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76|回复: 0

[一带一路] 关税政策就像背后“撒钉子”,中国企业该如何跳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5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世界贸易摩擦不断,关税问题日益成为全球企业出海的巨大暗礁。截至4月10日,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力度不断升级,最高已攀升至125%。
这种前所未有的贸易压力,不仅对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结构造成冲击,更迫使企业在供应链布局、属地化运营以及全球化战略上重新审视方向。

然而,关税从来不是孤立的经济现象,它背后折射的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深层逻辑。

如何在贸易摩擦的风暴中找到安全着陆的航标?如何在复杂的国际规则中辨明方向?

林雪萍的《大出海》基于对100余家出海企业的深度调研转化为可复用的策略框架,直击关税壁垒、供应链荒野、文化鸿沟等核心挑战。

今天这篇文章,摘自《大出海》关税文章,林雪萍认为,全球贸易关税与反补贴措施的本质,是工业领先者对后发国家产业升级的刻意阻滞。

从日本、德国的历史经验到当下中国面临的挑战,贸易保护政策虽无法真正扼杀追赶者,却通过消耗战策略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而理解这套"关税悖论"背后的逻辑,正是中国企业破局的关键。

全球贸易关税

本质是工业领先者干扰后发者的追赶

全球制造产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受到贸易关税的困扰。

来自进口国的反补贴、反倾销等各种调查,使得中国企业疲于应付。它们不得不在不同的国家寻找更低关税的落脚地。

从1995年WTO成立到2024年,针对政府补贴的反补贴案例共700多起,而针对企业低价格的反倾销案例为6000多起,二者数量几乎相差8倍。

但从涉案金额来看,反补贴对当事国带来的损害远大于反倾销措施。就贸易保护的强度而言,这是一个以少胜多的国际贸易反制措施,它将矛头对准了国家的行为。

反补贴措施从何而来?这是全球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就利益而言,每个国家都有一种冲动,希望对自己国家进行贸易保护,而对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但在多边贸易体系下,每个国家必须对此冲动表现出明面上的克制。越是相对优势明显的产业,国家越容易显示出对自由贸易的大度。反之,则对贸易保护有更多的偏爱。

而政府对本国产业进行补贴,会有助于改变国家之间的相对优势。产业补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成为许多国家争先使用的重要贸易工具。

有升级的盾,就有更锋利的矛,这也使得补贴与反补贴成为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并持续至今。

全球贸易关税的关键问题,就是工业领先者干扰后发者的追赶。

美日德贸易博弈

历史经验与启示

日本在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得益于主动将更多补贴与税收优惠倾斜到拉动力大、知识外溢的行业。

在承接了美国纺织服装的产业转移之后,日本主动在家电、钢铁、船舶、半导体、机床等行业向美国发起了进攻,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对于日本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挑战,德国的选择则另辟蹊径。德国并非全面出击,而是在化工、机械、汽车、电气电子等领域选择重点突破。

由于推行双元制教育,德国拥有格外优秀的技术人员,这也使德国中小企业在全球占据独特位置,并以“隐形冠军”而知名。

德国政府似乎对培育中小企业情有独钟,在一段时间内,甚至一度放弃了对大企业的拯救。德国政府曾眼睁睁地看着昔日的工业巨头如电气巨头AEG(安亦嘉)、钢铁与电信商曼内斯曼等逐渐瓦解。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崛起背后的不同策略,触发了美国不同的反应。德国安全地崛起,日本则遭受了美国的直接打压。

日本丰田汽车和东芝收音机曾经被当众砸烂,两张充满愤怒和喧闹情绪的黑白照片,呈现出贸易保护主义极具冲击性的画面。

美国针对日本工业化对本土的侵蚀,做出了激烈反应。但是,即使是在美国奋力反击的芯片领域,也并未正面压垮日本半导体产业。

美国只是转向了更有价值的逻辑计算芯片CPU(中央处理器)。日本企业曾经最有优势的存储芯片,输给了后来居上的韩国三星和海力士。

美国对于日本的贸易措施,并未能保护好本土的产业。它甚至也没有延缓日本的发展,而只是将日本制造推进新的地理空间。

美国自有经济领先的方式。它通过孕育创新技术,创造全新的赛道,而放大了新的贸易空间。

在这个“战略性贸易”空间中,获取超级利润是关键命题。美国利用先发优势享尽利润的财富,并在这里为追赶者设置了足够多的围栏。

而对于普通商品,美国则继续打开传统的贸易工具箱,一边修补,一边敲打离得太近的竞争对手。

虽然美国与日本的贸易冲突持续了很长时间,但为美国带来的收益比看上去的损害更大。这一悖论依然是源自“自由贸易理论”。

从理论上讲,进口国利用出口国的政府补贴,为本国企业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产品,而进口国则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资源,从事利润更高的战略性贸易。

尽管本国生产这类产品的同行利益受损,但被转让到消费者手中的价值往往会更大。因此,进口国应该给有产业补贴的出口国发一封“产业补贴感谢信”。

中国企业破局之道

看清差异与理解规则

1.看清关税背后的本质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高效率制造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奔腾的生产机器。

