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88|回复: 0

[一带一路] 关税博弈常态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问:中美贸易谈判同意双方将关税降至10%。根据美国以往的风格,是否存在关税政策反复的可能?
DP:看看网页1,里面提到美国在谈判后暂时降低关税,但保留在90天后加征剩余10%的可能。这说明美国可能在暂停期结束后重新加税,存在反复的可能性。还有用户评论提到可能只是缓兵之计,为了处理美债危机,之后可能再加税,这支持了反复的观点。

网页2和网页3讨论了特朗普以往使用关税作为施压工具的情况,比如对加拿大、墨西哥加税,后来又暂缓,显示政策的不确定性。网页3还提到特朗普频繁调整关税政策,导致市场波动,这进一步说明反复的可能性。

网页4提到美国可能根据国家紧急状态法绕过国会,灵活调整关税,增加了政策的不确定性。同时,经济学家张钰函指出特朗普可能通过宣布紧急状态来扩大关税权力,这也支持政策反复的可能。

网页5对比了特朗普和拜登的关税政策,显示特朗普更倾向于使用高关税,尤其是在制造业,而拜登则针对高科技领域。但特朗普在2025年又加征10%关税,虽然低于预期,但仍显示其政策的多变性。

网页6中各大行的看法认为,尽管关税暂时降低,但后续谈判可能困难,存在再次加税的风险,尤其是特朗普的不确定性因素。经济学人智库也提到可能再次提高关税。

网页7和网页9回顾了2018年钢铝关税后的反制措施,说明美国加税后常引发他国报复,政策效果不佳,但特朗普仍可能继续使用关税手段,导致反复。

网页10提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美国企业如波音、特斯拉的负面影响,但历史显示特朗普不太顾及这些后果,仍可能继续调整关税。

综合来看,美国关税政策反复的可能性确实存在,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倾向于使用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历史上有多次调整的先例,加上国内法律允许灵活调整,以及当前谈判的暂时性协议,都增加了反复的风险。

根据历史经验和当前形势,美国在关税政策上存在较大的反复可能性,主要原因包括政治策略、经济博弈及法律机制等多重因素。以下结合相关背景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一、历史经验: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频繁调整


    多次加征与暂缓的循环

      特朗普在任期间(2017-2021年)频繁使用关税作为施压工具,例如对华关税从最初的25%逐步提升至最高45%,后又因谈判需要部分暂缓或豁免59。2025年重新执政后,其延续了类似策略,例如对墨西哥、加拿大的关税政策多次调整,甚至出现“暂缓30天实施”后再生效的情况37。

      此次中美谈判达成的“90天暂停加征”同样留有政策回旋空间,美国保留了在到期后重新加征剩余10%关税的权力1。

    “极限施压”的谈判逻辑

      特朗普政府倾向于通过关税政策制造不确定性,迫使对手让步。例如,2018年钢铝关税实施后,美国与欧盟、加拿大等国经历了多轮报复与反制,最终通过配额或豁免达成妥协,但政策反复性显著97。


二、当前政策框架的灵活性


    法律机制赋予的行政权

      美国《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允许总统在“国家紧急状态”下绕过国会直接调整关税。特朗普政府已多次利用此机制扩大政策灵活性,例如宣布“能源紧急状态”以强化关税权限4。

      新设立的“对外税务局”(ERS)进一步将关税政策工具化,可能通过快速调整税率实现政治目标4。

    关税作为经济博弈筹码

      美国将关税与国家安全、产业保护等议题绑定。例如,近期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华加税,实则为迫使中国在供应链问题上妥协410。若未来谈判未达预期,美方可能以相同逻辑重启加税。


三、经济与政治风险的双重驱动


    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

      美国农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对关税政策敏感。例如,2018年钢铝关税导致汽车制造商成本上升,引发企业强烈反对910。若未来行业压力加剧,美国政府可能被迫回调关税以缓解矛盾。

      然而,特朗普更关注“政治象征性”,例如通过关税展示对华强硬姿态以巩固选民基础,这可能抵消部分经济理性考量67。

    全球经济与选举周期的联动

      2025年正值美国大选前期,特朗普可能通过阶段性降低关税营造“谈判成功”形象,但为迎合保守派选民,不排除在关键州(如制造业集中的“铁锈带”)再次加税以彰显“保护就业”决心510。


四、未来反复的可能场景


    短期内的战术性调整

      90天暂缓期结束后,若中美未达成进一步协议,美国可能以“中国未履行承诺”为由重启加税,甚至扩大征税范围(如新能源、半导体领域)16。

      若美国经济数据疲软(如通胀反弹、就业下滑),可能通过降低关税缓解压力,但随后再以其他名义加税38。

    长期结构性矛盾下的波动

      中美在科技竞争、供应链安全等领域的根本分歧难以短期内解决,关税可能成为美国周期性施压的工具。例如,若中国在稀土出口或市场准入问题上未达美方预期,关税政策或再次升级46。


五、国际与市场层面的制约


    盟友与多边机制的反制

      欧盟、加拿大等国已建立“反胁迫工具”(ACI),可对美实施非关税报复(如限制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制裁),这可能抑制美国随意加税的冲动9。

      WTO争端解决机制虽被削弱,但中国等国的诉讼仍可能对美形成国际舆论压力47。

    资本市场的敏感性

      关税反复可能加剧美股波动,例如2025年3月因关税不确定性导致标普500指数下跌10%,迫使政府权衡政策稳定性710。若市场反应激烈,美国政府或调整策略。


结论:高概率的政策反复与博弈常态化

综合来看,美国关税政策存在较高的反复风险,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将关税视为“低成本、高收益”的政治工具。未来需关注以下信号:

