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11|回复: 0

[关税] 关税战2.0前夜:暴涨300%的订单狂欢能持续多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7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据贸易追踪机构 Vizion 数据显示,中美互降关税后,中国发往美国的集装箱日均预订量从5709箱飙升至21530箱,涨幅277%。

w1.jpg
很多企业的订单增长,是在博弈“关税回调”这段不确定期内的利润空间,抢的是时间红利,而非长期信心。
企业抢的不是货,是时间!

这种“报复性下单”的背后,是企业在政策真空期的生死博弈:

中美关税政策存在90天“豁免期”,企业担心一旦谈判破裂,关税可能回调甚至加码。

例如,特朗普已放话“考虑对华芯片、汽车加征更高关税”,而拜登政府也计划扩大对华芯片出口限制。

关税每降低1%,中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就上升一截。企业疯狂下单,本质是提前透支未来需求,用短期订单锁定利润空间。

300%的涨幅远超关税降幅,背后是全球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美国库存见底:美国制造业因前期“去中国化”囤货不足,如今不得不紧急补货。

转口贸易暴增,为规避关税风险,中国企业通过墨西哥、东南亚“贴牌洗产地”,仅深圳蒂华纳货运包机就从每周3班增至每日2班。

恐慌性囤积,美国零售商担忧新一轮供应链危机,提前备货。沃尔玛等超市甚至因越南产T恤价格翻倍触发消费者投诉潮。

w2.jpg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机电、半导体等高附加值产品对美出口虽增长 23%,长江存储甚至拿下 53 亿美元订单。

但纺织、家具等传统行业却遭 “二次打击”。东莞 1500 家鞋厂因越南转口成本飙升 58% 面临关停,绍兴 35% 印染厂被迫减产。

而美国市场也没好哪去,物价飙升,彼得森研究所测算,10% 基础关税使美国家庭年支出激增 8700 美元,远超特朗普承诺的 “制造业回流” 收益。

特斯拉借道墨西哥绕开关税后利润反增 12%,但美国本土车企现代阿拉巴马工厂却裁员 3000 人。

然而,这场看似热闹的订单暴涨,能持续多久呢?美国此时加码芯片封锁,这场订单狂欢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问题等待解答。

这是个看似矛盾但非常真实的局面:中美的经贸关系,正在进入“又连着、又割着”的复杂新阶段。我们既无法完全脱钩,又无法完全依赖。

美国商务部此时宣布进一步限制对华芯片出口,将 AI 芯片管制扩大到 “三级梯队”,背后藏着三重算计不可谓不狠毒。

w3.jpg

一掐住中国 AI 咽喉,限制第三梯队国家获取高性能 GPU,卡住中国训练大模型的脖子,同时对 AI“封闭模型权重” 实施出口管制,防止中国掌握算法核心。

二逼迫全球站队,18 个 “友好国家” 可无限量采购芯片,但必须将半数算力保留在美国本土,实质是用技术绑定盟友,控制全球产业链。

三为 “芯片法案” 铺路,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芯片法案》补贴本土企业近 600 亿美元,英特尔已获 60 亿美元支持。

这世界从未有过如此矛盾的贸易战——美国政客们左手攥着计算器,右手举着铁幕。

他们精打细算地享受着中国制造的廉价衬衫、智能手机和儿童玩具,用这些商品压住本土通胀的火山;

却又咬牙切齿地盯着中国实验室里的芯片光刻机、新能源电池和量子计算机,恨不得给每个技术突破都套上枷锁。

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像极了在超市里抢购打折商品的顾客:

一边抱怨货架上的中国制造太多,一边把购物车塞满价签最低的商品。

可他们忘了,全球产业链早不是简单的买方与卖方,而是相互嵌套的齿轮组。

当华盛顿试图用关税遏制中国的发展时,那些被中国商品撑起的美国民生、被中国工厂养活的美国企业,正在发出隐形的抗议——洛杉矶港堆积的集装箱里,装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全球化时代无法分割的利益共同体。

讽刺在于:当政客们幻想用技术封锁维持霸权时,他们亲手喂养的,或许正是未来打破枷锁的钥匙。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2 00:37 , Processed in 0.11452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