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17|回复: 0

[一带一路] 100岁的马哈蒂尔语出惊人,预言关税战大结局,特朗普这次挑错了对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4 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据报道,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在平台发文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的高关税政策撑不了三个月就会喊停,原因是美国受到的伤害将大于其他国家。马哈蒂尔解释说,设置关税旨在大幅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使本土产品更加畅销,不过这取决于后者的供应情况。“美国几乎没有本土产品。这是因为十多年来,美国一直依赖进口产品,因为它们足够便宜。即使是美国产品也在国外生产,因为成本更低。”马哈蒂尔说。

要说马哈蒂尔的预言为啥让人信服,先得聊聊他这人。这位马来西亚的传奇总理,掌舵国家22年,硬是带着马来西亚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里杀出重围。那时候,西方资本像饿狼一样扑向亚洲经济,马哈蒂尔愣是靠汇率管制和经济改革守住了家底。如今,他虽已年近百岁,可眼光还是毒辣。2025年4月,他在社交媒体上直言:特朗普的关税战就是个“赔本买卖”,美国经济底子撑不住这种折腾。为啥?因为美国早不是当年那个“世界工厂”了。马哈蒂尔这话,就像给美国经济把了把脉,直戳痛处。

w1.jpg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资料图)

作为在马来西亚和国际政坛纵横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牌政治家,马哈蒂尔可以说是见惯了大风大浪,对于美国关税战的本质,他的观点也是一针见血。马哈蒂尔指出,关税战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大幅提高进口商品价格方式,促使国产商品更加畅销,然而,这取决于本国商品的供应能力。对美国来说,多年的去工业化使得美国几乎没有有竞争力的国产商品,过去10多年来,美国一直依赖进口商品,原因很简单,进口的商品物美价廉,自然受到美国消费者的欢迎。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或许会因为美国加征关税,而失去一些生意和利润,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替代美国这单生意。比如,扩大国内消费,开拓海外新兴市场,进行更加深度的产业合作,用科技创新进一步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当然,最直接的就是让利并增加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商品出口。然而,对于广大美国民众,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承受高关税的代价。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并不是不可或缺;但在美国那里,短期内,中国却是不可或缺或者是难以替代的。

w2.jpg

特朗普(资料图)

其实这两天,无论是贝森特还是特朗普,都在放风说正在跟中国谈,马上就要达成协议了。为什么放这种风声?一来刺激股市,另一方面也试图促进中国走进谈判桌。而对此,中国外交部新闻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回答得很明确,他说这些都是假消息。而同一天商务部的新闻记者会上,发言人也明确表示,如果美方真的想解决问题,就应该正视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理智的声音,彻底取消对华单边关税措施,通过和平对话找到解决分歧的方法,注意是彻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措施。

纵观历史,美国确实曾在贸易战中占据上风。上世纪八十年代针对日本的贸易战就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那时的美国仍是制造业大国,关税政策能真正保护本土产业。如今的情况截然不同,美国已将大部分制造业转移至低成本国家,再想通过关税战实现“制造业回流”无异于逆水行舟。特朗普似乎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全球化已深入骨髓,产业链、供应链早已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试图用关税这把“大刀”简单切断这种联系,只会伤及自身。

w3.jpg

特朗普(资料图)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特朗普若不及时改变策略,取消不合理的关税,美国经济将遭受更大损失。而中国始终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应对美国的关税挑战,在这场贸易博弈中,中国的立场坚定,策略灵活,而美国的失败结局似乎已难以避免。特朗普的关税战,终将成为他政治生涯中一场难以挽回的败笔,而美国也将为这一错误决策付出沉重的代价。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5 10:03 , Processed in 0.078252 second(s), 1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