那些外交官的“感谢信”能够发出来的话,来自美国的应该最多。美国对中国正在发起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跟它当年对日本发起的策略如出一辙。贸易、补贴都不是关键,要防止追赶者的产业升级才是头等大事。

这些贸易关税政策,如同在车后方抛撒下来的钉子,它不会让自己跑得更快,但可以大幅延缓竞争对手的步伐。

这种“撒钉子”的方式可以看成先行者消耗追赶者资源的一种策略,追赶者只能四处在全球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这对于未能完全进行全球化布局的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消耗。

如果追赶者无法形成足够多的利润,就很难完成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投入。先行者和追赶者如果一直存在巨大的产业落差,那么贸易保护就只是一种平衡的工具。

而当产业差距变小的时候,经济威胁就变得真实起来,先发者的贸易保护就会变成锋利的武器。

新的工具箱正在接连打开。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已经制造了很多新的工具。欧洲的补贴法案、数字服务法案、数字市场法案,以及国际采购文书(IPI)等,都对进入欧洲的中国企业露出了獠牙。

贸易措施已经不再是一种新武器,而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旧有的规则依然在发威,而更严厉的框架也正在形成之中。

中国企业开始进入四五十年前日本曾经进入的跨栏赛道,到处都是栏杆。然而,美国心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美国华盛顿的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说过,美国从未试图切断对日本的技术流动。美国只是试图阻止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但从未将日本视为对美国地缘政治的威胁。

很显然,中国产业面临的美国打压,跟当年日本的遭遇相比,只具有表面的相似性。二者不相似的地方才是关键。
只有充分理解规则的运行逻辑,才能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选择对策,将出海风险降至最低。2.关税政策是发达国家对付身后追赶者的阻滞器
无论是贸易关税,还是反倾销、反补贴政策,都是发达国家对付身后追赶者的一种阻滞器。

但这种政策的效果看似适得其反,出现了一种“关税悖论”——被关税保护的产业反而在制造能力上呈现了越保护越孱弱的局面。

2010年,欧洲不锈钢的炼钢量达790万吨,占当时总量的近1/4。到了2023年只有590万吨,全球占比约10%。其间,美国对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不锈钢施加了各种关税壁垒。

然而,即使是通过了严厉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也依然保护不了欧洲不锈钢的冶炼能力,其价格依然高出中国很多。欧洲不锈钢只能在内部供应,而无法出口到其他国家。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欧洲市场需求的减少。

不锈钢是生产刀叉、家用电器等下游产品的工厂的必要原材料,但这些终端产品也在失去竞争力。

终端产品跟上游不锈钢一样,也是靠着双反的“价格保护套”而生存,产能在不断降低。减少的需求形成了反向传导机制,使不锈钢产能进一步萎缩。这是整个供应链因同频共振而受损的现象。

即使以各种理由征税,美国产业也无法在征税期内恢复和发展起来。

大量产品仍然靠国外进口,只是制造产地在不断更换,从中国换成了越南、墨西哥。这些产品在很多时候会导致价格抬高,而价格多出来的部分,往往是由美国消费者所承担的。

3.加征关税最终将加速全球工业化的空间分层

那么,征收的关税去哪里了?

美国频繁发起反倾销税,导致这些收入大多成为那些立案申请人的补贴。申请立案的美国行业组织成为关税征收的既得利益者。

可以说,整个惩罚性关税的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就是以牺牲美国消费者为代价来补贴缺乏竞争力的美国制造商。

这种变相补贴自然也受到其他国家的抵制,很多案例被送到WTO仲裁。

美国在打输很多官司之后,就不再将征税直接返还给立案企业,而变成贸易调整的援助项目。立案企业和产业组织仍然可以向政府申请援助,但直接的定向性补贴则被取消。

在这些受挫的案例中,美国逐渐意识到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不利一面。

WTO作为全球化最重要的调节机制,对于美国而言不再是友善的工具。认定“WTO工具变弱”的基本逻辑,使得美国加强双边贸易谈判而疏远多边贸易机制。

美国的制造业回流不是通过对国外产品加征关税就能够解决的。无论是“双反”还是贸易征税,都无法解决美国的产业结构问题。关税不能使美国产业恢复发展,也无法缩小中国产品竞争的价格优势。

从某种意义而言,美国征税是对本国产业的一种交代。它的政治意义远大于恢复产业竞争力所需要的激励。

关税工具并不能让美国制造能力变得更加强大,也未必能让中国制造能力变弱。然而,它造成了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全球工业化的空间分层进行了搅拌。

w2.jpg



上海霖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Shanghai Lin Hong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

上海霖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从事产业地产调研、规划、分析、招商及运营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其主要从事提升各类产业园、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产业能级,以策划、咨询、招商、运营、服务的运维体系建设为业务核心。公司战略定位是以“精耕产业、专注服务”为宗旨,以产业研究、产业分析和产业运营为方向,成为产业园区的战略合作伙伴,搭建完善的产业运营生态链,立志推动园区产业的创新驱动。公司目前运营管理产业园区4个(上海3个、长三角1个),科技孵化器4个(上海3个、天津1个)。总面积在80万平方米,主要产业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园区入驻企业超过1800家,总产值超过370亿。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5 11:19 , Processed in 0.081619 second(s), 1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