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90|回复: 0

[一带一路] 当好莱坞讲不动美国故事,特朗普选择动用关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6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5月4号,特朗普又一次用推文把全世界的注意力拽回到自己身上。这次他挥舞的不是对中国的关税大棒,而是举起了匕首,狠狠地捅了自己一刀。他宣布,对所有在美国境外制作的进口电影,立刻加征100%的关税,并喊出一句口号:“We must MAKE MOVIES IN AMERICA AGAIN!”也许这只是他惯常的话题操弄,但他这次也让很多人意识到,好莱坞用光影包装出来的美国梦,已经走到了尾声,不是被谁终结,而是自己说服不了人了。


w1.jpg

1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时我还是大学生,第一次在校内的露天场所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大片《真实的谎言》。据说这也是中国首次正式引进的好莱坞商业片。施瓦辛格那些逆天操作的场景至今还在脑海里,那种节奏、气势和叙事方式,是此前我从未见过的。后来陆续看了很多美国电影,如《泰坦尼克号》《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黑客帝国》……在那个文化仍显单一的年代,美国大片带来的不仅是娱乐,它们多少影响了我对个人、自由和选择这些观念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对美国的好感。但这几年,我几乎没再看过美国大片。不是有成见,而是实在提不起兴趣。不是没制作、没特效,而是好电影太少了。老是那一套翻来覆去,熟面孔的超级英雄,套路化的世界危机,开头轰轰烈烈,结尾皆大欢喜。看多了,真的审美疲劳。后来我去了美国,才发现它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光鲜。自由是有的,但同时也有焦虑、分裂、孤独。我这才意识到电影的力量。它剪辑现实,加上光影,配上音乐,替一个国家讲出了它自己最想相信的故事。让全世界愿意相信,甚至崇拜美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好莱坞输出的不只是娱乐,它长年扮演着国家形象的化妆师,把美式叙事悄悄送进了无数人的脑海里。
开头我说特朗普狠狠捅了美国一刀,是因为他祭起关税对外国进口电影施加巨额关税,势必激起其他国家的报复。美国大片是美国拳头出口产品,一直都是贸易顺差项目。去年美国最卖座的三十部电影里,只有最后一部是外国电影。

所以,特朗普这到底是玩哪出?


2


特朗普的焦虑,应该是因为他看到美国电影在全球的统治力已不复存在。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和加拿大的总票房同比下降7%。《洛杉矶时报》称3月为“灾难性的低点”。高成本大片接连失利,从《闪电侠》到《蚁人3》,从《夺宝奇兵5》到《惊奇队长2》,几乎部部哑火。连漫威也不得不宣布缩减产量,重回小制作和单线叙事。与此同时,好莱坞正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一场信任退潮。过去十年,中国观众对美国大片的热情持续降温。《变形金刚5》在中国拿下15亿票房,而《变形金刚7》跌至不到10亿。《惊奇队长2》上映五天,仅收1.9亿人民币,几乎扑街。对比之下,是国产片的逆袭。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2》横扫全国院线,全球票房已破156亿元人民币。它赢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情感共鸣。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意识到,理解世界不必再借助美国镜头,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叙事。这种文化重心的转移,不止发生在中国。印度的《RRR》、韩国的《寄生虫》和《鱿鱼游戏》、日本的新海诚动画,都在本国甚至国际市场掀起波澜。文化霸权正在被更多元的声音所替代。今天的好莱坞早已不是美国人给自己拍的电影,而成了一种全球妥协的产物。它试图同时讨好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结果是角色必须多元,剧情不能冒犯,价值观必须模糊,连冲突也要尽量规避现实暗示。这样的电影谁都能看,却很难真正打动谁。你想让每个人都满意,最后往往没人买账。所以,特朗普的这番话,表面上像是在反对全球化,实则是对文化影响力衰退的本能焦虑。美国能在二十世纪成为世界中心,靠的不只是枪炮、资本和科技,还有一种更柔性的征服,那就是电影。从冷战到反恐战争,好莱坞一直是美国最强大的非军事武器。它讲个人、讲希望、讲自由,把美式价值润物细无声地输入世界各地的影院、电视和课堂。美国很多影片不只是电影,更是一种叙事武器。它们让无数人相信,美国值得向往。而现在,这种魔力正在衰减。美国自身早已陷入分裂、焦虑与不安,可好莱坞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撕裂。因为种种原因,它不是不能讲述,而是不敢面对。
w2.jpg

3是谁杀死了好莱坞大片?