    90天谈判期的具体进展,若核心矛盾未解,加税可能卷土重来16;

    美国国内经济数据与选举动态,衰退压力或选情变化可能触发政策转向38;

    全球供应链调整速度,若企业加速“去中国化”,美国对华关税的依赖性可能降低,政策灵活性进一步增强410。

建议企业和投资者做好多情景预案,重点关注科技、能源等战略行业的政策变动,同时利用“一带一路”等多元化市场降低风险610。

w1.jpg

-------------------------------

以下是豆包的回答:

中美关系进一步缓和的概率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动态博弈。结合当前谈判进展与结构性矛盾,未来双方领导人见面后关系缓和的可能性大约在 45%-65%之间,这一区间反映了以下关键逻辑:
一、当前谈判的积极信号与局限性


    关税暂停的阶段性成果
    2025 年 5 月 12 日的《日内瓦联合声明》显示,双方已暂停 24% 的关税并保留 10%,同时取消部分报复性关税714。这一进展为领导人见面提供了对话基础,尤其是美国商界因关税导致的半导体行业损失超 1200 亿美元、农业州库存积压等压力,迫使特朗普政府寻求短期缓和19。花旗预测美国对华实际关税可能降至 45%,但这一调整更多是 “头痛医头” 的权宜之计,难以解决根本矛盾2。

    结构性问题的深层障碍
    双方在技术竞争(如人工智能伦理、量子计算)、产业政策(如美国《中国竞争法案 2.0》)、数字主权等领域的分歧依然尖锐113。例如,美国在会谈中要求中国放宽美资企业数据合规监管,而中方则强调 “发展主权” 不可妥协110。这种战略互疑使得即便关税暂时降低,后续执行仍可能因政治周期(如美国大选)或技术封锁升级而反复912。
二、领导人见面的潜在催化作用


    政治意愿的直接表达
    最高领导人会晤可打破官僚体系的路径依赖,直接推动敏感议题的突破。例如,特朗普的 “交易主义” 风格可能以短期利益交换(如部分农产品采购)换取中方在金融领域的让步(如增持美债)17。历史上,2018 年 G20 峰会领导人会晤曾暂时冻结关税战,显示高层互动对危机管控的关键作用9。

    全球治理议题的合作空间
    双方可能在气候、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达成原则性共识。例如,日内瓦会谈已提及就 AI 研发伦理红线发表声明,这种 “低政治” 领域的合作可缓解紧张氛围113。若领导人能将此类共识与关税谈判挂钩,可能形成 “以合促缓” 的良性循环。
三、制约缓和的核心变量


    美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呈现 “强硬表态 + 务实妥协” 的矛盾性:一方面强化关键矿产投资禁令,另一方面又需应对商界压力112。若 2026 年大选临近,特朗普可能通过对华强硬姿态转移国内经济矛盾,导致协议执行缩水9。此外,美国国会两党在技术遏制上的共识(如《芯片与科学法案》)可能限制领导人的灵活度13。

    中国的战略底线与反制能力
    中方在半导体自主化(7nm 芯片良率突破 90%)、供应链区域化(中老铁路降低物流成本 40%)等领域的进展,增强了谈判底气13。若美方试图将关税与台湾问题等敏感议题捆绑,中方可能以稀土出口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工具反制,导致谈判破裂风险上升1113。

    国际环境的联动效应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全球南方国家对多极化贸易体系的支持等外部因素,可能影响中美博弈的筹码分布113。例如,德国大众追加在华投资 200 亿欧元,显示盟友体系对美国 “脱钩” 战略的离心倾向,这既可能削弱美国施压能力,也可能迫使中方在规则竞争中采取更谨慎的策略13。
四、概率区间的情景推演


    高概率情景(55%-65%):
    领导人会面达成以下成果:① 将关税暂停期延长至 180 天以上;② 建立 AI 技术合作工作组;③ 中方承诺选择性增持美债以缓解其流动性压力。这种情况下,市场信心回升,企业预期改善,中美关系可能进入 “竞合平衡” 的新阶段。

    中概率情景(45%-55%):
    双方仅就关税调整达成象征性协议(如将剩余 10% 关税再降 5%),但未涉及技术、金融等核心领域。同时,特朗普政府同步宣布扩大对华量子计算投资禁令,导致缓和效果被抵消,关系重回 “边谈边斗” 状态。

    低概率情景(<45%):
    领导人会晤因台湾问题、南海争议等突发事件破裂,或美国单方面撕毁《日内瓦声明》,重新加征关税。这种情况下,中美可能陷入 “新冷战” 式的全面对抗,全球经济秩序面临更大动荡。
结论

综合评估,未来中美关系进一步缓和的概率处于 45%-65% 的区间,这一判断的核心依据是:双方既有现实经济压力驱动的合作需求,又存在难以调和的战略矛盾。

若领导人能在会谈中聚焦短期利益交换(如关税、农产品)并建立危机管控机制,缓和概率将向 65% 倾斜;反之,若陷入意识形态对抗或地缘博弈,概率可能跌破 45%。最终走向取决于双方在 “竞争底线” 与 “合作空间” 之间的动态平衡能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13 15:41 , Processed in 0.10386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