正的风险或许在于零和思维的误区。当美国 CDMO 承接中国起源的项目时,本质上是全球创新资源与本土生产能力的优势互补。与其构筑政策壁垒,不如聚焦于培育本土 CDMO 生态,以承接更多海外创新项目带来的产能需求 —— 这才是符合产业规律的破局之道。
关税之外的深层考量


GlobalData 的提醒值得警惕:切勿将 “知识产权授权免受关税” 视为绝对安全港。若对中国商品加征 20% 关税、药品关税提升至 25%,美国医疗体系终将承受成本转嫁的压力,推高药价的同时,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跨境合作网络。

但核心问题始终在于:西方药企引入中国候选药物,究竟是挤压了本土创新,还是激活了全球协作?答案显然偏向后者 —— 更多源自全球的潜力药物,通过美国成熟的生产体系转化为上市产品,这不仅是 “美国制造” 的胜利,更是生物科技产业全球化分工的典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产业竞争中,开放协作与本土升级本可并行不悖。或许,比关税更需要打破的,是人为制造的政策隔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4 06:08 , Processed in 0.052770 second(s), 1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