首先,是原创能力的急剧下降。过去十年,好莱坞过度消费经典IP,几乎陷入炒冷饭的循环。英雄片、续集、重启、衍生宇宙层出不穷,观众早已产生审美疲劳。据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研究中心对比发现,近五年好莱坞科幻片中的科技设定重复率高达73%,而中国科幻作品的原创科技概念年均增长42%。好莱坞科幻片反复使用时间循环、人工智能觉醒、虚拟现实穿越等桥段,甚至连飞船内饰、界面设计都一眼看穿。这种高度工业化的视觉语言曾是它的优势,如今却显得那么老土。而在中国,科幻创作仍处于边界未固化的阶段,大量原创概念从小说、短剧、网络作品中不断涌现,虽不尽成熟,但却有野心,也有新鲜感。这种想象力的差距,其实背后是两种社会状态的反映。好莱坞那边,不只是吃老本吃得太久,连想象未来的能力也开始跟不上时代。根据美国编剧协会的数据,科幻片编剧的平均年龄已经涨到42岁,比1990年老了整整15岁。真正有科技、工程背景的人只占13%,大多数还是文学、历史、戏剧科班出身,跟现实中的科技发展几乎脱节。而来自硅谷的科技顾问,在剧本开发阶段的参与度甚至不足5%。所以你看到的未来,其实是上一代人脑子里三十年前的未来。难怪电影里的设定一再重复,飞船、AI、时空门,换个壳继续卖。而中国当然也不是人人仰望星空。现实压力大,很多人别说想未来了,连当下都没精力处理。所以古装剧、穿越剧永远有市场,往回看总比往前走轻松。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还愿意写未来、拍宇宙、琢磨人类命运的创作者,才显得格外难得。他们没那么多资源,也未必成熟,但至少还在向前看。其次,是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衰退,这种硬实力的退潮也逐渐传导到软实力层面。过去,美式叙事几乎是全球默认的主旋律,从好莱坞大片到CNN的语气模板,再到硅谷改变世界的创业故事,无所不在,也很容易被相信。当美国自己都陷入债务危机、医疗失衡、控枪混乱、政治极化,它就很难再让别人相信那些关于自由、秩序、机会的叙述还能成立。文化输出终究是建立在真实国力和集体信心之上的,一旦根基动摇,故事也就讲不圆了。而好莱坞,正是最早感受到这场塌陷的地方。
w3.jpg

4与此同时,政治正确的过度演绎正在摧毁故事的根基。新版小美人鱼启用黑人演员出演丹麦童话主角,争议不断。好莱坞六大制片厂如今普遍实行代表性配额,要求每部影片必须包含三个以上的少数族裔主要角色。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内容开发。例如指环王衍生剧强行设定了一位精灵与人类的混血公主,完全违背原作设定,引发大量核心粉丝抗议与脱粉。问题不是演员的肤色,而是人物不再从故事出发,而是先定了一个标签再去凑设定。观众不是看不懂政治正确,而是很清楚什么时候是在讲故事,什么时候是在凑名单。久而久之,这种套路就越来越难打动人了。此外,好莱坞在军事题材上的叙事滞后,也暴露出它对当代战争认知的保守。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专家曾指出,好莱坞的战争场面依然停留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技术水平——大兵压境、航母起飞、空袭镜头配着爆炸火光。这些元素曾经有效,但如今已显陈旧。对比之下,中国观众在珠海航展上看到的是歼-20隐形战机、无人机蜂群、电磁炮和高超音速导弹,战争形态正在被重构,但好莱坞还在拍士兵潜入敌营剪红线、用肉身冲塔的桥段。不是拍不出未来战争,而是拍的人对现代战争已经脱节。这背后,一方面是美国国内对军事题材的高度敏感,涉及意识形态、国防机密与政治正确等多重掣肘;另一方面,是创作团队结构老化,缺乏真正懂军事科技的编剧。数据显示,好莱坞编剧中具备STEM背景的仅占13%,参与军事顾问工作的科技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信息战、无人战、算法对抗这些已经真实存在的战场场景,在电影中几乎完全缺席。技术已经前进了几十年,但好莱坞的想象力还没跟上。相比之下,中国科幻片在战争想象上的更新反而更为积极。《流浪地球2》中,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时,不再依赖传统部队和武力推进,而是围绕量子计算机、人机对抗、数据霸权展开全局冲突。影片中对数字生命、黑客战争、全球协同防御系统的描写,虽然带有想象成分,但至少试图回应一个现实问题:未来战争将不再只是靠火力堆积,而是算法与算法的对抗,控制权的争夺不一定发生在战场,而可能藏在服务器里。除了内容和节奏的老化,好莱坞的拍摄体系本身也在逐步外包。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制作被搬出美国本土。以加拿大为例,好莱坞公司在当地拍摄可以享受高达70%的人工成本补贴和25%至30%的消费退税,这让很多大片几乎成了加拿大制造。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也有类似政策,配套的工作室、摄影棚甚至比加州更成熟。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时间结构本身的崩塌。随着TikTok、Reels、Bilibili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Z世代已经被重新训练了注意力结构。他们习惯在15秒内看到剧情反转,在一分钟内完成情绪释放,信息获取像刷牙洗脸一样日常、快速、不带情感负担。但好莱坞的传统大片,仍停留在工业时代的节奏里。一个英雄的登场要慢慢铺垫,一个世界观的建立要靠大量对白解释,前40分钟可能连主要矛盾都没出现。这种节奏在20年前是经典,现在却成了门槛。更要命的问题在于,短视频不仅改变了叙事速度,更重塑了内容生产方式。算法决定推送,观众决定命运,节奏、情绪、共鸣点必须在数秒内击中人心。而好莱坞仍依赖长剧本、长周期、长投资来组织叙事,导致它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场里变得迟钝、庞大、动作缓慢。5相比中国、印度、希腊、波斯这样的文明古国,美国建国才不过250年。其可供开采的本土历史题材,本就相对有限:独立战争、南北战争、西部拓荒、二战、冷战、911……这些故事在电影里已经被拍了几十遍,从角度到人物都几近耗尽。所以我们看到近年好莱坞频繁重启、翻拍、IP宇宙化,其实是资源枯竭的表现,创作者很难再从美国历史中找到足够丰富的新题材。虽然美国是个多族裔国家,但主流影视工业仍然是以白人男性、英语文化为主导。长期以来,好莱坞输出的是一种美式中产白人视角:英雄主义、个人奋斗、家庭情感、自由价值观。这在全球化初期极具吸引力,但当全球观众的文化水平提高,审美更独立之后,这种单一叙事就容易显得封闭、僵硬,甚至脱节。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并未经历外敌入侵、王朝更迭、宗教动荡等长期民族苦难,其历史总体是上升式的。电影往往缺乏深层的历史悲剧底色,不像中国可以拍大秦帝国、清明上河图、各种反思,也不像俄罗斯可以拍十月革命、二战围城、苏共崩塌。缺少文明史上的沉淀感,就容易让电影陷于爽片、爆米花、无痛反转、过度乐观这些套路中,久而久之观众就麻木了。过去好莱坞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借助经济、科技、军力的上升势头,把自己的故事讲得理直气壮。但当今天美国自身进入撕裂、焦虑、幻灭的阶段,这个国家就很难继续产出鼓舞人心、面向未来的故事。而如果历史深厚、文化多元,比如像中国、印度、伊朗这些国家,即便现实困顿,也有千年题材可挖,有人物、有命运、有沉郁、有诗意。特朗普试图用关税让电影回到美国,这有点缘木求鱼。问题很明显,不是电影在哪拍,而是你还有没有能感动世界的故事。关税可以驱逐外片,却无法召唤创造力。希望特朗普能明白,又希望他始终不明白。一切帝国的衰落,往往始于叙事能力的丧失。当一个国家的电影不再讲故事,而是在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这种衰退就不是艺术问题,而是文化信任危机。
如果你也曾为好莱坞电影动容,也对今天的美国叙事感到陌生,欢迎来我的知识星球,我们继续聊聊这个变化的时代。
w4.jpg

往期推荐
观察|回国一个多月,最让我痛心难过的是什么逝者|广州还能再出韩志鹏吗热点|江平走了,圆桌已散,该向何处去国际|韩国前总统文在寅为何能让我热泪盈眶政要|听于幼军谈邓小平的遗产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6 18:11 , Processed in 0.092450 second(s), 1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